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当我们回想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坛,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个像传奇般令人惊艳的女子张爱玲,这位被称为“小资”始祖的女作家,曾经写出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小说中优美精致的语言和独特的人生见解深受读者青睐,因而她的小说一直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程度不亚于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张爱玲的作品中始终都在讨论男女之情,并且她写的大多数故事背景都是在社会混乱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她的小说不是特别注重民族精神,但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暗示了一个
2、时代苍凉的社会大环境的悲剧。同样,她的一生也是享乐和孤独相融合的一段海上传奇,她在文章里同读者闲话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看透她的内心,因而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嚣和极度的孤寂。”(一)、张爱玲小说研究概况自从张爱玲在大洋彼岸悄然逝去之后,无数张迷为之离世的消息惋惜万分,从她逝世后至今,她的小说、散文、评传接连不断地出版曾一度掀起过“张迷热”现象。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我们要追溯到20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代表作传奇和流言的创作鼎盛时期。20世纪四十年代傅雷先生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文章后,关于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和研究的现象就不断在文坛涌现,论张爱玲
3、的小说发表于1944年,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她的写作技巧,同时作者又毫不留情地做出了一定批评性的评论。他在这篇文章中评论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连环套三部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作品中的主要1人物,点拨地的确很有深度,在当时的文坛中,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十分独到了。陈子善在他的张爱玲的风气一书中将“张学”的研究史划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他写道“第一阶段为一九四九年以前,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代表作传奇、流言的时期;第二阶段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一九六一年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写入文学史并高度评价为标志;第三阶段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降,到张爱玲谢世前后
4、达到高潮。后两个阶段早已有有心人认真勾勒,逐渐清晰,唯独第一阶段的情形似有似无,暧昧不明,以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张爱玲研究乏善可陈,即使不是一片荒芜,也只有迅雨(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枝独秀。”(1)这样看来,张爱玲小说的研究阶段就十分明了了。在张爱玲小说研究的第一阶段(40年代)中,傅雷先生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开了评论之先河,接着文学批评界涌现了许多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学者,如周瘦鹃、谭正璧、胡兰成等人都写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技巧以及对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善意批评的文章,他们在研究张爱玲小说时始终抓住了她的两部经典作品来分析她的创作风格,虽说不上精辟入理,但研究者站在客观的立
5、场上分析她的小说,不乏有赞誉之声,也有中肯的提醒,更有殷切的期待在他们的文章中流露出来。因此,这一阶段中关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并不深入,各家学者对她的小说持褒贬不一的立场。到了50年代,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的评论大大推动了“张学”的研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先生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得张爱玲的小说走进了当时难以跻身的文学殿堂。他指出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并肯定了张爱玲的小说在强烈的历史意识、丰富的想象方面的特色,以及在人情风俗的熟练处理和人生观察的透彻、深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但他也指出了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作者
6、要表达的深层思想和弊病,以及张爱玲创作走向下坡的原因。同时,他将张爱玲与她同一时代的作家进行对比,例如他将张爱玲与鲁迅、丁玲等同时代的作家的创作取向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70年代,台湾作家水晶在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一书中分析了张爱玲的小2说传奇,他采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理论论证小说中的神话结构,通过解读半生缘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代表张爱玲创作风格的作品,得出了较其他评论家更精深的见解,并将张爱玲的小说与国外作家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对前人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程度的开拓意义。但其评论张爱玲作品的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到了80年代,张爱玲终于在沉寂了三十年
7、后“复出”了,温儒敏在他的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2)一书中说道“真正对张爱玲有公开的评论和研究,是1981年以后的事到80年代中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加强,人们用更开放更有个性的眼光去读张评张,而张爱玲的另类特色也更刺激研究者去重新打量与调整文学史的叙述板块,加上这一时期翻案文章差不多做腻了,所谓边缘化的作家更能吸引年轻读者与研究者的目光。”(3)这一时期,人们评论张爱玲,主要注重她写作手法的新颖之处,例如她用象征、移情、心理分析、蒙太奇手法等等,都是评论“张学”的切入点。80年代的研究促成了“张爱玲热”的风气,同时也带动了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的出版,许多出版社开始争相出版她的作品。9
