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一、实验目的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化的概念,以及偶极矩与分子极化性质的关系。掌握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二、实验原理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指出,所谓极性物质的分子尽管是电中性的,但仍然拥有未曾消失的电偶极矩,即使在没有外加电磁场时也是如此。分子偶极矩的大小可以从介电常数的数据中获得,而对分子偶极矩的测量和研究一直是表征分子特性重要步骤。1、偶极矩、极化强度、电极化率和相对电容率(相对介电常数)首先定义一个电介质的偶极矩(dipole moment) 。考虑一簇聚集在一起的电荷
2、,总的净电荷为零,这样一堆电荷的偶极矩 是一个矢量,其各个分量可以定义为p iiziiyiix qpqqp式中电荷 的坐标为 。偶极矩的 SI 制单位是: 。iq),(iizymC将物质置于电场之中通常会产生两种效应:导电和极化。导电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与分子尺度相比)距离上输运带电粒子。极化是指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小于等于分子直径)距离上使电荷发生相对位移,这些电荷被束缚在一个基本稳定的、非刚性的带电粒子集合体中(比如一个中性的分子) 。一个物质的极化状态可以用矢量 表示,称为极化强度(polarization) 。矢量 的大P P小定义为电介质内的电偶极矩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平均电偶极矩,
3、又称为电极化密度,或电极化矢量。这定义所指的电偶极矩包括永久电偶极矩和感应电偶极矩。 的国际单位制度量单位是 。为 取平均的单位体积当然很小,但一定包含有足够多的分子。在2mCP一个微小的区域内, 的值依赖于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 。E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物质内部的电场强度的概念。在真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的定义为:在该点放置一个电荷为 的无限微小的“试验电荷” ,则该“试验电荷”所E dq受到的力为 。当将这个定义应用到物质内部时,在原子尺度上会引起巨大的电场涨落。dq为此,物质内部某一点的宏观电场强度 定义为在该点邻近的小区域内原子尺度电场强度E的平均值,这个小区域当然比通常标准要小得多,但
4、仍足以容纳足够多的分子。在电磁学中,电介质响应外加电场而极化的程度可以用电极化率 (electric susceptibility)来度量,在各向同性、线性和均匀的电介质中,电极化率 的定义为EP0(18-1)式中 ,为真空电容率(vacuum permittivity) ,或真空介电常120085417. mF数(vacuum dielectric constant) 。可以用电位移矢量 来表示电场 如何影响电介质中电荷的重排(包括电荷迁移和电DE偶极转向等) , 矢量的定义为P0(18-2)由此得到电位移矢量 正比于电场强度DE)1(0(18-3)式中 为电介质的绝对电容率(absolut
5、e permittivity) ,也称为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定义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 ) r0r也称为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 。据此得到电极化率与相对电容率的关系为EDrr01(18-4)在真空中,电极化率 。0由此可见,电容率和介电常数其实是一个概念。介电常数是在介质内部形成电场时遇到的阻碍程度的度量,也就是说,介电常数度量了外电场与电介质之间的相互影响。介电常数越大,电介质中单位电荷产生的电场(或电流)也越大,在电介质内部的电场强度会有可观的下降。此外,我们常用 来表 征
6、电 介 质 或 绝缘 材 料 的 电 性 能 , 即 在 同 一 电容器r中 用 某 一 物 质 为 电 介 质 时 的 电 容 和 真 空 时 的 电 容 的 比 值C0C0r( 18-5)表 示 电 介 质 在 电 场 中 贮 存 静 电 能 的 相 对 能 力 。 相 对 介 电 常 数 愈 小 绝 缘 性 愈 好 , 空气和的 值 分 别 为 1.0006 和 2.6 左 右 , 而 水 的 值 特 别 大 , 10 时 为 83.83。 介 电 常2CSr r数 是 物 质 相 对 于 真 空 来 说 增 加 电 容 器 电 容 能 力 的 度 量 , 一 个 电 容 板 中 充 入
7、 介 电 常 数 为的 物 质 后 电 容 变 大 倍 。 电 介 质 有 使 空 间 比 起 实 际 尺 寸 变 得 更 大 或 更 小 的 属 性 ,r r例 如 , 当 一 个 电 介 质 材 料 放 在 两 个 电 荷 之 间 , 它 会 减 少 作 用 在 它 们 之 间 的 力 , 就 像 它 们被 移 远 了 一 样 。介 电 常 数 随 分 子 偶 极 矩 和 可 极 化 性 的 增 大 而 增 大 。 在 化 学 中 , 介 电 常 数 是 溶 剂 的一 个 重 要 性 质 , 它 表 征 溶 剂 对 溶 质 分 子 溶 剂 化 以 及 隔 开 离 子 的 能 力 。 介 电
8、 常 数 大 的 溶 剂 ,有 较 大 隔 开 离 子 的 能 力 , 同 时 也 具 有 较 强 的 溶 剂 化 能 力 。介电常数经常出现在许多与电介质有关的物理学公式中,如前面的电极化强度矢量和电位移矢量 等。另外,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相速度为PD rrcncv01式中 、 、 、 、 分别是真空中的光速、介质的折射率、磁导率、相对磁导率和cnr0真空磁导率,真空电容率 。在相对磁导率 时,折射率 。12)(c1r rn对于各向异性介质(如某些晶体), 与 的方向不同,但它们的各分量间仍有线性关PE系,介电常数要用张量表示。对于一些特殊的电介质(如铁电体),或者在电场很大(如激光)的条件
