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专业国际经济贸易题目嘉兴与宁波外贸依存度差异的比较分析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国家与国家间,地区与地区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合作关系日益紧密,经历了多年的外贸发展,中国与世界形成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的互动模式,这使得我国外贸依存度很高,它在推动我国经济
2、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这表明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也说明了我国外贸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等明显的弊端。因此怎样正确的认识不断升高的贸外贸依存度以及寻求合理的改善方法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嘉兴和宁波都处于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其中宁波是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目前是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最发达、吸引外资最多、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最大的城市。嘉兴的对外贸易虽然没有宁波起步那么早,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的对外贸易经历了逐步开放、出
3、口主体多元化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贸易能力不断增强和持续快速和规模发展这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在整个嘉兴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外贸依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两个城市的外贸依存度现状、和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现状成因、两市现状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指出外贸依存度“双刃剑”的本质,为宁波和嘉兴两市将来能够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关于贸易依存度的理论研究依存度概念的提出“依存度”最早是WABROWN在对19141943年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再解释中提出的,其全
4、称是“相互依存度”,它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对他国经济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即外部经济变动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一国经济变动对外部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点对现代国际贸易也具有较大影响,该理论也使各国之间的外贸依存度间接的具备了比较性价值。各国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等形成的比较优势,相互贸易以获取比自己直接生产更经济的商品。然而现代的国际贸易中,一国利用比较优势大量出口产品,却未获得相应的回报,相反造成了对对外贸易的严重依赖,即外贸依存度增高。一些国家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却常常抵制对自己有相对利益的产品,造成他国对外贸易水平下降,降低了其他
5、国的外贸依存度。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相互开放市场的国家之间形成了经济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将以乘数形式产生相互冲击,进而形成所谓国与国之间经济波动周期的传递。如果外国处于经济的上升期,则对本国的需求会扩大,从而有利于本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如果外国竟如经济增长的衰退期或不景气时期,则对本国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将本国经济带入衰退。2、关于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因素国家与国家之间距离的影响由简丁伯根1962提出了引力模型,该模型论证了两国距离的远近与两国贸易流量成反比。进而外贸依存度就越低反之,外贸依存度就越高。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国家
6、经济增长的影响埃米利(1967)年首次收集了50个国家1953196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一国的出口贸易的扩大与该国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而说明了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影响布鲁门塔1972指出,一国外贸依存度与该国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成正比,由于一国生产率高,其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强,出口量即会增加,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必然相比较高。而当一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而且会呈多样化的趋势,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进口的增加,该国的进口外贸依存度较高从而导致外贸依存度提高。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胡利斯钱纳里1986按人均收入将经济增长
7、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产量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及发达经济阶段。初级产量生产阶段经济开放度低,、外贸规模小、外贸依存度也就很低;工业化阶段由于本国很多缺乏的资源和技术设备需要大量进口,对外汇的需求也促使了出口规模的增大,因此这时外贸依存度较高;发达经济阶段主要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以及服务贸易等方式从国外获利,货物贸易量相对较少,外贸依存度就不会很高。3、关于外贸依存度的测算道拉斯法道拉斯(1992)认为如果处于贸易开放的状况,那么同一商品在世界任何地点的价格都是一样的。现在之所以价格有差异,完全是由于贸易保护措施(即贸易壁垒)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比较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实际价格,便可获知这些国
8、家的相对贸易开放度。萨克斯、瓦诺法萨克斯和瓦诺(1995)采取二进制的做法来度量,即他们只把各国贸易开放程度简单地分为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分别计以“1”分和“0”分)。回归方程法哈里森(1996)采用萨默斯赫斯特数据,用消费品相对价格对城市化指数、土地禀赋及人口等变量回归得到的残差衡量价格扭曲指数,较高的回归残差意味着较严重的价格扭曲程度。(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关于贸易依存度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外贸依存度的理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内贸优先说”;另一种则是“贸易动态利益论”。“内贸优先说”认为贸易依存度过高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利。从出口看,由于贸易依存度过高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大量流入
9、出口贸易部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很导致本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口看,由于进口大量优质且低廉的商品,会造成本国相关产业的萎缩甚至是消失,最后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安全。“外贸动态利益论”认为传统的外贸依存度仅仅只是经济分析的一个指标,不能以偏概全。真正的经济开放不仅仅商品和服务在价值上的交换,而是应从商品、服务、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移动的深度、广度和自由度等方面分析。并且外贸依存度的高低对于经济的发展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2、关于外贸依存度的测算许统生2003介绍了对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可在几个方面进行修正即相对经济规模,三次产业结构,购买力平价状况和汇率。在修正过程中,作为基础
10、的贸易依存度仍是按照传统的定义计算的,只要这个传统定义确实存在缺陷,则修正过程并不能消除或减轻缺陷。郭羽诞2004认为,“外贸依存度指标存在内在缺陷”,需要改进。其中关键一点是,外贸依存度指标的分子、分母数值的含义不同。其分母是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它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而其分子则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总值。当一国来料加工占其外贸比例很高时,原材料和零部件在进口时计算一遍,出口时又计算一遍,重复计算的部分可能会很大,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对该国经济起作用的是出口产品上的增加值。因此,如果我们用出口产品中本国产生的增加值与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出口增加值依
11、存度来表示该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似乎要比现在所用的外贸依存度更合理一些。郭羽诞由此提出了“出口增加值依存度”的定义。对于进口来说,可以采用进口增加值依存度,“其数值等于进口产品中由外国生产的增加值除以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沈利生2005传统外贸依存度计算公式中分子并不包含在分母范围内,所以会产生外贸依存度大于100的情况。但是外贸依存度真正含义应该是反映进出口在一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应该大于100。所以以GDP为分母的外贸依存度汁算公式并不能表达这种内涵。在对各种经济总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后得出结论将投入产出表中的“总产出进口额”作为外贸依存度计算公式分母的最优选择。3、关于中国外贸依存
