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一、 (2019 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陈鲁民 大千世界,渴望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但幸福是怎么来的,并非人人清楚,或不是真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新年贺词里谆谆告诫: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可谓一言九鼎,语重心长。的确,世间万事万物,唯有奋斗能与幸福画等号。想获得幸福,别无他路可寻,唯有奋斗一途。虽然奋斗之根是苦的,但幸福之果是甜的。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不论哪一种幸福,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奋斗出来的,都是孜孜以求,宵衣旰食,一颗汗珠摔八瓣换来的。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奋斗一分幸
2、福,在幸福与奋斗的天平上,人人平等,谁也没便宜可占,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奋斗就意味着年复一年的艰苦劳动,意味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身心劳累,需要的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最忌讳投机取巧,耍滑偷懒。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午餐”,这些名言俚语,就是对 奋斗与幸福关系的形象诠释。 南仁东很幸福。虽然他已离开人世,但作为“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没有留下遗憾,见到了自己为之奋斗 20 多年的宝贵成果,他的心血得到回报,可以含笑九泉。 孙杨很幸福。他是奥运冠军、世界游泳健将,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尽享鲜花掌声。但不要忘记,他的幸福后面是十几年的不懈拼
3、搏,每天要刻苦训练十多个小时,在泳池里一泡就是一天。他玩命的奋斗也换来了令人羡慕的幸福。 马云很幸福。开创电商大业,荣膺首富美名,造福社会,服务众人。但是他创业之艰辛,起步之困难,奋斗之苦厄,拼搏之忘 我, 更应被无数渴望幸福的人记取。 莫言很幸福。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誉满天下,春风得意,作品洛阳纸贵,震惊中外。这也是他奋斗几十年的结果。莫言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语不惊人死不休”,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推而广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提到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 C919 大型客机的研制者,量子计算机的参与者,海水稻的培育者,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制者等,以及所有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幸福的人,都是
4、值得尊重、值得推崇、值得羡慕的。他们的幸福,既是个人、家庭的幸福,更是国家、民族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越多,社会正能量 就越充 沛,人民就越兴奋自豪,国家就越强大繁荣。 毋庸讳言,也有些不想通过奋斗收获幸福的人,或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或欺世盗名,投机钻营;或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这些人,或许眼下还能有一二侥幸,但留给他们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道路只会越来越窄,早晚会有混不下去的一天。通过法律和制度,加大对这些人的打击力度,让他们吃瘪受窘,走投无路,正是对无数辛勤劳动创造财富者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条的最有说服力的坚守。 幸福是一条大河,丰富多彩,这其中有科学家
5、研究成功的幸福,运动员夺冠的幸福 ,农民丰收的幸福,商家赚钱的幸福,学生金榜题名的幸福,军人打胜仗的幸福等,无论哪种幸福,都是奋斗的结果,都是血汗所凝。一句话,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如果你渴望幸福,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选自江西日报 2018 年 1 月 5 日,有删改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 _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 _ 3请为作者的观点补写一则事实论据。 _ _ _ 4文章第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 _ _ 二、 (2019 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莫当局外人 邓 洁 作为编队唯一女子特战队员赴亚丁湾护航,这个春天, “ 能文能武 ” 的
6、北大学生宋玺成了热点人物,她的故事有如阵阵和风涤荡人心 当 人们还在为 90 后贴上 “ 丧 ” 的标签时,宋玺和她身后的很多中国军人带着 “ 国系 90 后 ” 的新标识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换上戎装、热血卫国,作为家国一分子,真切诠释着一种 “ 不甘当 局外人”的格局与担当。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局促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对社会冷眼旁观的年轻人:有的仅仅满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有的则困顿于精英体制下的“象牙塔”中,无意关心天下事,正如作家沃特科恩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成绩单之外的任何事”。然而,生活在如今的大时代下,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请不要关闭与世界相通的窗户。万物 联
7、通的时代,本就无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共事务、祖国未来、人类理想,皆关乎我们的生活。虽然个体的声音和行动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小小一环,却也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当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青年人的担当和使命,更要求我们在看见日常生活里的“苟且”时,也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当作“和我有关”。如此,才能真正带我们抵达所期许的“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境界。 从井底一隅跳向广阔社会、从局外走入局内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尽可有多样的选择。宋玺将这诉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身赴前线的努力,今年两会上的 90 后年轻代表们则把这展现成参与国家公共事务讨
8、论的热情;武大樱花节成 “ 樱花劫 ” ,学生们在社交平台上批评不文明游客,也是主 人翁精神的显现;青年志愿者投身公益,在大山教室里、西部戈壁上留下的身影亦成为当代青年追逐远方的一抹亮色 青年人是千姿百态的个体,更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这种朝气,体现在对家国命运的敏感关注中,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努力担当中。这种“不甘当局外人” 的精神,应该多些,再多些!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4 月 3 日 19 版 )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 2文章开头引用宋玺的故事有何用意? _ _ 3指出第 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 _ _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_ _ _ _
9、 三、 (2019 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董丝雨 如今,什么事情似乎都能 “ 速成 ” 。想学习,有速成班把几个月的课程浓缩到一天;要出门,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被催婚, “8 分钟相亲 ” 速配,感情都能 “ 快餐化 ” ,还有什 么不能快 快节奏的生活,有人觉得充实且刺激,哪怕一分钟的等待与停留,在他们看来都意味着对生命的浪费。但更多人在抱怨,快节奏让 日子变得粗线条,人也愈发急功近利,在越来越快的生活鼓点中渐渐失去了自我。一份调查问卷显示, 84%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生活在 “ 加急时代 ” ,而这其中有 54.7%的人感觉 “ 浮躁,踏实不下来 ” 。
10、难怪文艺青年们慨叹: “ 快生活让我们失去最多的其实是对生活的体验,而这恰恰是生活本身。 ” 20 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句的启发下,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命题。 1986 年,意大利记 者卡洛佩特里斯发起“慢餐运动”,让人们以慢慢吃开始,去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快和慢是一对矛盾,似乎隔一个时期就会对抗一次。当然也有人从 另一个角度质疑,是不是只有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让生活慢下来。当一个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到透不过气的时候,慢生活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碗“无味的鸡汤”。 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一个“慢”字。但真正的“慢生活”,不是一张机票逃离北上广,或是辞掉工作去闲云野鹤那么简
