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8118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以嘉兴市长新小区为例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背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出,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大战略。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农民失地问题尤为突出,出现很多“种田无地,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三无”状态的失地农民。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失地农民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失地农民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4000多万5000多万失地农民,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

2、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其中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000万人。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然而,在城市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必需的、科学的征地,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不少因政府规划不善、人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圈地而产生的非必需征地和低效率征地,由此加深了“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也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表明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

3、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农村的改革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农民的社会保障也提上了议程。这是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改善农民的生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促进公共政策和公共福利的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至关重要。(二)选题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规模不断加快,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加大,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农业用地的不断减少,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激增。据估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约为40005000万,这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不同于城市低保居民,他们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没有就业渠道,甚至

4、没有生活来源,因而成为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会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土地。他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征地补偿,但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生计,家庭无经常性收入,坐吃山空,失地农民就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困难。而且由于各个拆迁小区失地农民拆迁后的生存状况,几乎大同小异,于是我针对嘉兴市长新村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进行实地调差,为改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政策建议,为研究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就业情况和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实证材料。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解决失地农民诸多问题的关键,也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们着重从

5、政府的作用出发,通过对失地农民基本情况的探究,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产生一定影响,为推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推进城市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份贡献。而且切实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基本概念界定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

6、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对农民来说,农民失地的意思就是农民失掉土地。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仅是农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还是许多农民赖以

7、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障。因此农民失地对农民来说就是失掉最宝贵的家庭财富,失掉最基本就业岗位,失掉最稳定的生活保障。(1)生计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土地部分或全部征用,农民的生活势必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陷入贫困境地。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土地被征用后,46的失地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下降。许多地方政府征用土地后,农民失去的不仅是耕地,许多地方也包括房屋。房屋和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保障,房屋对农民来说,不再仅是安身之地,而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也是农民发展庭园经济的生产资料。在农村大

8、多数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益主要是来自土地的收益,这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最稳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对于种养专业户和纯农户来说,来自土地的收益则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口粮和蔬菜自给的基础,是最后一道生活保障线对于一些连基本社会保障都没有的老年农民来说,土地转租收入和房屋转租收入则是他们度过晚年的经济来源,土地即便是小块土地提供的食品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低成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为他们抵御各种生活风险构建了一道最后的“安全网”,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或收入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这部分农民如果再失去土地收益,就难免要陷入贫困境地。土地征用后,农民一次性获得的补偿

9、费,按目前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失地农民如果不能尽快取得新的就业岗位或其他收入来源,往往很快转化为既无收入、又无保障的贫困人口,其长远生计令人担忧。城市失地农民遭遇就业难题农转工人员就业安置且难,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目前城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城区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失地农民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失地农民通过诉求渠道解决生活保障问题急剧上升。(石宝琴2009)澄江县从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农村集体土地被征占用167万,同时指出澄江县农民失地后出现的主要问题收入下降收入出现分化支出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就

10、业不充分社会保障滞后。(陈燕,2008)彭州市行政学校课题组(2005)针对彭州市失地农民进行调查研究。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策不够完善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就业难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失地农民的就业受到外来民工竞争的影响失地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就业尤为困难。(2)就业问题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特别是由于中国农民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技能,部分人员的年龄偏大而赡养人员较多失去土地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社会上的再就业竞争能力十分有限,许多被征地农民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和素质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在市场

11、经济条件下,到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无法与年轻、吃苦耐劳、灵活的外来打工者相比,无论在第一、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中就业都缺乏竞争优势,可以说失业是农民在被征地后所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对失地后减收的农民而言,拥有或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是改善家庭生计的根本途径。然而从各种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市权威人士的资料,截至2001年底,京郊114万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己获得就业安置的53万人,仅占46,其余都是自谋出路。进一步分析表明,即便是不足半数已就业安置的人员,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现象极为普遍。相对于经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失地失业问题尤为严重。

