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特性表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一 项目概况1 建设地点 巴集乡、李楼 乡2 建设规模 hm2 1329.473 项目投资 万元 3171.754 新增耕地 hm2 77.325 新增耕地率 % 4.036 项目性质 基本农田整治7 建设期 年 1二 建设内容(一) 土地平整1 土地平整 hm2 439.72(黄湖片 15.97,仁和片 423.75)区2 土方量 万方 217.73(黄湖片 21.30,仁和片 196.43)(二) 农田水利1 提灌站 个2 变压器 台 80KV3 清淤沟 米 140(位于仁和片区) 硬化4 维修沟 米 39589(位于黄湖片区) 1-11 硬化5 农沟
2、 m 16409(黄湖片 2780,仁和片 13629) 硬化6 生产桥 座 4(黄湖片 3,仁和片 1)7 涵 座 145(黄湖片 127,仁和片 18)8 清淤渠 个 1(位于仁和片区)(三) 田间道路1 田间道规格 1 m 12205(黄湖片 6296,仁和片 5909) 水泥路面2 生产路规格 1 m 28188(黄湖片 8981,仁和片 19207) 砂石路(四) 农田防护工程1 防护林栽植(1) 田间道两侧 株 7252(黄湖片 3312,仁和片 3940) 冬青三 综合经济指标1 投资标准 元/亩 1590.482 年效益 万元/年 659.253 静态回收期 年 6目 录1 综
3、合说明 .11.1 项目综合说明 .12 项目背景 .42.1 项目所在县简况 .4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2.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3 项目区概况 .93.1 自然条件 .93.2 社会经济条件 .123.3 自然灾害 .133.4 土地利用现状 .133.4 基础设施条件 .184 项目分析 .194.1 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194.2 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204.3 项目适宜性分析 .214.4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34.5 水资源平衡分析 .254.6 土地适宜性评价 .284.7 公众参与分析 .30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325.1 规划原则
4、.325.2 建设标准 .335.3 规划方案比选 .335.4 规划方案总体布局说明 .345.5 建设内容 .366 土地权属调整 .436.1 土地权属现状 .436.2 权属调整的原则 .436.3 权属调整的依据和程序 .436.4 权属调整方案编制说明 .457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477.1 实施措施 .477.2 工程管理 .508 施工组织设计 .528.1 施工条件 .528.2 施工布置 .528.3 主要工程施工 .538.4 施工进度 .559 投资估算 .569.1 编制说明 .569.2 估算成果 .589.3 资金筹措 .609.4 投资进度计划 .6010
5、效益分析 .6110.1 社会效益分析 .6110.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6110.3 经济效益分析 .6111 可行性研究结论 .6511.1 结论 .6511.2 建议 .65附:可行性研究摘要书 .67附:仁和片区工程量表 .72附:黄湖片区工程量表 .75河南省潢川县 2010 年仁和镇等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11 综合说明1.1 项目综合说明1.1.1 项目名称项目全称为:河南省郸城县巴集等(二)乡土地整理项目。1.1.2 项目类型国家级重点投资项目。1.1.3 项目性质项目性质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1.4 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为 1329.47 公顷,其中巴集乡片区
6、679.54hm2,李楼乡片区649.93hm2。1.1.5 位置和范围仁和镇片区位于郸城县仁和镇的连岗村,地理位置为:东经 1150336-1150550,北纬 315353-315644。李楼乡片区位于郸城县北边,地理位置为:东经1151852-1152215,北 纬 321307-321510。河南省潢川县 2010 年仁和镇等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21.1.6 地貌类型 项目区地貌为平原地区,地势较平坦,局部有洼陷,高差 1 米左右。1.1.7 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为分别属于郸城县巴集乡和李楼乡,项目区土地四至明确,界址清楚,面积无误,权属无争议,土地所有 权和使用 权证书齐
7、全。1.1.8 新增耕地指标项目区建设规模 1329.47 公顷,预计新增耕地 77.32 公顷,新增耕地率为 4.03%。1.1.9 主要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土地平整工程:本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对丘陵地带的平整和对滩涂和草地的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耕种质量。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区共修建硬化排水沟 34 条,其中仁和片区 30 条,共计 13629米,黄湖片区 4 条,共计 2780 米,清淤排水沟 1 条,位于仁和片区,140 米;修建生产桥 4 座,涵洞 145 个,在黄湖片区中维修渠 33 条,共 计 39589 条,其中 1-11 硬化,12-33 清淤,修
8、建提灌站 2 个。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区共新修田间道路 9 条,其中仁和片区 3 条,共 5909 米,黄湖片区 5 条,共计 6296 米,都是 3.5 米宽水泥路面 ;新修生产路 49 条,其中仁和片区 38 条,共计 19207 米,黄湖片区 11 条,共计 8981 米,都为 2 米宽的砂石路。农田防护工程:项目区在田间道路两侧共规划共种植冬青 7252 株,其中仁和片区 3940 株,黄湖片区 3312 株。1.1.10 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原有土壤养分情况不会被破坏,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田 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的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初步配套完善。耕地调整为灌溉有保障的水
9、浇地,田间防护工程有效保护农田,促 进耕地的增 产, 农民增收。1.1.11 建设目标项目目标是整治原有耕地 857.96 公顷,其中仁和片区 423.75 公顷,黄湖片区434.21 公顷;整理其他草地和滩涂新增耕地 77.32 公顷,使耕地面积达到 935.28 公河南省潢川县 2010 年仁和镇等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3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 48.77。 使项目区达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农业园区。1.1.12 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 12 个月,施工时间从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0 月,其中 2010 年 10月到 11 月组织项目招投标和委托监理等筹建
10、工作,2010 年 12 月到 2011 年 9 月完成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和田 间道路工程, 2011 年 4 月完成农田防护工程, 2011 年10 月完成初验、整改及竣工 验收工作。1.1.13 估算投资项目估算总投资 3171.75 万元,单位面积投资 2.39 万元/公顷,即 1590.48 元/ 亩。河南省潢川县 2010 年仁和镇等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42 项目背景2.1 项目所在县简况2.1.1 地理位置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 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雄踞江淮之间。地理坐标东经 1145311521,北纬 31523222。县境东连固始,西靠光山
