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5136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开题报告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互动机理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被经 济学家认为是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对于合理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建立空间创新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 纺织服装业虽然属 于 传统产业,但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对于浙江桐庐这样一个资源小县来说,它虽然“不养牛羊,不产原料”,却通过去其他产区购买调运,做出了一个针纺织业的产业集群。桐庐县的 针纺织业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近 30 年的发展中 取得 了骄人的成绩 。 到 2009 年 已有针纺织企业 1250

2、 家,产业集群形式明显,各企业之间分工精细,相互合作竞争,既有小型生产商,也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已 形成了以绢丝针织系列产品为 主,毛纺、染整、成衣等生产门类齐全的针纺织块状特色产业。主要 的产品为 丝织成衣、羊绒针织成衣、小三件( 即 帽子、手套、围巾)等针纺织品, 具有产业规模大、外向度高、产品档次比较高、产品有特色等特点,因此产品远销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沃尔玛、琼斯、安泰莱、里斯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服装、服饰贴牌生产基地。 同时 在与国际知名品牌 不断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都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 。 虽然 桐庐县 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傲

3、人的成绩,但同时针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 针纺织企业大多为外贸出口型企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需求萎缩,业务量明显下降 ;其次 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导致部分企业为降低风险,放弃 周期性较长的大订单 ;再次 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产品价格走低,使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企业发展压力骤升。同时,缺乏自主品牌和国内市场、劳动用工紧张的局面仍未彻底解决、创业激情减退等依旧是桐庐针 纺 织产业发展的 瓶颈。 本文以提升桐庐县针织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出发点,研究小城镇针织产业集群出口与互动机理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探求针织业集聚形成的机制,给桐庐县针织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4、在学习针织服装产业集聚的动因和机理、归纳针织产业集聚模式、剖析桐庐针织产业的集群发展已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桐庐针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桐庐县针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迈克尔 波特( 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1 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Swann and Prevezer( 1996)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为一群在同一地理位置内经营并从事同一产业的企业群。而在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时, Baptista 和 Swann(1998)又将其定义为: “位于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的相关企业组成的强大的集体,有时

5、围绕在该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周围。 ” Rolelandt 和 Pim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 : 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 (包括专 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 (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英国贸易和产业发展部( 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3)对集群的定义为: “ 由相互竞争、合作和相互依存的

6、企业和机构的集中,这些单个的企业和机构由市场和非市场联系的系统相联系在一起。 ” 在 1890 年的经济学原理 一 书中 , 马歇尔 指出 本地贸易秘密和本地化技能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韦伯 (1909)首次使用聚集因素。克鲁格曼( 1997)通过其新贸易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理论基础仍然是收益递增。他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 (农业和制造业 ),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Adersen( 1994)分析了传统的熊彼特主义分析创新关联度的不足,主张用演化经济学来分析创新关联度,

7、并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内,构筑了交互创新的两产业模型和三产业模型,探讨了创新关联和国际专业化问题。 Henry G. Overman、 Stephen Redding 和 Anthony J . Venables( 200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贸易流的方式、要素价格和生产的区位问题,提出了基于地理的贸易流和要素价格影响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机理。 Philippe Martin 和 Gianmarco Ottavinoa( 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

8、济增长。 Catherine Beaudry 和 PeterSwan( 2001)对产业集群的强 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进行了研究。他们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不同的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 D.Norman 和 Anthony J. Venables( 2001)基于规模收益递增探讨了世界经济范围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认为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数量太多而规模太小。 Iura Paija( 2001)分析了芬兰 ICT 产业集群后,认为 ICT 产业集群是芬兰基于知识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优化了芬兰的产业结构,构建了芬兰国家竟争优势。 Michael Pe

9、neder( 1997)在研究 澳大利亚产业集群政策以后,认为群的分2 析方法对微观层次的系统反馈机制所反映的需求非常敏感,有利于确定最优的政策工具,同时强调了消除制度障碍和制度扭曲的重要性。迈克 波特( 1998)认为,集群对于区域和国家获得竞争优势是有利的,强调了集群在获取雇员和供应商、专业化信息、互补性、公共品方面具有优势,探讨了区位选择、就地参与、集群升级和集体协作对提高集群竞争力的作用,回顾了传统产业政策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新的产业政策设计思路。 Khalid Nadvi 和 Gerhard Halder( 2002)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 和德国的 Tuttlingen 的外科器

