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修改文)doc.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940674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修改文)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1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修改文)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1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修改文)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1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修改文)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1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修改文)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10-12-06;修回日期:2011-05-26基金项目:教育部 2009 年度研究项目“中美一流大学物理教育比较研究”(2009-220)资助.作者简介:张立彬(1964) ,男,河北石家庄人,教育部南开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与物理学外国教材研究工作。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张立彬 1,马志远 2,杨祖念 3(1.南开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天津,300071;3. 四川教育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系,成都,610041)摘要:探讨了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诸如严谨与灵活并重的遴选方式、广度与

2、深度并举的学业方案、宽松与紧致共存的评价体制、合作与竞争同在的集群建设。上述举措对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遴选方式;学业方案;评价体制;集群建设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拔尖人才既是社会的基石,也是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关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愈益引发国内外大学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 “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

3、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 。进一步强调了研究型大学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具体到物理专业,拔尖人才的概念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以及由对物理的热爱而驱动产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二是专有所长,在具体学科分支的研究中处于领军地位,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团体;三是具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与人文气息,具有社会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即“学术大师” 。哈佛大学物理系作为该校最重要的院系之一,以其千锤百炼过的培养模式,为世界输送了无以数计的顶尖物理人才。笔者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将它们归纳成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以资为鉴。1 严谨与灵活并重的遴选方式人才培养,主体是人才,选择人才的

4、第一步是录取。哈佛大学作为美国最难申请的学府之一,其录取率仅约 7%左右,见表 1 。低下的录取率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源,然而这里的“质量”并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分数。高水平大学理应荟萃各种人才,哈佛大学学生录取委员会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哈佛大学的录取体系不拒绝各种偏才、奇才、怪才。而事实证2明,这些人往往能够获得历史的垂青而获得诺贝尔奖,或成为大师级的人才。表 1哈佛大学近年录取情况(2003-2010)2年份(year)申请数(applied)录取数(accepted)录取率(acc. rate)2003 13366 906 6.8%2004 15861 1123 7.1%2005 18583 1

5、189 6.4%2006 18881 1305 6.9%2007 18947 1183 6.2%2008 27462 1948 7.1%2009 29112 2046 7.0%2010 30489 2110 6.9%哈佛大学的录取模式以两个词概括就是:严谨、灵活。哈佛的入学考试有 7.5 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 1 分,其他还有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多项指标。一个学生如果某项才能十分突出,哈佛就派专家组通过笔试,面试、实际操作等方式评定其才能,评定后认为某项才能确实十分突出,即可进入哈佛深造。 “哈佛大学不只问你过去学多少,更重视你的潜力,看你未来能学多少。 ”曾经担任过 10 年哈

6、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分数来评估。对于学生来说,书面的考试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表所有方面,还有很多其他内容需要考察。像哈佛,它对学生在一些特定领域的考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要成为一名哈佛的学生,陆登庭教授认为,不只是学习好,还要看他是否有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更是一流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另外,除了关心自身专业的领域,还要看他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有没有广泛的兴趣。3美国大学的录取工作是由各个院系完成的,每年的新生录取委员会由 6-8 名系里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他们通过对候选者申请材料的多方比较,从众多的平庸者之中遴选出数目有限的潜在

7、的拔尖学生。这些比较与判断的标准往往非常多样化,并不拘泥于某项特定的“指标” ,更多的是学生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思维的活跃度与创新性是标准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3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 3000 个 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

8、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最终,她很顺利地被哈佛大学录取。4对于物理系,哈佛大学每年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计的申请者的申请材料,这些材料经由系里统一汇总,招生秘书先根据院里的招生要求整理出一份名单,列出本次申请中符合条件的人,同时会将这些人的申请材料分门别类,按每个人的姓名、学校、GPA、GRE 和 TOEFL 成绩、感兴趣的方向等等分好。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等待教授的挑选。教授拿到申请材料之后,最感兴趣的部分通常只剩下 PS(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它们分别以主观和客观的形式将该申请者硬性数据以外的所有软性创新能力展现给阅读者。教授们在充分比对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校园面试名单。5校园面试是招生的

9、最后一个环节,面试官通常就是申请者选择的导师。与其说是面试,其实更像是一次面对面的聊天,内容可能涉及到任何的方面,包括学习心得、学业成绩、学术见解等,当然也有可能进行一次实打实的公式推导或者理论计算。教授们面试的原则只有三个字:“难倒他” ,它被公认为发现潜在拔尖人才最有效的面试准则。原因很简单,能否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处于自己知识体系边缘的问题进行逻辑缜密且富于创造力的思索与批判是区分申请者潜在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6当然,上面的流程并非完全死板,相反,教授在选择学生时的自由度其实相当之大。往往有学生在申请之前就心仪于某位教授,经常与他在信件中交流看法,甚至在有机会时当面请教。若教授觉得此人合乎自

