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导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21485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导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导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导论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导论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导论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临床导论复习 第一篇 医学篇 第一至六章 感觉第一章和第二章没啥东西看看 ppt 得了 医学属性: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的双重属性 人的属性:既是生命有机体,又是 文化 有机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 社会 的人 医学目的:生物学意义 , 人文社会医学 意义 新的医学目标 : 1.(核心)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nd the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2.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 The Relief of Pain and Suffering Caused

2、 by maladies) 3.护理和治疗病人,对不能治愈病人的关爱照料 ( The Care and Cure of those with a malady, and the Care of Those who cannot be cured) 4.避免无谓死亡,遵循临终关怀( The Avoidance of Death and the pursuit of a Peaceful Death) ( 以下是赵洋讲的 orz)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动因 :科技发展信息爆炸 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变化 高等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医学观念与模式的缺点(论述) : 把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期望太

3、高) 重治疗轻预防轻保健 片面追求维持人的完美状态 高等医学教育 改革的方向 (一)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诊断 治疗”模式向 “ 预防 医疗 保健 康复”模式的转变 (二)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 “ 以病人为中心 ” 的医学新理念 (三)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现代社会疾病谱的变化 (四)医学教育改革要适应新型医患关系 的变化 (五)医学教育改革必须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与临床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 : 医生篇 1. 医生应具备的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2. 医生职业素质 :(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 2)审慎认真、科学决策 ( 3)团结协作、互相信任 (

4、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 5)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 6)仁慈友爱、态度和蔼 ( 7)真诚守信、保守秘密 ( 8)患者至上、自我约束 ( 9)情绪稳定、身心和谐 ( 10)知识广博、勇于探索 3. 人际沟通的过程:包括出发者、接受者、信息、渠道、反馈五个主要因素。 4. 医患关系:指从 事医疗执业的人员与患者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必须平等对待患者 ( 2)整体原则:诊断要考虑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对患者全面了解 ( 3)同情原则:沟通时表现同情心 ( 4)保密原则:是传统的医德规范,是医患沟通中应该遵

5、循的重要原则,对于患者的隐私与身体秘密,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应严守患者秘密 ( 5)反馈原则:把理解内容及时反馈给病人 ( 6)共同参与原则: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与病人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5. 医患关 系中的法律实践 ( 1) 对患者生命权与健康权的法律保护 ( 2) 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法律保护 ( 3) 对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4) 在医疗纠纷中对患方的法律保护 ( 5) 在医疗纠纷中对医方的法律保护 6. 医疗纠纷中侵害医方合法权益的主要类型:侵害单位的财产权;破坏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侵害医疗单位的名誉权;侵害医务人员的人身权。 第三篇 临床篇 第一章 病人角

6、色 1、 病人的概念 :从广义来讲,是指患有躯体疾病、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者(无论其有无求医行为和病感),以及那些与医疗系统发生关系的,正在寻找医疗帮助的特殊人群;从狭义来讲,是指患有疾病,并有求医行为且 正在接受诊治和护理的社会人群。 2、 病人角色三要素: 1)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生理、心理和(或)精神上的异常变化; 2)由于异常变化而导致个体的求医行为; 3)求医行为中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发生了社会关系。 3、 病人角色的基本特征: 1)原有社会角色退位; 2)自制能力减弱; 3)求助愿望增强; 4)康复动机强烈; 5)人际合作愿望加强 4、 现实病人的多样性: 1)伪病; 2)瞒病; 3)

7、宗教与习俗; 4)年龄和性别; 5)知识水平; 6)地域; 7)新兴领域; 5、 病人求医行为的类型: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制求医行为; 6、 病人需要的主要内容: 1) 就医环境; 2)预约挂号; 3)就诊流程; 4)医疗服务满意度 7、 病人需要的心理感受 : 1)被尊重与被重视的需要; 2)良好的医患沟通的需要; 3)安抚的需要; 4)安全感的需要; 5)被告知的需要 8、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模式。 9、 现代医学模式: 1)要求医务人员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2)注重心理疏导

