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预算会计的概念、特点、对象、一般原则及记账方法等。要求学生系统了解预算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预算会计的基本方法,理解预算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重点理解和把握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和记账方法。第一节 预算会计的概念一、预算会计的概念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专业会计。二、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指它核算、反映和监督的内容。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所以各种专业会计的核算对象也有所不同。(一)
2、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财政机关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就是在执行总预算过程中,各级预算资金的集中、分配及其结果。即财政部门管理的各项财政资金都是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三)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对象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各级各类行政单位资金的领拨、使用及其结果。即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四)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既包括各项财政资金的集中和分配过程,也包括事业和行政单位各项资金的取得和运用活动过程
3、。因此,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各级财政、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各项资金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三、预算会计的特点(一)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二)以收付实现制为预算收支的结账基础(三)不计算盈亏第二节 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原则是在会计核算前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行为规范。根据新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收付实现制、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配比性、专款专用、历史成本、全面和重要性原则以及统一性原则。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会计主体
4、)执行情况和结果,切实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项目完整、手续完备。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它要求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如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都必须符合会计真实性的要求。在确认会计事项时必须依据真实的经济活动,会计的计量和记录不得伪造,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得弄虚作假、以面概全和掩饰真相,等等。因此真实性的原则是预算会计的生命,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核算信息,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要求,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的需要,满足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政府财政强化预算管理和预
5、算监督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国家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需要,满足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满足单位内部加强管理的需要。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预算会计在收集、处理、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家、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级政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它们对会计信息需要的不同特点,确保上下内外有关方面对会计核算的相关需要。三、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比性要求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按照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方
6、法进行,在会计报告时,应当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和计算方法处理,以便不同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应当指出,会计报告只能提供预算完成情况的数字资料,而不能说明预算收支完成或未完成的具体原因,难以全面反映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总结预算管理工作的经验,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就必须以会计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和有关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便对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对比的核心就是力求会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资料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如果没有可比性则会计信息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为此,预算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的口径应当一
7、致,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四、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对于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它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情况、原因和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在预算执行报告中说明。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一贯性原则,前后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一贯性原则限制任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制约和防止单位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资料。与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的是单位尽可能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一贯性原则则要求同一的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便于
8、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五、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业务的处理必须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会计反映的经济信息是有时限的,只有对经济业务及时进行计量、记录、加工整理,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应在本期处理的会计事项,提到前期会影响会计的内含和质量,拖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效用。具体地说,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中的一切会计事项,如预算收入、国库存款、预算支出、事业支出、事业收入等会计事项都必须及时进行核算和记录,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应有作用。六、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简明
9、、概括、明了、便于理解、检查和利用。对于重要的、复杂的经济业务应用规范的文字加以单独表达反映,对预算收支项目和会计科目的分类,要科学合理,有条不紊,项目内容清晰明了。在会计核算中坚持明晰性原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越来越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单位内部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国家财税部门,而且还包括社会上的广大的信息使用者。这在客观上对会计信息的简单和通俗易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七、收付实现制原则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有两种方法作为结账基础,一种是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10、就是以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方法。即凡是在本期内收到的款项和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在会计核算上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而权责发生制,则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凡发生应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实际收进或付出,均应作为本期收益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进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收益和费用处理。预算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事业单位有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八、专款专用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指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用途使用,
11、并单独核算反映,如国家拨入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各项基金预算所特定的收支等,凡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这样硬性规定是为了保证国家各项事业能按计划顺利发展,同时,又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九、配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是指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收入与相关的支出应当配比。这一原则是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同时适用的一条原则。对于实行成本费用核算的事业单位来说,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单位收入的实现以应收为标准,即单位的收入均指当期应收收入。为实现收入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两部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和期间费用,这些支出均应以当期的收入来补偿。具体地指:单位当期的收入应与为实现这些
12、收入而发生的当期的成本和期间费用相配比,以求得单位当期的净收益或净损失,并作为单位当期业务营运的成果入账并编报会计报表。(配比性原则主要适用于实行成本费用核算的事业单位)十、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都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所谓历史成本是指对于单位的任何一项资产在取得时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加上为其能使用而支付的费用。如材料的成本等于材料的买价加附属成本。行政事业单位按历史成本计价是因为:历史成本最近似于购置资产的资产价值,又是买卖双方的市场交易价格或双方确认的价格,以此计价而产生的会计信息是比较客观的、真实的;历
13、史成本易于取得,而且具备作账的原始依据,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比较可观、可靠。(历史成本原则主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十一、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全面性原则指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结余情况,不能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财务数据,不应由于所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而误导资财提供者和债权人。根据全面性原则,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附表、附注、补充报告等方式来充分反映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主要会计报表本身所无法反映的信息。与
14、全面性相对应的是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单位的会计要确定自己的重要事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要求看,重要的是了解一个单位主要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那些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而不要求面面俱到。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地详尽反映,不仅会计人员费时费力,而且会适得其反,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甚至影响决策。因此,预算会计核算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使会计核算在全面的基础上保证重点,从而有助于加强对经济活动和决策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十二、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是指各级财政总预算收支编列标准,应力
15、求一致,所有政府性财政收支均应编入国家预算之内,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避免预算之外另有收支,从我国情况来说,就是财政部门管理的各项财政资金(包括预算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周转金等)都应当纳入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统一性原则,实质是对财政会计核算内容完整性的界定。根据统一性原则的要求,各级财政会计所核算的资金的内容一定要全面完整,不得搞“小金库”,不得搞账外资金。唯有遵循完整性原则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预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统一性原则主要适用各级财政部门)第三节 预算会计核算的记账方法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采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16、,来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增减变化情况及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二、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在借贷记账法下,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称为会计要素。预算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1、资产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2、负债是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3、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4、收入是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5、支出是资金耗费损失和分配去向(二)会计等式1、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2、在收入、支出全部结转情况下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借表示资产和支出
17、的增加,负债、净资产和收入的减少;贷表示负债、净资产和收入的增加,资产和支出的减少。四、账户结构(一)资产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期初余额列在账户的借方,即左方,与在资产负债表中排列的方向一致。增加记在借方,即同余额相同的方向;减少记在贷方,即同余额相反的方向;期末余额在借方。(二)负债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期初余额列在账户的贷方,即右方,与在资产负债表中排列的方向一致。增加记在贷方,即同余额相同的方向;减少记在借方,即同余额相反的方向;期末余额在贷方。五、记账规则在借贷记账法下,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记入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账户或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在记入一个账户贷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账户或几
18、个账户的借方,而且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简言之,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以某事业单位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为例,说明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六、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是根据会计等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的平衡关系,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的。按照这一规则,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时所编制会计分录的对应账户的借贷金额必然相等。当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记入有关的账户后,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与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必然相等。以此类推,全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与期末贷方余额也必然相等。因此,试算平衡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检查每笔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借方科目金额=贷方科目金额2、检查本期借贷发生额是否平衡。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3、检查期末借贷余额是否平衡。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复习思考题1、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2、简述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3、预算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