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5137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开题报告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 集群 更是经济全球化 的必然趋势。 综合分析 国内外 企业 集群发展 的 历程, 竞争力是企业 集群 的 形成和进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然而 ,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 绍兴纺织企业 集群形成和进化过程 及其竞争力 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 本文将 对绍兴纺织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分别作国内和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绍兴纺织企业集群尚处于竞争力初步显现阶段。虽然在国内来看,其竞争力较强,但与国际发达的纺织服装企业集群相比,其竞争力就 略显不足了。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2、些旨在提高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 波特,最先对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他将企业集群嵌入到一个广泛的动态竞争理论中去,这一竞争理论包含了成本战略、差异战略、静态的效率以及动态的升级和创新。迈克尔 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他认为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竞争战略的形成,同时也刺激企业集群提升本身的竞争力。 相反,有学者在研究北美、东欧和西欧的老工业区的过程中发现削弱老工业区企业集群竞争力的 重要原因之一是 “ 锁定 ” 效应 ( lock-in)和 “ 路径依赖 ” ( path dependence)这对我们研究企业集

3、群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鲜活的反面教材。 通过对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企业集群,日本的汽车企业集群,美国硅谷的 IT企业集群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集群对推动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再比如意大利北部与我国绍兴的纺织企业集群,温州的皮革与制鞋集群等,一个企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搞活地方经济,甚至是辐射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 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大量企业集群的出现,国内的一些学者 展开了对企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跟踪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著作有 1999 年仇保兴的小企业集群, 2001 年王缉慈的创新的空间以及 2002 年 张金昌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等 ,这些

4、著作的出版开创了我国 企业集群 研究的先河,对我国企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 许多学者致力探讨的问题便是 企业集群 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它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哪些。金祥荣( 2002)教授从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和社会化来解释1 企业集群 优势形成的原因。他认为 企业集群 导致专业化 “ 块状经济 ” 的形成,在块状经济中,由于中间产品 的转移成本很低,分工的精细化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提高带来机会主义难以实现等原因,生产同类产品的各种可分割性操作功能不断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并达到最佳生产规模。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空间距离小、各种联系网络密集,所以块状经济能够实现知识与技术的有效外溢

5、。赵中伟( 2002)把 企业集群 的优势归纳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自我增强的正反馈优势。并进一步将上述优势形成的原因反推到集群内部的七种效应:即空间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社会网络根植性效应、相互模仿与激励效应、外部范围经济效应和衍生与吸聚效应。 蔡宁( 2002)从 资源的结构性整合角度探讨了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他认为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很难自发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其竞争优势不是来源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单个企业控制和占有资源的能力是及其有限的,通过企业集群这种中间组织实现对资源的占有和企业能力的完善,是企业发展、提

6、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魏守华与石碧华( 2002)则把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另一类是基于集群创新系统的优势。第一类优势是通过企业要素的空间集中、企业组 织的优化、企业内企业群体的协同效应获得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聚集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分工深化、范围经济、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的生产成本优势。第二,以质量为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是当前消费市场的普遍趋势,只有适应这种消费趋势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快的成长。集群中的企业同处一地,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的评价标尺。在同行竞争的驱使下,差

7、异化战略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第三,区域营销优势。企业聚集会形成一种 “ 区域品牌 ” ,与单个企业或产品品牌比较, “ 区域品牌 ” 具有更广泛持久的效应,并且它是可以使区域内所有企业受益的 “ 公共产品 ” ,是集群对外营销依赖的非常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另一类非直接经济要素的优势是集体学习与创新机制的形成。企业集群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取决于所植根于其中的制度与社会网络系统的学习环境。学习是一种有 “ 粘性 ” 的活动,因为许多重要类型的知识通常具有非正式、隐含的特性,而且有效使用正式编码化的知识也需要借助隐含的非编码知识。这种知识难以与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分开,亦难以通过正式信息渠道传播。虽

8、然知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移动加快,但一些重要知识却明显 具有空间根植性,而地方企业集群提供了这种知识信息传播扩散的摇篮。 徐承红( 2006)研究了 企业集群 与西部区域竞争力的关系,认为西部产业2 的柔性集聚市提升西部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实践。 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都表明,政府在 企业集群 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制定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法制规则,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补充,并秉公执法。 在市场机制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如提供公共物品等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与管理模式,避免或减少政策失灵。 Hubert Sch

9、mitz等 (1999)认为政府培育集群及其创新网络以及有效干预应该是用户导向、集体行动和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类型的 企业集群 实施不同的政策干预。政府对处于萌芽时期的 企业集群 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干预,主要为企业的区域内合作提供基础,并促进网络形成;在较高级的 企业集群 中,政府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学习以及技术创新。 王缉慈等 (1999)论述了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区域创新环境的作用:通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可以建立物质基础,也可以影响开发区吸引力的形成以及文化氛围,其出发点是发展区域经济。姚先国 (1999)认为浙江经济在改革以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基层政权