8、与心理治疗; 3)要求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 4)重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0、 病人的心理特点: 1)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 2)抑郁心理; 3)孤独感; 4)依赖心理; 5)退化表现; 6)猜疑心理; 7)心理不平衡或愤怒情绪; 8)不同程度的否认心理; 9)自我概念变化 11、 病人的权利 : 1)有维持生命,享受公正医疗的权利; 2)在诊疗中有获得自己病情、预后及选择和同意治疗计划的权利; 3)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在支付医疗费用时有要求提供明细账单的权利; 4)当发生医疗事故有要求赔偿及诉讼的权利; 5)有要求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 6)有因病免除一定的社会责

9、任及义务的权利 12、 病人的义务 : 1)有提供与疾病有关真实情况的义务; 2)有遵从医嘱、配合诊断和治疗的义 务; 3)有爱护个人身体、积极恢复健康的义务; 4)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维护医院秩序,尊重、爱护、支持医务人员的义务; 5)有交纳医疗费用的义务 临床篇 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三章(疾病病因) 1.简述疾病的三级预防?(简述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重中之重) 答:( 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初级预防,是指控制或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健康。(主要内容:针对环境的措施;针对机体的措施;针对社会的措施。) ( 2)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对高危 人群进行筛查,早

10、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传染病包括早隔离、早报告),就是在发病前期或发病的较早阶段把病人检查出来,给予及时处理和治疗,阻断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基本内容:慢性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公害病和职业病的预防。) ( 3)三级预防 即临床预防,对已病的患者进行适当、有效的处理,加速康复(包括心理和生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因病致残。(内容:对残疾者进行康复治疗;对慢性病人以心理治疗为主,达到心理康复。) 2.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认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标准:躯体健康与社会

11、心理健康两大类 3.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异常,使机体组织、细胞产生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4.亚健康: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与脑疲劳有密切关系,也称“疲劳综合征”。 5.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 1)自稳与紊乱动态平衡;( 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始终;( 3)因果关系交替转化;( 4)局部和整体相互影响;( 5)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 6)本质与表象对立统一。 6.疾病的自然进程和转归分为:易感期、发病前期(潜伏期)、发病期(临床期)、发病后期(转归期)。 7.死亡:生命的本质

12、是机体同化、异化运动演变的过程,死亡则是这一运动的终止。 8.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间脑,特别是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是医学、法律学、伦理学都能接受的人类死亡标准。 9.判断脑死亡依据:( 1)不可逆性深昏迷或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2)无自主呼吸,实行 15 分钟人工呼吸仍未恢复;( 3)脑电波包括 诱发电位消失,呈平直线;( 4)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10.确立脑死亡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拘泥于心跳呼吸停止作为死亡标准,有可能把心肺功能丧失在脑死之前,在当代医学上仍有可能救治之人宣布为死人,也可能使许多假死病人,如中枢神经抑制剂自

13、杀的人,失去抢救的时机,失去宝贵的生命;( 2)有利于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 3)有利于法律的正确实施,死亡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且是一个法律概念;( 4)有利于人道主义的实现。(学姐复习资料上的,本人应该不是重点,想看的可以看看)。 11.病因(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的三要素:致病因子、环境、宿主。 12.致病因子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因子(声、光、电等);化学因子(金属和类金属、有害气体、农药等);生物因子(微生物、有害的动植物等)。 13.医源性疾病:医院感染;药物引起的疾病;医源性创伤:穿刺、手术、医源性异物;免疫接种性疾病;其他医源性疾病:抗肿瘤药物、放射治疗、医生言语不

14、当。 14.疾病发病的后期(转归期)的几种转归走向:( 1)完全恢复健康;( 2)不完全恢复健康;( 3)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 4)蔓延扩散 ;( 5)并发症(又称合并症,是指在某一疾病基础上,同时患有另一独立疾病)、继发症(是指某一疾病自然进程结束后继而发生的新的疾病)和后遗症(系某一疾病结束后所遗留的相对永久性的结构与功能障碍);( 6)死亡 15.症状: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状态,如头痛、恶心、畏寒、不适等。 16.并发症:指在所患某一疾病基础上,同时患有另一种独立疾病。 17.继发症:指某一疾病自然进程结束后继而发生的新的疾病。 18.后遗症:指某一疾病自然病程结束后所遗留的相

