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二 O 一 O 年十二月十六日目录一、 “十一五”期间发展回顾 .1(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全行业保持平稳增长 .1(二)产业梯度转移明显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三)科技明显进步,产业升级加快 .2(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格局初步形成 .3(五)品牌文化效应明显,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二、发展前景 .5(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5(二)具有现实的比较优势 .6(三)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前景 .6(四)符合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五)符合省委省政
2、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决策 .6三、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一) 指导思想 .7(二)发展目标 .7四、产业布局 .9(一)借助“泛珠三角”经贸合作平台,打造南中国茧丝绸产业带 .9(二)调整升级,打造四条蚕茧优势产业带 .9(三) “四龙汇源” ,打造华南地区品牌蚕种 .10(四) “外扩内联” ,促进茧丝生产 .12(五) “贸工协作” ,发展绸缎服装制成品 .10(六)弘扬丝绸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创意基地 .11(七)加速建设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1五、主要任务 .11(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茧丝产区协调发展 .11(二)大力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着力构建新型
3、经营模式 .13(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2(四)加快蚕种场的改建、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确保优质蚕种的繁育和供应 .13(五)建立完善蚕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率 .14(六)努力建设现代化蚕桑产业管理体系,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管理有序的茧丝绸价格机制 .12(七)拓展国内外茧丝绸市场,推进现代营销网络建设 .14(八)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 .14(九)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树立循环经济典范 .15(十)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打造广东丝绸名片 .15(十一)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5(十二)建立厂丝储备制度,提高
4、宏观调控能力 .16(十三)弘扬中华丝绸文化,树立丝绸强省地位 .16(十四)重点项目 .16六、保障措施 .17(一)制订加快推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8(二)深化行业改革,加强信息引导 .18(三)建设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 .18(四)强化行业制度建设 .19(五)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19(六)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19(七)加快茧丝绸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19(八) 经费扶持 .20附表 : .201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是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5、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广东省茧丝绸行业现有基础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规划布局、发展内容、主要措施,为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一、“十一五”期间发展回顾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省茧丝绸行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综合运用国家改革和发展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负面影响,基本完成和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和计划指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劳动力就业,扩大出口
6、创汇作出了贡献。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我省茧丝绸业的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建设“丝绸强省” ,再创“新丝绸航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全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有效地防止“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经济运行质量、产能、效益和出口创汇仍保持平稳增长。2009 年全省桑园面积 60.9 万亩,比 2004 年的 32 万亩增长 90.3%;蚕茧产量 5.33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 10%,比 2004 年的 2.8 万吨增长 90.4%;蚕桑产值 20 多亿元,比 2004 年的 10.5 亿元
7、增长 90.4%;蚕丝类出口 2.58 万吨,比 2004 年的 2.23 万吨增长 15.7%。2(二)产业梯度转移明显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省委省政府产业“双转移”政策推动下,我省已完成的粤西、粤北和西江流域三大蚕桑主产区在“十一五” 期间进一步提升其主产区功能和作用。2009 年,三大蚕区桑园面积 59.7 万亩,占全省总面积 98%,蚕茧产量 5.22 万吨,占全省 98%。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9 年茧丝绸业集中分布在 15 个基地县(市) ,占全省蚕桑生产和初加工基地 90%以上,涉及 150 万蚕农和数十万产业工人就业。遂溪、徐闻、化州、阳春、郁南、罗定、
8、英德、翁源和始兴成为我省主要茧丝绸业基地县(市) 。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是以生产和经营茧、丝、绸、纺织、服装为主业,集贸、工、农、教育、研发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省内外 40 多个市县和国外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共 92 家,进出口规模和销售收入连续 12 年稳居全国丝绸纺织行业首位,连续 10 年位列中国企业 500 强,茧丝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以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发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饲料、化工产品等多个行业,部分已形成产业化生产。(三)科技明显进步,产业升级加快“十一五”
9、期间,全行业申请立项的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风险基金、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 、 “863”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经信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省质量监督局等的基金、科技计划、技术推广等项目,共计 193 项,到位资金 7771 万元。其中国家级 34 项,到位资金 1716 万元。省部级 107 项,到位资金 4556 万元,厅局级 52 项,到位资金 1499 万元。此外还有一批企业自立或合作项目。项目的承担单位,根据项目要求重点开展桑、蚕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省力化蚕桑种养技术,丝绸工业技术改造,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茧丝绸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实
10、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信息化等建设,人才培训及引进,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的研究开发突出热带、亚热带茧丝绸业特色。注重“产学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3获得成果 31 项,审定新品种 7 个,获各级奖励成果 9 项,获得专利 15 项。桑、蚕品种研发方面,育成粤蚕 6 号、粤椹大 10、粤桑 10 号、粤桑 11 号、粤蚕 8 号、 “粤枫三号” 、 “ 粤蚕细纤一号”等桑、蚕优良新品种,这些品种均先后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在大田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桑、蚕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以家蚕为宿主工厂化生产微孢子虫 M-Px或
11、M-Le 的工艺、白僵蚕草酸铵的提取工艺,新蚕药“蚕病清”等成果,在生产上广为应用推广的成果。对蚕业生产的安全,稳定,高产优质发挥着积极作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获得了蚕桑资源营养功能评价及系列食品研发、蚕桑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及产业化、桑椹原汁的保鲜方法、复合荔枝雄蚕蛾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桑叶多酚的制备方法及其微胶囊和应用、利用微生物发酵蚕蛹制备饲料蛋白的方法、蚕沙好氧动态堆肥发酵处理方法的装置、蚕桑复合油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等成果、这些成果部分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生产,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我省在资源开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蚕业科技推广: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新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
12、新机制,各茧丝龙头企业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农、工、贸、科四位一体的新企业模式;公司建立技术信息及咨询体系,完善技术辅导和技术普及网络,促进了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丝绸工业:主要是通过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产品研制开发:着力开发真丝针织高档产品,弹力经编产品,纺真丝绸产品等高尖产品,设计精良,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已大量进入美、欧、日等国际市场,获得很高的声誉和效益。(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我省茧丝绸极为重视,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充分肯定省丝纺集团走出“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
