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修电工精品课教案(滁州市一职高) 2 课时课目课题项目一:安全用电与抢救技能任务 1 安全用电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1、记住安全电压的数值。 2、知道触电的原因和触电的几种形式。 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触电的概念及各种触电情况;2、安全用电措施。教学难点1、安全用电措施2、触电的几种形式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 课时分配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教学用具家用接地和接
2、零保护装置、安全用电课件教学内容【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现代生活中已离不开电但在实际生活中接连不断发生的触电事故,给国家、给个人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触电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并严格按照用电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以驯服电,让它做我们的好朋友,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服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呢?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 1.1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触电: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承受过高的电压而导致死亡或局部受伤的现象。触电依伤害程度不同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电击:指电流触及人体而使内部器官受到损害,它是最危险的触电事故。当
3、电流通过人体时, 轻者使人体肌肉痉挛,产生麻电感觉,重者会造成呼吸困难,心脏麻痹,甚至导致死亡。 电击多发生在对地电压为 220 V 的低压线路或带电设备上,因为这些带电体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易接触到的。 电伤: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以及在电流的作用下使熔化或蒸发的金属微粒等侵入人体皮肤,使皮肤局部发红、起泡、烧焦或组织破坏,严重时也可危及人命。电伤多发生在 1000 V及 1000 V 以上的高压带电体上,我们把人体触电后最大的摆脱电流,称为安全电流。我国规定安全电流为 30 mA.s,即触电时间在 1 s 内,通过人体的最大允许电流为 30 mA。人体触电时,如果接触电压在
4、 36V 以下,通过人体的电流就不致超过 30 mA,故安全电压通常规定为 36 V,但在潮湿地面和能导电的厂房,安全电压则规定为 24 V 或 12 V。 1.2 可能的触电方式1.2.1 单相触电 在人体与大地之间互不绝缘情况下,人体的某一部位触及到三相电源线中的任意一根导线,电流从带电导线经过人体流入大地而造成的触电伤害。单相触电又可分为中性线接地和中性线不接地两种情况。 (a) 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b)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1.2.2 两相触电两相触电,也叫相间触电,这是指在人体与大地绝缘的情况下,同时接触到两根不同的相线,或者人体同时触及到电气设备的两个不同相的带电部
5、位时,电流由一根相线经过人体到另一根相线,形成闭合回路, 如图 所示。 两相触电比单相触电更危险,因为此时加在人体上的是线电压。ABCOCABC(a) (b)ABC1.2.3 跨步电压触电当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或线路的一相断线落地时,落地点的电位就是导线的电位,电流就会从落地点(或绝缘损坏处)流入地中。离落地点越远,电位越低。根据实际测量,在离导线落地点 20 m 以外的地方,由于入地电流非常小,地面的电位近似等于零。如果有人走近导线落地点附近,由于人的两脚电位不同,则在两脚之间出现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叫作跨步电压。 离电流入地点越近,则跨步电压越大;离电流入地点越远, 则跨步电压越小; 在 20
6、 m 以外,跨步电压很小,可以看作为零。 跨步电压触电情况, 如图 所示。当发现跨步电压威胁时应赶快把双脚并在一起,或赶快用一条腿跳着离开危险区, 否则,因触电时间长,也会导致触电死亡。 1.2.4 接触电压触电 导线接地后,不但会产生跨步电压触电,还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触电,即接触电压触电,如图所示。 由于接地装置布置不合理,接地设备发生碰壳时造成电位分布不均匀而形成一个电位分布区域。在此区域内,人体与带电设备外壳相接触时,便会发生接触电压触电。接触电压等于相电压减去人体站立地面点的电压。人体站立离接地点越近, 则接触电压越小, 反之就越大。当站立点距离接地点 20 m 以外时, 地面电压趋近
7、于零, 接触电压为最大,约为电气设备的对地电压,即 220 V。触电事故虽然总是突然发生的,但触电者一般不会立即死亡,往往是“假死” ,现场人员应该当机立断, 迅速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立即运用正确的救护方法加以抢救US20 mABC电气设备在使用中, 若设备绝缘损坏或击穿而造成外壳带电, 人体触及外壳时有触电的可能。为此,电气设备必须与大地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 即接地保护,使人体免受触电的危害。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1.3 接地和接零1.3.1 工作接地工作接地是指电气设备(如变压器中性点)为保证其正常工作而进行的接地保护接地是指为保证人身安全,防止人体接触设备外露部分而触电的
8、一种接地形式。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 设备外露部分(金属外壳或金属构架) ,必须与大地进行可靠电气连接,即保护接地。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埋入地下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连接接地体和电气设备接地螺栓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线。接地体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1.3.2 保护接地的原理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设备外壳不接地且意外带电,外壳与大地间存在电压,人体触及外壳,人体将有电容电流流过, 如图 (a)所示。如果将外壳接地,人体与接地体相当于电阻并联,流过每一通路的电流值将与其电阻的大小成反比。人体电阻通常为6001000 ,接地电阻通常小于 4,流
