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04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不到潇湘岂有诗浅析唐诗中的潇湘意象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陆游偶读旧稿有感“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潇湘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她作为古老华夏文化的一支,历来是无数文学艺术人士的灵感。什么是潇湘文化呢从战国时期屈原以来,潇湘在文学和艺术上,包括了诗、词、散文、曲、绘画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形成了所谓的“潇湘文化”。自东汉末始,“潇湘”一词就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及至唐代,随着诗歌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潇湘”一词被广泛地吟咏于诗歌文学中,成为文人雅

2、士偏爱的题材之一。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而在绘画上,许多画家以潇湘山水作为对象,表达情感。如北宋时期宋迪的潇湘八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誉满天下,甚至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绘画与诗词创作。而在音乐上,南宋时期郭楚望创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则以其“情境交融,寓意深刻”而享誉后世。如此众多的成就,说明潇湘文化积淀之深,影响之深。潇湘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省,这里原来属于古代楚国的南部。潇湘作为江南文化最具典型的文化发源地,其内涵是丰富多样的有炎帝兴农,禹封南岳,楚文化,巫文化,屈原的流放,老子的隐逸,庄子的织履,

3、唐宋以往的湖湘理学为代表的湖湘文化以形成一派的佛、道等各流派等。其中屈原的流放以及他对湘夫人的吟咏,经过历史的累积,从单一的历史事件演化为文化现象,屈原的流放经历也开启了诗歌的潇湘流放文学现象。这种现象对后代的湖相文学,特别是贬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少从公元前3世纪起,潇湘地区就成为了各种流民的汇聚之所。这些流民包括了战争难民,不过更为突出的则是受到朝廷贬谪的流放者。他们或是在党派斗争中失败,或是因为别的罪名被驱逐至此。他们大多数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因而塑造了潇湘的文学观念。一方面潇湘地区清幽神秘的山川地形和优美灵动的自然风光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极为可贵的素材,成为其诗歌中的意象;而另一方面

4、潇湘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加上贬谪带来的失意和落差,让他们深感惆怅和痛苦。由此,唐代诗歌中的潇湘意象得以确立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潇湘文化从唐代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代达到高潮。潇湘山水是潇湘文学的来源,也是潇湘绘画的来源。而唐代诗人对潇湘的描绘和隐藏在诗中的丰厚的内涵也为潇湘绘画提供了素材和思想,而潇湘古曲更是从潇湘文学和潇湘绘画中汲取营养,从而三者相互呼应,相互渗透。而到明代以后,潇湘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其影响力较之唐宋已经显得衰弱了。其八景不再只属于潇湘,而是遍地皆是。因而潇湘也就失去了以往在画家、诗人眼中所独特的魅力。虽然如此,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却很少如潇湘意象一般,由实际的地理风

5、土的描写逐渐形成抽象的文化思维,而后侵染入其他艺术形式。潇湘意象所生发的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议题。而我选取这个课题,选择唐诗中的潇湘意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对她的解读,从而清楚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意象的不同的描绘,进而了解不同诗人所折射出的不同的心理。对潇湘的解读,同时能够有助于从侧面探讨唐代诗歌文学,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于此同时,通过对日本、韩国对潇湘文化的解读,也让我明白潇湘所蕴含的人类共同的情思才是潇湘意象或者说潇湘文化长久存在的根源。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本世纪初,潇湘文化,潇湘文学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研究者的队伍也日益壮大,对潇湘意

6、象的解读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全新的视角对潇湘意象进行了研究。以下就针对潇湘意象的研究做一个综述(一)国内研究关于潇湘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分别有侧重点。国内的研究著述侧重于对潇湘意象的内涵的解读,其着重点在于研究从魏晋时期至唐宋期间的潇湘诗词,从而了解潇湘的意蕴和文化内容。这是社会文化研究。而国外则更注重于对潇湘山水画以及潇湘题画诗的研究,进而了来了解艺术家是怎样通过表面上的潇湘山水来传达其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文本研究。关于“潇湘意象”中的“潇湘”一词,众多研究者都认为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

7、渊。”而此处的“潇”字并非潇水,而是指“水清深也”。到了柳宗元愚溪诗序后,才开始有明确的“潇水”一词。“潇湘”在今人理解,即为潇水和湘水的合称。经吕国康先生论述,他认为在唐诗中的潇湘意象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一是以湘代潇,湘即潇水;二是指潇、湘二水或零陵,宁远一带;三是偏指湘江;四是指洞庭、岳阳、长沙、衡阳等地;五3是泛指湖南及南方地区。而针对潇湘意象所传达的内涵意蕴研究,国内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由湘妃,屈原,贾谊,李白乃至柳宗元、韩愈、刘长卿等人所完成的“恨别思归”的哀怨传统,二是由庄子,渔父,乃至陶渊明所完成的“和美自得”的隐逸传统。台湾学者衣若芬教授的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认为,潇湘文学

