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考古学: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学问。它和狭义考古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2.遗存:即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必须是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加工的,如果是自然物,必须是与人类活动有关,能反映人类活动的。主要包括遗迹、遗物,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以移动的遗存,如村落、房屋、墓葬、窑场、作坊等;遗物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遗存,依质地可分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器等;依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
2、用具、武器、礼器等。3.考古学文化: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一群有同种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的文化遗存。一般用于对史前或文献没有记载确切名字的一群遗存的描述。4.考古学文化命名: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某一遗址典型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黑陶文化、彩陶文化族别,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5.考古学文化类型:同一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用文化类型区分,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又可分为“两城类型” “城子崖类型” “青土固堆类型”有些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
3、遗存的先后关系还不了解,用类型区别,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在考古实践中类型还常常被用以某一种新遗存刚刚被认识,但尚不能确认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时对这种遗存的称谓。6.考古学作用:考古学是历史科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于考古学资料。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对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很大作用7.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调查和发掘两个内容。调查是发掘的准备:查阅古文献并摘抄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勘察的地点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
4、出土情况决定调查路线。调查过程中,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记录并采集标本。发掘是获取实物史料的主要手段:有两种方法,探方发掘法和探沟发掘法。在选定区域内画好方格网,每个十字交叉点打一个木橛,方格的大小即探方的大小,一般边长 5m,相邻两个探方之间保留 0.5-1m 的格梁,按文化层分层下挖,注意文物的收集;记录:文字、绘图、照相8.考古地层学:文化层是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间歇层是天然堆积层=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地层是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是各种自然堆积。考古地层学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发掘中科学地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以因为人
5、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以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意义:考古发掘出的任何遗物、遗迹,都必须借助于地层关系来确定其时空位置,如果失去了地层依据或层位关系混乱,就会使出土物失去应有的科学研究价值;是检验其他研究方法得出结论正确与否的标志。文化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等。常见的地层关系:叠压、打破、共存。约束规律: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包含有早期的遗物;早期的地层中不可以包含有晚期的遗物。29.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学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基本原理:作为人类生产品的遗迹