11、,南连商城,北与息 县、淮 滨隔淮河相望,为豫东南中心,既是通往大别山的门户,又是沟通豫鄂皖的要地。全县人口 77.86 万,其中 汉族 99.5%,回、壮、 满、蒙等 18 个少数民族占 0.5%。土地面积 1666.1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467.3人。2.1.2 自然条件郸城县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春季温暖季节短;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年平均日照2258.6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1。在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4月10月),日照时数多在190小时以上, 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非常有利。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95600焦耳/平方厘米以上,是河
12、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气温稳定通过0期间的光合有效 辐射为225960焦耳/ 平方厘米,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75980 焦耳/ 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大于0摄氏度的 积温为5362摄氏度,大于10摄氏度的积温为4860摄氏度,光热资源能够充分满足一年两熟制作物的生长需要。年均无霜期223天,平均初霜日是11月2日,终霜日为3月25 日。年平均降水 738.6毫米。2.1.3 社会经济郸城县下辖20个乡镇,489个行政村, 2338个自然村,2003总人口127.17万人,国内生产总产值32959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9344万元,第二产业产值876
13、57万元,第三产业产值72593万元。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项目提出的原由(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河南省潢川县 2010 年仁和镇等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5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信阳市中心,是全国粮食大县和商品粮基地县。全县 2007 年耕地面积 97 万亩,人口 77.8 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083 公顷,是河南省人多地少的县份之一。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全县人地矛盾存在着日益加剧的趋势:一是人口基数大,惯性增长导致人口总规模膨胀迅速;二是由于历史原因,本县经济发展相对缓 慢,城 乡基础建设欠帐 太多,近几年大量 补偿性建设占地日益增多;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县城
14、镇化进程和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明显增多;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下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 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占用耕地现象不可避免 发生,城 镇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数量减少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正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为具体落实“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河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以郸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郸城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为指导,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为目标,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提出本次土地开发整理项
15、目, 进而为建设项目占补平衡做好储备。(2)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亟待改善项目区所在的李楼乡片区位于郸城县最北边,生产条件不便,当地农民生活一直处于全县较低水平,2009 年农民人均收入 5500 元。虽然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投资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改善,但仍未摆脱“怕旱、怕涝”的被动局面,离高产、稳产田的耕作条件仍有相当距离。致使当地群众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这样的社会生态经济条件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将阻碍郸城县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3)政府重视,群众积极郸城县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16、,实施了目标管理,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土地开 发整理。当地群众 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挖掘已利用土地潜力的热情高,曾多次利用 农闲季节进行中、低 产 田的改造整治。 1999 年以河南省潢川县 2010 年仁和镇等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6来,全县通过积极推行土地开发整理,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 显的成效,并对已开发整理的土地实施了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1)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较大幅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可减缓郸城县人口大量
17、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另一方面, 项目区所在地的第二、三 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农业 生产效益低下,至今还没有摆脱落后的面貌。如果能以本次土地整理 为契机,不仅可以改善项目区 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生产效益,而且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生态建设意义项目区将按照“ 田成方、路成框、林成网、旱能浇、 涝能排” 的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农 田防护林网的建设 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到涵养水源,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 时,以土地整理为契机,积极开展土壤改良,通过广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种植 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使项目区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保肥性能增强,耕地 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巨大意义。2.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 有关法律法规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 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c)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d) 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