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研究生 课程论文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 以下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 制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1 论文 题目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经营与投资朝着多元化、集团化发展,企业间并购重组频频发生,甚至跨国并购,大规模企业集团已成为某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志,国内各地方政府更是极力扶持当地大型企业集团,某些企业集团甚至成为当 地政府的经济支柱。但是并购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于是对并购的目标企业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就尤为重要,只有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合理的对目标企业
2、评估,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并购企业进行决策,能够为未来带来更多的收益,规避收购风险。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以助于并购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因此本文阐述了如何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来评估目标企业,从而帮助并购企业做出正确决策,避免支付过高的溢价,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 关键词 】企业并购 价值评估 市场法 收益法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2 目 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3 (一)选题背景 .3 (二)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3 二、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 4 (一)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4 (二)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4
3、 三、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 5 (一)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方法 .5 (二)三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5 四、企业并购中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 . 6 五、本文的归纳总结 . 7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 业在寻求自身战略发展时,选择了企业并购这条捷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还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企业快速发展。并购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经济行为,而并购定价更是整个并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参与者最关心、最敏感的地方所在。因此针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目标企业的定
4、价合理,才可保证并购双方的利益,促成该活动的顺利开展。 评估方法可以说是整个评估过程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与否。评估方法的种类也口益完善,在西方国家主要运用收益法、市场法来进行价值评估,成本法较少 情况下使用。这是因为收益法是以企业的内在价值为基础,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更能准确反映目标企业的价值 ;而市场法则因操作简便,评估值更能体现企业的市场性,易于被评估双方接受 ;当这两种方法都无法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时往往会使用成本法。但在我国,成本法占据着主要地位,近几年虽呈比重下降趋势,但仍然占有大部分比重。而成本法着重历史投入,以企业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所得的评估值具有片面性。因此,我国在针
5、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用方面,还有待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 (二)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并购中目标 企业价值评估常用的三种方法,分析这三种方法在价值评估中的使用现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围,以便能在实务中更合理的运用各种评估方法。伴随着并购市场的活跃,针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有着关键地位,对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因并购市场的发展,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普遍,引发了许多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但他们数以探讨理论研究为主,结合实务进行研究的较少且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真实的评估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具有
6、一定的指导意义。 2.在以往落后的并购活动中,往往只凭单一的账面价值来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而忽略了企业资产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而企业价值评估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选择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更是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并购行为的成功与否。因此,该研究,有助于更准确的计算出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促进并购交易行为的有序开展。 3.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购、资产重组等经济活动愈见频繁,其中关键的部分便是企业价值评估,也正因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口渐完善,推动了资本市场和资本经营的规范化及发展。因此,针对 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并购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快速发
7、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4 二、 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一)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企业在并购交易过程中,最关键核心的一环便是目标企业的定价问题。目标企业即将被并购的企业,因此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指 :企业出于某种并购目的,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在评估基准口下,评估人员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整体或部分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并得到专业的评估结果,最终服务于并购活动的行为。 (二)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在并 购过程中,目标企业价值的定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并购经济行为的成功与否,因此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有着重要意
8、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为企业并购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的并购行为需要有大量可靠的数据、信息资料作支撑,在此基础上,并购方作出分析、判断。并购交易能否有序进行就取决于并购双方能否在交易价格上达成一致。通过专业评估人员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有助于并购方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结构与经营状况,为并购方做出并购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以此能判别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承担并购项目 ,尤其在主并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能减小并购中的存在的价格风险。 2.并购决策受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 从投资者也即并购方的角度来看,希望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利于并购方。而站在目标企业的立
9、场则又希望评估值能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标准。若评估结果高于市场公允价值,则并购方可能会放弃并购,反之,若低于,则被并购方可能会寻求其它并购方。因此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结果对企业并购决策有着直接影响。 3.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行为的科学、规范化 企业价值评估是由专业化的评估人员,依据科学、规范的评估程序进行, 具有广阔前景的综合性业务。它在对并购企业的资产和实际价值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还运用定量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并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随意性、乱定价等行为的产生。能够合理预测出目标企业未来增长和盈利能力,促进了企业并购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 4.有利于并购后目标企业的经济发展 对目标企业的价值
