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6896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 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

2、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 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

3、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 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

4、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 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5. 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

5、视盘膜中的一种 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 C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 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 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 门控式 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6. 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 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 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 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辨特性。 7. 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

6、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 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 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 8. 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9. 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

7、受牵拉而使毛 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反射性改变以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10. 简述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 等现象。 11. 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

8、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右边的前庭神经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 12. 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 度刺激。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如过强的机械、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

9、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对低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 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 第五章 血液 名词解释: 细胞外液:是指组织液、血浆、脑脊液和淋巴液等,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故又称为内环境。 稳态: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 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 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

10、的过程。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Rh血型:在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尚存在另一类抗原,称为 Rh因子。根据红细胞膜上的 Rh因子建立 的血型系统称为 Rh血型系统。 问答题: 1. 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液对于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

11、作用。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全部物质和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循环完成交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存在于血液酸碱平衡、血液凝固、免疫防御、运送氧和二氧化碳有关的各种细胞、蛋白和因子。 2. 白细 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

12、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子。 3. T淋巴细胞和 B淋巴细胞 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由 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中, T细胞并不分泌抗体,而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特殊细胞因子来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 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细胞,可分泌大量抗体,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4. 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 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 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

13、,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 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5. 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正常血管中,少量、轻度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所形成的血凝块不能及时清除,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然而,正是由于血将中存在纤溶酶,他可使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中还存在对抗纤溶酶,两者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如果纤溶过 弱,可能导致血栓生成或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现象;纤溶过强,

14、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纤溶系统对于限制血凝范围的扩展和保持血液流畅具有重要意义。 6. 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 ABO血形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 Rh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 Rh的抗体。 第六章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 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窦性心率:指在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15、。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搏排出量,简称排出量。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动脉:是血管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个器官所经过的血管,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 4种。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 所经过的血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引起动脉血管所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微循环: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由 0期开

16、始到 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 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问答题: 1. 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 体循环。由于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气体交换,是含氧较多的、鲜红的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除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肺循环。由于右心室的血来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

17、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2. 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 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 3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复极化时间长,有 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离子基础是: 0期为Na+

18、内流; 1期为 K+外流; 2期为 Ca2+缓慢持久内流与 K+外流; 3期为 K+迅速外流; 4期为静息期,此时离子泵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 恢复。 4. 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心脏使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脏的结构特点各生理特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兴奋经特殊传导系统传到整个心脏,保证了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分别称为两个功能合胞体。心室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室内压的变化,通过瓣膜有序的开放与关闭,导致血液的射出与回流,使血液周而复始的沿一个方向流动。 5. 期

19、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 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6. 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 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

20、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7.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 1)心肌初长 异 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致每搏排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 2

21、)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 3)心肌收缩能力 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 4)心率 8.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的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 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而弹性

22、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力即为舒张压。 9. 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 15胸段,节后神经纤维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生的受体为 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当去甲肾上腺素与 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腺苷酸化酶,使细胞内 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使蛋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

23、的钙离子通道激活, Ca2+内流增加,提高了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加快肌浆网钙泵的转运,从而加快了新技术张速度。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能加强 4期内向电流,使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提高。通过提高 Ca2+内流,使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房室传导加快。因此,交感神经能使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 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肌浆网释放 Ca2+减少。乙酰胆碱还可抑制钙通道,减少 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产生

24、NO,通过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使细胞内 cAMP增多,降低钙通道开放的概率,减少 Ca2+内流。由于 Ca2+内流减少,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房室交届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幅度最低,传导速度减慢。在窦房结细胞,乙酰胆碱与 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经 Gk蛋白促进 K+外流,抑制 4期以 Na+为主的递增性内向流,从而降低自律性,心律减慢。 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在全身血管广泛分布,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 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

25、张。去甲肾上腺素与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较与 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强,故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这类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 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副交感输血管神经只有少数器官分布。 10. 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心迷

26、走中枢紧张性 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次反射称 “减压反射 ”。 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 11.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肾上腺素核区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律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但两者最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靶细胞上的受体类型及与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可使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器官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去甲肾上 腺素的直接加强效应。故心律减慢。 第七章 呼吸系统 名词解释: 外呼

