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王安忆,新时期文坛颇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广泛,风格多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王安忆曾说“我是一个否定风格的作家。”她不愿意将自己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叙事方式,某一种小说模式,某一种文字风格,或者某一种特定题材的范围之内,成为一个容易被概括的、标志性明显的作家。关于“寻根作家”、“女性作家”、“城市作家”等名号都是评论界擅自界定的。此外,王安忆无疑还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多产作家。她的本次列车终点站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
2、表作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长恨歌可以说是王安忆创作的巅峰,它为王安忆赢得了整个90年代的声誉。作品中老上海的怀旧气息是最为人所乐道的。正如黎荔所说,王安忆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之初的动机就是要为上海这个城市写传,小说“贯穿始终的是一颗耐得住世事,经得起沉浮的上海心。”190年代以后,王安忆开始创作越来越多老上海为题材的创作还有桃之夭夭、富萍、妹头、纪实与虚构、黑弄堂等多部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弄堂里。表现上海城市形象、文化气质的变迁,弄堂的确是一个最佳的视角它能从最底层,也能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反映上海的历史变化。更重要的是,只有将作品置于这样的场景中,王安忆才能充分描述出的日
3、常生活世界和充溢于这样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气息。弄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曾是上海多数居民的居住环境,折射出市民所处的政治环境与经济条件。作为进驻上海的“同志”的后代,王安忆在弄堂中长大,洞悉市民阶层俗世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其文本最核心的意象之一,体现了王安忆对上海文化、历史的独特思考和深入开掘。可以说弄堂的意义,就在于王安忆对上海的氛围和内质的把握,与她的创作主体合二为一。听着作家幽幽淡淡地娓娓道诉,读者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幅富有上海特色的都市风情画中,重温那不太遥远却被飞速变动的现实而刺激起怀旧感的那段历史。在王安忆看来,弄堂的内容是日常的柴米油盐灯种种琐事,
4、弄堂的精神是“流言”,逝去年代所留存的特色扎实地印在上海的弄堂之中,那些街巷里弄悠远深邃,蕴含了上海全部的生活情怀。弄堂独有的历史都是它的性格史和精神史,它所有的空间都神奇地充满着历史留下来的精神。当历史的痕迹被人为地消除,只能凭借一些遗留物来维持昔日的荣光时,这遗留物也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在王安忆的眼里,弄堂或者弄堂的房子就是这样的象征物。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越来越多的作家将他们的小说托付于一个固定的空间。王安忆选择了上海,同样选择上海的作家还有张爱玲,评论家总是将她们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王德威在海派作家,又见传人王安忆论中指出王安忆是
5、继张爱玲以后,又一写作海派文学的传人,“由于历史变动使然,王安忆有关上海的小说,初读并不像当年的海派作品。半世纪已过,不论是张爱玲加苏青式的讥诮世故、鸳鸯蝴蝶派式的罗愁绮恨,或新感觉派的艳异摩登,早已烟消瓦灭,落入寻常百姓家了。然而正是由这寻常百姓家中,王安忆重启了我对海派的记忆。在如此新旧交缠、混乱迫仄的世界里,上海的小市民以他们自己的风格恋爱吵架、起居行走。他们所思所做的一切,看来再琐碎不过,但合拢一块,就是显得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这里或许有奇异的智慧套句张爱玲的名言,到底是上海人”2甘晓燕的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较认为王安忆对张爱玲是有超越的,张爱玲写海
6、上繁华梦,关注的是一个瞬间的上海,王安忆则更注重上海的积淀和上海的历史。王安忆关于都市民间的写作是评论界研究最为广泛的。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具有世俗性和草根性的,她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上关注日常琐事,关注底层人民的悲喜生活,利用生活细节将单调乏味人生写出无限意趣。“绵密不尽的日常生活其实早有十面埋伏;炊烟尽处,正是硝烟起时。”3赖翅萍在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中指出,在以往的宏大叙事和启蒙话语中,日常生活总是被认为是平庸、刻板的东西,毫无美感可言,而王安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有情有信、温馨感人、意义丰沛的市民日常生活的诗性世界”4,文章从日常的物象世界、生活主体精神品
7、质以及市民观念世界三个层面,揭示了王安忆对市民生活世界的诗性发现。李新的上海的芯子日常生活的恒久性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认为日常生活的恒久性是王安忆上海小说的灵魂,是上海的芯子。还有吴苏阳的城市世俗生活的透视与观照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朱君安的琐碎而世俗的城市之歌管见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情结。王安忆的世俗话的都市民间写作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文学界也对于这种从细微处着眼的审美方式给予肯定。但也有人认为王安忆在可以回避历史,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等长篇,千言万语,却被批驳为“流水账”。蒋钰在只是时间在流逝论王安忆日常生活写作的局限性中认为“其作品和主观意图之间有很大差距早期的作品流逝便显露出故意回避文革
8、的历史背景,沉醉于日常生活小天地的缺陷;她此后的作品更是不自觉地滑入了世俗沉入繁荣道路,遵从了现实的合理性,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也引退其后了。”5女性主义的研究也是解读王安忆作品的一个焦点,但是王安忆却一再否认自己女性主义的创作动机,她说“我觉得我写那么多女性,就是因为我觉得女性比男性更具有审美性质,可能是男性在社会上活动久了,社会化了。”6李海燕在王安忆女性书写论里指出“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拾海人的创作心态决定了王安忆女性书写的边缘状态。她不推崇女性霸权,也不逃进私人空间,更不以凸现女性女性欲望来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而是以务实的平常心书写着位居社会边缘的边缘女性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男性霸权的边
9、缘充分地发掘出女性的柔韧力和生命力,真实而有力地完成了对男性关于女人、城市、爱情等书写的解构。”7女性主义的创作文本往往极端地将女性意识演绎到极致,男性形象则被弱化或排除在外,他们通常都是懦弱、委琐的,害怕承担责任而逃离的。王安忆的小说也一定程度上凸显女性的意志,而弱化男性,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是那种追求女性独尊地位而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常常是跟女权主义划上等号的。余红艳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里认为“王安忆以其对女性形象最贴肤的爱,尽情在文本中书写了女性方方面面的生活状况和情爱追求”8,“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男女间的和谐相处,更多的书写了女性生存、奋斗的生活精神。”9比如小城