10、评估会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能力、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企业素质、经营能力、可发展空间等等方面。因此一份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报告有助于并购方进一步了解被并购企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5 业,并有助于找到其价值增长点,为并购后目标企业的发展 提供有利参考,为并购企业在管理经营目标企业时提供依据,促进被并购后目标企业的经济增长,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一)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方法 当今国际上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为资产基础法 (成本法 )、市场法、收益法三大类。 1.收益法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将被估企业的资产在剩余寿命内的预期收益,
11、通过折现,从而确定被估企业的资产价值。以一个企业的价值是其未来能取得收希的现值之和为理论依据。其基本计算公式可以概括为 : 企业价值 = (各年预期收益额 *各年折现系数 ) 2.成本法 在资产评估中成本法就是指,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再生产一个全新的被估资产所需的现行成本,再减去被估资产实际上己经发生的各种贬值 (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从而得到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表达为 : 资产的评估价值 =重置成本一实体性贬值一功能性贬值一经济性贬值 3.市场法 在资产评估中,市场法是指在市场上调查比较近期售出的类似资产,进行对比调整、估算出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
12、事实上就是对参照物现行市场价所做的必要调整,其基本公式可概括为 : 资产的评估价值 =参照物资产现 行市价 *调整系数 (二)三种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三种方法是由内在相关、不可分割的技巧和程序组成,其运用的目的都是要取得被估企业在评估基准口的客观公允价值,殊途同归的为市场交易和投资决策做出贡献。但三者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具体比较情况如下。 1.应用前提 三种方法都存在其特定的评估基础,其实践运用也是基于这些前提而实现的。资产基础法 (成本法 )认为企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成本,从企业的历史投入为出发点,以当前价格水平为基础,由过去确定现在来进行价值评估,体现的是企业的静态价值 ;市场法的运用则
13、需要存在一个发育成熟 、公平活跃、有效性强的资本市场,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6 具有足够可比性的参照物,且可比较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可收集完备,凸显出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 ;收益法的运用建立在企业必须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被估企业未来预期收益可货币化,预期获利年限可预测的基础上,反映出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 2.优缺点 三种方法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产基础法 (成本法 )以目标企业的账面价值和现有市价为基础,使得评估结果较客观合理,该种评估结果一定意义上有利于企业的资产保值。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该方法并未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市场发展等因素对 企业价值的影响,且没有考虑
14、到目标企业在被收购后所能带来的收益利润,而这一点恰恰是在企业并购中最看重的一点。 运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会深入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管理效率、资源配置等方面,该种评估结果易于被客户所接受和理解。但其应用对资本市场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具备发育成熟的资产市场,若找不到参照物,该种方法就难以运行。且在评估过程中容易忽略一些差异因素,易受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而收益法的运用是建立在企业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的基础上的,着重于考虑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通过对未来收益能力的预测再折现出企业的当前价值,也即由未来确定现在。其
15、结果较其他方法而言更具全面性,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内在价值。但这也为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增加了难度,企业来收益的难以预测和不确定性,以及折现率难以确定等,且易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四、企业并购中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 无论哪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为此,我们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值,减少并购风险,实现并购目标。 1.并购动 机 企业实施战略并购的根本动机是为了企业本身的发展和实现价值增值,但又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又有着不同并购动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种 :赢利型并购和风险规避型并购。赢利型并购主要表现为扩大生产规
16、模、获取新技术、进入新领域等现象,这种情况下,一般并购方比较注重并购后目标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采用现金流量法比较适合。而风险规避型倾向于在平稳中谋求发展,可用重置成本法来评估。 2.行业环境 目标企业的行业环境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如有新兴行业及潜在利益较高的互联网行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专有技术、品牌、商誉 等无形资产在并购后可能带来的利益,这些利益在评估值中应有所体现,而现金流量折现法较适合这类并购企业的评估。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7 3.目标企业发展前景 目标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无非有三种 :一是目标企业优势突出,未来发展势头较好,可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 ;二是目标企业整体己经
17、丧失继续增值能力或无存续价值,可采用清算价格法 ;三是并购方出于某种特定目的,并无持续经营目标企业的打算,可采用账面价值法评估。 4.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 一个并购项目的成功交易,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不仅需要企业双方的努力,还需要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 就要求评估人员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阶段我国同时具备上述素质的人才还较少,这对高技术评估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5.其他不可控因素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国家政策、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经济环境的变化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评估方法的选择。所以,在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18、时,应当根据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评估方法。 五、本文的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并购及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理论及其现状特征的阐述,分析 了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的局限性,从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构成角度出发,对目标企业价值重新定义,将其分为目标企业自身价值和协同效应价值。通过上述对战略并购中传统评估方法的分析可知,每种方法各有千秋,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所以要结合目标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但这些传统评估方法的应用都有一个共性 :即都是针对并购前目标企业自身的价值进行评估的,而忽略了目标企业被并购后所带来的
19、协同效益价值,因此,对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一个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吉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8 参考文献 1干春晖,刘祥生编 :企业并购 :理论,实务,案例,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年 2李耀编 :公司并购与重组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3刘文炳,张秋生编 :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年 4Lumpkin, Gregory G Dess. E-Business Strategies and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How the Internet Adds Value J.2010, 32(
20、9):8 5 AswathDamodaran.深入价值评估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张新主编 :中国并购重组全析,上海三联书店, 2015 年 7赵立新,刘萍编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8周炜编 :企业价值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9王一乔,刘艳萍 .电力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J.企业管理, 2013(07):22-23 10陈汉明,李翔 .建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12(10):231-233 11柴洪,李桂 丽 :公司并购的价值效应及价值估值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 与管理工程版 ), 2009 年第 1 期 12Charles R. Wolf, Warburg Dillon Read. Valuing an Internet stockJ.Bu sinessWeek1998, 31(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