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培训综合素养专题——哲学常识doc.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26926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管培训综合素养专题——哲学常识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管培训综合素养专题——哲学常识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管培训综合素养专题——哲学常识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管培训综合素养专题——哲学常识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管培训综合素养专题——哲学常识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管培训综合素养哲学常识专题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1、世界是客观的(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的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与前提,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与规律,不会因为人们有意识地对自然物进行改造而消失。可见,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都是

2、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综上所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原理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

3、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方式中还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2、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包括状态、性质、变化规律等)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我们称之为错误的思想意识。(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

5、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意识有许多表现形式,意识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总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

6、智者见智” ,就是如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其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从主观方面看,影响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有:立场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就会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看法,无不受到世界观的影响。世界观不同,观察与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知

7、识构成不同。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总之,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2)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反作用的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

8、用。两种性质意识的不同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就会有力地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9、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越紧密、越复杂,就越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越需要道德规范来制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人们的意识领域,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增多,渠道十

10、分便利。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人更应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青年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

11、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人们工作的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自身的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否则,就会出现盲目性。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无产阶级政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局性普

12、遍性的东西,各地区、各部门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本地区、本部门收到实效。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的活动中就是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说到底都是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如果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当,主观与客观相背离,就会导

13、致错误,可见,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总之,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途径:A 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具体的实际,做到从具体的实际出发。B 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全面的实际,做到从全面的实际出发。C 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做到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出发。D 从实际出发还要反对主观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前者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

14、论,后者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两者的共同毛病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从主观出发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等。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内容:主观认识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略)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一)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15、,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划分的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是唯心主义。(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要求(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5、坚持联系的观点(一)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括事物外

16、部的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这种关系。(二)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1)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及其过程,都包含若干部分、要素。正是这些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该事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从横的方面看,它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纵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未来的事物发展而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任何事物都

17、与它的周围事物相联系,而这些周围的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

18、多样,事物的联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等等。(5)联系的条件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缺少条件是不能构成联系的。(三)因果联系(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构成因果联系的两个条件是: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19、的错误。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形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3)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端正认识的方向,明确科学研究的任务。如果否认了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那就会对事物作出随意的解释,当然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事物,科学本身也就不会存在了。正确把握事

20、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当作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如果只顾眼前的行动,不顾长远的结果,必然会给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危害。一些人只顾感情冲动,忽视对因果联系的理性考虑,往往做出“后悔莫及”的事,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还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这样,我们就不断地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和实

21、际工作水平。(四)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联系(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的区别: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B、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C、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的联系: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

22、再具有部分的功能。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定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

23、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6、坚持发展的观点(一)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原理(1)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它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4、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总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3)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运动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性质的变化)趋向才是发展。(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

2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二)运动、变化和发展原理的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要了解事物的“来龙” ,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要看到事物的“去脉” ,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灭亡了,新事物产生了,形成事物不断发展的链条。对过去的事物

26、,要用历史的眼光,把认识的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事物,更不能苛求前人。第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7、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

27、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理解规律的含义,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任何规律都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有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我们要注意把规律与规律发生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区别开来。规律与现象的关系:规律与现象是密切

28、相关的。A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B 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提示规律。任何规律都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总之,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

29、系。(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存在并起着作用。规律客观性的表现:A 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B 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当人们没有违背它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受到惩罚的时候,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它是客观存在的。(3)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人们

30、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只有以对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二)原理的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 ,而用力于“求” 。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

31、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2)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第三课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8、矛盾的普遍性(一)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全

32、面理解矛盾的含义,应把握以下几点:(1)所谓“对立”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哲学上所讲的“斗争” ,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 、 “斗争”混为一谈。(2)所谓“统一”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对立着的矛盾双方,是不可分割

33、地联系在一起的,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就是说,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但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

34、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三)矛盾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1)要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割裂对立与统一,就叫一点论。一点论就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一旦在思想方法上陷入了片面性,看问题办事情就会犯以偏概全、好走极端、割裂事物联系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搞好工作。9、矛盾的特殊性(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