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浙江省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一、高新技术产品概述高新技术这一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形成了,到现在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高新技术还没有统一标准和定义。国家科委1991年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包括通常工人的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10项高新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1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各国说法不一,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和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美国科学基金会对高技术产品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
2、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导弹以及航空器;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飞机及零部件;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军械用品;医药制品;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发动机及涡轮机;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我国“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中的任一项及最后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1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2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
3、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3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4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5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6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在我国江苏省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调查工作文件中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是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一定时间内运用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科学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邬民乐2(2009)利用指数方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改革
4、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自产业内部的纯生产率效应,而就业结果变动的贡献既不稳定,也不显著。韦进,王杏云,陈建平3(2009)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特殊性,通过深入企业调查、整体抽样,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发现,在合作气氛较好的工作组织内,个人教育背景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个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会小于合作气氛较差的工作组织内的同类差异;无论高职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劳动者特征诸因素与工作特征诸因素结合匹配的差别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贾杰4(2009)使用指数法将上海十几年工业总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姆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发现工业总
5、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各行业内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明显。张平52010对索洛模型进行拓展,并运用截面、POOL、PANEL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孙文远,姜德波62010分析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可能途径,利用双三角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双三角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加强对于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意义。AMZAKHAROV7(1978)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得出多种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数量上的增长。MANFREDMFISCHERMONIKABARTKOWSKA,ALEKS
6、ANDRARIEDLSASCHASARDADVAR,ANDREAKUNNERT8(2009)用回归结构模型,以198个欧洲地区的数据为变量,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着积极影响。三、有关出口和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和模型在出口企业与企业生产率关系的理论研究中,“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模型有MELITZ9(2003)和BEMARD10等(2003)的MELITZ模型和BEJK模型。在此基础上,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04),FALVEY,GREENAWAY和YU(2004)以及ME
7、LITZ和OTTALIANO(2005)从不同角度,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了扩展。(一)MELITZ模型MELITZ发展了出口与企业和产业生产率的一般均衡模型。MELITZ模型主是一个单一的生产要素和一个单一的消费品生产产业。模型利用DS垄断竞争模型以及“冰山”贸易成本。MELITZ模型假设边际成本不变,收益递增主要来源于生产前的固定成本。如果企业选择出口,将面临固定的市场进入成本。可以把这些成本定义为FD和FX,分别表示国内和出口市场成本,并假设FXFD。MELITZ模型的其中一个结论是,并不是产业内所有的企业都出口。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MELITZ模型的另一个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同一
8、产业内的生产在企业之间再分配。生产率低的企业推出市场,进而导致整个企业提高产业生产率。(二)BEJK模型BEM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简称BEJK模型。跟MLITZ(2003)模型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却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建立一个静态的比较优势模型,包括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国家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产业要素密集度差异,主要关注企业生产率和出口间的关系。BEJK模型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相对本国的劣势产业,一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产业内部重组将会加剧,产业生产率将提高。(三)扩展模型MELITZ和OTTAV
9、IANO(2005)研究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两方面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利润越低。YEAPLE11(2005)试图解释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差异,将进出口成本与企业收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工人类型等决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也对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12四、国际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一)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出口与企业生产率间关系的分析研究是国际贸易相关研究的最新论题。绝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集中在“自我选择
10、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这两个论题。赵伟、李淑贞13(2007)在对19952006年关于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洪联英、罗能生14(2007)以MELITZ(2003)的生产率异质性方法为基础,整合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且运用该框架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路径和策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企业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垄断利润与真实生产率相离的情况;外向型出口企业在“国内参与国际化”路径上存在技术技能劣势效应。张杰、李勇、刘志彪15(2008)运用来自江苏省本土制造业企业的数据,通过构建测度企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联立方程方法
