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机考习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0417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机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马哲机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马哲机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马哲机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马哲机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D】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 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

2、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

3、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 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

4、的区别在于【 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A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B实践 认识 实践 C感觉 知觉 表象 D概念 判断 推理 1

5、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C】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D】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指的是【 C

6、】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C】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

7、分。这两个部分是【 D】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B】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

8、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B】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 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9、。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 D】【】【】【】 A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 B】【 D】【】【】 A.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 】【 B 】【 C】【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溃

10、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 】【 B】【 D】【 】【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 】【 B 】【 D 】【 E】【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A】【 B 】【 D 】【 】【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

11、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B】【 C 】【 D 】【 E】【 】 A. 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C 】【 D】【 】【 】【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 】【 D 】【 E 】【 】【

12、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ABCDE】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 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 1分,共 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C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

13、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 阶级斗争是 C A人们随意制造的 “阶级斗争 “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C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D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D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

14、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 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D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C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15、 C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D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D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

16、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B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 D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 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

17、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 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D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18、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 “源 “和 “流 “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C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C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

19、是指 D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B 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 C 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C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 作用的肯定是 A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C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

20、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 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 B 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 D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 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 D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

21、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 D 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 B 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 1分,共 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CE A复杂

22、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 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D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CE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B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

23、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BE 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 ABCDE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C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 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BCDE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 “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24、 BCDE A完全等同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CDE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 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 1分,共 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

25、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B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C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D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

26、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 识都直接来源于 B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C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C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D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 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C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

27、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D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B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B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

28、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C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 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C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B 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9、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 差别的界限 C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C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 “防微杜渐 “的哲学依据是 C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

30、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 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D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B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B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C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D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D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 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