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135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

2、心血管病。之所以选择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首先,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算不上“张迷”,但是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一种偏爱。喜欢她那细腻的文字,柔美的画面。总觉得对于张爱玲,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每次看完她的作品或者对于她的评论,我都只是寥寥记上几笔,随感而已。没有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所以想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深入分析一下张爱玲的作品,特别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希望自己能够在对张爱玲小说及研究资料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进行系统地阐述与分析,进而对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做出归纳与判断。其次,对于张爱玲这个作家而言,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奇迹。上世

3、纪四十年代登上现代文坛,就引起当时文坛的震惊。她的一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海上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张爱玲在不同时期,都形成过不同程度的“张爱玲热”。特别是近年来,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了消费领域。她的作品、传记一直畅销不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一时间,“张学”2成了显学。张爱玲的研究,既经历过极度的寂寞,也有过极度的喧嚣。总之,张爱玲在文学书写的褒贬之间,沉隐与彰显之间,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我觉得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的研究并非易事,在汗牛充栋的关于张爱玲研究的作品中,我的论文虽然不能和专家学者

4、们的相提并论,但是我也要力求新意。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不仅能达到自己写出深意的目的,更能达到对张爱玲作品有一定文学性质的研究的目的。而我这两个写作目的和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也不可能分开。张爱玲是中国最早的通过文学作品全面揭露传统思想对女性戕害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最早反思女性自身问题的女性之一。世俗化倾向更是女性文学的一大特征。女性文学一路走来,世俗化倾向早已融和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追求和理性批判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之中,鼓吹个性解放、促成女权主义东方化、承载女性欲望、表现两性对立、改善自身文化处境,等等。世俗化倾向为女性文学提供了种种主题深度挖掘的可能,并形成了对具体生活场景精

5、心描绘的艺术手法、强烈开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阴柔、幽闭、梦幻、体验等总体的美学风貌。但由于在人生态度、政治取向、文学观念和审美倾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追求,女性文学潮流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创作群体和代表性作家在世俗化倾向方面的进与退、沉与浮。在这么多作家中,唯有张爱玲,她的世俗烟火气却传承了六十多年。旗袍、被窝、点心、姑母、麻将牌、有轨电车、邻家少妇这许许多多的生活琐碎和世俗意象,被一支苍凉压抑、冷艳孤傲之笔记述、打磨得光鲜可人,历时六十年而不衰,至今仍可在许多女性作家笔下见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影子。而80年代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张学”更是差不多成为了显学,研究张爱玲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虽然材料和观点几

6、乎相近,不断地在做着同义的重复工作,但许多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仍以“解读”、“重读”张爱玲为时尚。其实不谈张爱玲,单就这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文学现象,就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研究价值。(1)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不同凡响的都市民间形态。张爱玲的文学观对凡3俗人生的关注与参悟,表明了五四后文学观的又一转变。张爱玲曾说过“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2)她所谓的人生安稳,意在揭示人生中那永恒不变的一个部分,其含义与人性的含义相表里,当人性以一

7、种恒定的人生现象与愿望不断地出现于人类的历史过程之中时,它就形成了人生的安稳。张爱玲直言不讳自己对都市世俗文化如沪上的曲艺、旧京剧、社会小报的喜欢。她实际喜欢的则是一个风俗的日常世界,她感到亲切、和谐、充实,有着浓厚的人间凡俗味。她还明确反对“清坚决绝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认为复杂才是人生,创作唯有沉入现实、沉人民间,在那里洗尽英雄主义的铅华与浪漫主义的幻梦,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学之真实、可信的广大基础。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除了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外,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交融,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正是她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所在。这在当年即已被承认“新旧文学的糅和,

8、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金锁记里正是恰到好处”。(3);在今天更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评价“张爱玲自身及其文学的价值,正是表现这一历史性对峙的全部复杂、苍凉的内涵的。”(4)。而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的对立和交融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的本土化与传统的现代化的过程。这在张受玲的绺品巾,也必然有其独特和深刻的体现。这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思想与传统形式对接的思路与可能,也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文学的民族化建构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六十多年的世俗文化气息,展示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交融,更有对古典韵味的融会贯通。金漆托盘、雪茄烟丝、大坟山是张爱玲古典作品中的代表。她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也不时会提到,自己对

