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试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征专业班级汉语言1、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今属四川)。生于仁宗景佑三年,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宋仁宗年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旷达而学识广博,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政治上,苏轼比较保守,在复杂的新旧党争之间,坚持自我,被排斥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处做地方官。后又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哲宗朝,得到一段时间的安稳,但不久又出位杭州知州。绍圣初,被贬至偏远的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等地,
2、于徽宗登基次年,病逝于常州。苏轼的仕途跌宕坎坷,一生在宦海中沉浮,受到新旧党人的不断地打击。几度迁移,辗转于各个地方州县之间,深切地体味了漂泊和孤独的滋味。但是,苏轼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拥有不一般的心境。每当他被迁移到另一地时,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迅速地融入到当地的百姓中间,赈灾救民,治水筑堤。在这一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现实的生活,看到了真实的北宋王朝,使得他在词作反映北宋现实生活成为可能。另外,每到一地,苏轼都会将自己放逐在山水之间,感受着来自自然界的开阔和广袤。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并没有如同一般在官场上不得意的人那样的惆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反而代之以淸雄旷达,畅快爽朗,比如“去年
3、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1苏轼是首个尝试着改变“诗庄词媚”格局的词人,并且在词体的革新上成绩斐然。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如王灼就在他的碧鸡漫志中说道“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做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2就其词风而言,不仅只有豪放,亦涉及了婉约、清雄、旷达等风格,各种风格在词作中融为一体。而从词作的内容上来讲,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3包括爱国词、哲理词、咏物词、农事词,情感词(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情词和与亲人之间的亲情词和爱情词)。苏轼词最大的争议点,同时也是他的词最大的贡献的地方,是苏词的去本色化。即诗与词是否具有界线。
4、以诗为词,以诗入词,是最受到同时代和后代的词人们争议的一点,但是却也正是这样,使得苏轼的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格局,并为日渐狭隘的词体创作,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的风貌,并打开了创作的另一片天地。苏轼这种在词体创作中有意识地引向对诗体的认同,为南宋词学观念趋于雅化起到了启蒙性的作用。婉约词,是与豪放词相对的另一种风格和情感基调的词作。“婉约”原本指一种卑顺婉转的为人处事态度。而用在文学上这是带有婉转含蓄之意,即抒情的委婉、隐晦和风格的柔美清丽。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人用来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4。而一般认为婉约和
5、豪放的提出最早始自明人张綖。尽管婉约词的正式提出是在明代,但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的词人创作了这一风格的词,比如晏殊,比如欧阳修而南宋初期的王灼也早在他的碧鸡漫志中提到过分别词风的“豪壮语”和“婉转妩媚”。北宋时期的苏轼对当时代的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越走道路越加狭窄的词开拓出了一片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词见容于士大夫之流的主流文化中。在艺术手法上,丰富了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大胆地将诗歌创作中的手法引入到词的写作中,并有选择地借鉴了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正
6、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写道“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5苏轼在北宋的词坛上近似于是一座里程碑,具有纲领性的地位。而近人木斋在其唐宋词流变和相关论文中也提出了苏轼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刘扬衷也提到过“柳永、苏轼、周邦彦,是北宋词抒情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6而苏轼的婉约词,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词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中也呈现了不同一般婉约词人的特点。苏轼现存的词作中,婉约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撇开数量,就从词作的题材内容和呈现的艺术风格来讲,苏轼的词也是独树一帜的。在题材内容上,如前面所言,苏轼的
7、婉约词比之前人的婉约传统,更显得宽泛和朴实,扩大了的词的境界,提升了词的品位。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婉约词最主要的题材也是其最大的特点。而苏轼的情爱词,是不同一般淫词艳曲的关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词作,普通的儿女情长和离愁别绪已经不再出现在他的词中。如关于爱情,没有了与歌伎之间逢场作戏的虚假与轻薄,有的是对逝去十年的亡妻王弗的的深挚的追思,还有涉及亲情的,最多的是对胞弟子由的怀想以及许多与友人之间的唱和词。另外还有山水诗和咏物诗等等。而在词作的风格上,则突破了传统的受到“花间词”影响的柔媚、淫艳的风格,呈现出一片翔实、清新的气象。从中传达出一种清丽雅致、超脱宦海的情感意象。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诗为
