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3086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文献综述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国外经典的产业集群理论,包括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传统经济地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新竞争经济学理论、创新推动理论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诊释,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马歇尔、韦伯、科斯、波特、克鲁格曼等。1产业集群国外研究现状马歇尔最早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使用“产业区”的概念,讨论了“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的所谓“地方性工业”实际上就最早的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1990在国家与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

2、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关联接的现象。1998年他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进一步系统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互相联系的、在公司和机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专著中提到运输费用对集聚行为的影响。认为当集聚所带来的好处能抵消或超过由此引起费用的增加时,集聚因子便会对工厂区位产生作用。ENGELSTOFT等2006在INDUSTRIALCLUSTERSINDENMARK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一文中,通过

3、对丹麦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集群内的企业在共同奋斗目标下能够实现风险共担、互相支持,这种竞争与合作使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和创造力更为便利,有利于集群及其企业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KEEBLE和WILKINSON1999提出,外部创新资源投入、合作创新和科技人才引进等对拓展产业集群的创新具有特殊作用。集群内外部的相互学习和创新推进,提高了集群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长期的集体学习和持续的知识积累,可能会使整个集群被锁定于一条冲力越来越小的技术轨道,因而,要加强向外部2知识学习,同时改造区域创新环境并构造开放性的区域创新系统,这是推进集群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派克在(1992)INDUST

4、RIALDISTRICTSANDINTERFIRMCOOPERATIONINITALY一文中则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KEEBLE和WILKINSON1999在COLLEETIVELEARNINGPROCESS,NETWORKINGANDINSTITUTIONALTHICKNESS中提出外部创新资源

5、投入、合作创新和科技人才引进等对拓展产业集群的创新具有特殊作用。集群内外部的相互学习和创新推进,提高了集群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长期的集体学习和持续的知识积累,可能会使整个集群被锁定于一条冲力越来越小的技术轨道,因而,要加强向外部知识学习,同时改造区域创新环境并构造开放性的区域创新系统,这是推进集群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克鲁格曼(1991)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中,建立了一个简明、有效的关于产业集群的中心外围模型。通过这一模型,他力图说明区域或地理在要素配置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的模型中,处于中心或核心是制造业地区,外围是农业地区,这种模型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的聚集程度

6、。FELDMAN等(2005)在WHILEBUILDINGAFIRMENTREPRENEURSANDTHEFORMATIONOFINDUSTRIALCLUSTERS中在研究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的形成时,将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雏形阶段(EMERGENCE),一些外部环境的冲击导致大量潜在创业者向现实创业者的转化,零散的企业出现;自组织阶段(SELFORGANIZATION),集群内有大量的新企业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吸引各类辅助性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的进入;成熟阶段(MATURATION),集群已基本成熟和稳定,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共享人才和知识溢出效应。GE

7、REFFI等2005以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以及交易能力和供应能力为标准,提出全球价值链治理存在着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俘虏型和等级型等不同模式。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8提出的协调型治理进行了批评性评论,主要体现在上述交易内容和供应商能力的建构方法上,指出了购买者与供应商之间的相关性所形成的一些推论维度并不必然产生协调关系。这些文献显示,治理应该按照“标准化手段”来理解。这里的“标准化”并不是字面上的“使3事物符合标准”的意思,而是指对某一给定的实务进行重组,从而使重组后的实务能够反映或体现一种标准或规范。2产业集群国外研究现状王剑和徐康宁(2004)在FDI的

8、地区聚集及其空间演化一文中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空间分布上有特定的规律,形成地区性集聚是大多数外资企业的归宿;在聚集的空间演化过程中,FDI呈现出扩散与聚集的不同历史特征,并以江苏省FDI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分析了FDI聚集过程的空间演化模式;用回归分析证明了成本因素、聚集经济的外部性和路径依赖作用在空间演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朱瑞博(2004)在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中根据风险的来源将导致产业集群衰退的潜在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在“自稔性”风险成因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模块化理论,分析模块集群抗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他根据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存在的根源,将其

9、区分为资产专用性风险、战略趋同风险、封闭自守风险和创新惰性风险,并对应地论证了模块化化解这些风险的机理。刘恒江和陈继荣(2005)在要素、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中认为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将动力机制区分为内源动力机制与外源动力机制。内源动力机制来自于本地根植性蕴涵的丰富的生产要素,本地根植性分为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产业集群的内源动力机制将转化为内生优势;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等外源动力机制的作用带来产业集群的外部优势。惠宁(2006)在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的机理研究中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对产业集群的成