10、之恋、逐鹿中街表现的就是男女之间相处的艺术;流逝表现了女性面对困境不屈服、不退缩的坚韧;长恨歌展现了女性在弱化男性的时空背景下格外的美丽;还有姐妹们书写了一种未经世事侵染的自然纯真以及混沌不觉的女性自醒。王丽萍的一座女性视域中的城市读王安忆的认为女性是城市的代言人,以一个美丽女性的沉浮悲欢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上海的历史。陈卫娟对女性孤独境遇的探寻析王安忆的认为这三部作品都着力表现女性的孤独心境,童年感受不到家庭亲情的孤独,女性彼此之间隔膜的孤独,找不到依靠的男性的孤独,王安忆借此表现对女性孤独境遇的关注与对人类彼此心灵沟通的渴望。王安忆是怀旧的,很多读者都为她作品中细腻缱绻的怀旧气息所倾倒,虽然
11、连这一点她也是不肯认同的。“长恨歌为怀旧提供最多资料的是四十年代的一部,可这都是虚构的,我对那个时代一无感性的经验,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心理上的怀旧因素,我只是要为王琦瑶仅有的好日子,搭一个盛丽的舞台。”10王安忆认为想象和虚构不是怀旧,这点我是不太认同的。因为对老上海很多人都无从记忆,更多的是从小说、影视剧里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繁华。怀旧的心理其实是对那个时代的憧憬,是把它当作传奇一样的东西。通过想象和虚构将老上海的风情在纸上描摹出来,同样可以说是怀旧。但王安忆的怀旧也有不同,她的上海故事多发生在五六十年代,视线从十里洋场转而聚焦在弄堂,小说的主人公也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弄堂儿女。本次我课题研究的重点
12、就在于王安忆城市文本中常会出现的“弄堂”这一意象,以及这个意象所承载的审美内涵。王安忆的研究资料大多集中于探究王安忆与张爱玲的比较,王安忆的都市民间的创作思想和她的女性主义写作,对于“弄堂”这一意象所表现的审美内涵提及的资料不多,且往往只是停留在怀旧一层上。我认为“弄堂”其实更像王安忆特意设置的一个“乌托邦”。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王安忆至今仍活跃在当代文坛上,所以对她的研究和探讨很难直接给予定论。王安忆的文学风格应该是呈现多样化的,这是一个还在不断成长的作家。在王安忆对上海的城市文化进行书写时,弄堂是一个核心舞台。弄堂意象的反复出现
13、,决定了王安忆作品中大多数的人物大多是那些最平凡的普通人。她透过对上海这座城市声色繁华的表象,看到了弄堂传统生活的精致诗意以及弄堂平常百姓的坚韧顽强,这体现了王安忆创作中的一种日常生活意识,而这种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感性层面上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理性层面上的历史意识。王安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优美、诗意的提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精神视野。通过以上对王安忆城市书写的创作研究的大概整理,对王安忆目前的研究形势有了大致的了解。有价值的资料不少,其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研究模式和思路比较单一,研究同一主题的文章内容和见解大多雷同。而研究上海弄堂文化和弄堂内涵的资料却在少数。之所
14、以觉得弄堂这种建筑形式非常特别,是因为它具有那个时代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王安忆恰恰又强化了弄堂这种特质,她对上海弄堂的描写集中在90年代后一些上海题材的小说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恨歌、纪实与虚构、富萍等作品。本次课题将着重论写“弄堂”意象在文本中的建构作用。首先,对作品中出现的声色各异的弄堂建筑进行分析,总结王安忆笔下弄堂意象所具有的特征。其次,深入思考这种建筑特征对上海市民个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再次,探讨王安忆运用“弄堂”意象进行创作的原因以及这种创作方式对现当代文学史产生的影响。我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更好地把握这类城市书写的文本,使我对王安忆的创作研究更为完善。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
15、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刘影王安忆小说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3月23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86页,第185页4赖翅萍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小说评论,2006年第6期5蒋钰在只是时间在流逝论王安忆日常生活写作的局限性,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7卷第2期689余红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现代语文,2008年第6期7李海燕在王安忆女性书写论,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31卷第3期10王安忆,不是怀旧,选自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20页五、参考文献专著1王安
16、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版2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3王安忆桃之夭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4王安忆流水三十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版5王安忆妹头,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6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7王安忆流逝,选自王安忆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8王安忆弟兄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版9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11聂伟文学都市与应向民间1990年代以来都市叙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7、,2008年5月版12程光炜都市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13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论文1李海燕王安忆女性书写论,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31卷第3期2李新上海日常生活的芯子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9卷第1期3李海燕城市与女人王安忆都市书写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月第24卷第1期4赖翅萍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小说作家作品研究,2006年第6期5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6朱君安琐细而世俗的城市之歌管见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情结,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7刘影王安忆小说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年3月8蒋钰在只是时间在流逝论王安忆日常生活写作的局限性,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7卷第2期9余红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王安忆小说创作,现代语文,2008年第6期10王丽萍的一座女性视域中的城市读王安忆的,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11陈卫娟对女性孤独境遇的探寻析王安忆的,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