6、、遗物的形态或样式,取决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受到意识形态、如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这几种因素组成牢固的文化传统,决定着遗存的特定形态。同一文化共同体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的一致性及稳定性,使遗存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共同的特点。研究步骤:对遗存时空关系的确定对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对文化遗存的分期研究。10.考古年代学:相对年代: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主要依靠地层学与类型学判断。绝对年代: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研究判断,也常常依靠自然科学手段。自然科学的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热释光、古地磁、钾氩法、铀系法。碳十四测年:原理是運用生物體死
7、亡之後,體內碳十四遞減的速率來推估年代。自然界中存在三種碳的同位素,分別為碳 12,13,14,碳 12 所佔的比例最高,碳 14 的比例極少,此外,碳十四具有放射性,會逐漸蛻變成非放射性的氮十四,蛻變的速率為約每 5730 年減少一半,稱這種遞減的速度為半衰期 ,而考古學家就是根據碳十四的半衰期計算年代。 11.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们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补史证史的目的。金石学萌芽于东周时代,形成于宋代,清代达到鼎盛,清代末期随着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复存在。吕大临考古图 、王黼宣和博古图 、赵明诚金石录
8、 、梁诗正西清古鉴等都是著名的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中国宋代的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共 10 卷。著录当时皇室和私人收藏 的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等,目列 224 器,实收 234 器。所著录每件器物都摹绘图形和款识,记录尺寸、重量和容量,并进行考证;凡出土地和收藏处可考的,也加以说明;在编排上注意到器物出土时的共存关系,又能依据器物的形制、铭文和出土地考证年代。宣和博古图:简称博古图 ,共 30 卷。成书于宣和(11191125)年间。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 839 件 。全书共分 20 大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
9、都有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与容量。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对器名、铭文也有详尽的说明与精审的考证。金石录: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 。全书共30 卷。前 10 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之目录 20 条。第 1 到 17 条为铜器铭文,第 18 到 20 条,是先秦至北宋的 1900 余种石刻的目录,碑刻目录下多注明碑文的撰写人和书写人,以及立石的年月。后 20 卷是就部分古器物、碑刻所撰写的题跋 502 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 金石录在南宋时已刻版行世,有龙舒郡斋和赵不谫两种刊本,但到明代时已罕见。清代为人所知的宋刊
10、本只有一残存的十卷本。西清古鉴:中国清代金石学著作。乾隆十四年(1749)由梁诗正等奉敕编纂,乾隆十六年编定,被收入四库全书 。共 40 卷,著录当时宫廷所藏商周至唐代青铜器 1529 件。每卷先列器目,然后按器绘图,附有铭文并加考释。对每器还记录高度和重量。该书图绘未注比3例,铭文摹绘失真,又多改写、缺讹之处,考订亦较疏陋,还收录不少伪器。但作为资料书,仍有价值。书中另附钱录16 卷,著录历代钱币。1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在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占迄今人类历史的 99以上。开始于距今 300 万年,结束于距今 1 万年,处于更新世。旧石器时代人类以打制石
11、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它与第四纪地质学、体质人类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古气候学及生态学等学科都有联系。有三个分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血缘婚-过渡-母系氏族;元谋,蓝田,北京-大许丁长马-峙下山13.旧石器制作:选料:有一定的硬度,韧性,脆性,产量丰富打制:直接打制 锤击法 碰砧法 砸击法间接打制 压削法 胸压法修理:一面打击(边缘平直) ,交互打击(边缘弯曲)14.旧石器类型:石核石器: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敲砸器,单面刃的砾石石器称砍斫器,在砾石周缘加工的称盘状器,在砾石周身加工成为圆形的称石球。石片石器:刮削器是
12、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用以刮削兽皮或木、骨工具;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角尖,用以刺割;雕刻器是在石片的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用以雕刻骨角器及艺术品;两端刃器是两端都有打击痕迹的石片石器细石器:以间接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细石核本身严格讲不属于工具。细石叶是镶嵌在骨刀梗上的石刃。15.中国古人类分期:直立人(北京猿人):头骨低平,脑容量小,眉脊突出,吻部突出,牙齿粗壮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头骨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下颏突出,脑量提高16.旧石器时代分期:早期:制作石器,学会用火,穴居中期:修理台面,交互打击,出现了不同的传统晚期:骨角器较多出现,石器的细化,骨针