9、过人体的电流很小, 这样就完全能保证人体的安全, 如图(b)所示。 保护接地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网。在不接地电网中,由于单相对地电流较小,利用保护接地可使人体避免发生触电事故。但在中性点接地电网中,由于单相对地电流较大, 保护接地就不能BCD D40 m SOUxg 2xgUR0Rd完全避免人体触电的危险,而要采用保护接零1.2.3 保护接零的概念及原理保护接零是指在电源中性点接地的系统中,将设备需要接地的外露部分与电源中性线直接连接,相当于设备外露部分与大地进行了电气连接。 当设备正常工作时,外露部分不带电,人体触及外壳相当于触及零线,无危险,如图所示。采用保护接零时,应注意不宜将保护
10、接地和保护接零混用,而且中性点工作接地必须可靠。在电源中性线做了工作接地的系统中,为确保保护接零的可靠,还需相隔一定距离将中性线或接地线重新接地, 称为重复接地。RrIdZIdRrIdZIdRb Ir(a) (b)IDABCO1.2.4 漏电保护 漏电保护为近年来推广采用的一种新的防止触电的保护装置。在电气设备中发生漏电或接地故障而人体尚末触及时, 漏电保护装置已切断电源; 或者在人体已触及带电体时,漏电保护器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切断电源,减轻对人体的危害漏电保护器的种类很多,这里介绍目前应用较多的晶体管放大式漏电保护器。作业布置1、总结安全用电的要点,并编成口诀,看谁编得好。2、调查生活中防止
11、触电的办法主要参考资料1、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技能实训 第 2 版 主编:张中州2、人民邮电出版社维修电工与实训-初级篇第 2 版 主编:金国砥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图解第 1 版 主编:姚丙申4、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技能与实训第 1 版 主编:石小法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维修电工精品课教案(滁州市一职高) 3 课时课目课题项目一:安全用电与抢救技能任务 2 触电急救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人触电后的急救方法。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能正确进行触电急救。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触电急救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后对口人工呼吸法和体外心脏挤压法教学难点1、掌握人工呼
12、吸法和体外心脏挤压法的基本操作步骤;2、把握住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法的时间。课堂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 课时分配教学进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方法 实际演示,然后学生练习急救方法。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件教学内容2.1 触电的急救 2.1.1 触电事故现场急救(1)触电现场急救的原则万一发生触电事故,必须进行急救,急救措施恰当可以是伤者得到及时救助,减少人员伤亡。现场抢救触电者的原则是:迅速:争分夺秒是触电者脱离电源。就地:必须在现场附近就地抢救,不可送往长途医院抢救,以免延误抢救时间。准确:人工呼吸或体外心脏挤压动作必须准确。坚持:
13、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抢救。(2)判断触电事故伤员的病状人员遭电击后,病情表现为三种状态。一种是神志清醒,但感觉乏力、头昏、胸闷、心悸、出冷汗,甚至恶心呕吐。第二种是神志昏迷,但呼吸、心跳尚存在。第三种神志昏迷,呈全身性电休克所致的假死状态,肌肉痉挛,呼吸窒息,心室颤动或心跳停止。伤员面部苍白、口唇紫钳、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脉搏消失、血压降低。这样的伤员必须立即参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同时向医院告急求救。(3)简单诊断的方法一是观察伤员是否还存在呼吸。可用手或纤维毛放在伤员鼻孔前,感受和观察是否有气体流动;同时,观察伤员的胸廓和腹部是否存在上下移动的呼吸运动。二是检查
14、伤员是否还存在心跳,可直接在心前区听是否有心跳的心音,或摸颈动脉、肱动脉是否搏动。三是看一看瞳孔是否扩大。人的瞳孔受大脑控制。在正常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随外界光线的强弱变化而自动调节,使进入眼内的光线适中,在假死状态中,大脑细胞严重缺氧,机体处于死亡边缘,整个调节系统失去了作用,瞳孔便自行扩大,并且对光线强弱变化也不起反应。这样诊断的结果,为采取对症治措施提供了依据。2.1.2 触电事故急救方法1、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的目的,就是采取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及时而有效地使气体有节律的进入和排出肺脏,供给体内足够氧气和充分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促使呼吸中枢尽早恢复功能,使处于假死
15、的伤员尽快脱离缺氧状态,使机体受抑制的功能得到兴奋,恢复人体自动呼吸。它是复苏伤员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操作步骤:a、环境要安静,冬季要保温,伤员平卧,解开衣领,松开围巾和紧身衣服,放松裤带,以利呼吸时胸廓自然扩张。在伤员的肩背下方可垫软物,使伤员的头部充分后仰,呼吸道尽量畅通,减少气流的阻力,确保有效通气量;同时,这也可以防止舌根陷落而堵塞气流通道。然后,将病人嘴巴掰开,用手指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如假牙、分泌物、血块、呕吐物等,以免阻塞呼吸道。b、抢救者站在伤员一侧,以近其头部的手紧捏伤员的鼻子(避免漏气)并将手掌外缘压住额部,另一只手托在伤员颈部,将颈部上抬,头部充分后仰,鼻
16、孔呈朝天位,使嘴巴张开准备接受吹气。c、抢救者先吸一口气,然后嘴紧贴伤员的嘴大吹气,同时观察其胸部是否膨胀隆起,以确定吹气是否有效和吹气是否适度。d、吹气停止后,抢救者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鼻子的手,让气体从伤员的鼻孔排出。此时注意胸部复原情况,倾听呼气声,观察有无呼吸道梗阻。如此反复而有节律地人工呼吸,不可中断,每分钟吹气应在 1216 次。进行人工呼吸要注意,口对口的压力要掌握好,开始时可略大些,频率也可稍快些,经过一、十二次吹气后逐渐减少压力,只要维持胸部轻度升起即可。如遇到伤者嘴巴掰不开的情况,可改用口对鼻孔吹气的办法,吹气时压力稍大些,时间稍长些,效果相仿。采取这种方法,只有当伤员出现自动呼吸时,方可停止。但要紧密观察,以防出现再次停止呼吸。2、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法,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有节律地对心脏挤压,来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进而恢复心脏的自然节律,挽救伤员的生命。体外心脏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