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寓意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
2、一部“政治小说”。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
3、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来实现其宏愿。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
4、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的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是令人拍案叫绝。二、主题部分“红”与“黑”究竟是什么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代表军队;“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为“红”指以特
5、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是父亲、法律制度、现实原则,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义者见义”,当然无可非议,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读
6、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爱情,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我们仔细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1、关于“红”与“黑”寓意的主流研究我阅读的红与黑是罗新璋译本,罗在作品的序言中提到了“红”与“黑”的寓意问题,他也是教支持现在的一种主流认同,“红”喻为军装;“黑”喻为道袍,即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众所周知,司汤达本人特别崇拜拿破仑,他将拿破仑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但是在写作红与黑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书中主人公于连其实就影射出作者本人。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向往,他想像拿破仑那
7、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在王政复辟时期,平民甚至没有穿上军制服的可能,最好能够通往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2、关于“红”与“黑”寓意的非主流研究关于非主流寓意有很多,这里我就举例一种说法来说明下“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一一追求一一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到,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然是要的
8、,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郎,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他拒绝过和爱丽莎的有利的婚事,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他也从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这是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包括贵族和资产者。再说社会地位,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由,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总之,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
9、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长的一段路,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刚迈开了第一步,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份量沉重,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他只在“迷”字上用力,似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在仿佛登上了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犹如一声断喝“
10、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从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迷途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三、总结部分红与黑由始而终通篇浸透的是一种在资产阶级将要兴盛的时代之前的狂热,对腐朽和丑恶作者极力贬斥,不能不承认说于连是一个热爱正义和光明的小强式人物是有失公正的。最后我为了了解于连而精疲力尽,大耗神思。掩卷而思,红色是生命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的代表,天生的傲气和才智支持这一股热情,浇灌了在他内心最深处野心的种子,同时红像是一个先知吐出的预言一般,化作一注鲜血,从断头台上的人的脖颈中流
11、出,此时心有何感沉痛叹惋怜悯司汤达以其细腻的心里和言语的刻划,喷薄而出的感情的激流,征服的又何止几个世纪的读者。若你不是心情复杂的看完这个小人物的一生,而妄图用几句甚至几个词汇概括于连并且成功了,那么,红与黑也不过是本引人注目的小册子罢了。我并非要如何的盛赞作者,只是尚未从中回过神来。再说黑。对此我作此解若黑引为黑暗,那么只要回看当时的社会和它的名流们,作出怎样的联系和理解都不为过,然而我觉得为了涵盖全文,勉强解释,红与黑,令人联想到于连的自尊与虚荣和他人性中阴暗的部分。于连并不是在善与恶之间反复徘徊(鉴于难于以我所持有的道德观判断那个我并不熟悉的社会,从而衡量于连规从道德的程度,我的观点也许
12、有些偏差),虽然他自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与那个社会水火不容的,但是他的幸福标准和人生目标无疑和他的爱情一样反复无常,在他的意识中轮流占有上风,并数次处于半疯狂状态。最后只有魂灵同尸首俯卧在山洞寂土上。他的思想同时兼容了黑暗和正义他在鄙弃那些贪财无德的小人的同时,因为爱情以外的东西而和恩人的女儿暗通款曲,使他痛苦难堪,满足自己的虚荣和野心。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说人们在他死后还在对他争论不休。若是你默念着红与黑时,悟出了什么不能具之以言语的想法,那说不定正是司汤达的本意呢我做此篇文章也只是揣测一下作者的本意罢了。4、参考文献1、司汤达红与黑罗新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斯汤达世界文学曹金刚译,北京世界文学杂志社,2001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4、张明德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