15、对永久性结构与功能障碍。 19.60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率超过 10%或者 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7%就视为老龄化国家和地区。 20.传染病流行必备三要素: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21.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宿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遗传因素、免疫 社会行为因素:社会心理、精神心理 第三篇 第四章(疾病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1. 发热的定义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36.2 37.3),即口温、腋温高于 37.3,肛温高于 37.7,称为发热。 2. 腋窝温度: 3637;口腔温度: 36.337.2;直肠内温度: 3

16、6.537.7 3. 发热的机制 ( 1) 致热源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 1) 外源性致热源 (exogenous pyrogen):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 内源性致热源 (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1eukocytic pyrogen),如白介素 (IL-l)、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干扰 素等。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调

17、定点 (温阈 )上升 -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船肌阵缩 (临床表现为寒战 ),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1)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4. 发热的分度: 低热 (体温 37.338 C), 中等度发热 ( 38.139 C), 高热( 39.141 C), 超高热 ( 41 C 以上 ) 5. 发热的临 床过程及特点 ( 1)体温上升期:骤升型,如疟疾;缓升型,如结核。 (

18、2)高热期: ( 3)体温下降期:骤降,如疟疾; 渐降 , 如炎症。 6. 热型(课本或课件上的各种热型相应曲线特点及相关疾病) (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 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斑疹伤寒、副伤寒的高热期。 ( 2) 驰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 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最低仍 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

19、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间日疟或三日疟)、急性肾盂肾炎等。 ( 4) 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升至 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及周期热等。 ( 5) 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再发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C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突然降至正常;高热期与 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咬热等。 ( 6)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

20、规律;常见于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 发热伴随症状:寒战,容貌改变,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关节痛,皮疹,皮肤粘膜出血,昏迷 第二节 咳嗽 1. 咳嗽的定义:咳嗽是一种强烈的呼气性冲击动作,首先是短促深吸气,接着是生门紧闭,呼气肌强烈收缩,肺内压和胸膜内压极速升高,然后声门突然开放,由于气压极大,气体便以极高速度从肺内冲出,冲击声门裂隙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音响,即成为咳嗽。 2. 咳嗽 的问诊要点 ( 1) 咳嗽的性质: 干性咳嗽 ,可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炎、喉及肺结核、二尖瓣狭窄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湿性咳嗽 ,指咳嗽时伴有痰液(气管渗出物),可见于肺炎、慢性

21、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及肺结核发生空洞时 ( 2) 咳嗽的时间与节律:左心衰竭、肺结核病人在夜间咳嗽明显 ( 3) 咳嗽的音色:嘶哑、金属调、犬吠样、低微或无声 ( 4) 职业与环境 ( 5) 咳嗽伴随症状: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大量脓痰、咯血、杵状指(趾) 3. 咳嗽的分类 ( 1) 急性咳嗽,时间 3 周 ( 2) 亚急性咳嗽,时间 3 8 周 ( 3) 慢性咳嗽,时间 8 周 4. 临床意义 (1) 呼吸道疾病 (2) 肺和胸膜疾病 (3) 心血管疾病 (4) 纵隔疾病 第三节 胸痛 1. 胸痛的定义:胸痛是指胸部在各种刺激因子作用下出现难以形容的不适感。 2. 牵涉

22、痛:内脏病变引起相邻甚至远隔体表痛觉或感觉过敏。 3. 胸痛的病因 ( 1) 胸壁疾病 :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病变、骨关节病变、血液系统肿瘤 ( 2) 胸腔脏器 :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食管疾病、纵膈肿瘤 ( 3) 腹腔脏器 :膈下脓肿、肝脓肿、肝癌 、胆绞痛、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脾梗死等 ( 4)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 :椎间盘、颈椎或胸椎骨关节炎 4. 问诊要点: ( 1) 发病年龄 ( 2) 胸痛性质 :肋间神经痛,烧灼样、刺痛 ;气胸、胸膜炎,尖锐刺痛或撕裂痛;原发性肺癌,闷痛、隐痛;心绞痛,压榨样疼痛;心肌梗死,剧烈持久,左肩放散,濒死感;食管炎,烧灼痛;

