1、 遗传和变异与进化(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所 有 病 毒 的 遗 传 物 质 ( ) A都是 DNA B是 DNA 和 RNA C都是 RNA D是 DNA 或 RNA 2在双链 DNA 中,有腺嘌呤 P 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 NM ( M 2N)则该 DNA 分子中 胞 嘧 啶 个 数 为 ( ) A PMPN B 2PMPN C 2PM D 2P NMN 3已知某生物体细胞有 20 个 DNA 分子,其中 1 个 DNA 分子有 3600 个碱基,则由该DNA 分 子 控 制 合 成 的 多 肽 链 中 , 最 多 有 多 少 种
2、氨 基 酸 ( ) A 6000 B 4000 C 20 D 12000 4在某家庭中,父亲患多指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若他 们 再 生 一 个 孩 子 , 则 该 孩 子 患 的 概 率 为 ( ) A 14 B 34 C 38 D 58 5在人类中, Klinefelfer 综合症表现为中间性别,其性染色体为 XXY。若患者的性染色体异常为父方引起,则是因为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 ) A联会紊乱 B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C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D两条 X 染色体不分离 6基因型不同的两只绵羊生了两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羊。产生这一结果最可能的原因( ) A胚胎发育为
3、有丝分裂 B胚胎相互移植 C两者为异卵双胞胎 D运用了克隆技术 7 下 列 系 谱 图 中 , 不 能 肯 定 其 遗 传 方 式 的 是 ( ) 8人类的先天性肌强直是一种遗传病。一对夫妇均为患者,他们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和正常的女儿。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 ) A 12 B 18 C 34 D 38 9 哺 乳 动 物 的 雌 雄 比 例 接 受 1 1 其 根 本 原 因 是 ( ) A产生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雄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C雄性个体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雄配子 D雌性个体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雌配子 10人类的钟摆型眼球震颤是由 X 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
4、半乳糖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 性基因控制。一个患钟摆型眼球震颤的女性和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男孩(眼球正常),他们生的第二个孩子是两病皆患的男孩的几率是 ( ) A 1/2 B 1/4 C 1/8 D 1/16 11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 A发生基因突变 B发生染色体畸变 C发生基因重组 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 12 诱 变 育 种 的 遗 传 学 原 理 是 ( ) A不遗传的变异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 13 19 世纪达尔文曾记载安康羊的四肢很短,它是普通绵羊的变异类型。 20 世纪 40 年代在挪威
5、的普通绵羊群中又出现短腿安康羊。该实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 ) A随机性 B重复性 C稀有性 D多害性 14人类的正常血红蛋白( HbA);的 链第 63 位氨 基酸为组氨酸( CAU), Hb-M 的 -63为酪氨酸( UAU ) , 这 种 变 异 的 原 因 在 于 基 因 中 ( ) A某对碱基发生置换 B增添或缺失 1 对或 2 对碱基 C缺失一小段 DNA D增添一小段 DNA 15 基 因 重 组 、 基 因 突 变 或 染 色 体 变 异 三 者 的 共 同 点 是 ( ) A都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C产生的变异对生物均不利 D在显微镜下都可看到变异状况 16
6、人类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长度为 180kb。目前发现该病有 20多 种 类 型 , 这 表 明 基 因 突 变 具 有 ( ) A多方向性 B可逆性 C随机性 D重复性 17 下 列 各 项 中 可 能 产 生 新 基 因 的 是 ( ) A用花药离体培养玉米植株 B通过杂交培 养抗病小麦品种 C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 D用 X 射线处理青霉菌种 18 认 为 基 因 突 变 是 生 物 变 异 的 主 要 来 源 ,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 ) A突变产生许多异质性等位基因 B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功能的非等位基因 C突变基因的表型效应与原有基因不同 D突变打破原有遗传基因的
7、均衡性 19 基因 A 与 a1 、 a2 、 a3 之间的关系如图,该图不能表明的是 (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 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正常基因与致病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D这些基因的转化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20某基因片段中一条 DNA 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 G C,该基因复制三次后发生突变的 基 因 占 该 基 因 总 数 的 ( ) A 100% B 50% C 25% D 12.5% 21用亲本基因型为 BB 和 bb 的豌豆杂交,对其子一代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长 成的植株基因型是( ) A Bb B AABB C BBbb D BBBB 22栽培蔷薇有多种品系,其中
8、,因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紊乱而不能产生正常 配 子 的 主 要 有 ( ) A 2n=14 B 2n=21 C 2n=28 D 2n=42 23人类有个别男性的性染色组是 XYY,这种人一般有反社会行为,这种变异属 于 (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不遗传的变异 24用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因为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关于这点下列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 A通过染色体加倍的可育植株,等位基因纯合,这样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B单倍体植株只有一套染色体,不会出现等位基因也就不会有杂合体,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C两单倍体交配后,后代都是纯合体,纯合体自
9、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以上三种说法均正确 25水稻的体细胞中有 12 对染色体,该作物的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该植株结出的种子发芽长根后,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该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 6 个 12 个 6 对 12 对 24 个 36 个 48 个 A B C D 26 以 下 情 况 属 于 染 色 体 变 异 是 的 是 ( ) 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 21 对染色体有 3 条 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分的交叉互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染色体上 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A B C D 27 在 下 列 叙 述 中