10、己的要求,他可以直接与系里点名要人,而完全不必担心那些稍微欠缺的硬件数据。正是得益于如此严谨灵活的录取方式,能够进入哈佛大学物理系就读的学生往往具有非凡的数学头脑,理性思维能力和物理直觉以及创造力,而这恰恰是成长为一名物理拔尖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品质。2 广度与深度并举的学业方案学业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的设置、选择、教授、考核等等无不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拔尖人才的成长需要比普通学生更为严苛的环境,他们需要比通常人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以满足他们充分发掘自己学术兴趣与思维创造性的需求。同时,他们也需要比通常深入得多的专业讨4论以及更高层

11、次的学业交流,这是引导与刺激他们学术素养提升的催化剂,也是他们施展非凡创造力的理想舞台。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套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来保证执行,下面分两方面具体阐述。哈佛大学学业体制中对于知识在广度方面的拓展主要体现于它的“通识教育” 。1978 年,哈佛大学推出核心课程计划 。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理性的人” ,于是建立了一套涵盖“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个方面各选一门课程,并设立核心课程独立的管理和师资实体。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并认知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过程、方式以及手段,并从相应的学

12、术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创造性思维训练。78在具体到拔尖人才的培养时,上述“通识教育”的思想表现得更加突出,并且有它自己的特色,笔者将其称为“后通识教育”以示区别:一方面,它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极度发展,同时,又存在通识教育所不具有的新内涵。具体到物理系,对于思维活跃创造力十足的潜在拔尖人才,系里从不会给他们施加有可能削弱其学习选择自由度的约束,相反,院系会尽力为他们的兴趣服务,提供所有可能提供的一切资源以满足其旺盛的知识需求。反映在政策方面,就是哈佛大学允许他们从任何相应种类的课程中获取学生毕业计划所规定的学分值,唯一的要求只是填写一份由院系制订的申请表格。不仅如此,哈佛大学的交叉课程计划还延

13、伸到了本市(Boston, MA)以及周边丰富的大学资源之上,所有在哈佛就读的学生都可以在它的合作学校自由选修用以完成学业的学分。据笔者所知,哈佛大学物理系中有意在工程技术方面发展的学生大都在选修或旁听 MIT(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仅一墙之隔)的相关课程,因为 MIT 的工程类专业教学比本校更为出色。9为所有拥有清晰的学习计划的准拔尖人才提供如此宽松的课业环境和学习途径的做法:既保证了学分的获得,又能充分自由地进行知识建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协调状态下的知识建构会反作用于自我认知,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身优势与弱势的理解,并指明前进的方向。高度的自我认知从来都是一个人成长为拔尖人才所必须的基本品质

14、之一,而这种自我认知必须建立在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构建之上。对应于学校制度,它应该为所有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机会,以适应他们在追求自身完善的过程中对自我定位与目标实现的重估。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杰出人才都曾有过一次甚至数次转行,其中不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个具体的例子是霍夫曼(Roald Hoffmann) ,他 1958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Classics 文学学士学位;1960 年在哈佛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化学物理学 博士学位;519621965 年在哈佛大学工作;1965 年任康奈尔大学副教授;1968 年任化学教授,现任该校化学系主任,后因对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开创性研究,

15、和福井谦一共获 1981 年诺贝尔化学奖。10由文学到物理到化学,霍夫曼历经了两次对自己前途的重新考量,后一次便是他就读于哈佛大学物理系期间所做出的决定。哈佛大学物理系给予拔尖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自由,它集中体现在对知识构建与自我认知这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的充分理解以及对学生自由选择权的最大尊重上,这是“后通识教育”在培养拔尖人才的教学实践中,比“通识教育”更能发挥其效能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上述“后通识教育”的“广度”基础上,哈佛大学为所有拔尖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知识以及发掘思维创造性的肥沃土壤。建立在选择自由上的“深度”教育策略,使学生在追逐前沿领域的相关艰深知识以及由此展开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的

16、过程中,由传统的被动汲取为主导转化为以高度自我认知为前提的积极诉求。这种变化直接决定着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关键部分。哈佛大学物理系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与此方面相关的内容,一是积极推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并鼓励学生参与;二是配给专业导师,以课外研究组的形式提供“寓学于做”的良性学术平台。同时,上述两方面也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依托互为呼应的。哈佛大学物理系作为全美顶尖的物理研究机构,从来不乏各种创新项目与基金计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交流与研讨。物理系下辖的各个中心,包括生物物理、纳米系统、超冷原子、天文学、量子科学等,都有非常充足的资金以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创新性研究机会,它们贯穿了从本科到博士后之间所有

