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探析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他出生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这正是明清之交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明朝末年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剥削导致了广大人民群众贫困潦倒,逼迫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明政权的统治,但由于农民起义自身的局限性和明朝汉奸与清兵的南下,遭到了悲惨的失败作者以史为依据,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并接自己南下亲自感受当时的历史风貌,三易其稿创作了桃花扇。桃花扇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瑰宝,它和洪昇的长生殿并成为清代“戏曲双壁”。作者以凄婉的笔调来宣泄自己的胸怀,在先声中,通过副末老赞礼
2、之口道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1“桃花扇底送南朝”2,在整的文本之中,先进力量和权奸力量进行斗争的主线贯穿全局。以李香君为代表的底层人民,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忠义之臣,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文人与阮大铖为代表阉党余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李香君在却奁、守楼、骂筵中表现出来的正义凛然、对马士英、阮大铖自行的尽情披露、一一控诉、掷地有声的言辞,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全歼力量的痛恨和斗争,表现了光辉的爱国思想。桃花扇一直受到人们热切的关注。二十世纪出,王国维先生曾称赞过元杂剧,但他认为却比不上桃花扇。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词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3王
3、国维先生对孔尚任在人物刻画上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却在结合文学思潮方面给出了这样的说法,“桃花扇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体制之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读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由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4的确,作者在孤吟中,假借老赞礼之口说“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5”暗示他在线这篇剧是的显示无奈之感,他还特地在先声中列举2康熙年间出现的十二种祥瑞,歌颂太平盛世,为剧本买一个保险的手法。后来容肇祖的孔尚任年谱梳理勾勒了孔尚任生平及著作的一般情况,其中有些结论仍为后人所采用。但是在这清代末年没有人对桃花扇的结局做出
4、过多或者深入的评价。在入道这一出中李香君与侯方域经过重重磨难终于相遇,当两人不禁憧憬起为好的未来时,却引来了张道士一声怒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6这一句当头喝棒,使他两人猛然惊醒,双双入道。作者把整本戏剧处理成这样的结尾,开创了一个先河,它和前人创作的剧本相比没有一个顺理成章的结尾,反而进行了大逆转,这不得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清时期的的文人对这本戏剧评点是主要放在了表层次上。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二十世纪,各个时期的学术界对于桃花扇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最早
5、对桃花扇进行研究的就要数王国维先生了,他在红楼梦评论中指出“吾国之文学中,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世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7这里,王国维论述的重点是通过桃花扇与红楼梦的比较说明红楼梦的价值。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王国维对
6、桃花扇内涵的把握及悲剧特点的定位,都是十分准确的,并且在后来的桃花扇研究中亦有较大的影响。吴梅认为桃花扇的词曲科白俱佳俱美。到了梁启超,他对桃花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梁启超的桃花扇注3本,是第一个详细注释本。梁启超对桃花扇原著进行了大量的考释和订证史实的工作。并按照现代话剧的形式加以改写,目的是为了使剧本更加通俗易懂。梁注本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以大量的史料,详细的考证,为后人研究桃花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统一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参考的历史材料。8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术界对桃花扇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1956年王季思先生等据诸本择善互校,出版了较为权威性的校注本。到了1962年山东人民文学才出版
7、社出版了袁世硕著孔尚任年谱,这是桃花扇及其作者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标志。年谱对前人做过考证的问题,结论正确的,都直接引用,并且注明了出处,以此来表示尊重;对考证不正确的,都加以辨正,说明其理由。同时,年谱对所引用的孔尚任事迹,有直接材料可以证明的,大多摘录原文,至少列举篇目;已为前人考证而无定论者,均援引其考证及根据,并酌情加以补正;重新论证、辨正者,尽量写出考证所依据的材料。除了收入与孔尚任生平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之外年谱还收入了一些朝政大事,意在说明孔尚任所处的时代环境的特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桃花扇的研究主要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的,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一批重要成果同时出现在这时
8、期,形成了桃花扇研究的繁荣局面。然而,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与学术研究不和谐的音符。1962年12月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署名穆欣的文章不应为投降变节行为辩护,指斥桃花扇“严重歪曲历史”,是为清王朝服务。随后,还有的文章认为,孔尚任是以“权奸亡国论”掩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实际上是在谴责马、阮的同时,无形中开脱了外来侵略者和其他汉族统治者的罪恶。也有人把桃花扇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点与康熙皇帝修明史的政治目的联系起来看,从而得出桃花扇完全适应了清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的结论。这样,学术研究中不同观点和看法迅速上升为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到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桃花扇与一大批中国古代