10、组织的主动支持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性默许,这三种因素的组合构成了支持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网络。 王郡( 2002)认为自发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往往因缺乏创新而自发地衰落下去,因此政府 应 出面引入创新源。例如重点扶持创新性大企业,即把政府引入的创新资源直接投放到集群中最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中去,通过增强该企业的研发能力,使其尽快成为企业集群新技术和经济的生长点;或由政府主导建立面向所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公共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实验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或由政府主导建立股份制或政府全资的技术开发公司,专门经营与开发引入的创新资源。 胡志坚 (2000)认为在 企业集群 发展中,政府可以建

11、立一个稳定的、可靠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为市场的平稳和有活力地运行创造一个有利的框架条件;通过为国家或地区勾画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经济前景,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和不断升级的氛围等。石培哲 (2000)发现中小企业集群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植,不断培育和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童 昕和王缉慈 (2000)认为深圳是典型的政府导向的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在企业集聚已经形成,集聚吸引力不断强化,而本地企业间网络化联系还未成熟的时期,政府往往是采取重点扶持的策略。 唐华 (2004)认为政府引导 企业集群 有三种形式:( 1)

12、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把 企业集群 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本地,3 通过龙头企业牵引逐步培育 企业集群 ( 2)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而培育与发展 企业集群 ( 3)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通过接近市场带动本地的生产形成 企业集群 。 刘冀生等 (2003)发现温州市委和市政府通过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使得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靠近,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形成,推动了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及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刘涛( 2006)发现政府在 企业集群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 企业集群 的环境建设,集群区

13、域的品牌建设,产业升级,特色 企业集群 的培育,国有大企业的结构调整, 企业集群 的统筹安排,培育企业横向和纵向关系的形成等。张宏( 2006)认为在 企业集群 培育中,应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手段,避免政府主导,积极发挥政府在引导产业发 展、营造产业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实施政策吸引、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防止政府干预过大和干预力度不够两种偏失。李剑力 (2006)认为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 企业集群 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等 增强 企业集群 的整体优势。 3.参考文献 1柏群 .培育我国企业集群的对策思考 J.经济师 ,2003( 8) :71 7

14、2. 2蔡宁、杨闩柱 .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的转变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6) :42 48. 3陈继海 .国外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 J.开放导报 ,2003(12):38-40. 4陈建军 .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 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陈晓声 .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 J.上海统计 ,2002(9):13 15. 6陈雪梅 .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7冯运廷 .城市集聚经济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8傅京燕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J.外国经

15、济与管理, 2003( 3) :29 34. 9 傅京燕、郑杰 . 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3(2):15 19. 10傅京燕、郑杰 .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与公共支撑机构的扶持 J.辽宁财专学报 ,2003(2):19 22. 11胡振华、刘宇敏 .企业集群的必要性及优势分析 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3 5. 12黄花叶 ,聂鸣 ,孙理军 .OECD国家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2) :11 15. 4 13 田家欣、贾生华 .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

16、究 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14金碚 .中国企业竞争力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5迈克尔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M.华夏出版社 ,2002. 16迈克尔 波特 .竞争战略 M.华夏出版社 ,2001. 17迈克尔 波特 .竞争优势 M.华夏出版社 ,2001. 18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9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0张金昌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1Brusco. The Idea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17、: the Experience of Italy M London, Groom Helm 1990. 22Catherine Beadry and Perter Swann. Growth in Industrial Cluster: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United Kingdom J. SIEPR Discussion Paper, 2001, No 00-38. 23Danny Quah. Demand-driven Knowledge Cluster in a Weightless Economiy J Working Paper, 2001. 24Fr

18、eeman, C. Network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J. Research Policy, 2000, 20: 499-514. 25Hart, D.and J. Simmie.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J. Local Economy, 2001, pp. 235-258. 26Henry G. Overman.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rade, Production

19、and Income: a Survey of Empirics J.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纺织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选择和筛选、预选性指标集。 1.2 指标分析和筛选结果 1.3 指标综合 1.4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2绍兴市纺织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国内比较 3 绍兴县纺织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4 提高绍兴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 方案 : 5 通过纺织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 和对国内外纺织企业的比较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绍兴纺织企业集群的优势

20、与劣势,从而提出提高绍兴纺织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 进度计划: 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第 1-5 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 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 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 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 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第 15-20 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 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第 7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 上交。 第 8 学期第 9-11 周:参加毕业论文答 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