8、的意象情境有恨别思归与和美自得的两种典型,前者源于潇湘神灵神话,屈原作品以及左迁流寓文学,后者则因潇湘的意象与桃花源传说会流,染上了“渔隐”的色彩,唐人歌咏潇湘山水之美的诗文,以及追求身心清净逍遥的思想。而这两种一悲一乐的相反的两种情感在潇湘文学和潇湘山水画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可是也正因为这两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潇湘文学和绘画的欣赏才能够具有开放的特点。因为意义的开放,从而对文学和绘画的解读也显得多姿多彩,进而深入地了解潇湘意象的内涵和深度,准确地把握不同意境中的潇湘意蕴。同衣若芬教授不同的是,陈泳超先生认为除了上述两种主流情调以外,“真正在潇湘意象中可别立一宗的,恐怕当属山水清空这样一种情调”

9、。其潇湘入诗考从潇湘名称的地理变迁论起,及至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及主流情调,结合准确的诗例充分地论述了潇湘山水清秀所引发的疏朗清空的情调。同时他还认为潇湘的自然清秀也是引发诗人隐居遐想的重要原因。所以他认为潇湘意象的内涵应当具备了这三个层次。蔡红燕的潇湘之魅浅析屈骚中的潇湘悲情和刘汾、胡朝雯的试论潇湘山水对唐宋文学创作的影响分别从潇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加以考察,前者注重“潇湘”与屈原悲情的联系,认为屈原的哀怨与湘夫人的凄悲有着相似之处,由此开启了潇湘意象的建构;而后者则认为潇湘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给唐宋文学创作以富有地域色彩的意境,并且影响了诗人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考察主客体

10、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了解潇湘对唐宋文学的贡献。除此外,许多学者并非全面地对潇湘意象进行解读,而是采选了部分进行较为细致的阅读,如张铁军的试论湖湘文化对唐宋迁谪文学的影响。在这篇论著中,他试图从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角度来研究迁谪文学,从潇湘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来透视潇湘迁谪文学这种独特的文学显现,从根本上把握潇湘迁谪文学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及其深层的文化意蕴。他认为唐宋之前的潇湘还是一个闭塞而崇巫之地。唐宋时期大批的文人士子入湘,或仕途失意贬谪于此,或环海沉浮隐居于此,或漂泊迁徙有利于此,正是因为他们带来了外来的文化观念,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才形成了湖湘前者文学繁荣昌盛的局面。而在其影响之下,湖南文

11、学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发展,在近代才行成了颇具影响的湖湘竟是文学。而迁谪文人士大夫也是吸取了潇湘之灵气,感受潇湘风土人物的熏陶,才形成了蕴含深刻的地域文化意蕴的迁谪文学。4还有的研究者从具体的诗人和潇湘的关系来研究潇湘对诗人创作的重要性。如郁贤皓的李白的潇湘之情微探。作者从李白的诗文中提取有关潇湘的作品,探究李白各个时期的不同际遇,或喜或悲,从而在其诗文中的潇湘意象的蕴含也有所不同。此外还有衣若芬的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作者认为潇湘二水汇流之处的永州是潇湘文学的重要阵地。在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十年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时期一生之冠。而他这时期的作品正好是“恨别思归”和“和美自得”的典范。受到潇湘

12、文学影响产生的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更是从柳宗元的江雪诗演化而来。所以柳宗元可谓是成就潇湘意象最为重要的作者之一。(二)海外研究宋代以前诸多诗人的创作使潇湘地区具有了丰厚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浸润到绘画领域。宋代以后不同画家的众多“潇湘八景”画卷又恰好诞生于中国以绘画为主题的内在精神写意的转型进程中,因而蕴含着比前代绘画更为丰厚的人文内涵,也更多元地承载了画家们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美国姜斐德著的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一书就以宋代山水画中的诗画关系为切入点,从解读题材和主题的文学象征涵义、绘画的标题,题画诗中的文学典故、次韵方式等多个角度入手,结合作者、题画诗作者等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宋代的政治文化背

13、景,从而认为某些画作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见。这种寓含的深刻意义,在画作中被隐藏,失去了其激烈性,从而变得含义晦涩,甚而被人误认为画作表现了和谐与优美高雅。而其中的寓意除了作者以外,只有那些具有广博学识,特别是了解诗歌能够传达不同政见和批判意见的人,才能够解读画作的深层内涵。除了在画作中题诗外,许多诗人还诗歌创作的方式来构造他们的画作,从而加强了文本和图像的联系。作为绘画资源的“潇湘”文学意象是本书探讨的主干部分。作者注意到“潇湘”意象因人,因时,因地的变迁,画家选择了与自身境遇相符合的主题,是画面主旨转向主动选择自由隐居的观念。也就是说,随着创作者的不同,潇湘的内涵也变得不同,甚至衍生出新的内涵。