8、0年代初,更有一些具有学术深度的评论性文章出现,如金宏达的论十八春(4)、潘学清的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5)、赵宏顺的论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6)、杨义的论海派小说(7)、吴福辉的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8)等。这些研究者重新考察了张爱玲创作题材的艺术价值、文化情结、分析了作家的创作心理状态,可以说这一时期出现的数十篇有关“张学”研究论文中,很多都具有真正的文学眼光,显示了研究者精深的作品研读能力。90年代中期以后,对张爱玲的研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她的著作被大量的出版发行,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她后期创作的作品如对照记、小团圆等也相继出版,大众对于张爱玲作品的喜爱不
9、断加深,“张迷热”现象持增温趋势。(二)、张爱玲散文、传记及其他研究概况张爱玲的散文、传记伴随着她的小说的出版也陆续出版了,读她的散文,总能让人可以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的画面。那种感觉,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三十年前的月亮已经沉下去,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讲完。”研究者从多角度去3解读她的散文,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她散文最主要的研究源头就是流言集,其中有作者关于自己家庭环境的描写和个人经历,因此,关于张爱玲传记的出版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在荧幕上取得的成就,都和她的特殊的文学视角息息相关。张爱玲的散文虽诸体皆备,但真正结集的只有流言一本,然而就是在这部散文集中,张爱玲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10、。陈子善在苏青评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二幅画中写道“1945年2月天地17期刊有张爱玲流言再版预告,写得文采斐然,很可能也是出自苏青手笔本书后载各篇,思想巧妙,文笔幽丽,如溪水之潺缓,如月下梵和琳独奏,凄迷动人。附画多幅,亦娆风趣,如夫主奴家诸幅,辄叹其构思之奇绝”(9),诚然,苏青的这些评价还只是感性的,三言两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评论,也未能很好发挥,但有一些观点确实值得注意,它们吐露了一位敏感的女作家对另一位女作家出众才华的独到看法和由衷的赞赏。张爱玲的散文创作风格在她创作初期就成熟起来。对张爱玲散文的研究,最早的一篇是1944年沈启无南来随笔,他认为“她不是六朝人的空气,却有六朝人的华胆。
11、”“她走进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无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得到一个完全的安静。所以,她的文章是温暖的,有庄严的华丽也有悲哀,但不是凄凉。所谓众生有情,对人间是有着广大的爱悦的。”(10)张爱玲散文机警的特点被诸多论者所肯定。周芬伶认为张爱玲的散文路数难以归类,只能说是“机警”。机警的优点是“微言解纷”,缺点是“郁剔尖刻”,张爱玲散文具有上海人的通与坏。她认为张爱玲的机警是建立在广大的悲情之上,形成既悲凉又犀利的文风。这一点,许多论者达成共识,如刘玉秋在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11)一文中认为张爱玲对于世俗人生的描绘及发自于内的亲切感,是基于她对女人角色的认同,在她以世俗女
12、子的眼光观照人生的枝微末节的同时,却又常常感到思想背景中的迷惘,她既有独特的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的清醒的理性。汤正启的美丽的苍凉读张爱玲的散文(12)一文从具象感性,抽象理性,幻象神性三个层面透视了张爱玲散文的机警与悲凉。冯凌的真实4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13)通过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比较,揭示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比较小说和散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空间意象的不同入手,分析她的小说和散文思想内容的异同,指出散文中的“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理解她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与绝望。还有学者也关注到张爱玲散文中的世俗倾向,如罗华在世俗闪耀出智慧张
13、爱玲散文品格论(14)一文中认为对于认识张爱玲而言,观其抒写俗世“流言”同演绎人间“传奇”同样重要。当我们阅读着张爱玲的散文,就感觉到她生命的“窗子”在徐徐开启,越过时空的阻隔和心理的距离,看到一个“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的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张爱玲自称一身俗骨,她的散文,如果就其表征而言,的确是绝对世俗化的她写俗生活、俗女人、俗艺术,一切都俗到了家,似乎并无雅致可言,但我们却从中读出了她的优雅她的透彻她的智慧。李医平在乐听市声心如水张爱玲散文创作简论(15)一文中也认为张爱玲的散文一反传统知识分子对脱俗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走向世俗,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同时,她为自己散文定
14、下的审美高度又使她超越了对俗美层次的展示与认同,成为她与一般描写生活情趣、走向世俗作家的根本分界。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有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16),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17),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18),余斌的张爱玲传(19),孔庆茂的张爱玲传(20),张子静的我的姊姊张爱玲(21)和刘川鄂的张爱玲传(22)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水晶、周芬伶、林幸谦等相继发表研究著作和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材料。随着1995年张爱玲的去世,大量的纪念性文章纷纷出现,张爱玲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心理实录,也相继集结成书,这样使后人更能了解张爱玲人性真实的一面。在这些研究中重新审视了她作品中的文化艺术、惶惑无依的漂泊感,