10、械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两个分别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从技术角度来看,分别处于低端和高端,然而它们在生产和技术方面有相当多的联系,都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挑战。 于成志 (1994)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群的特征,他认为加快高技术产业群的成长步伐,一是要调整布局和编制采用高技术的实施规划,二是要设立一批国际高技术研究所和组织高新技术联合攻关的群体并且建立全方位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苗建军( 1997)论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群形成间的关系,他认为产业群的形成 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进程,同时产业集群形成的目标和进程必须符合技术创新的规律性。骆泽斌( 1997)认为,产业集群发

11、展要进一步结合理顺价格体系以及加快建立和培养传统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要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杨迅周、杨延哲、蔡建霞( 2001)从经济学和地理学两个角度对产业群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论述了产业群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及对不同类型产业群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讨论。叶建亮( 2001)运用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各地 区域经济的活跃发展。俞利芳( 2008)认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源泉有两个,一是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二是浙江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突破常规,不断地探索地区发展的路径。但前一种下而上形成产业集群的模式

12、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管理观念和制度相对落后,且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所以政府对此还应加以引导和配套的建设,优化竞争,不断提升,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王缉慈( 2001)认为营造地方产业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措施。魏守华,石碧华( 2002)把产业集群的竞 争优势归纳为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四个因素。蔡宁和吴结兵( 2002)认为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及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朱英明( 2003)认为产业集群是缩小的国家创新体系,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在于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创新优势表现为相互作用的主

13、体间强大的学习能力,其实现主要通过知识技能的扩散聚集作用、地方环境的孵化作用以及跨国公司的催生作用等。刘斌( 2004)3 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产品的高性价比、强市场适应能力 等竞争优势。张元智( 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未来区域经济竞争的新模式的体现,有很强的资本聚积能力,产业集群环境降低了进入者的创业风险和技术门槛,有助于培育区域的 “社会资本 ”,以便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刘恒江、陈继祥( 2005)提出了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从根本上促进了持续竞争优势和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童亮( 2007)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内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企业的集聚及其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

14、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 从以上理论的分析来看,众多企业聚集到一起,享受共同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市场,有了更专业的分 工,降低了交易成本及风险,使得集群内的众多企业相互依存共谋发展,产生了规模效应。产业集群使得集聚区域内的产品相对于区域外的价格更低,品质更好,生产数量更多,从而使得该产业具有走向国际并与其他国家相似产业竞争的可能性。目前,理论界对产业集群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国内外在产业集群与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方面仍然不足。所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重点研究产业集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3.参考文献 1英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15、 (下卷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2埃德加 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3于成志 .广东现代化的希望 .建立高技术产业群 J.计划与市场 ,1994( 1) . 4苗建军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形成 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7( 4) . 5骆泽斌 .产业演化与优化研究 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 . 6阿尔弗雷德 .韦伯 .工业区位论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7美 安纳利 .萨克森宁 .地区优势 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8杨迅周 ,杨延哲 ,蔡建霞 .产业群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6、 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 2) . 9叶建亮 .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 J.经济科学 ,2001( 3) . 10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1迈克尔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2蔡宁 ,吴结兵 .企业集群和竞争优势 :资源的结构性整合 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7). 13魏守华 ,石碧华 .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J.中国工业经济 ,2002(1). 14朱英明 .论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J.中国软科学 ,2003( 7) . 15刘恒江 ,陈继祥 ,周莉娜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

17、态 J.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7) . 16刘斌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17朱家德 .培育产业集群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研究 J.西南财经大学 ,2008(8). 18陈东北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研究 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4 19俞利芳 .浙江 “块状经济 ”研究综述 J.商业周刊 ,2008(9). 20童亮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J.煤炭经济研究 ,2007(12). 21Francois Perroux.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M.Qu

18、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 22Anthony J.Venables.Cities and Trade:External Trade and Internal Geography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J.NBER,Working Paper ,2000(5). 23Catherine Beaudry and Peter Swann.Growth in Industrial Cluster:a Birds Eye View of the United KindomJ.SIEPR Dicussion Paper ,2001(38

19、). 24Henry G.Overman,Stephen Tedding,and Anthony J.Venables.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rade ,Production and Incom:A survey of EmpiricsJ.NBER,Working Paper,2001(13).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引言 2 理论分析 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3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3.1 桐庐针织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2 桐庐针织产品出口现状 4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与其出口发展的

20、互动机理分析 4.1 桐庐针织产业集群促进出口发展的机理 4.2 桐庐针织产品出口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 5 桐庐针织企业案例分析 6 针对桐庐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本 论文 主要研究桐庐针织产业与外贸出口互动机理关系、纺织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桐庐针织企业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措施,同时结合一些实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所需文献 通过中国期刊网 、维普 、万方 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查找 。 进度计划: 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第 1-5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1、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5 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 15-20 周:开始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 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 3-6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 第 7 周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