13、及衣服,装饰品,磨制、穿孔、染色工艺,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传统,向寒冷或平原地区迁移的趋势17.新时期时代:大约距今 12 万年左右,全新世开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出现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除了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外,主要使用磨制石器从事生产。文化内涵:原始农业的发展广泛饲养家畜制陶工艺磨制石器与制玉工艺早期铜器村落与小型城堡氏族墓地原始艺术与符号18.新时期时代分期:早期:距今 12000-9000 年前,原始农业处于萌发期,开始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尚未出现或刚刚出现。中期:距今 9000-5000 年前,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手制陶器被大量制作与使用, ,具有一定
14、规模的定居聚落及公共墓地大量出现。晚期:距今 5000-4000 年前,农业处于兴盛期,磨制石器仍然是主要生产工具,同时小件铜器被较多发现,轮制陶器技术普遍被使用,聚落防卫设施进一步完善,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型城堡。19.新时期遗迹:村落构成,房址,墓葬,陶窑村落构成:史前村落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种类型的房屋、防御设施、经济设施、墓地等。早期村落:面积在 10 万平方米以下为多,由若干房屋组成,房子周围有灰坑、窑址,外有环4壕,附近分布有公共墓地。社会结构:由若干家庭组成一个家族,再由若干家族组成氏族。整个村落可能代表一个氏族,人口 200-300 左右。中期村落:整个聚落有数十至百余座房子组成,居民
15、人口 300-600 人之间。房屋整体布局呈凝聚型和向内型。即把整个聚落的房子紧密地聚集在有限的规定范围内或把所有的房子大致排成圆形,并使房子的门都朝向中央,表现极强的群体意识和血亲观念。聚落有明确分区,一般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社会结构:小房子家庭;中房子家族中心;大房子氏族中心;村落部落。晚期村落:凝聚型村落,不见内向型双间、多间房子可能表示人口的增长和家庭、家族独立性的加强。聚落开始分化,出现了以中心聚落为中心的聚落群。如大汶口 80 万平方米,而一般聚落大者数万平方,小者仅数千平方米。中心聚落防御设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夯土墙。房址:按面积分类:大型房址-60-200 平米,常常出现
16、在一组房子或聚落中心,有灶、炕,是氏族或部落首领居住及举行公共聚会或宗教仪式的场所;中型房址-20-60 平米,有火塘和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其周围常有若干小型房屋,共同组成一个单元,可能是家族的家长、老年人、未婚青少年的住所;小型房址-15-20 平米,一般可供 2-4 人居住,有火塘、生产和生活用具,代表一个消费单位,可能是家庭。按形状分类:圆形房屋-绝大多数为小型房屋,少数为中型,没有或极少见大型房屋。多见与黄河流域;方形房屋-大部分为小型房子,少量为中型和大型。方形房屋的分布较广,在东北、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均有发现。按建造方式分类:地穴式-由地面垂直下挖竖向土坑
17、,用坑壁作为房子的墙壁,坑口用树枝、茅草等搭成屋顶;半地穴式-深度小于 1.5 米,有的穴口四周筑有矮墙以增加房屋的高度,有的有门道;横穴式-即窑洞式房屋。利用断崖或先在斜坡上开挖一个垂直断面,然后横向挖掘成与断崖成直角且与地面平行的洞穴。见于甘肃仰韶文化晚期;地面式-从地面上筑基、立柱、起墙、盖顶的一种土木结合的建筑形式;台基式-在夯土台基上营造的地面式房屋建筑。在排水、防潮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干栏式-在木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母渡,先在泥地上打桩,然后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木板并立柱、设板壁和门窗,最后架屋顶。按结构分类:单间;套间;多
18、间-由数间房屋组成的联间式房子。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出现。组合房-由多间形制、功能不同的房子组合在一起的房屋。墓葬:(1)氏族公共墓地公共墓地中的墓葬具有相同的墓向(日出方向、日落方向、高山方向、水流方向、性别定向) 、葬制(葬式、随葬习俗等) ;按一定规则成群、成排埋葬;多数成人与婴幼儿分葬(2)墓葬形制:土坑竖穴墓-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土洞墓-先挖一竖穴土坑作为墓道,然后在坑底部一侧壁挖一横穴作为墓室。这类墓葬形式流行于西北地区,东北也可见;土墩墓-先在地面堆筑高大的土堆,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它适应南方多河流湖泊、地下水位较
19、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积石墓-是一种用天然风裂石块,采用压缝交叠的方法在地面筑成的墓室。流行于东北地区;贝丘墓-利用食余的贝壳堆积掩埋尸体的墓葬。多见与东南沿海地区;居室墓-在住屋内的居住面直接或挖坑埋葬死者。 (3)葬式(A)按埋葬人数分单人葬、合葬:合葬即在同一墓穴中埋葬二人以上,有同性合葬、不同年龄性别的多人合葬、母子合葬、父子合葬、异性合葬,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B)按埋葬次数分为一次葬、二次葬:一次葬:对死者遗体进行一次性处理的埋葬方式。5二次葬: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埋葬方式。二次葬可能反映的葬俗为:迁葬、洗骨葬、再次葬。(C)按尸体的放置方式分仰身直肢葬