9、古典韵味的偏爱。“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5)因为张爱玲自己的解释,人们往往喜欢把这段话作为张爱玲4古典韵味的小说世界里现代性的象征,可是,仔细体味一下画面的细节,里面所蕴含的实质远没有这样简单。那个比例不对的鬼魂似的人形,不仅仅是现代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现代女人,虽然她没有面孔,没有衣饰,可是她柔和的脸部轮廓、她的长发、她支着栏杆的姿态,都

10、表明这个现代人是“她”而不是“他”,把握好这一点,画面的对应性才是合理的,因为这家常的一幕里都是生活在古老世界的女人,不同的是,当这个女人正在幽幽地注意着她固有的命运符号骨牌时,现代的命运女使者已经在叩门了。张爱玲的作品是古典美,传统美,现代美的交融。不乏世俗性,有古典和传统的韵味,也有现代的摩登,世俗的惊艳。这样的作品,才是张爱玲式的传奇,而她自身的传奇更加重了她的神秘色彩,高差迭起的“张爱玲热”便是对此的最好诠释。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张爱玲的小说研究到目前为止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新时期。

11、另外,张爱玲的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中短篇小说集传奇的解读和评论。四十年代的研究,几乎是和张爱玲的创作是同步的。傅雷是最早系统研究张爱玲小说的评论家。他以“迅雨”为笔名,1944年5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一长文。傅雷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张爱玲的独特价值,充分赞赏了张爱玲的艺术技巧和创作才华。他从内容、技巧、风格和语言等多个方面肯定了张爱玲的突破。既对张爱玲的一些作品评价很高,称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也对一些作品予以批评,他认为倾城之恋技巧超过了内容,“华彩胜过了骨干”。而连环套“主

12、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傅文的观点,对后世研究影响很大,开启了对张爱玲小说研究的第一次热潮。另外,与张爱玲有密切关系的胡兰成,也在同年五月发表了评张爱玲(6)。第一次将张爱玲和鲁迅相提并论。胡文是以感悟为主。凭借作者与张爱玲的特殊关系,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他看到张爱玲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曲”的人生观照5与深思,但是胡文的主观感情太重,不免有颂歌式的溢美之词。谭正璧的论苏青和张爱玲继承了傅雷的情欲论,并且深入细致地分析情欲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影响;也认识到张爱玲与其他女性作家的区别。1949年以后的三十年,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等原因,张爱玲被长期掩埋在文学的视野之外,

13、而且几乎连张爱玲的名字都不人们所识。她的研究就更停滞冷冻了。八十年代初,张爱玲像“出土文物”一样被人们重新认识。张爱玲的研究也进入了“专业阅读”的关注。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文章是张葆莘在1981年11月的文汇月刊上发表的张爱玲传奇,不过影响不大。真正对张爱玲的研究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7),此时中文版已传入大陆。夏志清的文学史原本是英文发表的,第一次把张爱玲写进文学史,并予以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以形式主义为理论基调,首先指出张爱玲对文字色彩的敏感,是由于她能够对中西两种传统“雅俗兼赏”,所以文字有丰富的感性。其次,指出张

14、爱玲的意象丰富,“在中国近代小说家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第三,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其作品是一种“大悲”。在分析方法上,夏志清“实有开山辟路,为后来者作出导引的重要贡献”(8)。随着港台论张的风头,渐入大陆,促成了大陆文学界普遍读张的兴味,张爱玲也正式进入了文学史的视野。颜纯均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9),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10),是这一时期较早的专门研讨张爱玲的论文。他们从张爱玲的风格,题材和手法,试探性的肯定了张爱玲的艺术创造。1984年北大教授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1),其中论及张爱玲的文字有八百多字,可以算是中国大陆文学史书写的第一