11、单。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曾说:“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成为时间的奴隶。” 所以,提倡慢,也许只是对这种不自主状态的抵抗,为的是,把人生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做时间的主人。 适当地慢下来,是为了回望初心。有句网言曾十分流行: “ 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 ”在快马加鞭的时候能适当停一停,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慢成为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机会,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 适当慢下来,是为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人们时常会陷入对不确定的担忧里,渴望直接知晓结果。人们也不免会因为别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不
12、 淡定,被旁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然而抛弃这些急躁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自会水到渠成。 适当慢下来,也是为了让快的状态更有效率。慢慢读一本“ 大部头”的书而不是让碎片化的阅读占据全部时间,慢慢写一篇足够分量的文章而不是只会用段子去“抖机灵”,慢慢学习一门知识、一项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谓的“速成秘籍”。看似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慢的“扎实”去中和快的“不稳定”。 显然,慢生活并不是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倡导慢生活的卡尔霍诺曾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网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问题里留下一句话:“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
13、吃懒做的得过且过。” 对待生活,难道不应该是有稳定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 ,知道什么时候驻足,什么时候跃起吗?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2 月 6 日 19 版 ) 1文章第 段展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 _ _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别为了匆匆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 _ _ _ 3请简要分析第 段的论证思路。 _ _ _ 4读文章,理解 “ 慢生活 ” 的含义。 _ _ _ 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 _ _ 四、 (2019 原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孙 超 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
14、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 远大的青年带来莫大的痛苦。 “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 呐喊 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 有一些道理。 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
15、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抄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 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抄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
16、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 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
17、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
18、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 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4 月 3 日 19 版 ) 1文章三次提到 “ 绍兴会馆 ” ,分别有何作用? _ _ 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 _ _ _ 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 段顺序 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 _ _ _ 4请简要分析第 段的论证思路。 _ _ _ 五、 (2018 北京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
19、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 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公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 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
20、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
21、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 “ 在空中起跳 ” ,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 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_。 (限 12 个字以内 )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 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公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B第 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C第 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
22、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_ _ _ _ 六、 (2018 湖北孝感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 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 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
23、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是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 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
24、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 “ 丧 ” 文化,到 “ 佛系 ” 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 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 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
25、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 /文,选自 2018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_ _ _ 2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指出经典 “ 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 ,引出下文。 B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数字时代让古
26、今中外的经典作 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 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_ _ _ 七、 (2018 四川巴中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 , 回答问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 “ 毁 ” 了。 “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
27、多时间找回来 ” ,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 “ 黄金 ” 。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 “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 ” 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 想法 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
28、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 “许多同事的 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 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
29、”。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 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 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 2017 年 10 月 9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