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BSC实验研究的证据【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4732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BSC实验研究的证据【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BSC实验研究的证据【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BSC实验研究的证据【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BSC实验研究的证据【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BSC实验研究的证据【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本科 毕业 论文 (设计 ) (二零 届) 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研究 BSC 实验研究的证据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会计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I 摘 要 在一个多元化公司中,各个部门通常需要在公司总体战略框架内,根据产品和市场特点制定明确的战略目 标和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部门平衡计分卡( BSC)。但是,在以往研究发现,公司高层管理者在评价部门平衡计分卡的业绩时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即对各部门 BSC 之间的共性指标赋予过高的权重,而忽视对独特性指标信息的使用,大大削弱了 BSC 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深入分析这一认知偏差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的基

2、础上,提出了增加公司高层管理者对独特性指标信息的使用、减轻共性指标偏好的新思路 集体决策,结合实验研究,考察了中国 评价 者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中是否也存在认知偏差现象,以 及 验证集体决策方式是否 能弱化认知偏差这一 现象 。 关键词: BSC;认知偏差;业绩评价;共性指标偏好;独特性指标II Abstract In a diversified company, each department usual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overall strategy for the company, according to product and market

3、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clear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eff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tool, and on this basis to develop the sector balanced scorecard (BSC) .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found that senior managers in the evaluation of sector performance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cognitive bias pro

4、blem exists, that is common between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BSC indicators to give too much weight, while ignoring the unique index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greatly weakened the BSCs application. Thi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is cognitive bias and solutions based on the proposed increa

5、se in senior managers to use the unique index information to reduce the common attribute preference new ideas -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udy Chinas 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experimenter whether the phenomenon of cognitive bias, and to verify whe

6、ther the weakening of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cognitive bias. Keywords: BSC; Cognitive Bia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mmon Measure Bias; Unique Measures III 目 录 1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回顾 . 1 1.1 国外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回顾 . 1 1.2 国内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回顾 . 2 2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 3 2.1平衡计分卡的发展轨迹 . 3 2.2 平衡计分卡的作用 . 3 3 多元化

7、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 . 5 3.1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提出 . 5 3.2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形成原因 . 5 3.3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 6 3.4 集体决策:解决认知偏差的新方法 . 8 4 基于 BSC的公司业绩评价认知偏差的实验研究 . 9 4.1 实验概述 . 9 4.2实验参与者 . 12 4.3 变量 . 13 4.4统计分析 . 14 4.4.1 操作性检验 . 14 4.4.2 各个控制变量与绩效打分间的关系 . 15 附:调查设计表 . 17 结 论 . 20 参考文献 . 21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8、。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风云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构建明确的战略和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而平衡计分卡概念的出现,正为企 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管理模式。在一个多元化公司中,不同的部门在不同市场上运作,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也不同,因此需要制定各部门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部门平衡计分卡。但是,在以往研究中,人们发现,部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者存在着共性指标偏好的认知偏差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共性指标偏差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实验者在部门平衡计分卡应用中是否也存在共性指标偏好的认知偏差问题,以及集体决策是否能够有效降低认知偏差的程度

9、。 1 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回顾 1.1 国外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回顾 20世纪以 后,西方国家对公司业绩评价问题普遍重视与研究。总的来看,西方公司业绩评价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19世纪初至 20世纪初的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约 20世纪初至 20世纪 90 年代的财务性业绩评价阶段和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战略性业绩评价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的业绩评价系统都是随着公司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整个发展进程始终遵循着与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的总体趋势,集中表现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上。综合西方关于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我们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财务评价体系。它开始于 19

10、世纪 80 年代后期,结束于 20 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业绩评价研究的重点在于财务评价,着重于考虑利润、投资回报率和生产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开发等。 第二类是系统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它开始于 20世纪 80年代的中后期,在这个阶段内人们开始系统的将诸如顾客满意度、战略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引入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中去,不仅要求业绩评价体系能系统的反映公司前一阶段经营活动的效果,同时还要求业绩评价能更全面的反映公司综合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在 1990年提出“全方位业绩 看板”的研究计划,并最终形成现行的影响力最广的“平衡计分测评法” 财

11、务、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创新与提高等四套业绩测评指标。它结合组织的战略目标2 和实现的过程,突破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把公司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获利能力联系起来,保持公司的组织行为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1.2 国内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回顾 我国学者对 公司业 绩评价的研究基本沿袭了西方 业 绩评价理论的框架。但是,由于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 多始于 2000年以后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 业绩 评价理论,用以服务政府、 公司 , 从而 提高 公司 生产 经营效率。在理论研究上,国内比国外落后了 5-8 年。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有两个 部分 :一部分主要是对西方 业绩 评价发展

12、的阶段进行划分和区别;一部分对西方进行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甚至将西方的进行评价模型在中国做实证检验分析 ,将国外成熟的理论本土化 。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对 业绩 评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政府从宏观角度对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1999年我国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简称细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细则在 2002年和 2006年分别 做出了进一步修正,在注重财务指标评价的同时,不断加大对非财务指标评价的比重和力度。 公司绩效评价作为公司管理的基本前提,为适应当前公司的发展和自我评价,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

13、具。平衡计分卡就是这么一套合理、全面、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方法体系,对我国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意义深远的借鉴作用。 3 2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2.1平衡计分卡的发展轨迹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在对美国 12 家优秀公司为期一年研究后创建的一套公司业绩评价体系, 后来在实践中扩展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第一篇文章平衡计分卡 业绩衡量与驱动的新方法。从此以后,人们不再从一家公司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它的业绩的好坏,而是从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 1996年,关于