8、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7就不以词意就声律,不拘于词律的规定,让形式服从于内容,在句法、平仄、韵律等方面都有所革新。其次,在语言上,改变了传统词的镂金错采之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8努力锤炼出一种清新雅练、劲健晓畅的语言。同时把大量的诗文句法及民间口语引入词中,使词趋向诗化和散文化。对后世的词人创作婉约词,产生了或正或反的影响。有关苏轼词的争论的焦点在于苏轼对词的革新,即在形式和技巧上的诗化、雅化。在形式上,他淡化了词的音乐性,突破了音乐的界限,将词诗歌化了。这遭到了同时代的很多词人的苛责。
9、如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就曾批评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9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也毫不留情地批驳到“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10以至明清和近代仍然有不少的人对此提出批判。他突破了五代以来花间词的传统,在词的创作中夹杂进了很多的诗歌的技巧,形成了典型的“以议论入词”的风格。同时,苏轼的这种在词革新上的努力也得到了不少的赞同和认可。对于陈师道认为的“要非本色”也有词人持不同的意见,如南宋的陆游就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
10、觉天风海雨逼人。”11在近代也有人说赞同苏轼在这一面上的努力,如诸葛忆兵陶尔夫的北宋词史12就从词体长远的发展角度赞成苏轼的这一尝试,认为词脱离音乐是词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挽救了词体的衰微。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一)20世纪80年代苏轼及其婉约词研究苏轼对词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他在词坛上的地位都无疑是巨大的。自苏轼的东坡词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争议。而在同时代以及稍后的南宋时期都以对他的不满为主的。主要是集中在“以诗为词”以及“不协音律”上。直到晚清冯煦,才在能算作是首次全面地评价了苏轼。他在他的“四难说”中详析了东坡词的超越之处“而东坡
11、独来独往,一空羁靮而东坡刚亦不吐,柔亦不茹,缠绵芳悱,树秦、柳之前旃;空灵动荡导姜、张之大辂。”13其中也提及了寄托一说,“文不苟作,寄托寓焉。所谓问外有事在。”14之后,苏轼研究的另一个热门时期是在建国后的三十年。这段时期中,形成了一些诉诸文学史的近乎定论的看法,但是研究缺乏学术的色彩,充斥浓郁的政治色彩。在其词风格上,坚定了“豪放”之说,并形成了一鸟独鸣,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八十年代出现的多样化,“百花齐放”似的研究局面就多少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味道了。在这个十年中,对苏轼以及他的婉约词的研究是全方位展开的,除了继承前期的研究方向之外,多种的苏词的选本、笺注本以及纷然而出的鉴赏辞典
12、中的名篇鉴赏,在文献方面为苏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而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15刘乃昌先生的苏轼文学论集16等专著为苏轼词的系统化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众多专题论文的涌现,则从内涵探讨、风格特色、词史定位等诸多方面,将苏轼词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做了更大的拓展和加强,使之成为南宋词人研究中的热点。大致而言,八十年代对苏词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第一,关于东坡词的成就、影响以及词史地位关于苏轼词在文学史上以及词史上的成就、影响和地位,中华人名共和国建国以后的研究者普遍给以高度评价,八十年代中这一评价仍保持了相当大的影响。张璋先生的历代词萃前言中将东坡与柳永、周邦彦并称为北宋词坛上接踵
13、出现的三座高峰。众多研究者都认为,苏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解放了词的艺术形式,是北宋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词人。刘乃昌先生在其苏轼词选的前言中提出,苏词把词从歌楼酒宴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和另一位给北宋词带来巨大变化的此人柳永相比较苏词所显示的变化意义最大。在东坡词的诸多开创中,词风转变常常被视为苏轼最突出的贡献,而论及此一问题的研究者,又多有将其总结为开创“豪放”风格。而袁行霈先生则看到了这种革新所渗透的另一个领域,即他的那些传统题材的词作,“那些看似婉约而实沉郁的作品”。“它们和婉约词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摆脱了女性的温柔香软与婉转缠绵,而表现出男性的深沉蕴藉与沉着含蓄。第二,不是停留在男女
14、爱情相思的描写上而常常有所兴寄。”在他的眼里,“词到了苏轼的手中已经不再是佐欢侑酒的工具,而成为词人自己言志抒情的工具,可以像写诗一样让自己的性情自然地流露于词中,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17而杨海明先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补充意见,他认为苏轼除了被人们一直都认可的豪放词风之外,在词风上还存在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革新,就是使词风“雅化”。“雅是苏轼词的一种比较隐蔽而更为深广的影响雅词所代表的士大夫文人的艺术情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南宋词坛。”18外,又提出了,苏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是由他的世界观表现出来的。“苏词中反映出来的矛盾穷与通,出仕与隐退、入世与出世,眷恋人生与厌倦人生等