15、次突破。随后,张爱玲研究的论文日益增多,也更贴近作品,研究方法也更多样化;涉及了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特性、创作心理以及文化背景等层面,呈现了一番热闹景象。九十年代的研究造成了相当规模的“张爱玲热”,而且持续时间长。此时期的研究既深入到微观的创作意蕴,也在整体宏观上把握张爱玲的作品。主要的方向有四个一是从生命意识与文化观照的角度切入,分析张爱玲小说的人生的悲哀,人性的真实与苍凉的生命体验。比如朱文娟的论文浅论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12)认为张爱玲的荒凉不仅局限于“一种情感内6涵”,而是“一种生存意识”。张洪的无奈与悲哀张爱玲小说的基调(13)认为“张爱玲以女性的纤弱和宽泛的人

16、道主义目光无法洞悉复杂的世态人生,对世界的焦虑不安代替了对世界本身的关注。”第二是从时代与地域的影响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蕴。比如倪文尖的张爱玲的“背后”(14)重分析了沦陷区的战争心态和上海都市文化对张爱玲的映照。季进、范伯群的沪港洋场中的苍凉梦魇论张爱玲的前期小说创作(15),用新旧变化中洋场的梦魇为比喻,肯定了张爱玲对现代通俗文学和都市文学的贡献。第三是从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的角度,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以及张爱玲本身的女性创作观。重要的论文有于青的论传奇(16)累计性地分析了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且认为这些女性的实质都是“女奴”的象征。李继凯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17)认

17、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存在三种异化典型奴化、物化和兽化。第四是延续前两时期的艺术技巧的传统品论。这类论文继续在前人开掘的道路上,更深入更细致地拓展张爱玲的艺术探究。九十年代的研究,受到了明显的文化消费的影响。一是“排座次,重论大师”事件的风波;一是张爱玲的逝世,另外加上港台电影的宣传,使张爱玲的作品风靡一时,一下子成为了人们文化消费关注的焦点。所以,此时的研究就显得喧嚣和赘繁。新世纪的新时期的张爱玲小说研究,进入到总结和细化的阶段。有重要意义的总结是以2000年10月由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为开启的。这次研讨会汇集了美国,日本,中国大陆、港台等地区和国家,老、中

18、、青三代“张学”的顶尖人物以及重要的“张派”传人。会后,相关组织者将与会者的论文整理出版成再读张爱玲一书。这次研讨会总结式地回顾了张爱玲的历史研究成果,并且系统性地主体性分别分析了“张爱玲的小说与电影”,“张爱玲在现代中文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张爱玲与张派传人”等多方面的问题。此外,也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专著,比如宋家宏的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世界(18),林幸谦的荒野中的女体(19),刘锋杰的张爱玲的意象世界(20)和想象张爱玲(21)等,他们独辟蹊径,为张爱玲的小说研究划出了各种方向。另外在此时期,研究者比较关注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这类文章也是屡见不鲜,参差不齐。纵观其作品,张爱玲用华

19、美绚丽的文字,表现沪、港两地传统的或现代的男女之间的世俗故事。收入传奇集中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7与白玫瑰、封锁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皆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风格,来叙述世俗生活,对人性的开掘,对命运与生存的悲凉感觉,对女性和都市的独特发现,都显示了相当的深度。她凉感觉,对女性和都市的独特发现,都显示了相当的深度。她的小说,在大雅大俗之间,搭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张爱玲的世俗写作有着历史的烙印,同时又是超脱于历史的。由于历史机缘使她站在了历史之外的“孤岛”,构成了批判性写作和个性写作的另一方面。当丁玲等人试图批判社会深层的男性中心文化内核从而遭到批判和打压时,张爱玲则因为对历

20、史的游离而获得了写作的相对自由,她从个体体验出发,以对世俗生活中凡人小事的描写,将文学的关注点由历史与时代的悲壮转向了人生的苍凉。她从一个历史裂隙即世俗生活切人了历史深处的男权中心,对女性的命运充满关切。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张爱玲毕竟是中国的现实和文化环境中的作家,在经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强力摧毁之前,她从小就深切感受着已经走到末路尽头的中国传统文明的衰朽、腐烂、封闭、乖戾和最后的疯狂。所谓的中国传统文明,到她能够亲身体会的时候,已经只是一个散发着前朝霉湿气味的旧家庭的情景,她的自传性散文私语,毫不掩饰地描述了她在其中找不到家的感觉的