11、,在解决企业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内生性基础上,实证分析企业出口与生产率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就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而言,出口不是促进中国本土企业TFP增长的原因,TFP却是促进中国企业出口的因素。洪联英、罗能生16(2008)突破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同质性”假设,将企业异质性纳入一般均衡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强调个体企业与国家贸易、投资活动的关联性。关兵17(2009)在核算19982007年中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分析了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出口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出口依存度、人力资本促进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12、,可研发水平和对外直接投资阻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李春顶18(2009)选取中国96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分9大行业验证出口与企业生产率间关系,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数据是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结论的。李春顶、赵美英19(2010)选取2007年中国30多万家制造业企业样本,从总体上和分行业检验中国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但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存在负面效应。研究认为,原因可能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较多、出口企业的“惰性”和国内市场进入成本高引起。傅东平20(2010)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总需求和国际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最终消费和
13、资本形成对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十分显著,而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二)其他相关实证研究朱春兰、严建苗21(2006)利用19802003年中国贸易统计数据,基于不同种类商品进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视角,测度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口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初级产品的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等原料的进口有显著影响;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制品的进口则没有。李平、鲁婧颉22(2006)使用LP方法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国外研发存量进行度量,选用了19852003年中国国内研发
14、存量及通过贸易途径的国外研发存量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进口对东、中、西三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进口对中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彭国华23(2007)运用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构造由地理因素决定的中国各省区贸易开放度的变量作为工具,有效克服国际贸易内生性问题。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不是物质资本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尹希果、陈刚24(2008)以1986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度量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析FDI和国际贸易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显著地促进了中国
15、生产率的增长,其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与人力资本结合实现;其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技术进步,而对技术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在19862003年间,中国省级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收敛趋势。薛漫天、赵曙东25(2009)应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进口对于内资企业生产率的水平和前向溢出效应。分析发现,进口对内资企业的生产率的前向溢出效应正向显著,而水平溢出效应不显著。周燕,黄建忠等26(2009)根据经验统计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差额变动和方向上存在着替代性。在服务可贸易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在服务和货物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发生的相对差异变动,是导致不同国家货物或服务
16、贸易差额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李雪梅、刘辉煌、邱建27(2009)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中国19822006年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服务出口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出重大的贡献。徐建军、汪浩瀚28(2009)构建了贸易和金融内生化的生产率增长模型,以19522006年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参数分析法,就对外贸易和金融深化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进口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出口贸易却与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许礼生、高凌云29(2010)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分
17、析,发现进口竞争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国内竞争虽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具有促进作用,却不具统计显著性。进口竞争竞争程度较低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效应比较大。谭辉30(2010)在将制造业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生产率的作用、资本深化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开放与两因素间的关系,揭示生产性服务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作用。胡小娟、刘姣31(2010)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28个行业面板数据,从总体和行业分组两个层面考察进口和出口对制造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影响。结
18、果发现,在2002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进步水平的提升,而非技术效率增长。从制造业总体回归看,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出口则阻碍了它们的增长;进出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都为正,进口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出口的影响显著。国际贸易对不同行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都不一样。HENKLM,HUGOROJASROMAGOSA32(2010)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调查自主选择理论和其他来自异质公司贸易模型的预期是否可以解释荷兰出口的模式。结果是大力支持自主选择理论。HARALDBADINGERFRITZBREUSS33(2008)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增
19、加了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为14个经合组织的国家,在整体和制造水平提供了一个分析。研究得出,贸易是决定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实证研究刘志迎,毕丽博34(2007)利用收敛性理论,对19952004年中国不同地区间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国和三大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9952004年间趋向于自身的稳态,但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李晓钟、张军35(2008)利用19962006年的数据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了中国五个高新技术三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和各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研究发现,
20、在不同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有一定差异。吕韬,曹有挥,吴建楠362009在分析影响高技术劳动生产率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锡尔系数分解因素方法,从物质资本效率、软硬环境投入比、科技人员比例和人均科研投入强度等对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和组内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测度,研究表明,全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步趋同,但各因素及其协方差项影响程度不同;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和组内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同,两者对全国总体差异在不同时间的贡献率也有所不同;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劳动生产率同态势十分明显,人均科研投入强度因素对其影响最大;三大地带组内波动较大,其中软硬