15、等在封建社会中即是带有普遍性的;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又是高妙的,因此难怪胡寅要惊叹它的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而刘熙载则要称赞它具神仙出世之姿了。”19与常见的主要从具体词风及题材来探讨东坡词的影响与地位不同,王兆鹏先生的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20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了一个具有极强兼容并包色彩的概念“东坡范式”。并对他的特点进行概括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力度美的高扬,音乐性的突破。从这极具概括性的表述中,更清晰地显示了东坡词与传统词面目相异的深层特质,也研究了词史不同风格体征的词之间的新陈代谢以及共存通融状态。而历代关于苏词成就及对宋词发展影响的贡献评价中,有一
16、个一直都纠结不去的问题,即“以诗为词”。从北宋以来,苏词的这一特点就被冠以“变调”之名,给人以非常态之联想。而此时期的秦惠民的苏轼“以诗为词”臆探21就在归纳苏轼词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一、苏轼的“以诗为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此题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绝不是什么偶人发生的文学现象。第二、苏轼“以诗为词”主要功绩在于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品格,揭开了词史新的一页,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导方面。第三、苏轼是“以诗文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的,因此他创作中漫不经意的态度、隐括用事的手法、放旷清浅的意境是苏轼“以诗为词”的次要方面。第二,苏词的风格特色关于东坡词的风格特色
17、,“豪放”之说最盛,而八十年代,尽管旧说仍然保持相当的惯性,新论也日渐涌现。施蛰存先生撇开了“豪放”,将苏轼的词归属于“雅词”。22吴世昌先生指称“苏词的特点就是豪放,那是以偏概全,不但不符合事实,而且是对苏词的歪曲,对作者也是不公正的。”23而八十年代在湖北黄冈召开的全国苏轼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是苏轼词风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似的契点。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对一直以来存在的有关苏轼的各种意见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小结。同时还对东坡词风提出了“旷达”和“多样化”的观点,跳出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婉约”和“豪放”划分词人,概括词风的传统框架。“多样化”的提出,使得研究者的眼光不再只盯住豪放词,而是囊括进了之前
18、的零星的关于苏轼婉约风格的只言片语,与以往常见的于多样性中又格外强调豪放为主不同,“多样化”更注重东坡不同风格。比如杨海明先生就在他的唐宋词风格论中说到“苏轼词的风格就是他的为人的风格。苏轼的为人,有多少种风格,那么他的词也有多少种风格而在这多少种风格之中,又都贯注着情深、思深和真率的总特点”。更甚者持超旷论,提出了苏轼的词风既豪放又旷达,既婉约又旷达的观点,无疑是建立在肯定苏轼词风中存有婉约词风的基础上的。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称苏轼“开创了一种开放型的自然而工的新词风”而这种“新词风”的主要内涵是词如其人,而却是词如其比较完全的人(士大夫文人)。24总得看来,八十年代的苏轼词研究呈现出宏观与
19、微观并举,文学与文化并重的特点。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表现出既务实又超越的学术风范。美中不足的是,整个时代的讨论尽管运用了新的理论工具,但是其基本的观点与框架仍在古人范畴之内,现代意识体现不明显。(二)20世纪90年代苏轼及其婉约词的研究。根据刘尊明先生和王兆鹏先生在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25一文的统计和分析,“苏轼及其东坡词不仅是中国古代词话品评的最热门的话题,而且也是本世纪词学研究和宋代词人研究中最火爆的选题。”自1912年至1995年的八十年间,苏轼以及东坡词一直是唐宋词作家研究中的焦点,且研究成果是随时间推移而呈阶段性递增。长期压抑之后爆发的八十年代是东坡词研究毋庸置疑的巅峰时期,就
20、数量来看,九十年代要相对逊色一些,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却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与弥漫于整个九十年代的细密、宏观相结合的研究风气呼应,使得这一时期的研究更趋向于扎实、深入、细致,又可以自由地行走在在文本研究中。而这一时期对东坡词的研究的主要方面,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苏轼的“以诗为词”及对词的“雅化”苏轼的“以诗为词”是个老问题。这一时期,改变了八十年代与豪放词相结合的特点,或从具体作品入手,或就词史整体关照,或进行比较考察,或探求内在原因,方法、角度都较前更趋于多样。对东坡的“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贡献做出了恰当的评价。而这一时期,在对“以诗为词”的探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就是“以诗为
21、词”逐渐脱离了与苏轼“豪放”的关联,转而更密切了与“雅化”的关联。赵晓兰在宋人雅词原论中专题讨论了苏词之“雅化”,而“以诗为词”就是苏词“雅化”的核心内涵,是将“歌者之词雅化为文人之词的最重要的途径。”26“雅化”代替了八十年代的“豪放”成为“以诗为词”的新搭配。第二,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在九十年代的苏词分类研究中,最突出的是对其“婉约词”的关注。五十年代以来,苏轼的“婉约词”就属于薄弱环节,进入八十年代,除了曾枣庄先生的苏轼的婉约词27等极少数专题论文,这个方面讨论大多都归入了苏词“风格”的范畴之中,在谈及“豪放之风”之外的其他的多样风格中,略带“婉约词”这个概念。因此,九十年代对婉约词的研
22、究就显得比较引人注目了。在具体的研讨中,除了有对东坡婉约词的一般的描述,更多的学者拈出了其婉约词的思想内容,挖掘其对传统婉约词的创新之处,指出了苏轼婉约词在题材内容上对前代的继承和创新。如张富华通过分析苏轼的恋情词、悼亡词、咏史词、咏物词几类婉约词作,指出苏轼婉约词的创新出在于能在众多词作中展示出高尚的人生哲理与深刻的社会见解,从而唤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从中获得启迪与激励。28而朱大成先生则将苏轼的婉约词置于词史的脉络中进行研究,指出苏词的“讲求寄托、寓意”以及“提倡雅正之音”对南宋词发展的影响。29而迟宝东先生的论苏东坡的女性词将苏轼所写的所有女性词都纳入关照的体系之中,提出