20、、俯身葬、屈肢葬: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会有其普遍流行的通用葬式,其中仰身直肢葬比较多见,同时使用一些特殊葬式埋葬其认为死亡意义特殊的人。(D)按葬具分类可分为石棺葬、木棺葬、瓮棺葬:瓮棺葬使用陶质葬具,多用于埋葬婴幼儿,多葬于居住区,少量葬于氏族墓地。葬具上多有一孔,供灵魂出入。成人瓮棺葬多被认为是对特殊身份者的处理。 陶窑: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采用柴草就地篝火烧陶,此种烧陶方法现统称为“无窑烧陶”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期间,始发现用泥土筑堆的简易穴式窑,有横穴式和竖穴式之分,都是就地用泥挖掘而成。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陶窑基本上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壁上部往里收缩,对保持
21、窑内温度的均匀以及减小窑内各部温差是有利。20.新时期时代遗物:石器,陶器,玉器,铜器石器:(1)磨制石器的制作:选料,切割或打片,琢制,磨制,穿孔(2)新石器时代石器种类: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打制:刀、斧、网坠等,有时局部磨制。细石器:镞、石叶,伴出有石核。磨制石器:用于砍伐、木作的斧、锛、凿;用于农业生产的铲、镰、刀;用于谷物加工的磨盘、磨棒;用于捻线的纺轮;用于刺射的矛、镞。陶器:(1)陶器的制作:A、对陶土的处理: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土一般不经过淘洗,中期以后则按照用途的差异,对陶土进行处理:有的掺入参合料,如砂粒、稻壳、植物茎叶或蚌壳等,目的在于增强陶器的耐热应变能力,避免在加热后
22、破裂,即为夹砂陶;有的经淘洗去除杂质,制成较为细腻的陶器,即为泥制陶B、成形方式:手制法:a 捏塑法:用手直接捏制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制作小件器物,如杯、碗。b 泥条盘筑法:先将坯泥搓成长条状,然后螺旋形向上盘筑,或将泥条围成若干圆圈,层成叠筑。成形后里外抹平。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制作较大型器物。c 模制法:在模型外贴泥或盘泥条成形的方法轮制法: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使之成形。C、修饰:磨光:用砾石或骨木器在陶坯表面压磨施加陶衣:用陶土和成泥浆,施于陶器表面,烧好后器表附着一层陶衣绘彩:彩陶 :在陶坯上会彩,然后进窑烧制;彩绘陶:在烧好的陶器表面绘彩。施加纹饰:具有增加美观和加固陶坯的作
23、用。拍印、压印、刻划、镂孔。由于工具的不同,会在陶器表面形成绳纹、篮纹、方格纹等不同纹饰。D、烧造红陶:陶器在烧造过程中,陶土中的铁元素与空气接触,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即呈现红色。灰陶:在窑顶封闭较好的窑室中,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陶器被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的铁元素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色。6黑陶:在烧造即将结束时,用泥封闭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使窑内生出浓烟,烟中的碳很快渗入坯体孔隙中从而将陶器熏黑。有一些陶器陶土中加有少量的植物茎叶等,在烧造过程中,植物炭化也会使陶胎呈现黑色。白陶:使用氧化镁和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的黏土制作陶器,铁元素含量很低,就会呈现白色。(2)新石
24、器时代陶器种类A.按用途分类炊器:蒸煮食物用器,一般用夹砂陶制作。常见的有鼎、罐、鬲、甗、斝、甑、釜、灶等。食器:钵、碗、盆、豆水器:觚、壶、瓶、鬶、盉、杯工具:纺轮、刀、网坠、陶拍等乐器:鼓、埙、响球等储藏器:罐、瓮、缸B.按形状分类三足器平底器圜底器圈足器:陶器足部的一种形式。指器物底部承以一个圆形圈以托起器身者。圆形圈空心者为真圈足,实心状为假圈足。玉器:(1)分类工具、武器:斧、钺、锛、凿、纺轮礼器:琮、璧、冠状饰装饰品:玦、璜、环、镯、佩、马蹄形玉箍动物类:人、龙、龟、鸟、鱼(2)出土位置:墓葬,祭坛铜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铜石并用时代) ,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25、,在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中也发现过可能于铜器的制作与使用有关的遗迹。从材质上看有红铜、青铜和黄铜三种。为铜片、刀、锥等。21.长城以北地区文化特征渔猎、采集经济发达;陶器中之字纹夹砂陶(筒形罐)流行,该区南部有彩陶;石器中除打制、磨制石器外,普遍出土细石器;流行玉器。长城以北地区典型文化兴隆洼文化:以敖汉兴隆洼遗址命名,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距今七八千年。陶器流行夹砂深腹筒形罐,器表交叉纹,并见有龙纹。石器有斧和锄,有较多细石器。有玉器。墓葬有居室葬、土坑竖穴墓和石棺墓,随葬品以玉石类为主。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石堆塑龙。赵宝沟文化:以敖汉赵宝沟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与辽宁西
26、部内蒙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来源被认为与兴隆洼文化有关,相当于红山文化中期时结束。石器中流行斧、耜和细石器。陶器主要是夹砂陶,典型器为筒形罐和尊,流行之字纹和几何形纹饰。红山文化:以赤峰红山后遗址命名。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7其来源被认为可能与兴隆洼文化有关。年代为距今 6500 至 5000 年左右。石器以刀、斧、耜为主,流行细石器。陶器中彩陶、之字纹陶共存,其中有专用于祭祀的器皿和陶塑。发现有以女神庙为中心分布的积石冢遗址,流行以玉器随葬。小河沿文化:以翁牛特旗小河沿遗址命名,分布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以绳纹为主,有彩陶,器形以筒形罐、尊、壶
