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答案第 I 卷( 共 50 分)本卷为选择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 1 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 “从西周到春秋发展起来的理性化思潮,其特点是,这一理性不是体现为注重技术文明或科学知识的用以改造自然世界的理性,而是一种政治的理性、道德的思考、实践的智慧。 ”造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基础不够发达 B.生产关系演进缺乏质变C.旧有“礼乐”文化失范 D.政治、文化环境宽松2. 战国后期成书的 吕氏春秋 ,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
2、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C. 国家统一的趋势 D. 各种学派的诘难3.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4. “就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一种成熟的文化,必然是物态、制度与心态三大结构组成的文字符号体系。 ”自东周以来的中国文化模式演进中A.“千耦其耘”是其成熟物态 B.贵族政
3、治是其制度核心C. 法家的破坏与建设作用突出 D.其心态成熟于秦“书同文”5. 董仲舒 “新儒学 ”之“新” ,一在建构了儒学总体性宇宙世界观,二在实现了儒家文化的“普世化” 。其达成则主要是通过A. 融阴阳道法入儒 B. 借天道以论人事 C. 借君权推明孔氏 D. 以纲常逢迎君主6. 史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A.涉及了夏商主要的经济活动 B揭示资源争夺关联王朝兴替C意在宣扬儒家仁德治国理念 D可做商朝生态保护的确凿论据7. 我国的封建时代,皇帝被称为“君父”,各地官吏被称为
4、“父母官” 。这主要体现了A.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 B.专制浓重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C.“以民为本”的为君为官情怀 D.缺乏自主自立的民众政治依附8. 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 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9. “就伦理提高到本体的理论思维水平而言,是前进和发展的,然而伦理并借此而获得了僵固永恒的合理性,其所生成的巨大社会惰性影响,是中国迟
5、迟未能步入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文化因素。 ”儒学的此次发展,其代表观点是A.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B. 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 心外无物,物由心生10.隋唐是中国佛教最盛时期,早期南北朝的诸学派,经过综合及淘汰,逐渐发展成大乘八大宗派。宋以后,佛教在理论上再无重大发展,往往在禅净结合的层次上作信仰上的普及工作,佛教的高峰滑落,主要是因为A.自身理论的粗糙 B.唯物思想发展的冲击 C.统治者的持续打压 D.儒学更新“以夏化夷” 11.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即
6、理也 D经世致用名称 地点 描述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12.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A.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C.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D.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13.清初学者言: “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 。他的经济思想A.实是鼓吹重农抑商的政策 B.带有一定启蒙色彩C.脱离了当时中国社会实际 D.标
7、志了新阶级力量的成长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表明此时期A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B科学研究重心转移C科研有非实用趋向 D科技指导农业生产15.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科技的新应用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16.“不论单一的线条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
8、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 ”下列各项书法作品最能符合上述评价的应是A.李斯会稽刻石 B. 王羲之兰亭序C.颜真卿多宝塔碑 D. 张旭肚痛贴17. 宋代绘画,发展出艺术精神看似对立的两种形式,一种达至写实巅峰,对自然物的描绘达到高度的工整,细微精致。另一种高度写意,借外在自然形象表达内心情感,强调疏淡和精匀,不加修饰的草草逸笔,每笔可见禅机。这主要归功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政策的宽松 C.水墨技术的成熟 D.理学思想的影响18.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 “士” 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
9、,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19.总体看,明清经世思潮代表人多持乐观,面对“天崩地解” ,相信务实尚利,寄望某些具启蒙意义、但不触动封建根本的改良拯涂炭开太平。而曹雪芹借红楼梦说“补天” ,则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将其引向绝望悲观。有学者说曹更富历史感,这主要是基于A. 前者思想过于理想化 B. 红楼梦极具史料性 C. 明清时代的社会停滞 D. 封建末世的不可逆转20.明代王
10、骥德 曲律杂论载: “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艺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21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说明古希腊 A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B严格限制居民的权利C采取直接民主模式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22.苏格拉底认为, “只有神才是智慧的 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
11、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 被宗教意识完全笼罩 B. 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C.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23.“如果说传统基督教中的人是全心全意地倾心天国的话,那么新教加尔文教中的人已经是头在天上、身子在地上了。 ”这是指加尔文教A. 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B. 打破了天主教的思想束缚C. 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D. 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武器24洛克说,某些贵族优于普通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某些特殊知识或品质,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更好的训练。据此可知,洛克A.主张美德即知识 B.认为权利天赋C.推崇民主共和 D.强调人民主权25.18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