12、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截至2003年底,全省134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处于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有8808万人,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人,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8。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失地失业的情况可能比上述分析结果更为严重。显见的理由有二一是在现时的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实际从业情况是不存在劳动年龄阶段的,大多数人都要劳动到不能劳动为止。因而在失地农民中可以劳动而没有劳动岗位的,实际上还应该包括那些男在60周岁,女在50周岁以上的农民。二是征地农转非人员只是庞大失地农民队伍中的一小部分,保留农村户籍的依然占绝大多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农民征地后转为城镇户口的占三

13、成左右。进而言之,如果按全口径计算,农民失地失业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失地农民就业难也可从他们对就业的渴望上窥见一斑。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显示,天津市有54的失地农户表示就业是最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河北迁安、高碑店市失地农户有80以上反映就业困难,山西省有556的失地农户迫切希望有就业机会。(3)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稳定性差,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便成了他们特别是大龄失地农民一块很大的心病。应当说,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非常重视,各地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从全国情况看,中西部地区除

14、个别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如四川成都市外,基本未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江苏、山东、天津等情况稍好些,但也大多停留在试点探索阶段,绝大多数失地农民还处于无保障或低保障状态。据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典型调查,截至2003年上半年,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数为2532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78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306人,分别占该市失地农民总数的21,07和34。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2保障方式单一,保障制度安全性不高3缺乏法律法规的制度保证4制度可持续性差。据

1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4000多万5000多万失地农民,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据预测,平均每年还将增加265万人,到2030年这一群体将达到11亿人。然而,在城市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必需的、科学的征地,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不少因政府规划不善、人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圈地而产生的非必需征地和低效率征地,由此加深了“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胡平,2010)一方面,失地农民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较重,尤其是老人体弱多病,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巨大;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未来的养老也没有任何的保障。同时还有子女的教

16、育和技能培训问题。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面临困境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亟待解决失地农民将面临新的危机子女受教育问题。(周培萍,2006京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成问题,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康钧,张时飞,2005)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失地农民补偿、就业、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失地农民面临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补偿标准偏低且形式单一;二是再就业能力差,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三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杨长富2009)目前浙江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偏低、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内容单一,保障

17、水平较低。(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2006(4)各地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差异产生的各种矛盾土地是农民子孙后代生存的基础,如果征地补偿金很不合理。失去土地,农民食品消费由自给变为购买,若按现有的生活水平,补偿款很快就会花光。以16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例,对东、中、西部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东、中、西部失地农民失地程度成阶梯状递减东、中部失地农民失地后收入增加,西部失地农民失地后收入减少东、中部失地农民失地后消费支出增加,西部失地农民消费支出略有下降东部失地农民非农业就业好于中、西部,但赋闲人员比例无地区差异。(蒋礼文,文晓波,2007)通过对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指出

18、,因为土地被征收了,锦州市农民生存状况也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就业水平及结构的变化;二是失地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的变化;三是失地农民一般消费水平及结构的变化。(刘明月,2009)自从城乡一体化之后孔家村产生了不少矛盾物资富裕与精神贫瘠的矛盾城镇化建设加速与耕地抛荒日趋严重的矛盾社会保障体制落后与失地农民生存的矛盾就业制度不足与富余劳动力的矛盾城市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同的矛盾。(孔勤,2006)尽管,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有些地区经济迅速提高,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但有关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由此引

19、发诸多社会矛盾。(周培萍,2006)当前失地农民群体的困难包括了失地、失业、失去心态平衡和生活支出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制度安排下,失地农民已经陷人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有作为农村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妇女只是对内勤俭治家,对外简单地从事家庭的农业生产,在社会地位上表现的明显不平等。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失地农民中闲置在家的也多为农村妇女,大部分农村妇女都是无业在家,即使已经就业的部分女性农民往往也是分散的、临时的,收入低且没有保障。(五)失地农民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通过调查与分析得到造成上述问题的有

