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19180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9个高频考点考前再关注 高频考点 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看如何考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关系及影响 内涵要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具体规定和统治者的意 图等角度分析;关系要结合两种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所起的作用来分析;影响可从两种制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来分析 角度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要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等方面思考 二背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 周王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2)通过层层分封 , 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 天子 诸侯 卿

2、大夫 士 ” 。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小宗服从大宗 。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 世卿世禄 ” 特 权 , 把 “ 国 ” 和 “ 家 ” 密切结合起来 。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 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 三试热点命题 1 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 、 不悌 、 不睦 、 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 , 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 。 这表明 ( ) A 刑法严酷 , 宗法制瓦解 B 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 法律上出现公开的不平等 D 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解析: 选 D 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视为罪大恶极并不能说明刑法

3、的严酷性,严酷性要通过具体的处罚方式来体现,排除 A项。 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公开的不平等不能从材料 中反映出来,这种刑罚对各个阶层都适用,排除 C 项。从材料中的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可看出,这些都是违背西周宗法制的现象,将这些现象视为罪大恶极,说明政治 (法律 )关系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故 D 项符合题意。 2 有学者认为 “ 西周的封建社会 , 从纵剖面看 , 是一个宝塔式结构 , 王室之下 , 有几级2 的封建 ; 从横切面看 , 统治阶级中 , 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 。 这主要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 A 具有家国同构 、 家国一体的特点 B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4、继承权力和财产 C 宗族组织管理国家 D “ 天下为私 ” 开始取代 “ 天下为公 ” 解析: 选 A 根据材料 “ 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 可知,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再根据“ 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 宗族组织 ” ,并结合宗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可判断 A项正确。 高频考点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看如何考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创设皇帝制度的意图及其突出特点 意图要结合秦朝建立的客观背景和秦王嬴政的主观目的来思考;特点从皇帝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传承三方面归纳 角度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结合从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来分析 角度三 内阁设置的背景和职能 结

5、合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中枢机构的变化思考 角度四 军机处的设置与皇权空前加强的关系 纵向思考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脉络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二背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 使皇帝集行政权 、 司法权和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 影响深远 , 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 (2)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 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 , 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 (3)秦汉至明清 , 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 、 枢密院并重 , 直至明清废除丞相 , 设立内阁 、 军机处 ,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 、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 (4)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

6、构 。 从分封制 、 郡国并行制 、 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 , 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 三试热点命题 3 “ 陛下 ” 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 “ 陛 ” 是台阶 , 称人 “ 陛下 ” 表示 谦卑 , 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 , 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 但秦朝以后 , “ 陛下 ” 一词专指皇帝 。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下 ( ) A 皇权独尊 B 皇权专制 C 君权神授 D 皇位世袭 3 解析: 选 A 从材料关键信息 “ 谦卑 ”“ 不敢直接靠近 ”“ 站在台阶下 ” 等可以看出,“ 陛下 ” 一词带有强烈的尊卑观念,体现了皇权独尊。皇权专制指国家权力集中于

7、皇帝一人之手,君权神授指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皇位世袭主要指父死子继,这三个概念都不符合材料的本意。 4 宋朝 , 州县长官都改作 “ 知州 ” 与 “ 知县 ” , 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 、 郡太守 以及县令大不相同 , “ 知 ” 就是代理 、 兼任的意思 , 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管地方 。 这说明宋朝 ( ) A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解析: 选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朝的地方长官 “ 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管地方 ” ,可知宋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 B项正确。 A项与题意不符, C、 D 两项与史实不符

8、。 5 明史记载 :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 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 , 多出宸断 。 儒臣入直 , 备顾问而已 。 至仁宗而后 , 诸大学士历晋尚书 、 保 、 傅 , 品位尊崇 , 地居近密 , 而纶言批答 , 裁决机宜 , 悉由票拟 , 阁权之重偃然汉 、 唐宰辅 。 ” 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 ) 入阁由皇帝选任 行使宰相权力 取得决策大权 地位逐渐提高 A B C D 解析: 选 C 由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 可知 正确。从 “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可以看出内阁大学士地位逐渐提高,故 正确。 说法明显错误。由 “ 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

9、拟 ” 可知 错误。 6 光绪大清会典载 : “ 谕军机大臣行者 , 既述 , 则封寄焉 。 凡有旨存记者 , 皆书于册而藏之 , 届时则提 奏 。 议大政 , 谳 (审 )大狱 , 得旨则与 。 ” 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 地处内廷 , 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 , 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 , 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 , 职能单一 解析: 选 B 清朝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 A项中 “ 专管军务 ” 与 D项中 “ 专理刑狱 ”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 项中 “ 设有官衙 ” 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题干信息 “ 谕军机大臣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 得旨则与 ”