10、长机理作了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演化过程,其动力机制来源于专业化产生的报酬递增。张平(2006)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述评中则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七个方面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创新优势、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信用优势和产业组织优势。陶一山和姚海琳(2006)在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机制分析中从“地理因素”空间聚集和“经济因素”产业联系两个维度对集群进行阶段性划分,将集群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地理集聚但未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集群、4地理集聚并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产业集群、空间扩展但有产业分工联

11、系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演化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制约条件。赵海东和吴晓军(2006)在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中依据集群的动力机制的差异和演进,将集群划分为企业集聚阶段、产业集聚阶段、结网阶段、植根阶段、发展极阶段等五个阶段。他认为各个阶段在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核心生产要素、企业间联系、动力机制、竞争优势、政府作用等方面有所区别,而且,各阶段的形成条件也是动态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大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着集群的演进,高端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霍丽和惠宁(2007)在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中依据制度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把产业集群分为外生式产业集群和内生式产业集群。认为正式制度促进了外

12、生式产业集群的形成;非正式制度孕育了内生式产业集群的形成。马中东则从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他认为,社会分工的正网络效应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效率的提高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分工正网络效应和递增的聚集收益,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到该地区聚集,从而引起集群的形成和扩张。姜义平(2007)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条件探析中把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分为一是基本要素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资本资源;符合生产要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的技术和管理支撑;良好的地方基础设施。二是核心要素条件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群体;较长的产业链;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配套的市场体系;有利的制度支持。三是高端要

13、素条件合理的制度创新;适度的文化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统一的集群品牌;广泛的社会资本。惠宁(2008)在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中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是在一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支撑机构和服务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形态。顾强、王辑慈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蔡莉等(2008)将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对各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张杰、刘志彪(2008)在制度约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中认为社会

14、信用体系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这两种制度层面因素,事实上已成为影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集群升级能力的关键因素。薛艳(2009)在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中认为,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制造业5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西部产业集聚度发展水平极不均衡。林影(2010)在高技术产业集成路径研究文献中提出,并非所有集群都能实现产业集成化发展,集群的产业集成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3评述从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学者使用全球价值链为分析工具,研究产业

15、聚集升级路径,但没有将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引入到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时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这是产业集群规避“路径锁定”、应对集群风险和外部压力,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两端的高价值环节攀升需要。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模型”并进行系统研究,将从宏观的角度拓宽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的研究;现有研究大多对产业集群进行静态分析,极少有文献研究集群的生成发展过程和对其进行动态演化分析,以揭示其深层演化机理和衍生现象。目前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实践发展,缺少对集群培育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如何改造处于衰退阶段的集群研究缺乏,因而面对产业集群实

16、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很难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政府调控能力较强发达地区如何通过产业集群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很少见。为全面把握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研究,以促进全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健康蓬勃发展。而通过对余姚灯具行业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对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路径进行研究,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提升余姚灯具行业的竞争力。6参考文献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迈克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3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惠宁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的机理研究J经济学家,2006(1

17、)6王剑,徐康宁FDI的地区聚集及其空间演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7朱允卫企业规模、集群结构与技术创新优势J经济地理,2004(24)8刘恒江,陈继祥要素、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逻辑J软科学,2005(2)9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5)10姜义平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条件探析J企业活力,2007(9)11张平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6(1)12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3蔡莉,朱秀梅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赵海东,吴晓军产业集群的阶段

18、性演进J理论界,2006615陶一山,姚海琳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机制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6616张杰,刘志彪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当代财经,2008(9)17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2)18林影高技术产业集成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文库,201019ENGELSTOFTS,BUTLERC,SMITHI,WINTHERLINDUSTRIALCLUSTERSINDENMARK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JPAPERSINREGIONALSCIENCE,2006,85120FPYKE,GBECATTINI,ANDWSEN

19、GENBERGER,EDS1992INDUSTRIALDISTRICTSANDINTERFIRMCOOPERATIONINITALYGENEVA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LABORSTUDIES21FELDMAN,MP,JFRANCIS,ANDJBERCOVITZCREATINGACLUSTERWHILEBUILDINGAFIRMENTREPRENEURSANDTHEFORMATIONOFINDUSTRIALCLUSTERSJREGIONALSTUDIES,2005,3922GIBBONP,BAIRJ,PONTESGOVERNINGGLOBALVALUECHAINSAN

20、INTRODUCTIONJECONOMYANDSOCIETY,2008,37323GEREFFI,G,HUMPHREYJ,STURGEONTTHEGOVERNANCEOFGLOBALVALUECHAINSJREVIEWOFHITERNATIONALPOLITIEALEEONOMY,2005,12178一10424KEEBLE,D,LAWSON,C,MOORE,B,WILKINSON,FCOLLEETIVELEARNINGPROCESS,NETWORKINGAND“INSTITUTIONALTHICKNESS”,INTHECAMBRIDGEREGION,REGIONALSTUDIES,1999(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