27、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容积随之增大,空气吸入。呼气时,呼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空气 被驱除。 胸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平静吸气时,在吸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扩张而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吸气末,肺内压提高到与大气压相

28、等水平,达到暂时平衡。反之,在呼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缩小而缩小,肺内压升高,气体排出。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为 500ml。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 无效腔: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中的 O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使,或 CO2由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时,都要通过 4层膜:一是肺泡内表面很薄的液膜层,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二是肺泡上皮细胞层;三是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表皮。 4层合称肺泡 毛细血管膜,即呼

29、吸膜。 氯转移:红细胞内 HCO3-浓度超过血浆中 HCO3-浓度时, HCO3-又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中,同时血浆中等量的 Cl-转移到红细胞内,保持离子平衡,此过程称为氯转移。 呼吸中枢: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 化。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问答题: 1. 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德国层称为呼吸。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所需的氧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向外界排出。氧必的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这样

30、才能保证机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河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 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当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气体入肺后,肺被动扩张,具有回缩倾向的肺随之产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开始产生负压。以后 ,在发育过程中,胸廓发育的速度大于肺发育的速度,肺被牵拉得更大,回缩力也更大,使胸内负压也随之增加。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泡及小气道呈扩张状态;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3. 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牵动肺扩大与缩小,造成肺内压下降与升高。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压力差的驱动下,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程。 4.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体扩散的

31、因素处分压外,还有呼吸膜厚度核扩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5. 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6. 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每次吸入,首先进入肺泡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存留于呼吸道内的肺泡气,然后,才是新吸入的气体;每次呼气

32、时,首先呼出的是上次吸气之未充盈与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无效腔增大,呼吸运动加深变慢。 7. 体内 O2, 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血液中 CO2, H+浓度的改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改变途径有:直接作用于化学中枢感受器;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正常情况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2分压变化的敏感性比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强,所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维持 CO2分压稳定方面气重要作用。但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受到抑制时,呼吸中枢对于由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仍能发出加强 呼吸的反应。 CO2浓度过高,将直接麻痹呼吸中枢,所以不仅不能使呼吸加强,反而使其减弱甚至

33、停止呼吸。 动脉血中 CO2分压和 H+浓度增加时,也对外周化学感受气起刺激作用,兴奋后发出的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 缺 O2对呼吸的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切断动物的窦神经或切除颈动脉体后,缺 O2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缺 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 8. 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当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时,它一方面向下发出冲动,到达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起吸气运动;另一 方面又向上发出冲动,到达桥脑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其兴奋。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时,它可抑制长吸中枢及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引起被动呼气。此后,由于

34、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上传导呼吸调整中枢的冲动减少,呼吸调整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对长吸中枢以及延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也减弱,延髓吸气中枢又重新兴奋,继而又发生吸气动作。这样就形成力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的切断造成的。 9. 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烟草中含 有许多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肌体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毒物质。这些毒物附在香烟烟雾的微小颗粒上,到达肺泡并在那里沉积,彼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强了致癌作用。每天吸烟 10支以上的人,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 2.5倍。肺癌患者的 90以及各种病症的 1/3是吸烟

35、引起的。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吸烟会使心血管病加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成血栓,造成心律不齐,甚至突然死亡。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高 4倍以上。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吸烟会损害呼吸 系统,经常吸烟的人长年咳嗽、咳痰,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吸烟者容易患胃溃疡病,因为烟雾中的烟碱能破坏消化道中的酸碱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 结束 2009-01-09 21:32 第八章 消化系统 问答题: 1. 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 消化系统有消

36、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 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也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2. 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4层。 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

37、层和粘膜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及。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大、小肠。 3. 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 23倍。 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 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

38、能进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 4. 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上方为胃小弯,下方为胃大弯。为可分为 4部。即进贲门的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4层结构构成。 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 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

39、于左季肋区。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叶。在肝小叶中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 肝功能:( 1)分泌胆汁。 (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在肝内进行,并贮存于肝细胞内。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 释放入血。 (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肝中各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5. 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小肠壁分 4层。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 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是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出形成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密集 ,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在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