10、 , 正 确 的 是 一 组 是 ( ) 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 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培育无籽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A B C D 28一个患抗生系 D 性佝偻病的男子与正常女子结婚,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 传 咨 询 。 你 认 为 有 道 理 的 指 导 应 该 是 ( ) A不要生育 B妊娠期多吃含钙的食品 C只生男 D只生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 1 小题,共 44 分。) 1下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请据图回答: ( 1)图中表示: 。 ( 2)简答填空: 在 DNA
11、复制中,由于出现“差错”使 DNA 发生局部改变,而改变的遗传信息。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若正常 基因为 H,那么致病基因就是 , h 基因 的碱基组成为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十分少见,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 。 2右图是种动物的某种细胞。请识图作答 。 ( 1)和对应位点上的基因一般都是相同的,原因是 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 DNA 分子是以 而来, 这说明 DNA 分子复制的特点之一是 。 ( 2)与分别发生在 期。 ( 3)预计该细胞能形成 种配子,基因型是 。 ( 4)若上有基因 Ab,上有基因 ab,则表明发生了 间的 。对于前者,发生的时期为 。 3雌性蜜蜂为二倍
12、体( 2n=32),雄性蜜蜂为单倍体( n=16)。一只蜂王与一只雄蜂交配,其 F1 代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 F2 代蜂群中,雌蜂的基因型有 AaBb、 Aabb、 aaBb、aabb4 种;雄蜂的基因型有 AB、 Ab、 aB、 ab4 种。 ( 1) F1 代雄蜂的基因型为 ,雌蜂的基因型为 。 ( 2)亲代蜂王的基因型为 ,雌蜂的基因型为 。 4请填写下列各种育种名称及所依据的原理: ( 1)花粉离体培育新品系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 2)用抗倒状、不抗锈病的 小麦与易倒状、抗锈病的小麦杂交,育成既抗倒又抗病的小麦品种,这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 3)小黑麦的培育属于 ,依据的
13、原理是 。 ( 4)用射线辐射稻种培育出成熟期提早的新品系,这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 5)科学家将细菌的抗冻基因转移到普通番茄细胞中培育出番茄抗冻新品种,这属于 ,依据的原理是 。 5下图为农业上两种不同育种途径,请回答: ( 1)箭头“”和“ ”所示的途径依次 为 育种和 育种。 其中的 育种最为理想,其优点是 。 ( 2)图中 A 和 B 处理的手段依次为 和 。 ( 3)从 F1 和 F4 连续多代自交的目的是提高 的含量;从 F2 开始逐步进行人工选择是为了淘汰 , 这种选择必须从 F2 开始而不能从 F1 开始是因 为 。 6.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原理理及流程如图所示: ( 1)
14、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叫 其 理 论基础是 秋水仙素的作用 是 (2)四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所结果 实 各个部分的染色体组数目是:果皮 、种 皮 、 胚 、胚乳 。 (3)三倍体植株应授以二倍体植株成熟的花粉,其 目的是为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提供 。 (4)从产生的原因和变异 的种类看,无籽西瓜与 无 籽番茄的区别是:前者 后 者 。 (5)多倍体植株 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是 因为多倍体 。 7以下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代谢过程的部分表解: 含有纯合隐性基因 (aa)的个体不能合成酪氨酸酶, 不能形成黑色素而患 白化 病。此外,含有纯合隐性基 因 (pp)的个体不能合成苯丙氨酸羟化酶,苯
15、丙氨酸不 能转变为酪氨酸,只 能沿旁路转变为苯丙酮酸,由于 大量的苯丙酮酸的堆积,造成脑发育障碍而患苯丙酮 尿白痴症。 ( 1)上述事实说明:基因通过控制 的合成 来 控制 。从而控制生物的 。 ( 2)人类产生上述两类遗传病的根本原因(变异 来源 )是 即基因在 发生差错而造 成 的改变。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但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成灾, 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 100亿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农科院开展“转基因抗虫棉”的科技攻关研究。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
16、 80以上。 (1)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 的结果。 (2)“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可以表示为 。 ( 3)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是 。 (4)科学家预言,此种 “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现象来源于 。 9下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过程的部分图解。根据图解回答问题。 (1)A过 程进行的场所是 需要 的酶有 。 (2)控制酶 2和酶 3合成的基因中的任一个基因 发生突发 , 都会引起黑色素无法合成而形成白化病 。 但是如果控制酶 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 , 却不会引起白化病 , 但会引起血液中苯丙酮酸多而患白痴 。 原因 。 (3)E过程
17、 叫 作用 , 除了产生苯丙酮酸之 外 , 还会产生 。 (4)一般情况下 , 人体不存在酶 4, 当控制酶 l合 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后,苯丙氨酸过量就会刺激人体产生酶 4, 引起这一变化的生理效应属于 调节 。 酶 4称为 酶 。 当苯丙酮酸 在幼儿的血液中含量过高时 , 就会损伤 的发育 , 形成 当黑色素合成 过多时 , 酶 3就会和黑色素结合 , 形成颜色较浅的黄色素 , 该调节 称为 调节 。 (5)已知控制酶 1的基因和控制酶 2的基因位于 两对 同源染色体上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假设酶 3是正 常的 )。 如果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一个白化兼白痴的女 儿 , 如果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 ,
1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 为 。 表型完全正常的孩子的孩 子的概率是 。表 型完全正常 , 而且不含致病基因的孩子的概率是 。 10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 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 一个果蝇群体 (第 代 )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 a浓度 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 (第二代 )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 2a浓度的 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 (第三代 )用 3a浓度的 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 DDT浓度增加 1a处理果蝇。到第 15代, DDT浓度增加至 15a仍有能抗 15a浓度 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 (DD
