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047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新时期文学思潮迭起,小说创作流派纷呈,她不属于任何流派,却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长姿态屹立文坛。从80年代初引起评论界注意开始,王安忆从事小说创作已有20余年,作品数量众多,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精神探索之思、乡村回味之悟、都市跋涉之伤,每一种类型又有各自的丰富发展与变化。精神探索类的小说创作初期表现为青春自叙式的写作,随着探索的深入,逐步开始关注人的孤独意识,关注生命本体的存在

2、,进而对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乡村小说的创作则展现了作家对乡村文明精神的初识、反思与回味,传达出一种质朴的情怀。都市社会的纷繁在王安忆的小说世界里,沉淀到了市民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都市女性成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英雄,她们承载了历史的使命,是城市精神的影子。纵观她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都市和乡村是她创作版图上两个轮廓清晰的审美空间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很显然,到目前为止,上海是王安忆重要的写作资源,上海书写的作品代表着王安忆创作的标高,尤其是长恨歌。长恨歌中的弄堂、流言、闺阁以及王琦瑶式的女人等组成了一个城市的肖像,上海的市民文化在散文式的抒情与分析中缓缓流

3、出,成为当代文学中描写城市的经典之作。贯穿着王安忆上海书写作品的,是上海市民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细节,而正是这些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组成的民俗生活场景,建构了对于上海历史变迁中的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日常生活书写的成功就在于她对上海民俗生活的发现与剖析。王安忆自己曾说“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可见日常生活在其小说中的比重之大,研究者们认为王安忆把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联系起来,她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世界材料基础上的,并且王安忆并2没有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上,更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呈现出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我们在体味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能从中发掘出某些永恒的东西。王安忆的上海题材小说,最引人注

4、目的美学品格无疑是其对上海市民心理和市民品格的书写,对其日常生活意识的书写,而这一特征最先在长恨歌中表露无遗,本论题通过对长恨歌中上海日常生活的剖析,寻找喧腾大潮中的那一份宁静,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唯有日常生活才能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王安忆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人性的坚韧与美好,诠释着小市民的顽强生命力,直面人生的独立、坚忍的精神之美。品读王安忆笔下的日常生活,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生活的不易与意义,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不懈精神,在繁复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城市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王安忆的上海题材小说含有着她对当代生活的某些悲剧性思考,寄寓着对日渐消失的朴素人性生活的向往,对当

5、代人的人性、道德和生活都有很深刻的价值意义。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在她的上海题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日常生活书写的不仅仅是普通生活,而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探讨有助于剖析王安忆的小说,对于更好地研究王安忆小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我选择“王安忆小说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作为毕业论文也是为了探索王安忆笔下的日常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寻求原始的日常生活,体味这个时代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通过剖析长恨歌中的日常生活描写,还原由繁琐无味的衣食住行组成的民俗生活场景,建构对于上海历史变迁中的都市想象。在剖析长恨歌中日常生活的同时,阐释生活本质,挖掘王安忆心目中的上海印象,加深对

6、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文化意蕴的理解,从而体会她对人们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把握其小说创作的独特性。无论从怎样的视角去看,王安忆在众多的当代作家中无疑是出类拔萃、独具魅力的,在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王安忆始终保持着不断生长的状态,她的创作一直在跟着时代一起进步,对于王安忆的研究也始终是个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数量众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创作变化非常大,作家的写作状态经常是跳跃的。在对王安忆的研究中,对香港的情与爱、长恨歌等以上海为书写对象的作品的研究最为火热,例如罗岗的寻找消逝的记忆一文认为长恨歌体现了作者寻找与上海城市精神联系的努力。南帆的城市肖像认为长3恨歌在第一章关于弄堂、流言、闺阁、

