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16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沈从文,男,1902年出生在湘西凤凰,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

2、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沈从文是一个在大起大落的评价中沉浮的作家

3、,对他作品的思潮属性更是众说纷纭。曾志清称“”【1】,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写意小说作家。还有论者分析说他是“现代文化人中一个典型的自由民主主义者”,甚至有人把他归入启蒙主义。更多的论者则认定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而另一位有着低调朴实的人生观,有着与沈老近似一辙的艺术创作特色的作家废名确实令番生平事迹。废名,男,原名冯文炳,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

4、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

5、,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2】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3】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

6、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艺术追求和创作特色的流派,京派的出现、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它以温润的笔法通过对纯朴、自然的人性美、人情关的赞颂,向读者勾画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理想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特色对人性有着执着的追求,充满了平和淡远,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简约古朴,清新自然的语言。不难看出,沈从文和废名是京派小说中的佼佼者。面对他们闲淡自然的作品,面对他们纯粹为文而文的原则,面对他们秉持着“但凡一切事物与政治挂钩后就必然走向死亡”的

7、态度,你其实可以看到他们心灵之间距离的接近以及灵魂的沟通。出生贫富阶级不同的两个人拥有着却是那么相似的精神感受,他们同样热爱着田园相间的无忧生活,同样向往着无功利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样追求渴望着闲暇洁净的世界。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长得相同的叶子,应承的再好也有细微的缝隙的存在,这与生活的环境,内在的修养以及个人的习惯癖好都息息相关。沈从文和废名对乡土小说流露出的“乡恋”而非“乡愁”情感和怀乡情绪,显得异常浓郁。他们对“风俗画”、“风情画”和“风景画”如醉如痴的描绘,很容易使人感到作家对传统文化规范的认同和对一种静态文化失落的哀婉,而忽略了他们的乡土小说中隐含着的另一种情感,即对现代文化的某种无

8、可奈何的认同。沈从文曾说过这样愤激的话“这种时代风气,说来不应当使人如何惊奇。王羲之、索靖书翰的高雅,韩斡、张萱画幅的精妙,华丽的锦绣,名贵的瓷器,虽为这个民族由于一大堆日子所积累而产生的最难得的成绩,假若它并不适宜于作这个民族目前生存的工具,过分注意它反而有害,那么,丢掉它,也正是必需的事。实在说来,这个民族如今就正似乎由于过去文化所拘束,故弄得那么懦弱无力的。这个民族的恶德,如自大、骄矜,以及懒惰,私心,浅见,无能,就似乎莫不因为保有了过去文化遗产过多所致。这里是一堆古人吃饭游乐的用具,那里又是一堆古人思索辩难的工具,因此我们多数活人,把如何方可以活下去的方法也就完全忘掉了。明白了那些古典

9、的名贵的庄严,救不了目前四万万人的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作者感到了自己与自己身后在这块地面还得继续活下去的人,如何方能够活下去那一些欲望,使文学贴近一般人生,在一个俨然俗气的情形中发展;然而这俗气也就正是所谓生气,文学中有它,无论如何总比没有它好一些”【4】。边城、萧萧、丈夫等乡土小说,表面上是对静态传统文化的讴歌和礼赞,甚至充满着古典浪漫的情感色彩,但却不能忽视其中所包孕的“反文化”倾向。沈从文正是通过对文化的消解来达到反封建的目的,甩掉文化造成的人的困顿,让人走向自然,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沈从文曾怅然叹息“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的意义时来

10、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情诗。”【5】这其实是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自律,也是包括废名在内的京派小说作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乡土小说在这种美学风格的追求中就成了“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也就是偏于古典审美趣味的“田园牧歌”。京派乡土小说作为抒情小说的特征之一,就是淡化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废名曾宣称“无论是长篇或短篇我一律是没有多大的故事的,所以要读故事的人尽可以掉头而不顾。”【6】沈从文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照一般说法,短篇小说的必要条件,所谓事物的中心,人物的中心,提高或拉紧我全没有顾全到。也像是有意这样做。”【7】他们淡化小说情节使其诗化和散文化的艺术途径是多样的,或侧重主观的意念、