9、下, 与 将呈现非线性关系,介电常数的表示式也是非常复杂的。PE2、外电场在电介质中引起的变化从前面的讨论中可知,极化强度与偶极矩有关,而极化强度又可以通过测量介电常数获得,因此原则上可以通过介电常数的测定获得分子偶极矩的信息。但是,介电常数除了由电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外,一般还与介质的温度及电磁场变化的频率有关。在电磁波的频率很高进入光波范围时,介电常数也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即出现色散现象。一般来说,介质无法即时对外加电场作出响应,因此有关电极化强度的表达式应写作 t dtEtP)()(0即电极化强度是电场与电极化率的卷积(convolution) 。电极化率 表征当电场 在时间E作用在某
10、个物理系统后,电极化强度 在时间 的反应。根据因果关系, 不可能在tt P作用前产生反应,因此当 时, ,积分上限可至 。这个因果关系的E0t0)(存在说明 的傅立叶变换 在复平面的上半部分是可解析的,即所谓的克拉莫)(t)(克若尼关系式(Kramers Kronig relations) ,因此可以将电极化率更方便地写作为傅立叶变换的形式 )()(0EP显然,电极化率的频率依赖关系导致介电常数的频率依赖关系,而电极化率对频率的关系表征了物质的色散特性。由于物质具有质量,物质的电极化响应无法瞬时跟上外电场。响应总是必须合乎因果关系,这可以用相位差来表达。因此,电容率时常以复函数来表达(复数允许
11、同步的设定大小值和相位) ,而这复函数的参数为外电场频率 。这样,电容率的关系式)(:为 titieEeD00)(式中 分别表示电位移矢量 、电场强度 的振幅。0ED、 一个电介质对于静电场的响应可以用电容率的低频极限来描述,也称为“静电容率”,即s )(lim0s在高频率极限,复电容率一般标记为 ,当频率等于或超过等离子体频率(plasma frequency) 时,电介质的物理行为近似理想金属,可以用自由电子模型来计算。对于低频率交流电场,静电容率是个很好的近似;随着频率的增高,可测量到的相位差 开始出现在 和 之间, 出现的频率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在电场强度 中等大小时, 和DE 0E
12、D成正比 iieED0由于介质对于交流电场的响应特征是复电容率,为了更详细的分析其物理性质,很自然地,必须分离其实数和虚值部份,通常写为 )sin(co)()(0EDi式中虚值部份 关系到能量的耗散,而实值部份 则关系到能量的储存。 图 18.1 几种电极化机制:取向极化、离子极化、电子极化通常,电介质对于电磁能量有几种不同的吸收机制。受到这几种吸收机制的影响,随着频率的改变,电容率函数也会有所改变:(1)弛豫 (relaxation ) 效应发生于永久偶极分子和感应偶极分子。当频率较低的时候,电场的变化很慢。这允许偶极子足够的时间,对于任意时候的电场,都能够达成平衡状态。假若因为介质的黏滞性
13、,偶极子无法跟上频率较高的电场,电场能量就会被吸收,由而导致能量耗散。偶极子的这种弛豫机制称为电介质弛豫 (dielectric relaxation) 。理想偶极子的弛豫机制可以用经典的德拜弛豫 (Debye relaxation) 来描述。(2)共振效应是由原子、离子、电子等等的旋转或振动产生的。在它们特征吸收频率的附近,可以观察到这些过程。上述两种效应时常会合并起来,使得电容器产生非线性效应。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电容率可以用发生于原子层次和分子层次的量子作用来解释:在较低频率区域,极性介电质的分子会被外电场电极化,因而诱发出周期性转动。例如,在微波频率区域,微波场促使物质内的水分子做周期
14、性转动。水分子与周边分子的相互碰撞产生了热能,使得含水分物质的温度增高。这就是为什么微波炉可以很有效率的将含有水分的物质加热。水的电容率的虚值部分(吸收指数)有两个最大值,一个位于微波频率区域,另一个位于远紫外线 (UV ) 频率区域,这两个共振频率都高于微波炉的操作频率。中间频率区域高过促使转动的频率区域,又远低于能够直接影响电子运动的频率区域,能量是以共振的分子振动形式被吸收。对于水介质,这是吸收指数开始显著地下降的区域,吸收指数的最低值是在蓝光频率区域(可见光谱段) ,这就是为什么日光不会伤害像眼睛一类的含水生物组织的原因。在高频率区域(像远紫外线频率或更高频率) ,分子无法弛豫。这时,
15、能量完全地被原子吸收,因而激发电子,使电子跃迁至更高能级,甚至游离出原子。拥有这频率的电磁波会导致电离辐射。3、分子偶极矩的测量原理前面讨论的都是电介质的宏观参数和特性,如何将这些宏观物理量与物质的微观性质联系起来,进而获得这些微观物理量,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分子结构可以被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由于其空间构型各异,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来表示。两个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系统的电偶极矩的定义为rq式中 是两个电荷中心间距矢量,方向是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为电荷量。r q一个电子的电荷为 .1083465.106273
16、.19 useCe 而分子中原子核间距的数量级为 ,由此计算出的偶极矩数值为cmA Debyuse291806173. 8.845偶极矩的静电制单位是德拜(Debye,符号 D) , 。由于分子中电荷分离的数值小于一个mCcmuseD 3018 15.0电子电荷,因此分子的偶极矩的数量级为 。电介质分子处于电场中,电场会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得不重合,也会使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间距增大,这些作用都导致分子产生附加的偶极矩,称为诱导偶极矩,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用平均诱导偶极矩 来表示分子变形诱 导极化的程度,在中等电场下locaDE诱 导(18-6)式中 为作用于个
