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南财经大学侯德芳教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座目 录引言一、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态势(一)世界生态危机加重(二)中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二、发展观的历史沿革(一)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二)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三) 增长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四)人与客观世界相协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五)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六)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基本理论(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2、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一)科学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发展三十年中,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伟大觉醒之一(二)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深层次矛盾(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双重使命2引言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发展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发展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我们仅从当前世界和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就可见科学发展的必要性。一、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态势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态势,我想从世界和中国两个层面给大家作一些介绍,让数据来说话。(一)世界生
3、态危机加重据英国卫报报道,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日前发布一份名为活力星球的报告警告称,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能源再生的速度,致使人类面临的自然资源危机比当前的金融危机更加严重。1自然资源危机比金融危机更严重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经过计算发现,人类每年消耗掉的自然资源比地球本身再生的资源多 30%,由此导致土壤退化、空气和水源污染、鱼类以及其他物种大量灭绝。他们还推测,每年人类积累的生态债务高达 4 万亿到 4.5 万亿美元,估计生态危机造成的损失是全球金融危机损失的 2 倍。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发言人詹姆斯莱珀说:“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只是一个警告,提醒我们现在的生活方
4、式可能造成的结果。但是与即将崩溃的生态危机比较起来,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小巫见大巫 。 ”22030 年人类被迫移民其他星球!报告还包括了世界自然系统的健康标准“生态足迹” 。 “生态足迹” ,也称“生态占用”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我们可以将“生态足迹”形象地理解成一只“巨足” ,它承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这只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越大,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3目前,世界上个人“生态足迹”最大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科威特、丹麦等,占地约为 8 公顷到 20
5、公顷;刚果(金) 、海地、阿富汗和马拉维等国家约为半公顷。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为 2.7 公顷,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 2.1 公顷;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占用超过了地球生物圈可更新能力的至少 30%以上。换句话说,人类现在使用的资源,相当于 1.3 个地球所能提供的。报告中还包含了每个国家“水足迹”的详细信息,称 50 个国家正承受着中度或者严重的水压力。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有 27 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用水依赖进口,用以保证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这些国家包括美国、瑞士、澳大利亚、挪威和荷兰。根据 2005 年的统计数据,全球生物多样性已经从 1970 年时的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中
6、,热带物种类减少了一半。尽管温带生物差异性依然稳定,但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另外,陆地、淡水、海洋、雨林以及草原等地区的物种差异性都有明显下降。只有北极地区以及北美洲地区,没有显著变化。这份报告称,再过 30 年,世界人口几乎会翻两倍。如果人类继续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到 2030 年,人类将需要开拓另外两个星球才能维持需求。3呼吁全球投入巨资预防生态危机科研人员在报告中呼吁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采取类似于拯救全球经济的巨额救援计划来预防生态危机,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主席伊米卡安耀库称:“他们现在需要转移注意力,关注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状况。 ”前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大卫金爵士
7、说:“我们都要承认,目前人类存在理解方面的误差,地球上多种资源正在迅速消亡,其状况比白垩纪时发生的第 5 次生物大灭绝更可怕、更严重。 ”(二)中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当年光绪帝,今日中国人” ,生动地说明了今天中国的环境形势。文章说:1清朝光绪皇帝的死因终于真相大白。据深圳特区报报道,2008 年11 月 1 日,一份采用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续检测的报告显示,光绪死于砷(砒霜)中毒。究其原因,当然是宫廷权力斗争。4就在人们为揭开这一百年之谜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很多人尚不知道,一种类似于当年光绪皇帝的危险,正在逼近今日中国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工人日报报道,一份制作于
8、9 月 16 日的检测显示,由于周边化工厂化工原料的渗漏,中国最美丽的高原湖昆明旅游休闲胜地阳宗海,已变成恐怖的“砒霜湖” ,其砷浓度高达 0.128 毫克/升,含砷总量70 余吨,至今已导致多人慢性砷中毒。毒害光绪帝的原凶不难猜测。但要找到毒害阳宗海的“凶手”却大不易。表面上,它是政府、投资方、管理部门多方参与利益博弈的结果;更深入而言,它却是左右中国人头脑 20 多年的教条观念“发展至上”所酿制的恶果一种是有意毒害;一种是某种被扭曲的观念长期主宰社会成员统一行动后自然延伸的必然结果。两相比较,很难说清咱们中国人的命运和因缘。2中国的环境态势令人堪忧。人们无法确知,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多少
9、“砒霜湖” ,但却不难推断,正是由于上述观念将发展的定义窄化为财富的增长而不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仅仅追求看得见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才导致环境灾难和生产事故层出不穷:2005 年,松花江水遭化学品污染,不但迫使哈尔滨停水 4 天,而且危及邻国俄罗斯;2007 年,太湖暴发蓝藻危机,水乡居民竟然无水可喝无视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追求,不但酿成各种灾难,也注定不可持续。长期以来,人们所享有的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宝贵财富,但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迄今为止,中国已有 1/3 的国土被酸雨覆盖,1/4 的国土面积成为沙漠,全国流经城市
10、的河流 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非氧化问题。过去 20 多年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导致中国产生出全球最污浊的空气、最肮脏的土壤和不洁净的水在这许多天灾的背后,人们不难看到祸那闪烁的身影这是人的观念和行为之祸,也是大自然对人类不珍惜生存环境的报复。必须承认,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中国周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处在一个不平等的竞跑起点上:美国是在人均 8000 到 1 万美元的情况下才解决环境问题的,韩国是在人均 4000 到 6000 美元的情况下解决的。但中国人没有这么幸运,灾难和危机的5严重性提醒中国人,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中国不但没能幸免,
11、而且更有甚之:迄今为止,已有 3 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1.9 亿人因饮用不洁的水患病,每年有超过 3 万儿童由于水源污染而死于腹泻;4 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洁净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2008 年 10 月30 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播报称:2007 年本市居民死亡率为 5.51,死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其中恶性肿瘤首次名列北京市民杀手榜首位,占总死亡人数的 24.55%;自 1977 年以来,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一直高居第一,而且呈不断攀升趋势,肺癌死亡人数已占恶性肿瘤的 29%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现在就必须把环境问题置于最关键的重要位
