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岭南师范学院 2016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 年,是“十三五 ”规划的开局年,岭南 师范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以“创新 强校工程” 建设为抓手,加快推 进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学校基本情况我校是一所广东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1904 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 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 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 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2010 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勤教力学、立己 树人” 的办学理念, 坚持“立足粤西、服务广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2、” 的办学定位,面向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教育文化事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广 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等荣誉称号。2学校设有 18 个二级学院,经教育部审批有 62 个本科专业,实际招生 58 个专业,涵盖 10 个学科门类。现有专任教师 1091 名,其中教授 126 名、博士 270 名
3、;高级职称教师占37.31%;硕 士学位以上教师占 85.52%。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151 人,28 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 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16人被遴选为广东省“ 扬帆计划” 人才;9 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 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拥有省级特色学科 3 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省级以上特色专业 6 个(其中国家级 2 个)、省级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3 个
4、(其中国家级1 个)、省级精品课程 29 门。建有国家级培养培训基地 2 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培养培训基地 5 个(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 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有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 1 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3 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3心、广东高校边缘热带特色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 1 个(岭南师范学院与香
5、港城市大学先进薄膜材料联合实验室),省级重点提升平台 1 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 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 3 个,以及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建设平台 12 个。设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3 个及研究所 60 余个。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近 50 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 30 所中小学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每
6、年有 300 多名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二、专业设置与生源(一)本科专业设置学校设有 62 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 32 个、非师范专业 30 个。师范专业中有 27 个普通师范专业、5 个职业教育师范专业。专业设置涵盖教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 10 个学科门类(见表 1)。4表 1 本科专业汇总表序号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 门类思想政治教育(S )、法学、社会工作、 法学历史学(S) 历史学1 法政学院公共事 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2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J)、汉语 国际教育(S)、广播电视学、网
7、络与新媒体(J )文学3 外国语学院 英语(J)、日 语、商务英语、翻译 文学教育学(S)、学前教育(S)、小学教育(S )、特殊教育(S) 教育学4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S) 理学5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S)、信息与 计算科学、统计 学(J)、 应用统计学、 经济统计学理学物理学(S)、地理科学(S)、应用物理学 理学6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S) 教育学7 机电工程学院机电技 术教育(J )、工业设计、汽车服务工程(J)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J)、应用电子技术教育(J)、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J)工学8 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学(J) 理学化学(J)、应用化学
8、 理学9 化学化工学院制药 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工学10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S )、生物技术 理学5烹饪与营养教育(S) 工学园林 农学11 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学(S)、舞蹈学(S)、音乐表演 艺术学12 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S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书法学(J )艺术学13 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S)、社会体育指 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J )教育学财务会 计教育( J)、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14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说明:“S”师范 专业,“J”师范兼非师范专业,未标注的为非师范专业。表中共62
