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 绪论 一: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2、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 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
3、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 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 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
4、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 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
5、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在
6、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 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
7、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 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 :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
8、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 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
9、的依赖关系,就是坚 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 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10、,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
11、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
12、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
1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 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
14、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 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
15、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 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
16、,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 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
17、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 v 来表示。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 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
18、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 补偿问题。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 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
19、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 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第五章 一: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 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
20、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
21、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 断利润。 五:经济全球化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22、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过程 1) 人们群众的利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