9、文学名一样,被作为大毒草而受到批判,已无任何正常的学术研究可言。9到了70、80年代,文革结束,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首先,一大批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丰富了孔尚任的生平资料。其次,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4对桃花扇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是这一时期桃花扇研究的主要特色。有关桃花扇内容的研究,主要围绕桃花扇主旨的探讨、“权奸亡国论”的内容与评价,以及侯方域形象与作品的结局展开。桃花扇的主旨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60年代前后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桃花扇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寄托了孔尚任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后来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一度将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造成了一些混乱。80年代前后学术界对
10、这一问题又展开了正常的讨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仍然是表现民族意识说,第二种是拥护清朝说,第三种是悼明诫清并存说。第三,桃花扇剧本的高度艺术成就,也开始引起更多的研究者的重视。90年代,对桃花扇主题与内涵的探讨,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所在。在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们开始将剧本置于比过去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到了现在,桃花扇不断的被搬上舞台、银幕,研究成果上也遍地开花。整体学术走向,由零星到系统,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
11、单纯的思想性的判别,转入文本本身的审美研究,从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入到对文化现象与历史事实的描述或阐释的变化过程。10在最新的对于桃花扇结局的研究上,学者们认为,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作者的创作意图上。在文章的试一出先声里,作者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整一出戏就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写的,因此开篇就已预示了这个结局。第二,生旦的爱情上。学者们认为侯、李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因此两人脆弱的关系才会轻易被张道士喝断,两人对爱情的误解也在最后被点破,两人也才在最后关头幡然醒悟。第三,正统观念与民族意识。对于南明末期的动乱与黑暗,爱国意识在侯、李二人的心理深深扎根,这
12、种意识远远超出于他们的“爱情”之上,所以,最后被张道士喝斥之后,他们能双双入道,舍弃团圆。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5预测)前人对桃花扇的研究已深入各个方面,无论是作品的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有涉及。而我将在仔细研读桃花扇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桃花扇的结局及其原因进行探析。桃花扇的结局如此与众不同,作者更是三易其稿,才得出此结局,必定有他的匠心所在。作为儒家学派的接班人,儒生的无能、儒生的失败、儒家的门户党派之争都和伤害竟然有孔尚任来指点、来总结、来表现,其一字一血,可以想见,最后倾向于道教也是他对现实失望的一种表现,
13、这是第一个原因。结局的塑造虽然与现实环境脱离不了关系,但是,作者没有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而是强烈透露出悲愤之感,那么作者的心并非到了绝望,反而表现出了他的爱国之情,同时他把自己的爱国之情也投射在了李香君、侯方域等人的身上,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在文本中,李香君,侯方域的性格鲜明。李香君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但是她敢爱敢恨、敢怒敢言、不畏强权、思想先进,比之那些受过先贤教育的儒生,思想开悟方面更胜一筹。在侯方域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软弱与坚强的矛盾体,在得知阮大铖得势之后要来抓他时,表想出了束手无措的一面,但是在另一方面上,他又一直坚持着他的爱国心。这两个主要人物的个性也促成了结局的
14、形成。以上三个方面将是我对桃花扇结局的原因分析的侧重点,通过对原因的的分析,更好地对文本加以研读,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了解,对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的体会。四、注释1桃花扇,王季思等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1页2桃花扇选评,翁敏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7页3中国古代戏剧研究论辩,韩兆琦等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第267页4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朱伟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8卷,第4期65桃花扇,王季思等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140页6桃花扇,王季思等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257页7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朱伟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
15、社会科学版,2001,第28卷,第4期8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朱伟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8卷,第4期9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朱伟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8卷,第4期10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朱伟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28卷,第4期五、参考文献桃花扇,王季思等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桃花扇研究与欣赏,蒋星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二十世纪的桃花扇研究,朱伟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中国古代戏剧研究论辩,韩兆琦等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桃花扇选评,翁敏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中国戏剧学史稿,叶长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略,聂石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