21、环境投入比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张亚云,杨文举372010运用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成由资本深化、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所引致的三大部分,并运用反事实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法分析20032007年间中国39个工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演变及原因。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整体上有所提高,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较显著;工业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作用,然而技术效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的扩大。李友德382010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法和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六、总结
22、综观上述研究观点,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国内外标准不一。劳动生产率的含义通常比较一致,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学者通常运用回归模型,锡尔指数分析法,面板数据分析法和协整分析方法,少部分人也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图像分析,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线性函数等来进行相关研究。当前劳动生产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首先是不同地域、行业,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对不同行业老邓生产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建筑业、教育业等。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关系。其次是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接着是
23、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工资、物价、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最后是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FDI之间关系的研究。总体来说,有关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多而杂。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人力资本,贸易状况等。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各类贸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状况。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进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向,而出口贸易则起到反向作用。服务贸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比较显著。贸易导致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是引起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参考文献1国家科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9),1996(15)2邬民乐改革以
24、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基于产业结构的分析J西北人口,200930PP37413韦进,王杏云,陈建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PP34404贾杰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910PP2722745张平论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J商业时代,201013PP14156孙文远,姜德波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验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04PP75817AMZAKHAROVANALYSISOFTHEPRODUCTIVITYOFLABORINTHEFIRMSOFSOYUZKHIMMASHBA
25、SEDINAMULTIFACTORREGRESSIONMODELKHIMICHESKOEINEFTYANOEMASHINOSTROENIE197810,PP37388MANFREDMFISCHERMONIKABARTKOWSKA,ALEKSANDRARIEDLSASCHASARDADVAR,ANDREAKUNNERTTHEIMPACTOFHUMANCAPITALONREGIONALLABORPRODUCTIVITYINEUROPELETTSPATRESOURSCI20092,PP971089MELITZ,MARCI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
26、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2,PP1695172510BERNARD,ANDREWB,JONATHANEATON,JBRADFORDJENSENANDSAMUELKORTUMPLANTSANDPRODUCTIVITYININTERNATIONAL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3,PP29730811YEAPLE,STEPHENROSSASIMPLEMODELOFFILM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TRADEANDWAGESJOURNALOFINTERNATIO
27、NALECONOMIES20053,PP12012陈强远、施贞怀出口企业与企业生产率一个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J营管理者,20096PP3413赵伟、李淑贞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由实证而理论的最新拓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77PP243014洪联英、罗能生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下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分析方法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PP556115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PP506416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资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87PP222617关兵
28、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911PP323718李春顶出口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969家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J经济经纬,20094PP434619李春顶、赵美英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04PP142420傅东平总需求、国际贸易与我国省际生产率变化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PP11912221朱春兰、严建苗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PP707422李平、鲁婧颉进口贸易对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
29、题探索,2006(2)PP4447。23彭国华双边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8PP12313224尹希果、陈刚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中国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6PP899725薛漫天、赵曙东进口贸易对我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行业内与行业间一处效应检验J现代管理科学,2009(1)PP929426周燕,黄建忠等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理论和实证基于李嘉图连续模型的贸易差额分析N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PP546727李雪梅、刘辉煌、邱建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技术与创新
30、管理,20095PP61661828徐建军、汪浩瀚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变参数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6PP11311929许礼生、高凌云进口贸易、竞争效应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企业经济,20103PP15515730谭辉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PP313231胡小娟、刘姣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20022007年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PP657132HENKLM,HUGOROJASROMAGOSAEXPORTSANDPRODUCTIVITYSELECTI
31、ONEFFECTSFORDUTCHFIRMSDEECONOMIST20103,PP29532233HARALDBADINGERFRITZBREUSSTRADEANDPRODUCTIVITYANINDUSTRYPERSPECTIVEEMPIRICA20081,PP21323134刘志迎,毕丽博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地区收敛性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PP141535李晓钟、张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三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2PP909536吕韬,曹有挥,吴建楠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均衡特征分析基于锡尔系数分解方法J科学学研究,20095PP71371837张亚云,杨文举中国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基于DEA的经验分析J产业经济,201020PP758038李友德劳动生产率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江汉论坛,2010PP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