11、情感的把握,做做“情绪的体操”【8】,把小说创作视为生命的追求和生命观的自然流露。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所指出的,由于作者对题材“用客观或主观”把握的不同,“乡土文学”一开始就裂变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两大基本类型【9】。这种区别也为沈从文所意识“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10】从他们的叙事角度可以了解到废名的小说跟他去外国留学受到西方散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英国小散文和英国的戏剧,他外受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哈代和艾略特的影响

12、,对农村做田园诗式的描写;内承陶潜,描写一些桃花源式的宗法制农村,流贯文中的是佛教的解脱和道家的恬淡所产生的心与物相同的隐气。所以废名的乡村小说更注重抒情和浪漫,少纪实和批判。与审美功利化的趋势不同,废名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生的深层苦难。废名将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的佛、道相杂糅,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出唯美、超越现实的梦幻境界,形成一种审美乌托邦和超越性的精神美,从而使其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废名曾谈到过西方厌世派文艺对他的影响“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这是很可惜的事。”他喜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哈代的小说、梭罗古勃的小说,“他们的文章里都有中国文章所没有的美丽”

13、。废名固然受到过西方厌世派的启发,但是,他最终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超然境界“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11】作为英国宗法制乡土的自然风光的质朴恬静的描绘者,艾略特和哈代无疑是启发了废名把小说写成山水小品之联缀的灵感的,醉心于“生疏风土”的韵致。废名与哈代的田园牧歌小说在美化田园世界的同时,也流露着悲哀的情绪,涂上了悲观的色彩,这主要是通过叙写笔调的哀伤意味和对命运无常的悲观阐释来体现的,以此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悲剧性体验。废名主张“文学即梦”的美学观点,这种艺术观点来自当时流行的佛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废名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进自己的创作中,他认为文学艺术

14、虽然与现实有关,但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关于现实的幻想,是“现实的想象”。他的第一部小说竹林的故事出版时,他就选去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散文诗窗作为“拳头语”。而相对于沈从文来说,他创作小说则很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原始古朴的楚国巫风的影响。楚地自古畅行巫风。直到晚近,湘西这块古老封闭的楚属土地,依旧沉浸在崇巫重卜的神秘气氛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苗族作家沈从文,深得楚巫文化的熏陶与染濡。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那些关于湘西人事的小说,时隐时显地闪烁着楚巫文化的奇异光彩。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

15、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里,描绘的是一片古朴神秘、浪漫奇诡的艺术世界。他的神巫之爱龙朱着力渲染了一种湘西巫风传奇化的气氛,让人沉醉和向往。荆楚先民崇尚自然、浪漫多情,又总是表现出一种灵醒的对生命的热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楚人将自己的生命与山川秀色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会明中把军队厨子会明形容为“天真如小狗,忠厚驯良如母牛。”边城写“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种小狗

16、、母牛、黄麂与人的性情的比喻,在天真无邪的幽默感和灵秀感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洽无间了。沈从文的小说中,恰与楚文化“崇尚自然”的内在精神达到了一种契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就是作者要极力打造的极乐世界,即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人类智慧与情感本真的摇篮、爱与美和谐的乐园,也正是这片世界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创作才能,打造出了一种巫楚文化情结的人文神话。注释【1】、曾志清浅论评析沈从文,广西师范大学校刊第2期,1998年。【2】、周作人怀废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3】、废名废名小说选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4】、沈从文沈从文文

17、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5】、沈从文沈从文文第10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废名桥附记J,骆驼草,第14期【7】、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3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8】、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成都人民出版社,1983【9】、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金介甫沈从文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11】、废名中国文章冯文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34335页。参考文献1、周作人怀废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废名中国文章冯文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5、金介甫沈从文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