17、的学习阶段,并且以拔尖博士生培养为主要侧重点。与本科生相比,博士生培养的内容相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因此,需要相应的专业导师需要有较高的学术素质,能置身于学科前沿,密切追踪学术发展的新动向,及时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以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11在以这种课题为主导的课外学习模式中,拔尖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充分发展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对自我知识体系的不断挑战,将在开辟物理学前沿过程中遇到的学业瓶颈一一突破,从而实现由学生向学者的飞跃这正是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3 宽松与紧致共存的评价体制哈佛大学物理系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学业

18、评价体制。用两个词概括的话,就是“宽松”与“紧致” 。这一对看似相反的概念其实并不冲突,前者主要涉及评价的内容的自由度,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上,而这两方面的内涵和外延共同构6成了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学业评价制度。学业评价内容的宽松为学生在学业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保证。每年,哈佛大学物理系都会进行各类奖学金与助学金的评定,该学年的学业评价分数占总评的很大比例,但通常我们关注的课程分数则只占整个学业评价内容的很小一部分。哈佛大学学业评价的名目相当繁多,除课程分数外,还包括课外讨论情况、学术进展、社团活动情况、道德操守评定等等。哈佛大学在学业评价中看重的不是具体做了什么事,而是在做一件事

19、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何种能力。看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情本身,是哈佛大学在学业评价过程中所一贯遵守的原则之一。这一点在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如前所述,拔尖人才之所以能够拔尖,一方面取决于他的智力基础与探求欲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偏” 。只具备前者的学生称得上是“好”学生,但他们很难成长为具有独立创新精神,能够独当一面的拔尖人才,原因就是缺少一种由“偏爱”发展到“偏执”的过程。而这种“偏”的性质在学业评价体系中的合理体现与评定,必须籍由一套基于能力考察而不是绩效考察的标准才有可能实现。虽然有着“宽松”的评价内容,但哈佛大学学习生活本身却一点也不宽松。所有的学业评测都有着相当紧致的评定

20、标准与执行准则,保证能够不偏不倚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准确而公平的学业评定。在学业评价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本文着重于分析与拔尖人才培养联系更紧密的博士(Ph.D)考核机制。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他们在入学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前两年内满足专业综合考试(Qualify,又称博士资格考试)所要求的选课计划。博士生一般应在前两年的四个学期内修完至少九门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有两门课程要跨出本专业之外去选修,以拓宽知识面,适应未来的教学科研需要。每门课成绩都要达到“B”等或更好。每年因课程成绩不合格而遭淘汰的学生占同一届学生总数的近 30%。然而,要达到“B”等并非易事,

21、博士生每选一门课,就意味着每星期要读几百页文献,还要找出问题拿到课上去讨论。如果每学期选三、四门课,每星期阅读和思考的量就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但正是因为如此紧致的考核标准,他们对前沿成果的熟悉和对基本文献的掌握程度都大大超过国内水平。进行到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时,博士生都要过综合考试的大关。它可以是平时在各学科的多次考试中累积成绩,也可以是连续几个半天的笔试,或者是一次性的两三个小时的口试。前两种考试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科目和题目的自由,但如果 B 以下的成绩达到一定次数,就要被淘汰。综合考试失败,一般就意味着失去继续读博士的资格。但如果考试委员会同意,可以再考一次,再失败就被淘汰 了。在这个环节

22、上的淘汰率为71520%。只有通过综合考试,才算博士候选人,才可做学位论文。一般应在考试通过一年内选定论文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提交选题报告,六年内应完成论文。学位论文写作的每一进展都应向导师报告,负责任的导师往往在学生每写出一章时,就及时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完稿后由导师请两三个评阅人(答辩委员) ,开始准备答辩会。答辩会包括答辩人公开演讲、接受听众提问、答辩委员提问、评议、表决等程序,据悉,哈佛每年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中未获通过者占 10%。12值得一提的是,学术伦理在整个学业评价体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追求工作的原创性”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被每一个哈佛人铭记在心。原创性是所有学业评价中都会

23、提及的字眼,它一方面反映着学生的道德操守,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倾向于诉诸思维训练与创造力挖掘而非总结前人的成就,而这正是拔尖人才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哈佛大学物理系课程的学习中,各类论文甚至课堂讨论均要求学生讲清楚哪些是自己的独到见解,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观点;论文的注释必须合乎规范,一般的作业也至少要有资料索引。学生作业和论文都要努力追求原创性,用二手资料东拼西凑非但不会通过考核,还会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评分产生恶劣影响。不难看出,哈佛大学在做学业评价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彻着“紧致”这两个字,从课程考核,到学术考核,以至伦理考核,这样近乎“严苛”的评价体系造就了具有学术独立精神、学术专业素养以及学术道德