15、传记研究重点大多从张爱玲小说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上海都市文化的以及地域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沉重思索和个体感悟、作品语言意象情境乃至伦理价值中蕴含的深刻的美学意义等方面,来多角度、多视域地研究张爱玲小说和“张爱玲现象”。另外,张爱玲的几部经典作品也被许多导演拍成电影,如倾城之恋、5半生缘、色戒等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之后,曾一度引起观众的好评,当然也有批评,或褒或贬,但好的作品拍成了电视剧之后总是或多或少地减少了原著的魅力,因此,在看原著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前,还是先看原著才会避免思维定势对作品人物的束缚。总之关于张爱玲的小说、散文、评传研究成果多得不胜枚举,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对张爱玲作
16、品的研究程度越来越深,但张爱玲是说不尽的,永远也说不尽的,无论以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其人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独特贡献的作家,她的天才是无可否认的,但她的创作不是史诗式的,她不像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那样关注的是民族、社会乃至人类的命运,对现实人生缺乏历史的文化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而不能称为文学大师。张爱玲研究已取得了不容低估的成就,然而,某一时代的研究在当时无论占据在怎样的前沿位置,时过境迁,后来者始终能够发现它的不足之处,随着
17、文学研究理论的更新、研究方法的突进,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完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研究仅仅是开端,而非终结。因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课题尚待开发。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
18、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6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
19、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张爱玲对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而她最喜欢的上海人,被她称之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在她眼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亲切,是真心实意过日子的人,代表和象征着
20、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安稳的一面。所以,她乐意认同“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从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而且,她一边从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另一方面又时时不能忘记“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对作家作品的解读总是对一个时代的、历史的解读,而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因此对作家的研究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比如,研究者已经普遍注意到张爱玲作品所蕴含的无奈与悲哀、苍凉与孤独,那么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是怎样
21、产生的要想准确地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把笔触伸向7时代,伸向民族历史和文化,也伸向作家的心灵世界,因此,从文化哲学、从心理分析视角解读张爱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再比如张爱玲是酷爱红楼梦,同时也是酷爱着毛姆的通俗小说的,那么从比较文学角度探讨张爱玲的创作对毛姆的借鉴也十分必要。而这方面恰恰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我们可以从影响研究角度探讨张爱玲与中西文学的关系,还可以从平行研究角度观照张爱玲创作的精神特征以及整个20世纪的精神走向。我们也可以从比较研究视野梳理张爱玲与40年代小说的关系,揭示张爱玲小说文体的独特个性,这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另外,张爱玲是一位传奇作家,她的不凡的人生经历,她孤独冷漠的生活
22、始终是悬绕在读者心间的一个谜,那么对她心路历程的剖析和她在作品中怎样折射她的心境的解释也是尚待深化的问题。也许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从她的文字里可以寻找旧上海的痕迹石库门、弄堂、霞飞路、法国梧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吴侬软语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孤傲的,目空一切的,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处之的女子。感觉她如一位世外女隐士,笑观世间沧桑。正穿着那一件典雅的旗袍,一手叉着腰,头高高地昂起,脸上有种“冷冷”的表情。嘴角微扬,看破人情世故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厌倦与嘲讽。看着她从历史的尘封里缓缓走出来,挥着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23、,在胡琴舒缓的调子里,或者茶烟缭绕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而她也在时间仓促的流逝中成为一个凄美的略影,如陈与义一阕词里所吟的意境“长沟流月去无声”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张爱玲离我们而去了,但对她的研究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更新更好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综上所述,对张爱玲的小说、散文、传记等的研究在90年代之后呈现出了持续增温的趋势,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正在逐渐向更深领域开掘。8张爱玲在中