27、、盆、钵、豆为主。石器中磨制石器为主,有细石器。墓葬流行土坑竖穴,以仰身屈肢为主,有男女双人合葬。新乐下层文化:以沈阳新乐遗址下层为代表并命名的,分布于沈阳及其以北的辽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陶器以夹砂之字纹筒形罐为主,另有斜口器、钵等,器形单一。22.黄河中上游区文化特征旱地农业较发达;陶器中彩陶和泥制陶发达,以罐为主要炊器,龙山时代出现三足器;石器中磨制石器较多;墓葬流行土坑竖穴墓;房址多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黄河中上游区典型文化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命名的,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中心分布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 7000 至 5000 年左右。流行红陶、彩陶,有红衣或白衣,以罐、盆
28、、钵、碗、瓶、釜、灶等为主要器物组合,手制陶器,流行绳纹。因时代延续长,地域分布广阔,考古学上将其分为不同类型或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分别命名。马家窑文化: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命名,分布在甘肃、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发达的彩陶为特征,橙黄陶为主,罐、盆、瓶等构成其主要器物组合。双耳罐,涡纹富于特色。齐家文化: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并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之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等流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橙黄陶和红褐陶为主,少量灰陶,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等为主要器形,流行篮纹、绳纹和彩绘。出土有铜器23 黄河下游区特征以鼎为主要炊器。鼎、鬶、盉、觚
29、、豆为主要器物组合。流行素面或镂孔。流行随葬獐牙或獐牙勾状器。有较多玉器,为斧、牙璧类。黄河下游区典型文化后冈一期文化:以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下层命名的,分布于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半坡文化年代相当。大汶口文化:以山东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 60004500 年左右。陶器以红陶为主,多素面和镂孔,有彩陶,器形以鼎、鬶、盉、觚等为主。墓葬以土坑竖穴为主,流行以獐牙勾状器随葬,流行头骨变形和拔侧门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一种以发现于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 5000 年左右。以轮制黑色陶器为文化特征,流行鼎
30、、鬶、豆、高柄杯、杯等,多素面陶。龙山文化曾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多种同时代以灰、黑陶、轮制陶、篮纹、绳纹、空三足器为时代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陶寺类型等。824.长江下游区特征稻作农业干栏市式建筑土墩遗址发达的玉器及以玉器随葬陶器中鼎、釜较多长江下游区典型文化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夹碳黑陶为主。发现大量木耜。有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以鼎、豆、壶、盘等为主要器形,多素面磨
31、光。有大量包括礼仪性玉器在内的玉器。发现大型祭坛。25.长江中上游区文化特征属稻作农业区。陶器中盂、簋、盘、豆、支座较多,压印几何纹,彩绘绳索纹具有特点。长江中上游区典型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26.珠江三角洲区文化特征该区域有肩、有段锛、钁、铲自成系列。盘形鼎、带盖豆、平底圈足或三足盘等成为该区陶器特色性器物。珠江三角洲区典型文化:昙石山文化山背文化石峡文化。27.史前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刀耕火种-锄耕农业-犁耕农业2、社会组织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与国家3、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社会28.距今 5
32、000 年起出现的新因素(1)金属器出现:目前主要发现史前铜器或与制作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达 20 多处,可辨认器形的铜器或残片 40 件,以锥数量最多,还有斧刀等。质地有红铜、黄铜、青铜。(2)中心聚落或城址的出现:聚落出现分化,规模大小差异明显,出现中心聚落。大的聚落可达数万平方米,小的仅几千平方米。使大型聚落成为一定区域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用墙垣围绕的城广泛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及长江中游、成都平原。(3)礼仪及礼仪性建筑的出现:等级制度,公共权力,人力物力的运用,宗教中心的形成9(4)刻划符号与文字:已知的内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阳、动物、植物、房屋、