17、别分子上的电场强度, 为变形极化率。因为变形极化产生于两种locaE D因素:分子中电子相对于核的移动和原子核间的微小移动,所以有 AED式中 、 分别为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EA设 为单位体积中分子的个数,根据电极化强度的概念,其大小为n locaDEnP诱 导当计算这方程式时,必须先知道在分子位置的电场,称为“局域电场” 。介电质locaE内部的微观电场 ,从一个位置到另外位置,其变化可能会相当剧烈,在 电子或质子microE附近,电场很大,距离稍微远一点,电场呈平方反比减弱。所以,很难计算这么复杂的电场的物理行为。幸运地是,对于大多数计算,并不需要这么详细的描述。所以,只要选择一个足够
18、大的区域(例如,体积为 、内中含有上千个分子的圆球体 S)来计算微观电场V的平均值 ,就可以足够准确地计算出其物理行为macroE S31rdEVmicomacro对于稀薄电介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相隔很远,邻近分子的贡献很小,局域电场可以近似为 macroicroE但对于致密电介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相隔很近,邻近分子的贡献很大,必须将邻近分子的贡献 考虑进去1E 1Emacroloc因为 已经包括了电极化所产生的电场(称为“去极化场” ) ,为了不重复计算,macro p在计算 时必须将邻近分子的真实贡献 减掉去极化场1EnearprE1对于高度对称、各向同性的电介质, ,因此0nea
19、rpmcroloc以分子位置 为圆心、体积为 的圆球体 S,感受到外电场的作用,S 内部的束缚电rV荷会被电极化,从而产生电极化强度 。假设在 S 内部的电极化强度 相当均匀,则线性PP均匀介电质圆球体内部的电场为参见 C. 基泰尔著, 固体物理导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pp312-313 03Ep因此 )3()( 0 PEnnnP macroDpmacroDlocaD 诱 导已知对于各向同性、线性、均匀的介电质 macroEP0由此得到电介质的电极化率 与分子的变形极化率 之间的关系为DDn031(18-7)相对介电常数与电极化率的关系为 1r则相对介电常数与分子的变形极化率的关
20、系为Drn032(18-8)该方程式就是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式( Clausius-Mossotti equation) ,分子的变形极化率是一种微观属性,而相对介电常数则是在介电质内部的一种宏观属性,所以,这个方程式连结了介电质关于电极化的微观属性与宏观属性。将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式两边同乘以电介质的摩尔体积 (其中 为电介质MVm的摩尔质量, 为电介质的密度) ,并注意到 就等于阿伏伽德罗常数 L,则mnDrLM0312上式左方定义为分子的摩尔极化度 ,即mPDrL0312(18-9)对于大多数的电介质,其折射率 。将折射率代入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式,就rn可以给出洛伦兹-洛伦茨方程式(
21、Lorentz-Lorenz equation)或者 Dn0231 DmLMnP0231(18-10 )电场中的极性分子除了变形极化外,还会产生取向极化,即具有永久偶极矩的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或多或少地转向电场方向。假定它对极化率的贡献为 ,总的摩尔极化P度为 AEmP式中 分别为摩尔取向极化度、摩尔电子极化度,摩尔原子极化度AEP、 AAEE LL 00 3131由玻尔兹曼分布定律可得(参见附录四)kTLP313200(18-11)式中 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为玻尔兹曼常数,T 为绝对温度。k由此可得到)3(312200 AEDrm kTLMP (18-12)上式称为克劳修斯-莫索提-
22、德拜方程(Clausius-Mosotti-Debye equation) 。由上面的讨论可知,只要测出了 ,就可以计算得到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P。关键是如何从总的摩尔极化度 中将 分离出来。m如果外电场是变交电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 是取向极化、电子Hz10 mP极化和原子(离子)极化的总和 。当频率增加到 的中频AEmP Hz1420(红外频率)时,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弛豫时间,极性分子的取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化,即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定向,故 , 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0于摩尔诱导极化度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进一步增加到大于 的高频(可见光AEP z15和紫外频率)时,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电子极化度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E极化度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 ,两者相减就得到极性mP A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