23、了“苏轼的女性词不仅数量多,且风格多样,既有符合传统词之审美体质的闺情词,又有融主体意识和女性题材为一体的“见意词”、“衬染词”等,创造了清新高远的词的境界。”30在苏轼的笔下,女性已经不再是附属品或者说是生活的配角,比之同时代的婉约词,苏轼的词一洗脂粉、香艳色彩。而刘乃昌先生在论苏东坡词的反思人生31一文中,提及苏词体现了较多人生短促感、无定感、忧患感、不平感,但并未因此走向颓唐和游戏人生,是为以前词作中少见的内容。第三,苏轼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表现对苏词审美特征的研究在八十年代是以“风格”讨论的方式出现的。这一时期,研究者对这个遗留的研究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支持。如前面所提及的对以“豪放”概
24、括苏轼词提出的质疑。而通过对之前十年的某一研究方面的质疑,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顾金芳和张寅彭先生对过去以豪放词概括苏词提出了质疑,并通过和柳永的比较,认为苏轼的“婉约词好用叙述体,不避口语、俚语,慢词数量可观,并与柳永相似,但是这种相似的朴质无华的语言形式作为柳词任情的载体和苏词恋情的载体,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32李元秀将苏词语苏轼本人的文学理论联系起来,来考察其审美追求,指出其特点在与随物赋形,气象峥嵘,姿势一家;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33另外,在对苏词的意象组合研究中,齐笑君指出苏词具有以情相连,在流动转换和跳跃中组合、叠加意向,通过意
25、象组合表达情趣的特点。34而陶文鹏则注意到了苏词写景造境的艺术手法,认为苏词在写景中注意景物大小、动静、虚实的相辅相成,在运笔上则讲究疏密、浓淡、写意、工笔,务求形神兼备、曲尽物态,极得绘画之妙。苏轼善造高远、深邃之境,善使情景相生互寓移换,形成雄奇、空灵、深睿的造境特点。35另外,崔海正先生在东坡词与小说36一文中,从文体交叉会通的角度,讨论了小说因素对苏词的渗透,及对其词风与审美特征的影响。杨清莲先生则在论苏轼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兼谈唐宋词的一个发展轨迹37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苏轼词和柳永词的关联。他以为苏轼和柳永之间存在继承和创新并存的关系。苏轼于前辈词作之中多有所学,而受柳词的影响最大,对
26、柳词学得也最多。苏轼对婉约词的进一步的开拓和发展,尤其是改造婉约词使之诗化的重要表现咏物词和悼亡词,都得力于柳永的启发和影响九十年代的研究,比之八十年代更突出了其研究的宏观性。而且在研究上也极力避免表面化、简单化以及主观化。其间对苏轼的研究更有趋于专题性。尽管后来也不乏有有相当影响力的关于苏轼研究的专著出现,但就从总体的成就而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果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三)21世纪苏轼及其婉约词的研究21世纪初数年间的苏词的理论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多,文章数量也相当可观。在这些文章中有不少是讨论主题风格、艺术特色、“以诗为词”、思想内容、词史评价等旧问题的,很多认识也与以前大体一致,但是某些具
27、体的关注点以及看法,较以前有所调整。如在苏词艺术风格讨论上,一些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探讨苏词风格形成的原因上,提出了苏词风格与佛禅意趣、道家思想、个人性情、经历、创作思想、人生观,以及前辈文人如陶渊明、柳永、欧阳修等不同方面的影响等界密切相关。而在“以诗为词”的研究上,莫砺锋先生通过对苏诗与苏词之间的比较,指出“他的以诗为词扩大了此题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对词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38研究苏词的词史地位与影响上,这个阶段的研究除了做出整体性的高度评价之外,更多的研究视角显得更为具体。如施海勇、陈开梅等都特别强调了苏轼对“婉约词”发展的贡献。“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史卓有贡献的,主要表
28、现在一是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苏轼基本结束了婉约词中雅俗词风共存的局面,使之向封建士大夫所欢迎的雅词方向发展。二是开拓了题材,扩大的内容。其为数众多的婉约词同样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39而在本阶段出现的一些研究虽未形成规模,但却比较值得人注意。邓红梅从词体观的两面性入手,提出在公开态度上苏轼“是主张以诗为词的第一人,是举起自是一家大旗的棋手。而他的趣味却未免沾惹了传统的艳情化文学的艳趣,这种公开态度与隐蔽兴趣之间的参差矛盾,不仅使他的词作呈现出迥异于常境的创造之美,也使他的词作并不缺少对于传统词风的继承。”40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婉
29、约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就专门一男欢女爱为最普遍的题材,。从温庭筠到柳永,尽管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但是多还是“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总体呈现出一种境界狭小,脂粉色彩浓艳,并被冠以淫词艳曲之名,地位远逊于诗歌。而苏轼在其数量巨大的婉约词创作中,对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创新。首先,苏轼开拓了传统婉约词的写作范围,真正到达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其次,他的“以诗入词”不仅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更提高了婉约词的境界,对婉约词进行了“士大夫”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在“以诗入词”创作的同时,苏轼还一洗浓脂艳彩,代之以清新旷达气息,流淌至真至信的情感。第三,苏轼的婉约词在表现手法上呈