19、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 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 (家系:一对果蝇子女 ),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 (第二代 )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 (第三代 ),用 3a浓度的 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 1a处理果蝇。到第 15代时,浓度
20、增加至 15a,也产生了能抗 15a浓度 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 DDT。你认为: (1)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 (2)分析实验二,其中的哪些事实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 (3)假设在第 15代中,用 15a浓度的 DDT处理后的果蝇成活率为 4%,那么,从未经过 DDT 处理的另一半也用同样浓度的 DDT处理,成活率如何 ?请用达尔文进化学说加以解释 原因。 11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1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材料 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 的也有浅些的。
21、 材料 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 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材料 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 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 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材料 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 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 s控制的。 19世纪中叶以 前的桦尺蠖种群中 S基因的频率只有 5以下,而到了 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 95以上。 (1) 材料 1 说明 。 (2) 材料 2 说明 。 (3) 材料 3 说明 。 (4)材料 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 。 (5) 材料 5 中
22、 基 因 S 频 率 变 化 的 原因是 。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 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 遗传和变异(二) 一、选择题: 1 D 2 B 3 C 4 D 5 B 6 D 7 D 8 D 9 C 10 D 11 A 12 C 13 B 14 A 15 A 16 A 17 D 18 A 19 D 20 B 21 C 22 B 23 C 24 A 25 A 26 D 27 C 28 C 二、非选择题: 1( 1)基因突变 CAT GUA ( 2)碱基排列顺序 H CTT CAT ( 3)突变频率低且多为有害 2( 1)以亲代 DNA 为模析精确复制,精确复
23、制(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 AbeK ( 4)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 3( 1)雄 ab 雌 AaBb( 2)雌 aabb(蜂王) 雄 AB 4( 1)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 ( 2)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3)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 ( 4)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 5)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 5( 1)杂交、单倍体:单倍体能迅速获得纯系品种,大缩短育种年限 ( 2)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3)纯合体,杂合体。 F2 才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F1 不出现性状分离若从 F1 开始则得不到所需的基因型品种( 4)使两个亲本
24、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都集中在 F1 体细胞内,再从 F1 F2 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而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6( 1) 多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 2) 4、 4、 3、 5 ( 3)植物生长素 ( 4)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 7( 1) mRNA,蛋白质的合成、性状( 2)基因突变、复制过程 基因的分子结构 8( 1)农药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 2) DNA(基因) RNA 蛋白质 ( 3)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或生态环境( 4)基因突变 9( 1)胃、小肠: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
25、( 2)苯丙氨酸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可以从小肠吸收( 3)脱氨基 氨( 4)酶的合成、诱导酶、神经、痴呆、酶的活性( 5) 3/8 9/16 1/16 10. (1)在实验中,对所有的果蝇都进行了处理,缺乏对照组,只注重实验结果 “ DDT浓度增加至 15a仍有能抗 15a浓度 DDT的果蝇成活”,忽视了实验过程 大量不适应的果蝇个体死亡。所以,把 DDT所起的选择作用当成了“诱导”,即支持“用进废退”的观点。 在理论上,把生物群体的进化当成了个体的变异,从而得出“个体的变异是定向的”错误结论。 (2)“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 没有接触过 DDT”,即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
26、)之前,说明 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选择,果蝇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由于 DDT的选择作用,果蝇抗药性逐代加强,说明生物的适应性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说明了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后代中,用 DDT处理,有的成活,有的死亡,说明果蝇个体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3)也在 4%左右。在果蝇中,存在着不同抗药性的个体,其变异的产生在环境变化 (DDT处理 )之前。经过 DDT的选择作用,能适应 环境 (具有较强抗药性 )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差的个体被淘汰。果蝇抗药性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经过多代的选择,抗药性的性状得到积累并加强。第 15代果蝇为同一个家系,具有相似的遗传性状,所以,对同样浓度 DDT的适应程度基本相同。 11. (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6)不定向 /是定向 /是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