7、王琦瑶的描述组成了上海城市的初步肖像,而在王琦瑶的描述中,穿插一系列以城市为主题的散文式的抒情和分析,则构成了对城市图像的意义解读,体现了城市对文学的正式接纳。汪政、晓华的论王安忆则认为王安忆的城市小说系列发现了城市生活中较为稳定而真实的生活方式。徐德明则认为在香港的情与爱、长恨歌等作品中,王安忆继承了民间传统的全知叙事。综述对王安忆小说的研究现状,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文本的细读和她创作历程的记录,基本上把握了其思想内容、心灵追求、叙事方式及发展线索,其中不乏有陈思和、徐德明、罗岗、李洁非等写作的高质量的论文。从新时期初期开始,王安忆就一直被评论界与张洁、铁凝等女作家相提并论,她们的写作重点在不同

8、时期都曾深入地倾注于女性生活和女性心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在初期的创作中,她们的作品都有着单纯、柔美的特点,随着经济生活的冲击,理想的情感越来越远,作家们都开始以无奈、悲哀的心情拆解爱情,她们纷纷从婉约清丽中走出,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转入挖掘复杂的人性,对生命的体验意义和情感境界提出了新的疑问和解读。将王安忆的作品放入文学史的洪流中去考察和确证,可以看出它有着自己不容取代的地位。上海之于王安忆,不同于北京之于老舍,湘西之于沈从文,北京、湘西仅仅是作为一种地域色彩浓厚的现实背景存在,而王安忆则是把上海作为一个角色来写的,上海不再作为仅供上演各类人间剧目的舞台,而是作为一种作用于人和事之间的潜在

9、力量,上海是一个文本化的上海,这就决定了王安忆的小说中上海书写的独特性,在未来,对王安忆小说的上海书写研究必将更为广泛,对该论题的研究也会更深入。在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王安忆始终保持着不断生长的状态,她的创作一直在跟着时代一起进步,对于王安忆的研究也始终是个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创作数量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创作的独特性,王安忆的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在当代文学中无疑是极具特色的,面对如此独特且旺盛的生命力,专家学者们对她研究的深入是无可厚非的,研究的深入也势必会引起热潮,相信王安忆以后的创作也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行。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4王安忆是当代一个颇具特色的女作家,华霄颖在市民文化

10、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写到“纵观她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都市和乡村是她创作版图上两个轮廓清晰的审美空间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很显然,到目前为止,上海是王安忆重要的写作资源,上海书写的作品代表着王安忆创作的标高,尤其是长恨歌。”长恨歌中的弄堂、流言、闺阁以及王琦瑶式的女人等组成了一个城市的肖像,上海的市民文化在散文式的抒情与分析中缓缓流出,成为当代文学中描写城市的经典之作。在同一篇文章中,华霄颖指出“贯穿着王安忆上海书写作品的,是上海市民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细节,而正是这些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组成的民俗生活场景,建构了对于上海历史变迁中的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日常生活书

11、写的成功就在于她对上海民俗生活的发现与剖析。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并不是一开始就受人瞩目,创作于1989年的好婆与李同志是王安忆上海书写中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但并未引起太大注意。纪实与虚构的发表,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但这注意点也并非是小说中单数章节的上海书写部分,而是探寻母系历史的偶数章节,因为其时无论是创作界还是评论界都在关注小说的形式创新,或者有些评论者只是点到为止,转而就其叙述及小说创作方法进行评论。在长恨歌问世以前,席扬在王安忆十年创作批判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王安忆创作的总体特色,清晰地指出了当时已开始的上海书写的价值取向。80年代中期以前可以说是王安忆创作的准备阶段。邝利芬、黄津在论王安忆小说

12、创作不同阶段的上海叙述中认为在王安忆的早期作品黄河故道人、69届初中生、大刘庄等小说中,反映的都是知青的酸甜苦辣,但我们仍然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她对上海的深切依恋。王安忆还先后创作了在广阔天地的一角、小院琐记、绕公社一周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大致可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其中城市的生活方式以上海为代表,农村的生活方式以她插队过的淮北农村为代表。在这些作品里,王安忆没有对上海作正面的描写,读者能够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有关上海的只言片语,比如春节回家时的喜悦,给同龄姐妹捎带上海货品的情节。在这一阶段中,上海没有作为独立的形象走进作品,但已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初露端倪。5九十年代的长恨歌阶段是