30、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且在其中寄寓了许多深思的哲理,比如他的寄寓象征手法在以物为题材的婉约词运用中,体现的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似花还似非花”的特点。综上所述,苏轼的婉约词在其文坛生涯中是占据重要地位的,而他的显著的地位相应的由其对传统婉约词的开拓和创新积淀而成的。苏轼的婉约词从题材、艺术手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为日渐走向末路的传统婉约词注入了带有生机的鲜活血液,将词纳入了正统文学轨道的同时,也保留了来自社会中下层世俗地主文人质朴健康的世俗生活气息,即将两者进行调和,近雅而不远俗。从而在婉约词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呈现了重要的意义。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东坡
31、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页2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巴蜀书社2005版3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习凿齿汉晋春秋卷二,广雅丛书本5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坡词提要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08页6木斋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7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4页8胡寅酒边词序,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册引,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8页9陈师道后山诗话,施蛰存、陈如江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10李清照论词,魏庆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页
32、11唐宋史料笔记老学庵笔记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页12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黑龙江人名出版社2005年版13冯煦朱校东学府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14冯煦朱校东学府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15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6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17袁行霈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18杨海明略论苏轼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重庆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19杨海明轼词的“思想深度”,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20王兆鹏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
33、词的演变,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21秦惠民苏轼“以诗为词”臆探,黄石师范学报1982年第4期22施蛰存、周楞伽词的“派”与“体”之争,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23吴世昌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24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25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26赵晓兰以诗为词论苏轼词的雅化,宋人雅词原论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235页27曾枣庄苏轼的婉约词,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28张富华浅论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创新,新疆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29朱大成苏轼与南宋“婉约”词派,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3
34、0迟宝东试论苏东坡的女性词,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1鲁乡声第七届中国苏轼学术讨论会评述,文史哲1993年第1期32顾金芳苏东坡不是豪放词人,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张寅彭世俗情欲的欢愉与道统信仰的危机柳词“婉约”、苏词“豪放”说驳正,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33李元吉气象峥嵘变化万千论苏轼词的审美追求,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34齐笑君苏词意象的有机组合,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35陶文鹏论东坡词写景造境的艺术,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36崔正海东坡词与小说,(台湾)宋代文学丛刊1998年第4期37杨清莲论苏轼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兼谈唐宋词的一个发展轨迹,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38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39陈开梅论苏轼的婉约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40邓红梅词一体两面从宋人对东坡词的批评与东坡词论考察宋代的词体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