24、情操的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4 合作与竞争同在的集群建设上面三点主要分析了学校在教学与学术环节等方面培养拔尖人才所采取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在时间的积淀下,已经化身为哈佛大学的灵魂并附着在每个哈佛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作为哈佛的“教育精神”而存在。不过,笔者认为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即由人才圈与人才链主导的集群化与竞争性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为类似上述“教育精神”的光芒所掩藏,以致尚未得到与其作用相称的关注与分析。实际上,人才圈与人才链的组织与运作从来都是拔尖人才培养中权重最大的因子之一。以拔尖人才带动拔尖人才培养,将“人人”的集群元素融入到“人校”的培养机制中,逐步形成以人才圈为主

25、导的良性反馈链条,是哈佛大学能够永葆活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强调的是拔尖人才的特殊性,从上面对于遴选方式、学业方案、考核要求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他们更需要所谓的“人以群分” ,即创造专属于拔尖人才的“人才圈” 。只有让拔尖人才置身于以拔尖人才为主导的群体中,让他们意识到竞争的无处不在与合作的迫在眉睫,通过与水平相当的人的交流,实8现圈内成员间的互动与共振,从而给他们创造在共振中寻求自我突破以及在竞争中树立不屈信念的机会,而这恰恰是成功的拔尖人才所需要的学术构架与心理建设中关键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圈是动因,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实现提供肥沃的土壤;人

26、才链是手段,是拔尖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哈佛大学物理系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其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与校友资源,成为凸显拔尖人才集群效应的典范。所有哈佛校友资源的管理都由哈佛大学校友协会(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 简称 HAA)来进行。哈佛校友协会 HAA(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由哈佛校友协会理事会(HAA Board of Directors) 、大学监督委员会(University Board Overseers)和提名委员会(Nominating Committee)构成。13其三个下属分支在日常管理事务中相互协助、相互制衡,共

27、同服务于全体哈佛校友,并通过哈佛大学与所有在哈佛就读的学生取得联系。哈佛大学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体现集群效应的方式:一方面是由校友资源主导的学术交流与就业指导;另一方面是以被培养者自身组织形成的学术团体为主导的学术讨论与交流。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哈佛大学现有的人才合作与竞争机制。哈佛大学拥有 38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 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不计其数的国家和地区性奖项、专业奖项获得者等。这些成就使哈佛在生物、化学、地质学、数学、物理、经济学、英文、历史、政治科学、社会学等领域成为“傲人”的“领跑者” 。它拥有数不清的知名校友,他们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是享誉世界的

28、佼佼者。以我们关注的物理专业为例,有 S格拉肖、S温伯格(因电弱统一理论,于1979 年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尼利里斯布鲁伯根(发明了激光分光镜,使人们可以在更高的精度下研究原子,于 1981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尔曼拉姆西(因研究了分离振荡场,使人们能够精确测量原子和分子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于 1989 年与华盛顿大学的汉斯德美尔特、联邦德国的物理学家沃夫冈保罗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等等。14如此众多的杰出校友使哈佛大学在科技交流与学术资源的丰富程度上,名符其实地走在了全美甚至全世界的最前端, “哈佛大学不仅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库,而且也成

29、为各种学术流派和政治主张都十分活跃的场所。 ”15所有这些资源在哈佛大学物理系拔尖人才培养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既保证了高频度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进而在学业期间为拔尖人才提供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途径;又为这些人才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前途与职业发展提供极高的社会认可度。据悉,绝大部分美国大学都不会拒绝为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博士提供工作机会。进入哈佛大学物理系就读,便意味着9踏入了一座繁星璀璨的殿堂,其丰富的学术资源与人际资源,为拔尖人才的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理想场所。他们在人才链的提引与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逐步与相应的人才圈相融,并最终转化为圈中的一员,成为推动人才链转动的有效动力。如此高

30、效的人才培养链条造就了哈佛大学,这所比美利坚历史还要悠久的高等学府今天的辉煌。5 结束语总而言之,哈佛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政策与拔尖人才和准拔尖人才间的集群效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二者一起造就了今天硕果累累的哈佛大学以及它的物理系。它的成功固然有着地缘历史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自由开放从不固步自封的姿态,通过积极寻求政策与文化上的改革,保持学校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变迁中,随时适应并引领时代的潮流。参考文献: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公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 “Ivy League Admissions Statistics”,The Iv

31、y Coach. “College Admits Record-Low 7 Percent”,Jillian K . Kushner. March 31,2009;“Harvard Rejection Rate for Applicants Reaches Record (Update2)”.Brian K.Sullivan 2. School of Phys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3.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electron technology,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Ch

32、engdu 610041)Abstract: The physics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arvard University is discussed, such as selection method with both flexible and rigorous, education schemes with both depth and width, evaluation system with both loose and tight, and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with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ll these moves have significant guiding to our college cultivation of talent with innov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Keyword: Harvard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mode; selection mode; education scheme; evalu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此文拟发于大学物理2011 年第 X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