33、工具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其载体多为陶器。(5)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高难度、精细化制作,如玉器,要求专业化生产工匠的出现。在大范围内产品的一致性同样要求同行业生产标准的约束。29.青铜时代考古时代特征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甲骨文、金文的发现,史籍对青铜时代的追记 。二、两种金属器具的发明与广泛使用(青铜、铁) 。 三、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造工艺有了新进步,出现了刻划白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30.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周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目前发现的商代甲骨就有大约 15
34、万片甲骨,西周甲骨 15000 片,4500 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 1500 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31.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从单字的族徽长篇铭文,都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32.青铜器:(1)铸造技术A、商周铜器为青铜,即铜、锡、铅的合金。B、商周青铜器的制作采用的是陶范法的方法。陶范法:制模:用泥土做一个实心模子,模子的外形与所要铸造的青铜器一样,在泥模子上画好花纹,按照花纹用刀雕
35、刻出来,花纹中凸起的部分是用泥雕好后贴上去的。 制作泥底范座:将泥模倒置其上的一个座。 翻范:将泥土调和均匀不含杂质,拍打成泥片,按压在泥模的外部,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待泥片半干后,按照耳、足、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阴干或微火烘烤,修整花纹。制内范:将制外范用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刮下去的厚度就是所要铸造铜器的器壁厚。 合范 :将内范倒置于底范座上,将外范置于内范周围,为使器壁厚薄均匀,常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预先准备好的铜片(垫片) ,垫片都避开花纹和铭文部位,故多在下腹部或底部。合范时外范上面有封闭的范盖,其上至少留一个浇注孔,并留有排气孔。 浇铸 冷却取器:打碎外范
36、,掏出内范。 打磨修整(2)分类A 礼器a 食器:鬲、甗、鼎、簋、豆、敦、簠、盨b 酒器:觚、爵、角、斝、觯、尊、卣、觥、壶、罍、盉、瓿c 水器:盘、匜d 乐器:铙、鼓、钟、镈B 兵器:钺、戈、矛、镞、弓形器、戟、盔C 工具:耒、耜、铲、钁、锛、锄、镰、斧、凿D 车马器軎、轄,轴头 。10衔、镳,马嚼子。毂,辐所凑集贯接之物。轭,辕前用以扼制牛马之颈者。銮铃,扼首饰物。当卢,马首饰。(3)青铜器纹饰商到西周早期图案以夔纹、饕餮纹等动物纹占大宗。还有涡纹、云雷纹、方格纹等。西周晚期起,动物纹退居陪衬地位,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蚕纹、瓦纹为主,到春秋时期更是以蟠螭纹最具特色。中商的铜器花纹为单层
37、,无云雷纹底纹的衬托,这是区别于晚商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周晚期之后不用云雷纹衬底,纹面多与器面平,少突起的粗线。33.铁器(1)发明制作技术A、早期的铁器的发现: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铁器为商代铁刃铜钺,为陨铁;最早人工冶炼的铁器发现于春秋时期,出土铁器的地点主要是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楚国。B、制作技术:商代已经学会对铁加热锻打制成器件;春秋时期制造铁器出主要采用的是块炼法,即把铁矿石放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在凝为固态时经锻打提纯后,再打制成所需要的器形。(2)种类:春秋时期铁器器形简单,主要有铁条、铁削、铁鍤、铁锛等,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但在实际生产中所占比例极低。34.刻划白陶:用白色粘土制成的陶器
38、。这种粘土接近河南巩县窑瓷土和高岭土,含铁量占1.591.72% 。烧成温度在 1000左右。商代有两种白陶,一种是普通生活用具,一种是造型庄重、刻划出极为繁密花纹的白陶。35.印纹硬陶:商周时期盛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陶器,其陶质坚致,含铁量高(7.14%) ,陶胎制成后,用陷拍拍印成各种纹饰,再以 1000-1100C 温度烧成。其流行下限可达西汉。器形主要为盛装器,不见炊器。36.原始瓷器:原始瓷器是在印纹硬陶釉陶和白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瓷石制坯、窑温升高和施釉等工艺进步的基础上诞生的。原始瓷器的特征是胎体中存在很多裂纹,胎料中杂质多,袖色不稳定。这些特征表现出它原始性,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低,条件较差,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陶洗、提炼等过程。因此,把商周青釉器拿到瓷器发展的全部过程来看,它是处在发生发展阶段。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原始瓷器时期。37.青铜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一、发现了夏代遗迹二、使商周时期历史成为信史三、了解了同时期中原以外地区的历史面貌38.二里头文化遗物特征:A、陶器:陶器以灰色为主,多拍印绳纹装饰,流行鸡冠耳饰和花边口沿,模仿绳索的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