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语气副词“究竟”的用法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汉语表确定推测类语气副词研究综述唐宁语言文字2009年7月中旬刊“语气副词”作为一种语言事实是始终存在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形成“语气副词”这一概念却是近几十年的事,并且学术界对它们的归属问题仍存在着一些争议。在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并没有“语气副词”这一概念。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其中提到“助”字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语气,“助字所传之语气有二曰信、曰疑。故助字有传信者,有传疑者。二者不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较则然矣。传信助字,为也、矣、耳、已,等字,决
2、辞也。传疑助字,为乎、哉、耶、欤,等字,诘辞也。”赵元任先生在他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一文中认为,除了语助词之外,还有五种表示口气的方法,即用副词或连词、用实词、用语法词式的变化、用单呼词、用语调的变化。这六种方法中除了“语法词式的变化”汉语中没有外,其他五种表示口气的方法汉语中都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后来的学者明确提出“语气副词”的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则明确提出了“语气副词”这一术语;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汉语语法纲要(1946)中,王力再次明确了“语气副词”这一概念,认为“除了语气词之外,还有一种语气副词,也是表示全句所带情绪的”,他认为语气副词与“语气
3、词”不同,语气副词的位置在谓语或主语之前,而语气词则位于全句之末。其后仍有不少学者,如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认为“可,难道,幸亏”可以归入语气词。对于“难道、幸亏、毕竟、简直”这一类词在学术界现存在着上述两种看法,一种是将其归入“语气词”,一种是将其归入“语气副词”。但是,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随着对副词的研究深入,“语气副词”这一概念已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一些较有影响的语法著作中都将“语气副词”列出作为副词的一类,如现代汉语八百词,胡裕树的现代汉语等。张谊生(2000)把语气副词归入评注性副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语气副词的论文,如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
4、(1995),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2001),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2003)等。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虽然语气副词的研究已经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大,但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副词,如时间副词、程度副词等,对语气副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专门研究语气副词的论文还不多。目前对语气副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从宏观上把握,这种研究主要是从整体着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整个副词着眼,而其中涉及到语气副词内容的主要是一些讨论副词范围、分类的论文。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1961),李泉副词和副词再分类(1996)这类研究主要涉及语气副词的内涵和外延。还有一部分是对整个语气副词进行研究,这类
5、研究针对性更强,着重考察语气副词内部分小类、句法分布、句型、语用等,以及某类语气副词的语篇分析,主要有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000)和现代汉语虚词(2000)两部著作中对语气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进行了研究。张先生将传统意义上的语气副词归类为评注性副词,并通过研究指出评注性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对命题进行主观评注,在句法上有述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语义上与传信和情态范畴密切相关;在语用方面,最显著的作用是突出焦点、指明预设、限定指称和衔接语篇;除此以外还对这类副词分了小类。还有一类宏观研究是考察副词的共现顺序及原则的,主要有张谊生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1996)、袁毓林多项副词共现的语
6、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2002)以及专门针对语气副词共现现象的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2001)。其中史金生对语气副词的范围界定提出了三条鉴别标准(1)与其他成分组合后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2)与判断词“是”共现时的位置;(3)在句中的位置。并从语义的角度将语气副词分为了两大类十一小类,总结了各类语气副词连用的顺序,并作出了解释。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对汉语的现象都有了更深的挖掘,得出的结论对语言现象也有相当的解释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借鉴。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1995)考察了语气副词在句类和句型中的分布情况,将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归纳为改变疑问句的性质、使语言具有较强烈的
7、感情色彩和使语言更加口语化。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2003)中将语气副词在语气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归纳为表述性、评价性和强调性三方面。他们对语气副词语用功能的考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语气副词的句型分布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细致地进行下去。以上都是从宏观上对语气副词的研究,很多研究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语气副词提供了方法和结论上的借鉴和参考。二、从微观入手,这种研究主要是对个别和有共同特征的一类语气副词进行,内容涉及到三个平面的分析和语篇的研究甄尚灵“亏”的“多亏”、“幸亏”等义及其出现的句型(1982)主要分析了“亏”类语气副词所出现的四种句型,并考察了“亏”类语气副词词性词义在历时层
8、面上的发展,为我们研究语气副词提供了方法和结论上的借鉴。聂丹语气副词“竟”及其教学(2004)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考察了“竟”的句法结构、语义类型及语用制约因素,为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考察语气副词提供了借鉴。朱丽的硕士论文揣测语气和揣测语气副词(2005)从认知心理学和语义学理论出发定义揣测和揣测语气,确定揣测语气在语气系统中的地位,并进一步界定揣测语气副词的范围,研究揣测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而目前对语气副词“究竟”的研究不是很多,有很多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解释。语气副词“究竟”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又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语气副词,其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各具特
9、色。目前对“究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句法、语用语篇及其在句中的位置。如2006年陈秀明发表的一篇评注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研究谈到了“究竟”在语义、句法、语用及语体的分析。姚明霞在2007年所发表的从语法角度考察语气副词“究竟”这篇文章结合大量对“究竟”的语义指向和在句中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但是还不够全面。刘志成(2009)发表的语气副词在反问句中的表达作用从留学生在反问句中使用语气副词的偏误出发,分析了语气副词在反问句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在反问句中所表达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但对“究竟”的分析只有寥寥数笔带过。对“究竟”一词的形成和语法化过程,目前的研究资料更是少之又少,我所
10、能找到的只有王军(2009)发表的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该文从古籍用例中寻找“究竟”一词的形成线索,并分析了“究竟”语义虚化的背景,从而推导出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是唐朝的观点。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本人在学习陆俭明所著的现代汉语语法教程的过程中,对陆先生书中所提的问题甚感兴趣,遂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究竟”产生之初是实词还是虚词作为语气副词的“究竟”又是如何语法化的“究竟”表判断和表反问两种语气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究竟”与“毕竟”、“到底”这类同义词之间有什么区别、用法上有什么特殊之处“究竟”在教学中的情况等。根据以上的内容,本文的基
11、本框架安排如下1、“究竟”的形成及语法化过程2、语气副词“究竟”的功能及意义3、语气副词“究竟”的用法分析4、语气副词“究竟”在教学中的情况等(二)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和完整的分析语气副词“究竟”的用法,本文将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的查询,从文字、词汇、语法三方面着手搜集材料;通过对经典著作案例的分析、以及与同类虚词的对比分析对语气副词“究竟”做多方面的探索。(三)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对语气副词“究竟”的研究主要的困难是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缺少可资借鉴的系统的材料;其次是查阅文献的工作量大且繁琐以及难以确定选择哪些经典著作作为语料分析的对象。因此在尽可能做到资料翔实,语料丰富的基础上,本文尽量做到还
12、原语气副词“究竟”的来源与其用法之间所隐藏的关系。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5倍1、第一阶段2010年7月11月内容确定论文题目,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上交指导老师。2、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内容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3、第三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4、第四阶段2011年6月内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格式论文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份)参考文献1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19954P1821。2丁声
13、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4陆世光谈副词的内部分类,天津师院学报,19812P7073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6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9朱丽揣测语气与揣测语气副词,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1P1730。11皮奕“究竟”的语篇功能分析,科技信息人文社科,P131133。12唐宁现代汉语表确定推测类语气副词研究综述,语言文字,2009(7)P25425513李梅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16卷第5期。14王军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9)第3期P180182。15李鑫语气副词研究综述,科技信息科技前沿,2009第1期P426。16刘志成语气副词在反问句中的表达作用,鸡西大学学报,2009(10)第9卷第5期P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