12、置。中国的环境问题必须力争在今天解决,绝不能贻之子孙后代,因为它已不仅仅是发展能否持续的战略问题,而是直接关于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安全问题。3中国摆脱危机的良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证明我们的治国思路已经在与时俱进, “发展至上别无旁顾”的路径在理念上已经被终结。但在行为上,它还在被延续着。一个大国行为方式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依靠执政党决策层的努力远远不够。从各级官员到大小企业主,乃至普通的劳动工作者,由于许多人的利益诉求与原来的路径密切相关,思路改变后,身体动作还在延续原来的惯性,转型异常艰难,各种环境灾难和生产安全事故仍频繁见之于报端,有动机、有能力,或因无意识、不觉悟而损害环境的人,依然
13、不绝如缕。时间不等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环境再不能只靠政府独家唱戏,而急需社会公众的参与和配合。需要媒体无所不在的触角,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并施以强大的舆论压力;需要大量非政府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以宣传和示范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面对这样关系民族、人种危亡的时代需求,只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力量形成总体性的觉悟和压力,才能使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真正落实到行动,使中国摆脱危机,走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道路;使今天的中国人,免于遭受类似当年光绪皇帝一样的伤害。面对发展中凸现的问题,人们有没有理性的思考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充实。下面,就给大家介绍
14、“二战”后发展观的历史沿革。6二、发展观的历史沿革(一)发展经济学引出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
15、段。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战后 50 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形成了以 GDP 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 、 “无发展的增长” ,在理
16、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二)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K波尔丁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操作原则是“减量、再用、循环” 。资源利用的减量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用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17、,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7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观,其特点在于:一是体现了新的经济观,即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二是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利用科技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三是体现了新的生产观,即在生产中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四是体现了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三) 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20
18、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了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 100 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
19、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增长极限论较之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四)人与客观世界相协调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美国学者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 ,提出了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联合国第二个发展 10 年
20、(19701980 年)报告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83 年联合国推出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 、 “结合的” 、“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强调8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
21、间问题。(五)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观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以1998 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AK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围绕选择、权利与福利的发展理论体系。森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强调每个经济主体不只是经济福利的接受者,而且是能动地获取机会、争取权利进而享有充分经济自由的经济单位。这种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是,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一是因为它具有评价作用。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某种指标体系来加以评价
22、和比较,而一个基本的指标就是人们所享有的经济自由是否充分。二是各种不同的自由权利在促进发展和增进人类自由方面具有功能性作用。个人选择和采取经济行为的权利及其可持续性,是发展的一个主要引擎。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几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六)面向后代与未来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1980 年 3 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可持续发展作为完整的理论,包括了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观点,包括了
23、第二个 2000 年和没有极限的增长中的部分观点,还包括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阐述的有关理论。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9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
24、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显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
25、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从对发展观的历史沿革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人类对发展认识的深化,正确发展观的形成,并付清实践,使之变成
26、现实,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三、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基本理论(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 年 8 月 28 日至 9 月 1 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2003 年 10 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 年 3 月 10 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再次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此后,科学发展观逐渐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明确发展为第一要义的基础上,对发展的目
27、的、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方式等关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基本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我们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胡锦涛 2007 年 10 月 15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第三部分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报告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8、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内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四个方面作了精辟的阐释。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