24、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微妙的,因为其作品的不革命,更因为其与汉奸胡兰成的婚姻,使她没有得到与她的文学成就相称的文学地位。中国大陆的文学教材里鲜有她的名号,也极少收录她的作品。近年来读张爱玲的小说成了一种时尚,然而在她的作品再版热潮之前,人们对她知之甚少。对从前的女作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冰心、萧红、庐隐等等。10年前人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感觉惊诧莫名,在文学的正史之外竟然还有这么一位才女。她以一支奇诡的妙笔,写尽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凄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她璀璨的光芒盖过其同时代的所有女作家。由于中国文学史的标准问题,她被长期摒弃在正史之外。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同一个妾妇,艳光四
25、射,令人心折,却得不到应有的敬重和尊崇。在与她同时代的冰心等的赫赫声名下,她是寂寞的,然而在所有读者的心目中另有公论,所以才在近40年的人为压制之后打破沉寂,又掀起了“张爱玲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人其文相映成趣,构成了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一道艳丽的风景,无论世人褒贬如何,她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她的小说艺术性超越了以往所有女性作家,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以怪诞艳异苍凉为审美基调,开辟了女性写作的新天地;她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敏锐与感悟,脱离了种种主流意识形态加于女性书写的限制,顽强独立地用女性视角剖析女性精神世界,挖掘出女性心灵阴暗造成的
26、女性悲剧,从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张爱玲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书写的一次全面突破与完美终结,同时又开启了女性写作新世纪的大门,成为后世女性书写的又一典范。张爱玲研究向我们推出挑战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在全球化商品消费的时代,文学批评将如何为自己定位而张爱玲研究应该是面对、并且介入社会、经济、历史、政治的文化研究。注释(1)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2)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9版。(3)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P21页。(4)金宏达论十八春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
27、5)潘学清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载于上海文论1991年第2期。(6)赵宏顺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载于华文文学1990年第2期。(7)杨义论海派小说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8)吴福辉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载于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9)陈子善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10)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5月版148。(11)刘玉秋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年02期,102105。(12)汤正启美丽的苍凉读张爱玲的散文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84
28、90。(13)冯凌真实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99102。(14)罗华世俗闪耀出智慧张爱玲散文品格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02期5663。(15)李医平乐听市声心如水张爱玲散文创作简论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4850。(16)王一心惊世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版。(17)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18)阿川乱世才女张爱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19)余斌张爱玲传海南出版社1995年春版。(20)孔庆茂张爱玲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21)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学林出版社
29、1997年版。10(22)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参考文献(1)杨泽阅读张爱玲台北麦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胡兰成评张爱玲载杂志月刊1944年5月号。(5)周芬伶哀与伤张爱玲评传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7年8月版。(6)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7)许子东、梁秉钧、刘绍铭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8)水晶替张爱玲补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9)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
30、出版社,2003年5月版。(10)杨义论海派小说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11)冯凌真实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12)罗华世俗闪耀出智慧张爱玲散文品格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02期。(13)张晓琴荒凉意境中的追寻者由散文透视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西北师大学报社科,2001年01期14陈亚丽雍容华贵与质朴自然张爱玲与苏青散文之比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P99105页。11(15)陈子善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16)解志熙“反传奇的传奇”及其他论张爱玲叙事艺术的成就与限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1期P2337页。(17)张爱玲张爱玲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8)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9)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