14、平衡计分卡的第一本专著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将平衡计分卡由一个业绩衡量工具转变为战略实施工具。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平衡计分卡在理论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在实践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公司的认可。目前,平衡计分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管理工具之一,根据美国 Gartner Group 的调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 75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 2.2 平衡计分卡的作用 平衡计分卡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 1)为公司提供多维测评模式。平衡计分卡通过对若干同时进行的业绩板块的测评,得到了“财务、客户、内部、学习和创新”经典的四个维度的业绩评价框架

15、,不仅为我们的公司绩效评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同时为我们的评价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2)为公司建立指标量化管理。 应用平衡计分卡,公司管理的很多方面有了指标,在管理中可以根据指标数据,对实际工作进行对照、检查、监控、反馈,强化了公司的量化管理。 ( 3)为公司的促进全面沟通。员工学习平衡计分卡,让员工明白公司应该怎样发展,掌握和支持公司部门的总体战略目标,同时根据自己的岗位,通过平衡计分卡建立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这样公司的战略得到了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执行,很明显促进了公司的全面沟通。 ( 4)为公司建立战略协调机制。平衡计分卡是对公司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4 这种持续发展就是公司战

16、略,而评价必须面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平衡计 分卡把公司战略与具体工作联系在一起。是公司认清自己的使命、价值观、愿景,要求高层领导亲自参与工作,整合资源,统一工作策略,协调组织目标一致,以业绩发展为导向,将日常工作与战略联系起来,强调内部沟通等。 ( 5)为公司和员工统一了发展。在平衡计分卡中的创新和学习角度是整个业绩支撑的基石,体现了员工的进步,关注了员工的发展,因此平衡计分卡被称为是同时关注了股东与员工发展的测评方法,强调了公司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员工的学习和创新。 5 3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 3.1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提出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而且是一个有效

17、的战略管理工具。在实行多远化经营的公司中,通常授予各部门(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或战略业务单元)根据产品和市场特点制定具体战略的自主权。这些业务单元经营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领域进行竞争,面临不同的市场机会和威胁,因此需要在公司总体战略的框架内制定业务单元自己的经营战略。为此,除了制定公司层面的 BSC,每个部门还必须开发出一套适合其独特情况、量身定做的 BSC。部门 BSC 的业绩指标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 成长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 4-7 个单项指标。这些指标中有些是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共用的,称为共性指标,而另一些则是某个业务单元所特有的,称为独特性指标。 但是,近年来研

18、究发现,多元化企业管理层在运用单元 BSC 评价多个业务单元的业绩时,存在共性指标偏好的问题,即赋予不同部门之间的共性指标过高的权重,而忽视对独特性指标信息的使用。 2000 年, Lipe 和 Salterio 的实验研究发现,扮演企业高管角色的 MBA 学生,仅仅基于两个部门 BSC 的共性指标,来评价部门经理的业绩,而忽视对适用于不同部门的独特性指标的使用。 由于 BSC 中的所有项目都是衡量战略业绩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而独特性指标更是反映了各业务单位战略的关键方面和特殊要求,过分依赖共性指标或只对独特性指标赋予很小的权重,不仅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公正性,而且阻碍了 BSC 的战略

19、管理作用的发挥,从而大大削弱了 BSC 的应用价值。因为在事后的业绩评价中被忽视的独特性指标,不太可能在事前决策中得到关注,部门经理通常不会对他们认为不影响其报酬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共性指标偏好的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意义。 3.2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形成原因 关于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形成原因,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笔者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认知偏差的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较独特性指标的信息,共性指标更易被理解。部门 BSC 中的业绩评6 价指标,既有财务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既有结果指标又有动因指标,既有产出指标又有过程与

20、投入指标。不同部门之间的共性指标往往是财务指标、结果指标和产出指标,或者体现了公司总体战略的目标和要求,因而更为常用,也更加容易为公司高层管理者所理解。相比之下,某一特定部门 BSC 中的独特性指标往往是非财务指标、动因指 标、过程与投入指标,是不同部门的战略特点和差别、不同战略目标实现途径、不同生产经营内容和管理重点的体现。要充分理解并在业绩评价中考虑这些指标的信息,需要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各个部门的战略特点、战略实施途径、生产经营内容和管理重点、部门战略实施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管理人员知识、经验、时间、精力和信息渠道等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达到充分理解和运用独特性指

21、标的要求,从而在业绩评价时赋予独特性指标显著更低的权重,产生共性指标偏好问题。 ( 2)较独特性指标的信息,共性指标更易相互比较。 Solvic 和 MacPilamy认为,共性指标所反映的信息之所以对评价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是因为共性指标更加容易相互比较以评价多个对象的业绩。具体来说,共性指标之间属性相同,可以直接衡量和比较优劣,而评价独特性指标的业绩则需要在不同指标属性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这在认知上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评价者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公司高层管理者在时间与精力、知识与信息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简化认知判断策略,主要依赖共性指标信息做出评价。 ( 3)业绩指标的信息

22、质量影响共性指标偏差产生。很多有关业绩评价的研究指出,公司 高层管理者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倾向于对他们认为可靠性较低的指标赋予较低的权重。 Ittner 和 Larcker 的调查研究表明,公司高层管理者认识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对于业绩评价都是重要的,但他们对非财务指标的质量表示怀疑。 Reck 发现,任何传统财务报表指标之外的反映效率和效果的业绩指标,都被公司高层管理者视为是不可靠的。可见,公司高层管理者在做出业绩评价判断时之所以不使用独特性指标,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与独特性指标相比,共性指标具有更高的信息质量。 3.3 多元化公司认知偏差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鉴于共性指标偏好对 BSC 有用性的潜在威胁,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减轻认知偏差的措施,并提供了实验研究证据。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 1)增加部门战略信息,提高评价者对独特性指标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