12、度现状的思考贸易依存度被夸大薛荣久2003对外贸依存度定义提出的置疑是,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不同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在贸易额上存在重叠性。如把重叠性的贸易额与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势必夸大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他的建议是或者把国内生产总值加倍,或者只计算出口依存度,或者把进出口的平均值作为外贸额。但这样得到的结果大致可使外贸依存度减为一半,相当于只考虑出口依存度,并无实质性变化,当每一个国家都按此计算时,并不改变相互之间的比较关系。外贸依存度过高沈骥如2004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非降不可”,中国外贸依存度增长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如果继续快速增长下去,消极因
13、素的积累将危及我国的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4个弊端将激发他国与中国的经贸冲突;加大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使中国在能源和原材料等问题上“代人受过”;在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许多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加入了WTO后的今天,在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吸外资优惠政策如低工资、低地价、税收减免和以市场换技术等政策正在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作用。目前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依然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这种趋势是不正常的,需要调整一系列政策加以纠正。如果我们不主动纠正,恐怕就要由剧烈的经济震荡来纠正了。外贸依存度存在的风险崔玮2006在从外贸依存度看我国经济的外部潜在风险中
14、认为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会为中国带来经济发展的外部潜在风险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加深,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就业产生冲击,增大我国经济贸易运行的风险;外贸发展存在结构型风险,如重要能源、资源性产品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对国外市场的依赖较强,一些重要产业产品出口依存度过高,我国出口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对少数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贸易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我国经济增长对国际环境的依赖程度加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宁波和嘉兴,相较于国内大部分城市,它们的开放
15、度是比较高的,对外贸易出口增长也比较快,为宁波和嘉兴两地的经济发展和GDP总值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外贸依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两个城市的外贸依存度现状、和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现状成因、两市现状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指出外贸依存度“双刃剑”的本质,为宁波和嘉兴两市将来能够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以及数据定量分析。首先,根据外贸依存度这一主题查询相关的文献,范围涉及国内和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掌握外贸依存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嘉兴市和宁波市的统计年鉴,
16、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嘉兴和宁波两市外贸依存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现状,得出两市在外贸依存度上存在的差异,并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两市在外贸依存度上的共同性问题,即外贸依存度偏高或虚高,并提出相关合理性建议。(三)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本文的研究难点有如下几点1、关于外贸依存度,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较早,且相关理论文献也比较多,但是我国国内学者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并且观点比较纷杂,很难统一概括,至今没有得到各界肯定的说法,这给文献综述的写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2、以往的文献大多数都侧重于研究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的整体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和结果,而本文是研究两市外贸依存度差异的比较分析,需要
17、自己设定差异比较的标准,可以借鉴参考的文献较少。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外贸依存度现状、和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现状成因、两市现状的区别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指出外贸依存度“双刃剑”的本质,为宁波和嘉兴两市将来能够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外贸依存度相关理论综述嘉兴和宁波外贸依存度现状及差异纵向不同的发展时期比较结论差异形成的原因横向不同的城市之间比较地理原因政策原因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1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2010年11月下达任务书;2011年1月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2011年5
18、月上、中旬论文定稿、评审;2011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张磊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38392张智慧,王瑞从外贸依存度看浙江省外贸发展J消费导刊,2007(12)53543吴培力宁波外贸依存度辨析J三江论坛宁波经济,2006(1)11144曹艳春,宓琦芳宁波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N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08(64)5谢守红长江三角洲城市对外开放度分析J发展研究,2010(1)796刘勇人民币升值对嘉兴市外贸出口的影响N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8(204)7王卫彬,李亦宁嘉兴外贸发展及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N嘉兴
19、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21卷第2期8孙定东,齐永生浅析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的原因及影响N铜凌学院学报,2007(5)9王晶晶中国外贸依存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4月10房剑外贸依存度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在中国的重新估算D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3月11肖海霞如何合理控制我国外贸依存度J经济纵横,2009年6月12左世翔,贾帅浅析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问题及风险J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12期13鲁彦君,肖曼关于理性看待我国高外贸依存度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年第7期14石碧涛,张艳丽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研究综述N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15徐欢王献解析我国的对外贸易依
20、存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4月16孙慧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贸依存度与扩大内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8月第16期17郭丹翔论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6期18王静涛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状况及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19许培源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报2004420刘力贸易依存度的演化规律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1999321彭玉亮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81022薛伟贤,董维维我国外贸依存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923崔东初浅析我国的外贸依存度D吉林大学,2006年6月24JOHNFRANKENSTEINTHECHINESEFOREIGNTRADEENVIRONMENTINTERNATIONALSTUDIESOFMANAGEMENTOCT1998,VOL106ISSUE5,P997,3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