21、家她出生的房子里留下了一种濒死文化的太多的回忆,“有太阳的地方使人昏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她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22)这其实是一个梦魇的世界,在张爱玲的叙述中,当父亲把她监禁起来以致差点病死的时候,拖着新一代“沉下”的衰朽文明就暴露出了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疯狂“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张爱玲世俗人情小说中裂开的黑暗缝隙,乃至它所造成的对世俗人情世界的颠覆,都紧密联系着她个人的成长经验。从父亲的家到母亲的家,从没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到不

22、能产生亲和力的西化的文明方式,在张爱玲对自己成长经验的回顾中,无家可归的感受最为深重和8突出。不过,这种感受虽然从个人的痛切经验中得来,张爱玲却并不过度强调它的个人性,而是把她看成一个时代的人的普遍的遭遇。这样的时代,她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观念里借来一个词,称之为“乱世”。不多久,她又身历香港战争,目睹了人性黑暗力量的爆发对人类文明的毁坏。西方观念上的末日意识和中国文化里的乱世感在她的思想里纠结缠绕在一起,发酵出现代中国特殊的虚无形态。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虚无与日常生活的联接上,虽然联接得异乎寻常的紧密,通常却并不显现出来。张爱玲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关注现世的快乐、琐细的趣味、平凡的人情物理、可以计

23、算的小小的物质利益,诸如此类,不过是“乱世的人”,用“得过且过”的方式对付虚无的人生底子罢了。除此之外,这些渺小、自私的男女,还能有什么更超然的办法其实心底里都清楚,因为有这个虚无的黑底子的威胁,快乐的现世是不能长久心底里都清楚,因为有这个虚无的黑底子的威胁,快乐的现世是不能长久的,再平凡、再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也是不安稳的。所以得以超常的热情去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实在的东西。无论世人如何评价张爱玲,如何看待张爱玲,我认为张爱玲的世俗化是其文学作品中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傅雷曾批评张爱玲的文章是“恶俗”。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张爱玲的文章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世俗”。她的作品在于透过那些俗人俗事来真切地

24、反映人世的百态,世间的百态。世俗的标题,世俗的题材,世俗的人物这一系列世俗的组合和交融,造就了张爱玲小说的世俗情怀。张爱玲本身是一个传奇,而她的文学作品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传奇。张爱玲的作品不会在文学史中淡去,张爱玲的名字更不会在文学史上淡去。时代在发展,对张爱玲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我相信一代一代爱好文学的人,会接踵而至地迷上张爱玲,更被她那些反映生活世俗化的作品征服。有文学在的一天,张爱玲就在。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井琪现当代文学世俗化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0月版,9第206页。(2)来凤仪编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25、(3)转引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原载于1944年5月万象杂志。(4)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3页。(5)张爱玲张爱玲文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6)胡兰成评张爱玲载杂志月刊1944年5月号。(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8)郑树森夏公与“张学”,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5页。(9)颜纯均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载文学评论丛刊第15辑,1982年11月版。(10)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3期。(1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稿

26、刊于1984年陕西教育杂志。(12)朱文娟浅论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载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13)张洪无奈与悲哀张爱玲小说的基调载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14)倪文尖张爱玲的“背后”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15)季进、范伯群沪港洋场中的苍凉梦魇论张爱玲的前期小说创作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4期。(16)于青论传奇载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17)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18)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世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19)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广西师范

27、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20)刘锋杰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1)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五、参考文献(1)井琪现当代文学世俗化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来凤仪编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4)魏可风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传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7)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8)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9)西岭雪寻找张爱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0)陈子善记忆的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11)玮清女生张爱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12)任茹文、王艳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13)刘琅、桂苓女性的张爱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1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