13、王安忆真正书写上海的阶段,长恨歌是迄今为止王安忆发表的上海题材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有论者将长恨歌的发表看作是她继纪实与虚构后一次重要的创作转型。迄今为止,王安忆此次转型的长篇作品有四部,除了长恨歌,尚有妹头、富萍和上种红菱下种藕,简单地说,这四部长篇都与上海有关。前三部自不待言,径可称之为上海故事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尤其是上海的市民日常生活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内容。1995年创作的长恨歌标志着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极致,这篇小说为王安忆带来了极大的赞誉,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这是一篇力作。综合各家之言,长恨歌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如下三个关键词历史(怀旧)、女性、城市。罗岗对长恨歌追寻城市昔日记忆的主

14、题进行了阐释;叶红、许辉对王安忆上海书写作品中的“怀旧”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在长恨歌中,“怀旧”成为全文的魂;还有的论者从女性化叙事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品通过与女性日常经验和女性心理相对应的那些琐屑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女性眼光所具有的韵味,将女性从男性话语中解放出来;有的更进一步指出女性只是小说的外壳,王安忆试图掘进上海这个城市的外壳,小说贯穿始终的是“一颗耐得住世事、经得起沉浮的上海心”;也有论者发现王安忆在小说中毫不掩饰自己对臆想中的场景生活感兴趣,怀念人们已经淡忘了的过去优雅高贵的文明生活方式。王德威是在美国执教的评论家,王德威在海派作家又见传人中统观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作品,他认为在王安

15、忆八十年代的作品中已隐约托出她对上海的深切感情,九十年代的王安忆则越来越意识到上海在他作品中的分量。王德威奉王安忆是张爱玲传人,这个观点开启了此后对张王对照研究的视角。如谢怡、吴隐林在王安忆与张爱玲上海书写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和80年代的王安忆的上海书写都着眼于世俗人生,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张爱玲像一个市井生活的写真者,她书写的笔尖落在封闭的空间,但却表现了上海市井生活的芯子;王安忆则像一个都市的寻梦者,她书写了一个理想化的市井,一个提升了的日常生活世界。她们都善于从市井的日常生活出发来阐释上海的都市生活,但张爱玲的写作只是通过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反映历史沧桑、人心善

16、恶,而王安忆则是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及对人性的提升,她对世俗人生的书写有更开阔的视野。相比张爱玲,王安忆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书写方式,一个理6想化了的市井,一个提升了的日常生活。在许多评论文章中,王安忆都被看作是张爱玲的传人,认为无论是风格还是语言甚至所塑造的上海影像都与张爱玲如出一辙,但王安忆自己认为和张爱玲的世界观不一样。朱君安认为两人虽然在反复渲染和描摹上海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但两人终归有很多区别。王安忆与张爱玲的的上海在年代上差异很大,张爱玲的上海在她的时代便是当代生活的真实情景,而王安忆的上海,虽也是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总让人觉得是在怀旧,缅怀旧日失去的情致和韵味。张爱玲讲述的是

17、发生在上海的人的故事,而王安忆讲述的是“上海”的故事,王安忆的上海是更加清晰的上海,也是更加独立的上海。关于张王二人的比较,历来有众多的研究者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都认为两人的创作既有传承也有区别。在21世纪前后,有关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研究逐渐采用文化视角,这主要是受到评论家张旭东的影响,张旭东借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王安忆及其他上海书写者的上海意向进行文化阐释,开拓了研究者们的研究思路,有关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研究也逐渐采用文化视角。如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论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空间建构、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被复制的文化消费品论的文学史意义、沉入常态叙述