20、许多原因,我们归结成四点一是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二是原有就业渠道弱化,三是农户资产萎缩严重,四是自身就业能力较弱。1、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兴建的开发区的土地,大部分是城市周边的耕地。自1950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一直归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一直归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宪法赋予国家行使的地权之一,它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转为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唯一方式,也是一切申请国有建设用地者使用原集体土地的唯一途径。征地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取得他人的土地并给与补偿的行为。当前,我国

21、农地征用的补偿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1)对农地征用的补偿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2004年3月14日修宪以前,我国宪法授予政府征用权,但对补偿未做任何规定,从根本上导致了公民现有土地权力保障不足。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是以农业经营收入为参照制定补偿标准。这在理论上就存在重大的缺陷。征地是出于公共利益而为的行为,特定个人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做出了牺牲,理应给予合理的补偿。然而,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的前提下,以土地原有用途作为补偿标准的参考依据,实际上排除了被征地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机会。这样的补偿实际上只体现了对土地资源属性的补偿,但对

22、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后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却无法体现。刚刚修订的宪法,增加了征收和征用个人财产要给予补偿的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现在的问题是给予什么样的补偿笔者认为,只有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按照市场原则对被征土地给予补偿,失地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2)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一一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这种测算办法对农民说服力较差。第一,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3)土地征用和征用款使用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缺乏透明度土地管

23、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事实上,集体尤其是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在现行体制下,国家征地面对的是集体,而不是农户农户不参与征地补偿谈判,有权去谈判的只是集体,而实际上的集体常常不过是几个乡村权力人物能不能完成征地任务,是乡村权力人物能不能继续居于权力位置的条件。(张召华,2008)2、原有就业渠道弱化首先,传统农业由于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种养结构变化的影响,消化、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在削弱。其次,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乡村企业不仅难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原有的企业也大批被迫关闭、搬迁、拆

24、除,由此带来的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大量已安置就业的征地农转非劳动力集中下岗待业。二是以往安置征地农转非劳动力的主渠道变窄甚至堵塞。再次,乡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正处于调整和发展之中,由于其发展定位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失地农民尚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之外。3、农户资产萎缩严重农民失地后,通过土地承包权取得收益的渠道没有了,只剩下房屋和宅基地成为了最为宝贵资产,资产缩水较为严重,后续发展实力不足。众多资料显示,房租收入已经成为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全年收入的主体。同时,失地农民只能用房屋和小块宅基地实现小规模、临时性就业,如中年女性农民可利用房屋或房前屋后的宅

25、基地发展养殖业、传统手工业等庭院经济,城乡接合部的农户可利用自有房屋兴办“三产业”或出租来发展“瓦片经济”,而缺乏更大的发展空间,稳定收入来源、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有限。4、自身就业能力较弱当前,以“市场就业”为取向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求职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要求较高。而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的影响。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民在知识结构上还不能适应机器化生产和信息化时代的变化,接受新知识较为困难;二是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在农忙则忙一阵,农闲则三五成群打牌或休息,少数外出打短工,他们对“上

26、班”还不习惯;三是就业成本的影响。如学习培训成本、适应工作成本、管理成本等,都是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因素。总结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扩大了非农用地;各类开发园区过多过滥,侵吞了大量农民土地;土地流转中行政管理缺位与执法不严流失了一部分土地;工商企业和专业大户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导致农民间接失地;“圈地之风”盛行,“征而不用”,造成耕地资源闲置浪费。(六)我国各地关于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对策建议彭州市行政学校课题组(2005)在彭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一文针对彭州市失地农民、搞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对策建立制度框架,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宣传教育,促成观念的转变的大潮

27、中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极性发展地方经济、充分拉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适合失地农民就业的岗位搞好土地整理,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机会。杨长富(2009)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一文从失地农民面临的补偿、就业、保障三个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补偿标准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关键,也就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建立与城镇居民保障体系接轨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在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和思考一文中胡平(2010)提出针对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