14、因而潇湘似乎也就具备了一种潜能,几乎能够对人类的许多体验进行隐晦的评论。作者认为虽然潇湘意象的多种用法可能导致含义的模糊,但是凭借其厚重的文学传统的历史积淀,潇湘意象的哀怨和流放的主题仍是主流。宋代牧溪的潇湘八景流入日本后,引领了日本水墨画的发展,对日本美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广泛地浸润于造园,文学等艺术领域。东京大学教授芳贺彻认为潇湘八景作为画题具有诗的观念性和包容性,因此能后跨越时代和文化的变动而生存下来。日本汉文学研究专家堀川贵司教授的专著潇湘八景诗歌与绘画中展现的日本化形态一书,重点以诗歌和绘画为中心,详尽地论述了潇湘八景传入日本后所获得的丰富多彩5的发展形式,以及潇湘八景在诗歌与绘

15、画中所展现的日本化形态。书中还系统地总括了在日本所发现的与潇湘八景相关的绘画、汉诗、和歌其珍贵文献。以这些文献为依据,堀川教授尤其慎密地考证了与潇湘八景文化相关的史事、历史人物、和资料真伪的确凿性。通过阅读潇湘八景所内涵的文化精髓,以及参考在当时日本的文化界与政体乃至皇族之间所发生的纵向和横向的文化共振现象,分析了潇湘八景在日本植入实景后对日本的八景如近江八景、金泽八景等的诞生所起的作用。元朝时期,高丽文人李齐贤来到中国,与文坛诸名家交游唱和,经行各地。他的潇湘八景词传回朝鲜,和着众多,直接推动了朝鲜的词创作。朝鲜文人的潇湘八景词在典故,语词以及意象的使用上,也都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潇湘

16、作为一个契机,对朝鲜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潇湘自身丰富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学术界对其的多种解读,从而也留下了丰富的关于潇湘的著述,这也为读者深入地了解潇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进几年,随着对潇湘文化的愈加重视,对她的研究也更深入,具有新意。而这些较多的研究著作,反过来也证明了潇湘文化魅力的经久不衰,从而也是潇湘文化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基本内容以唐诗中有关潇湘意象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潇湘”一词的地理和文学想象的内涵进行系统地阐述与分析,对搜集的诗作阅读并分析其内容;力求达到对“潇湘意象的”这一研究对象有

17、一个整体、全面、框架式的认识。文章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引言简述潇湘文化历史积淀和地位。2正文“潇湘”一词的地理和文学想象的内涵(1)潇湘的地理概念从“潇湘”一词的出现及其原始意义开始论述,通过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潇湘”一词的概念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潇湘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其不同的意义和所指的地理概念。(2)潇湘的文学内涵针对潇湘意象,以唐诗中有关的诗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遭遇,具体分析不同诗篇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内涵。3结语潇湘意象所表现的内涵的总结及潇湘意象的积淀对后世文学及其他艺术的影6响。(二)研究方法阅读大量相关的原始资料即唐诗及其注释,搜集国内外关于潇湘文

18、化的论著,通过概念阐释、引证、例证、分析等方法,对“潇湘意象”这一研究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三)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对“潇湘意象”进行阐释与分析,并注重对具体诗作的解读。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201009201011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201011201012撰写写作提纲;3201101201103论文初稿;4201103201104论文修改;5201104201105论文修改并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一)论文1、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

19、02年第20期。2、陈素萍潇湘文学意象群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8卷,2007年第11期。3张昕唐人诗中的潇湘考,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4、张铁军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试论湖湘文化对唐宋迁谪文学的影响,引自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5、陈泳超潇湘入诗考,中国文化,2006年第2期。6、刘汾、胡朝雯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试论潇湘山水对唐宋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77、蔡红燕潇湘之魅浅析屈骚中的潇湘悲情,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5卷,2008年第4期。8、郁贤皓李白的潇湘之情探微,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

20、期。9、翟满桂潇湘话语下的柳宗元与杜甫,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10、衣若芬潇湘文学与图绘中的柳宗元,零陵学院学报,第23卷,2002年第1期。11、郑瑞侠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原型及演变,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12、何长江潇湘神话与洞庭水府洞庭湖烂漫文学及其文化透视,阜阳师院学报,1992年第3期。13、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14、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年第4期。15、高云龙日本葛饰北斋风景版画与中国潇湘八景画题,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16、姚大勇与,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第4

21、期。17、邱才桢潇湘何以成怨诗画交融中的艺术史还原与阐释平姜斐德,装饰,2010年第01期。18、聂欣晗潇湘情节的文化溯源及其审美意蕴,船山学刊,2005年第1期。19、姚思彧斑斑竹泪连潇湘从唐诗中的斑竹意象潜窥神话的诗性重构,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8年增刊。20、陈蒲清八景何时属潇湘潇湘八景考,长沙大学学报,第22卷,2008年第1期。21、翟满桂展示潇湘文化的风采潇湘文化系列丛书述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6卷,2005第7期。22、吕国康潇湘考,零陵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二)专著81、姜斐德(美国)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北京第1版。2、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3、萧克主编荆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4、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5、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6、楚辞,黄凤显注释,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7、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9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