13、 ;黄华华省长指示要建设广东“新丝绸航母” ;时任副书记的欧广源同志指出“发展蚕丝业,广东确有优势” ;游宁丰、李容根副省长也多次作了批示,为我省茧丝绸业4发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省政府逐步理顺蚕桑业管理职能部门,省经信委、省农业厅在政策扶持,体制改革和行业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保证茧丝绸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行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茧丝绸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在遂溪县和连南县被誉为扶贫的“造血工程。“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部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整顿市场秩序。我省蚕种生产,鲜茧收购和干茧流通经营管理体制
14、已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贸工农一体化” , “公司+基地+ 农户 ”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公司,成为产业组织发展的主体方向,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贸易格局初步形成,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国有、民营、私有企业互利共存,多元化股份制企业达 90%以上。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五)品牌文化效应明显,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茧丝绸业经过调整、充实和提升,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丝绸文化资源提升企业形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涌现出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silique” (丝丽)品牌,名瑞集团“名瑞”品牌等一批被列入国家商务部重点扶
15、持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目录,中山丝绸集团公司通过收购控股德国品牌“ATIS” (雅迪斯)进军内销市场,在国内知名高端百货公司开设专卖店(柜) 。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以出口为导向,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合同覆约率达95%,集团借助“泛珠”经贸合作平台,整合重组广西、湖南丝绸集团,搭建横跨三省区贸工农一体化平台,同时介入海南蚕桑发展,打造区域性企业集团。“丝绸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初现端倪, “十一五”期间,建立深圳“中丝文化创意园” ,花都“宝桑园” ,顺德“丝绸博物馆” ,南海“陈启源纪念馆”等,弘扬丝绸文化、为促进世界丝绸业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六)存在
16、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茧丝绸业取得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发展瓶颈。5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展不快。主产区蚕桑生产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的状态,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产业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够,蚕桑专业合作社, “公司+农户”等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上下链接较松散。 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乏力,有序的茧丝绸价格机制不够完善。 行业节能减排进展缓慢。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和“三废”治理技术滞后,对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工业和设备淘汰力度不高。要达到低碳化循环经济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自
17、主创新能力弱。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模式等研发迟缓,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少;出口内销缺乏宣传和引导,丝绸产品贸易营销网络尚需大力发展。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茧丝绸新技术新平台,茧丝绸行业内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行业信息化水平亟需提高。行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上网工程尚未完善,管理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需要提高。二、发展前景茧丝绸行业兼具经济、社会、人文、生态效益,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18、会的进程中,大有可为,发展前景广阔。(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广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广东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是中华 5000 年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广东人民对种桑养蚕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成为整个行业经久不衰的内在6动力。(二)具有现实的比较优势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适宜种桑养蚕的区域广,单位面积产桑量和产茧量位居全国前茅,目前我省蚕桑产业集中在粤西、粤北和西江流域,并形成三大主产区。这些地区能挖掘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丰富,不与粮、菜、果、林争地。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能不断提供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形式龙头企业带动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较好的处
19、理了农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广东茧丝绸业在科研、教育、生产和贸易等已形成的较大规模和较为完善体系,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前景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加、 “回归自然”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天然纤维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大增长。随着高科技的研发和产品应用,被誉为“纤维皇后”和“人体第二肌肤”的丝绸,将会不断推出具体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新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2008 年国际丝绸协会对世界丝绸消费的分析预测中指出,未来 5 至 10 年将保持年递增 5%左右的发展速度,广东是我国丝绸出口最重要的口岸,将会
20、在这个日益增长的市场获得丰厚的利益。(四)符合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桑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栽桑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固沙防风,涵养水源,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抗击自然灾害中,起到生态环保作用;茧丝绸及相关产品综合开发利中,可涉及到食品、卫生、医疗、化工生物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在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起到循环发展的作用。(五)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我省茧丝绸业不但在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出口7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茧丝绸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创立新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
21、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用。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 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广东省产业“双转移”和“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纲要”为切入点;加快茧丝绸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链建设,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拓展消费领域;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推进茧丝绸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我省茧丝绸行业建设成基础稳固、技术领先、装备精良、品牌知名、市场发达、文化丰厚的“丝绸强省” ,为广东经
22、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二)发展目标科学确定优势发展区域,实施产业“双转移”政策,建设一批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实现桑、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茧丝绸大型龙头企业;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整合优势资源,建立茧丝绸技术创新平台,整体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建立较为合理的茧丝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行业的包容性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平稳增长。争取实现以下各项目标: 分阶段建成 150 万亩桑园:第一阶段(2010-2012) ,桑园面积达到 80 万亩,生产蚕茧 10 万吨,蚕农年收入达到 20 亿元,厂丝 1.25 万吨。第二阶段(2013-2015 年) ,桑园面积达到 150 万亩,生产蚕茧 18.8 万吨,蚕农年收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