23、肺栓塞,突发剧烈刺痛。 ( 3) 胸痛部位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支配区;心绞痛、心梗 心前区及胸骨后或剑突下,放射左肩、臂、颈、面颊;食管纵隔疾病 胸骨后;自发性气胸、胸膜炎及肺栓塞 患侧胸廓活动度较大的腋前线或腋中线附近 ( 4) 胸痛诱发因素 ( 5) 胸痛的伴随症状 1).咳嗽、咳痰、咯血 : 呼吸系统疾病 2).吞咽困难 ,胸骨后烧灼感 : 食管疾病 3).呼吸困难 :气胸、肺栓塞、大量胸水 5. 临床 意义 ( 1) 胸壁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肌肉病变,骨骼及关节病变 ( 2) 胸腔脏器疾病 1) 心脏与大血管病变 2) 呼吸系统疾病 3) 纵隔与 食管疾病 第

24、四节 心悸 1. 心悸的定义 :患者自己能感知到心脏跳动的,一种心前区不适的感觉。 2. 问诊要点 (1) 易患因素:儿童,老年人多考虑心脏病,女性多考虑为神经敏感增强所致 (2) 原因或诱因:心脏病、感染、药物、惊吓 (3) 起病与病程: 突然发生 心律失常 ;逐步发生 心功能不全;偶尔 期前收缩;经常 心脏病; 一过性 急性感染、运动过量 (4) 与运动的关系 :活动后加重 心功能不全;安静时加重 神经功能失调 (5) 伴随症状 :伴呼吸困难见于心功能不全;伴心前区痛,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伴发热,见于各种急性感染;伴消瘦及出汗,见于甲亢 3. 临床意义 (1) 心源性心悸

25、 (2) 存在其他器质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 (3) 药物性:乙醇、肾上腺素、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片等 (4) 精神过敏 第五节 发绀 1. 发绀的定义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时,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的现象。 2. 发生机制: (1)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超过 50g/L (2) 血液中出现异常血 红蛋白衍生物: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达到 30g/L 或硫化血红蛋白含量达到 5g/L 3. 问诊要点 (1) 年龄 (2) 心肺疾病引起的发绀 (3) 突发性发绀:急性中毒性高铁

26、血红蛋白血症 肠源性紫绀 (4) 发绀分布 (5) 发绀程度与色泽:极度发绀者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 伴随症状: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衰竭状态;杵状指(趾) (7) 异常血红蛋白的测定 4. 临床意义 (1)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1) 中心性发绀 :由心肺疾病引起的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发绀,见于肺性发绀,见于各种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心性混血性发绀,见于法洛四联症、法洛三联症、艾森门格综合症 2) 周围性发绀 :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发绀,见于:全身性疾病,如淤血性周围性发绀(右心衰竭)、缺血性周围性发绀(休克);局部微循环障碍,如肢端发绀症、 DIC;红细胞增多症

27、3) 混合性发绀 :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并存,见于慢性心力衰竭 (2) 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第六节 呼吸困难 1. 呼吸困难的定义: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够用或呼吸费力,而客观上表现为患者用力呼吸,并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 1618 次 /min 3. 发生机制: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延髓的呼吸中枢,由呼吸中枢发生冲动,经脊髓前角,由运动神经元传至呼吸肌,发射引起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4. 问诊要点 (1) 原因或诱因 (2) 发病情况 (3) 呼吸频

28、率: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 /min 为呼吸过速,低于 12 次 /min 为呼吸过缓 (4) 呼吸深度 酸中毒大呼吸( Kussmaul 呼吸):呼吸加深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呼吸中枢受刺激,出现深而规则的呼吸,常伴有鼾音,称为 (5) 呼吸节律 潮式呼吸(陈 -施呼吸, Cheyne-Stokes 呼吸):一种不自主的节律异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 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6) 呼吸时限 1)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多见于上呼吸道不完全阻塞 2) 呼气性呼吸困难:

29、多见于下呼吸道不完全阻塞 3) 混合性呼吸困难:广泛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 (7) 活动及体位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8) 精神因素:癔症,叹气样呼吸困难 (9) 伴随症状:一侧胸痛,发热,哮鸣音,咳嗽、咳痰,昏迷 5. 临床意义 (1) 肺源性呼吸困难:气道堵塞,肺疾病,胸廓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膈肌 运动受限 (2) 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 (3) 中毒性呼吸困难:代谢性酸中毒( Kussmaul 呼吸),药物中毒,毒血症 (4) 血源性呼吸困难:严重贫血、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输血反应等 (5)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第七节 水肿 1

30、. 水肿的定义 :水肿是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液体潴留致组织肿胀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发生机制:血管内外和(或)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导致细胞间液增加和(或)钠水潴留,产生水肿 3. 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 (1) 钠与水的潴留,如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 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竭等 (3) 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 (4)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血清白蛋白减少 (5) 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等 4. 问诊要点 (1) 原因或诱因:疾病,如心、肺、肾、内分泌等疾病;女性,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药物;特发性 (2) 开始部位与特点 (3) 发展快慢:发展缓慢(心源性水肿

31、、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发展较快(肾源性水肿);突然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 (4) 分布与性质:全身性、局部性;压陷性、非压陷性 (5) 伴随症状:呼吸困难和发绀;肝大、静脉怒张(心源性水肿);重度蛋白尿(肾源性水肿);轻度蛋白尿(心源性水肿);月经周期,神经症症状 5. 临床意义 (1) 全身性水肿 1) 心源性水肿 :见于右心衰竭 首先发生于身体下垂部位(踝,腰骶部),逐渐向上遍及全身 上行性 2) 肾源性水肿 :见于各型肾炎及肾病,以肾病综合征最为明显 晨起时有眼睑或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 下行性 3) 肝源性水肿 :见于各种原因的肝硬化、肝癌等 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

32、,腹水明显,但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4) 营养不良性水肿 5) 粘液性水肿(甲减所致,非压陷性水肿) (2) 局部性水肿:局部炎症,静脉回流受阻,丝虫病所致象皮肿(非压陷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一 概念:恶心指上腹不 适、紧迫欲吐的感觉,严重者常伴有皮肤苍白、流涎、出汗、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症状。呕吐指有力地将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食管反流,经口排出体外的现象。 二 发生机制:内脏末梢神经传来的冲动刺激呕吐中枢;由中枢神经系统、化学感受器触发区的刺激引起呕吐中枢兴奋。 三 问诊要点: 1. 呕吐时间:清晨多为妊娠或慢性酒精中毒 晚间或睡前腹胀难忍呕吐,多为幽门梗

33、阻 2. 呕吐方式:喷射性呕吐,无恶心,吐后不觉轻松 -颅内高压;进食后吐,无恶心,呕吐常不费力,量不多,吐后再进食无营养障碍者 -神经性呕吐 3. 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量大,为酸酵宿食,无胆汁 -幽门梗阻,胃潴留,十二指肠瘀滞 ;呕吐发生早,量大并混有胆汁 -小肠上位梗阻;呕吐物量小并伴有臭味 -小肠下位梗阻 4. 诱因: ( 1) 进食饮酒或服药物后引起呕吐,并伴恶心,吐后轻松(胃源性呕吐) ( 2) 同桌进餐集体发病(食物中毒) ( 3) 头疼后即呕吐,常无恶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4) 眩晕后即吐(梅尼埃综合征或迷路炎) ( 5) 精神紧张,不快后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 ( 6) 嗅到不愉快的气味或看到厌恶的食物引起呕吐(神经反射性呕吐) 5. 伴随症状: ( 1) 腹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 ( 2) 头痛及喷射性呕吐(颅内高压或青光眼) ( 3) 眩晕,眼球震颤者(前庭器官疾病) ( 4) 腹痛(腹腔脏器炎症、梗阻或破裂) ( 5) 已婚育龄妇女听停经,且呕吐在晨起者(早孕) 四 临床意义 1. 反射性呕吐:官腔阻塞(胃肠道阻塞、结石阻塞、血管阻塞、胃蠕动减弱)、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