28、面人手一是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缓解就业压力;三是建立健全就业市场和就业中介机构,做好就业信息的沟通和服务工作。在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陆飞杰(2006)以江苏省为例,对如何提高江苏省城郊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进行了思考政府为失地农民制定的政策应有所区分,注意区别对待,同时还应注意政策的负面影响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找出路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提倡以家庭为单位,为失地农民安排就业。在浙江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与制度支撑一文中,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认为当务之急应当建立社

29、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可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现实问题。筹措足额资金,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抓好失地农民培训,推进失地劳动力再就业采用社会成本标准补偿失地农民,促进农民市民化限制政府征地的无限权利,避免寻租行为。在东、中、西部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蒋礼文,文晓波(2007)提出关于改善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对策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尽量减少失地无地农民赋予农民土地产权地位,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建立失地农民社保体系,积极解决增收创业难题。城市化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中杨平(2008)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最有效的措施是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和实行土地征用

30、与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同步进行的征地安置制度;二是要尽快完善各种配套制度,让失地农民较快地适应城市生活。探索失地农民的发展之路中陈燕(2008)对解决澄江县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有提高补偿安置标准和资金保障能力扎实抓好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化利用建立工作保障机制。(七)对策与措施1、健全完善劳动保障体系,搭建规范高效就业平台。对失地农民进行思想和政策教育,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扩大农民工参加保险范围,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并积极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险办法;继续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

31、,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积极发挥街道办事处、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作用,指导失地农民的就业、择业。利用现场招聘会搭建供需平台宣传、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储备公益性岗位,帮助失地农民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典型,利用典型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树立致富的信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必须由国家征用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在规划区内征用土地中留出一定数量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留用地比例以征用地总面积的20为宜,10专项用于村集体发展二、三产业,另外10用于农民生活安置。对于那些土地征用量大,土地征用补偿费较多的行政村,政府应积极

32、倡导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郑业军,2009)3、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网络化,为失地农民寻找就业提供便捷的信息。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套促进失地农民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体系,特别是在就业制度上不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依托街道(乡镇)、村委会(社区)网络,有针对性地寻岗、送岗。4、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建立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提高

33、农民就业能力。他们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他们突出就业导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加强对职业供求信息的分析、发布,引导、协调培训机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继续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和就业评估效果机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强对民办培训机构的指导、监督、考核、管理,使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技能鉴定与培训工作的衔接,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创新办班形式,使培训服务逐渐向农村延伸、向大龄青年延伸,形成培训机构主动送培训到农村、村干部大力支持、农民

34、积极参与的合力。(鄢伯仿,2009)5、预留发展空间,为失地农民拓展就业区域。对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在出让土地的过程中,应预先留出部分建设用地给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规划发展二、三产业。也可鼓励集体经济实行土地入股,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6、合理分担失地农民就业责任。我市目前征用土地情况,既有地方政府占地,也有外来商业、企业占地。农民为了景洪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失去了土地,也为外来商业、企业发展承担了失地风险,应本着“谁占地谁承担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合理分担失地农民就业责任。特别是对商业性占地项目,应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作出相应规定。(许方

35、丽,2006)7、广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在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把就地安置、招工安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结合起来。(1)继续发挥征地单位就业促进的作用。建议在出让土地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征地单位签订提供一定数量或一定比例就业岗位的协议,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征地单位的劳动力。(2)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失地农民从事经商开店等活动,并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对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以减少他们的创业风

36、险,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对农业生产方面有特长的农户,要发挥他们的种植、养殖技能,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到农业园区、异地、基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3)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创业的新路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征用土地时,应在规划区内留出一定数量土地返回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利用征地补偿费作为发展基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产业。同时,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和创造条件,帮助这些集体企业快速成长。(4)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把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同加强城市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项事业结合起来,