18、与呈现诗性情怀论九十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小说叙事策略、上海芯子日常生活的恒久性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以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为例,作者李泓从王安忆有关城市日常生活题材的一系列小说着手,探究出王安忆力图从日常生活中找寻出审美形式的创作动机,阐述上海的移民文化在王安忆小说的的体现,这一新鲜论题是对王安忆小说崭新的定位。这一系列的论文,虽从不同角度解读王安忆的小说,但都立足于文化视角,给文本研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就文本论文本的局限。从这些论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文化角度入手,开阔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同时也让小说呈现出了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这对于我们整体把握王安忆上海书写的价值取向、创作转

19、变都是很有帮助的。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7标(一)基本内容以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作为研究对象,对长恨歌中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小说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的本质。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长恨歌中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与上海的繁华紧密联系,并不互相独立,日常生活是以繁华上海为背景的,因此,要在上海寻找日常生活,必先着眼于繁华之貌。本部分通过描写王琦瑶的生活轨迹,以她从片厂到爱丽思公寓的经历来衬托出繁华之景与日常生活的环环相扣,以上海的繁华为基点,突出日常生活对繁华远景的依附性。第二部分,本部分主要写王琦瑶与其身边的人的生活琐事,以及他们

20、之间微妙的关系,从而剖析出他们日常生活的女性化倾向。本部分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第一方面,通过描写王琦瑶的弄堂生活以及她和吴佩珍、蒋丽莉、严家师母等女性朋友之间的交往,来突出小说日常生活中的女儿情态。第二方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给人的感觉比较模糊并且带有一些女性化的味道,通过描写男性的阴柔表象,以及他们在女性天地里的游戏,深化日常生活的女性化倾向。第三方面,通过阐述女性与男性共同构筑的生活空间,以及他们繁琐的居家生活,凸显出日常化的都市形态,从而揭示出日常生活的真实。第三部分,本部分主要写王琦瑶这一代人的逝去,薇薇这一代人的回归,从而反映出日常生活的消逝。王琦瑶代表着一个时代,也是长恨歌中日常生活的代

21、名词,王琦瑶的逝去也就预示着日常生活归于沉寂,谋杀也暗示着时代对日常生活的抹杀,处于摩登时代的薇薇们将取代王琦瑶而成为时代的主梁骨,通过这一系列的表述来反映日常生活的消逝,突出作者的怀旧之情。(二)研究方法阅读大量的相关评论书籍和论文,以及王安忆的专著,搜寻有用的资料,通过概念阐释、引证、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三)研究难点8在研究课题时碰到的主要困难是相关的论题较多,但比较杂,我需要阅读大量资料,并要从中提取对我的课题有帮助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虽然工程量比较大,但我还是会努力,争取阅读尽量多的资料,将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研究课题工作

22、中去。资料的繁多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我需要在总结提炼别人观点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创新,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我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力求写出新意。(四)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基本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对长恨歌中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与分析,重点突出其女性化的日常书写,并且注重对各位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引述和阐释。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第一阶段2010年11月12月内容确定论文选题,收集并研读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翻译,上交指导老师审阅。2、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0年2月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审阅。3、第三阶段2011

23、年3月2010年4月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4、第四阶段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内容准备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论文1谭解文是自我超越,还是自我迷失王安忆创作历程透视,求索1991年第6期。2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读书,1996年第6期。3邝利芬、黄津论王安忆小说创作不同阶段的上海叙述,萍乡高等专科9学校学报,2008年2月。4谢怡、吴隐林张爱玲与王安忆上海书写比较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5李泓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论王安忆的城市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1月

24、。6王安忆文学虚构都市风格,语文导报,1987年第4期,第8版。7钟红明王安忆写再说上海和上海人,人民日报,2000年10月。8高虹“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论王安忆小说中独特的历史观,前沿,2010年第4期。9谢青论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创作意图嬗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10月。10李新上海芯子日常生活的恒久性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0月。11柴平王安忆上海书写新探,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12邓寒梅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小说中的怀旧母题,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月。专著1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2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3张新颖、金理王安忆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4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5张旭东纽约书简随笔、评论与访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4月。6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比较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7王安忆王安忆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