9、个专业,其中有 58 个专业 招生, 4 个未招生专业为 教育学(S)、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应用电子技术 教育(J )。(二)各类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及其比例截止到 2016 年 9 月 30 日,全日制在校生总数 22418 人。师范生 11880 人,比例 53%;非师范生 10538 人,比例 47%(见图 1)。图 1 近 5 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例情况6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师 范 生非 师 范 生(三)生源质量本学年本科计划招生 5640 人,实际录取 5746 人,其中普通本科录取
10、 5501 人(广东录取 5085 人、省外 14 个省区录取 416 人),本科插班生录取 245 人。第一志愿投档率、录取分数线、录取平均分等均创历史新高,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1、生源质量较好生源质量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为:高分层次人数增多、投档分数线高、录取平均分高。我校在广东省招生的所有科类第一志愿投档率均超 100%,文史类投档线为 474 分,比417 分的省控线高出 57 分,录取平均分高于省控线 64.67 分;理工类投档线为 457 分,比 402 分的省控线高出 55 分,录取平均分高于省控线 66.15 分。文史类省外招生省份 13 个,其中 11 个省份录取最低分高于省
11、控线 20 分,广西、湖北、河北、贵州和江西等五省份高于省控线 40 分,广西有 1 人达到一本线;理工类省外招生省份 9 个,其中 6 个省份录取最低分高于省控线 20 分,广西、湖北和江西等 3 个省份高于省控7线 40 分。第一志愿投档率明显上升,2016 年投档率超过 100%的专业方向有 17 个,占招生专业方向数的 26.15%,其中师范类专业 11 个和非师范类专业 6 个,师范类专业仍是学校特色品牌。2、生源结构稳定生源地区来源处于大体稳定的状态,粤西 49.19%、珠三角 27.20%、粤北 5.64%、粤东 9.38%、省外 8.60%,充分体现了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2、的办学面向。新生男女性别结构比例较往年变化幅度较小,女生比例略有增长,今年录取的新生中男生 1586 名,占录取新生总数的 27.53%;女生4160 名,占录取新生总数的 72.22%。三、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及生师比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本学年专任教师人数达 1091 人,师资队伍结构、生师比值等比较合理(见表 2、3)。表 2-1 学历结构博士 硕士 硕士以上比例教师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1091 270 24.75 663 60.77 933 85.52表 2-2 职称结构教师 教授 副教授 副高以上比例
13、8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1091 126 11.55 239 21.91 407 37.31表 2-3 年龄结构35 岁以下 36-45 岁 46-55 岁 55 岁以上教师人数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1091 306 28.05 434 39.78 302 27.68 49 4.49表 2-4 学缘结构最后学历非本校者 最后学历为本校者教师人数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091 1045 95.78 46 4.22表 3 生师比在编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折合专任教师数教师总数 折合生数 生师比109
14、1 272 136 1227 22511.5 18.3(二)主讲教师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本学年,全校有主讲教师 1081 人,符合岗位资格教师 1054 人,合格率为 97.5 %。重视新教师入职培训。本学年共 53 名新教师参加入职培训,经考核全部合格。(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9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全校教授 153 人(含返聘外聘 27 人),授课 142 人,上课人数占教授总数的 92.81%。(四)教学经费投入本学年,学校投入教学经费 6821.96 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4982.36 万元,生均 2222.48 元;实验经费支出 351.71万元,生均 156.89 元;实
15、习经费支出 276.43 万元,生均525.93 元。(五)教学基本条件及其应用教学行政用房与设备。全校教学行政用房 412597.68 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8.40 平方米。共有实验室、实习场所 154988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 17000.29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551.82 元。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媒体应用制作室、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大学生英语专用计算机房等教学实验场所 195 间。其中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更换新机 259 台,改建数字语音室 2 间。有多媒体课室 159 间,基本完成网络化改造。实验室满足教学的需要,各专业实验计划开出项目数 1269 个,完
16、成开出项目数 1262 个,实验开出率达到 99.45%。馆舍和图书资料。校图书馆面积 41505.68 平方米,分设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电子阅览、视听学习、电子检索、自助借还、自助复印扫描等室(区),拥有阅览座位约 3800 个。馆10藏纸质图书 237 万余册,电子期刊 6.2 万种,电子图书115.67 万多种,纸质中外文期刊、报纸 2200 多种,有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SpringerLink 等中外文数据库 41 个,自建“岭师 文库” 、“广州湾专题资源库”、“ 粤西文献资源网”等特色数据库 12 个。特藏阅览室又入藏了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华道藏、台湾文
17、献史料丛刊等一批大型新印古籍。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学校信息资源按类别分为文本、图片、案例、课件、视频等 5 大类,资源总量达 1493G 左右。已经开通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网站和教学资源在线网站,均可便捷访问相关资源。教学资源网站共计 125 个,其中特色专业网站 11 个(国家级 1 个、省级 4 个、校级 6 个)、精品课程网站 61 个(省级 9 个、校级 52 个)、校级教学团队网站 10 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11 个(省级 10 个、校级 1 个)。教学公共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的网络教学公共平台有3 个,分别是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新理念外语网络学习平台、视频公开课管理平台。可以在线完成外语自主学习,通过校园网浏览教师的电子教案、课件和公开课视频。四、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大专业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