37、使之形成提供就业岗位与创造本地财富的新循环。(5)实行公共就业工程计划,如实施建筑、道路、绿化、社会建设等劳动密集型工程,或结合当前城乡环境整治等工作,帮助大龄失地农民再就业。(6)就业资源枯竭地区,应组织开展劳务输出。8、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管理和社会保障范畴。把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管理,对失地农民就业实行扶持,制定符合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措施,促使已失去土地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或由城镇为他们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畴,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按年龄段分别投保,并将生活特别困难,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纳入低保户管理范围。9

38、、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资金来源可从土地出让转让金中提留一部分、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财政预算安排部分,每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基金专项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培训的经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补贴经费;失地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畴的补贴经费;对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的奖励经费;对帮扶失地农民成功创业单位的补助经费;负责失地农民劳动就业等部门工作经费。10、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的住宅时,既要考虑确保他们居有其屋,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具体而言,原则有三一是住宅最好规划在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地段

39、,如沿街,靠近集市等。二是住宅应实行小区化。居住小区化不仅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居住区内商业用房也可作为村集体资产获取收益。此次乌金山社区的建设兼顾了以上两点。三是推行多层公寓住宅。多层公寓既可把节约下来的宝贵土地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一份产业,也便于失地农民在满足自住的基础上,有一定面积的房屋用于出租,获取租金收益。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创业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容量,事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有效促进广大失地农民实现就业,事关广大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为此,我们要从以人为

40、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扩大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许方丽,2006)(八)总结部分查综上所述,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土地征用来实现城市扩张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方式,失地农民也就急剧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41、策略。同时为了使城乡一体化更加快速的发展,切实的做好“失地农民”的工作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征地面积逐步扩大,被征地农民脱离土地的特殊身份以及历经转变的生活方式。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越来越多地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随着政策执行的不断深入,农民失地后的生存情况和对政府政策的满意程度都需要深入而具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存在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突破口,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总之,目前切实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一,引言,包括本论文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研究的思路及意义

42、。第二,阐述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三,对长新小区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第四,针对前部分的分析提出对策。第五,结论部分对全文做总结,指出了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长新小区失地农民所存在的生存状况。2、改善城乡一体化过程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对策和措施。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整理某小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及解决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

43、3、访谈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区人员,进行面对面地真诚地交流,听取并记录他们感受,看法和建议,结合实际接触到失地农民后生存状况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二)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030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201011222011110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1022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2011051320110610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和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胡平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和思考以嘉兴为例河北农业某小区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生

44、存状况的改善引言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基本内容框架结构理论、概念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概念概念现状分析小区简介失地农民现状存在问题现状存在原因提出改善现状的办法和建议补偿保障就业结论主要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科学,2010(3)P1391412康钧,张时飞京郊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国改革,2005(5)P58593刘明月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石宝琴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初探经济师,2009(3)P2562575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浙江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与制度支撑2006P11156孔勤孔家村失地农民生活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45、,2008P17187周培萍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南科技学院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P73748杨长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2008(9)P29309张明辉怎样才能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当代贵州,2004(9)P222310蒋礼文,文晓波东、中、西部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以16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例特区经济,2007(4)P13813911许方丽对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S1)P171812蒋治民,王钟书,刘焕鹏昆明呈贡雨花吴家营片区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及对策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贸易经济,2010(2)P36513彭州市行政

46、学校课题组彭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6)P495014张勋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P444615陆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核心期刊2006(3)P515516陈燕探索失地农民的发展之路2008P969817谢中,江华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探讨南方农村,2009(5)P464918杨平,城市化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四川农业科技,2008P8019谢勇,李新然新农村建设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探讨2006P232520鄢伯仿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建议200920张召华论政府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理念与措施200821SPATIALTEMPORALPATTERNANDDRIVINGFORCESOFLANDUSECHANGESINXIAMENQUANBIN,CHENJIANFEI,QIUHONGLIE,MJMROMKENS,YANGXIAOQI,JIANGSHIFENGANDLIBICHENG22RURALEMPLOYMENTANDLIFECHALLENGESTOGENDERROLESINVIETNAMSAGRICULTUREATPRESENTHOANGBATHINH,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