10、可知,清朝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 B项符合题意。 高频考点 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4 一看如何考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趋势及实质 结合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分析演变过程及趋势;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来理解其实质 角度二 对科举制的评价 可从进 步性 (如打击士族特权、提高行政效率、体现一定的公平性等 )和局限性 (重才识忽视品行、缺乏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等 )两方面分析 二背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由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 (2)科举制把读书 、 考试

11、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是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 三试热点命题 7 史学家钱穆指出 “ 此制用 意 , 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 , 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 , 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 。 下列文献史料与 “ 此制 ” 直接相关的是 ( ) A 二代用人 , 世族之弊 , 贵以袭贵 , 贱以袭贱 (魏源默觚下 治篇九 ) B 武帝即位 , 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班固汉书 董仲舒 )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

12、下人才士庶 , 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杜佑通典 选举典 ) D 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朝看遍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 解析: 选 D 根据材料 “ 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 ” 可以了解到这是指科举制度。 A项指世官制; B项指汉武帝时 确立的察举制; C 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D 项孟郊登科后 “ 科 ” 指科举制,反映了士人科举高中后的心情。 8 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 “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 , 而不悉其行 , 至后败职 , 虽刑戮之 , 而民已敝矣 。 ” 这反映了科举制 ( ) A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B 考试内容脱离实际 C 未能提高行政效率 D

13、 忽视对品行的考察 解析: 选 D 唐太宗认为:今天专以才学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官员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选 D 项。材料没有反映监督机制,故排除 A项; B项说法太绝对,因为材料只是提到科举制度忽视对官员品行的考察,而并没有认为其考试内容脱离实际; C 项中的 “ 提高行政效率 ”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 高频考点 4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一看如何考 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运作方式及其特征 运作方式从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和性质上思考;结合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14、直接民主这些特点来思考 角度二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发展历程需要从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体系完备几个阶段思考;特点要依据法律内容来分析 角度三 罗马法的实质及其影响 实质需要从其维护的阶级利益上思考;影响可从对罗马统治阶级及近代欧洲国家的立法和司法的影响方面思考 二背答题术语 (1)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 特征是小国寡民 , 各邦独立自治 。 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 ,保护自身利益 , 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 (2)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 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 轮番而治就是 “ 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 。 (3)雅典民主只

15、是 “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 的政治制度 , 民主对妇女 、 外邦人 、 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 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 。 (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 使审判 、 量刑有法可依 , 这是罗马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 , 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 (5)罗马法在发展过程 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 、 完善 ,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 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 、 逻辑性很强 , 法理精深 , 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 (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 (前期是公民,后期指自由民 )平等 , 维护了罗马共和国 (后来是罗马帝国 )的统治 。

16、 三试热点命题 9 “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 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 , 对所谓 好父亲 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 ” 为使这些 “ 新贵 ” 赢得充当 “ 好父亲 ” 的机会 , 梭伦首先( ) A 设立财产等级制度 B 确定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C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6 D 将陪审法庭 确立为最高司法机关 解析: 选 A 据 “ 来自平民家族 ”“ 对 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 可知 “ 新贵 ”是政治上无权的新兴的工商业者。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垄断,使工商业者拥有了相当大的政治权益,所以选择 A项。 B、 C、 D 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1

17、0 “ 要式买卖 ” 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的最古老的方式 。 采用 “ 要式买卖 ” 时 , 当事人 (主要是罗马市民 )必须亲自到场 , 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 , 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 。 买卖时 , 由司秤人持秤 , 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 , 一手持铜块说 : “ 依照罗马法律 , 此物应归我所有 , 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 ” 说毕 , 以铜块击秤 , 随即交给出卖人 , 买卖就告成立 , 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 。 这种 “ 要式买卖 ” 反映出罗马法的特征是( ) A 保护私有财产 B 注重形式规则 C 最早的成文法 D 保护贵族利益 解析: 选 B 材料实

18、际上解释了 “ 要式买卖 ” 的整体过程,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场,并由证人作证,体现了注重过程形式的特点, B项符合题意。 11 罗马法院广场有一塑像 , 她一手执宝剑 , 一手持天平 , 但双眼用布蒙上 。 其含义是 :“ 天平用以衡量法 , 宝剑用以保护法 , 前额垂直的秀发代表 诚实 亦即 真相 , 而蒙眼闭目 , 则表示审判要 用心灵来观察 。 ” 这便是整个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法律化身 正义女神的雕像 。 这表明 ( ) A 罗马法源于 “ 公平 ”“ 正义 ” 原则 B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 罗马法需要借助神的权威维护 D “ 公平 ”“ 正义 ” 需要各种力量共同维护 解析:

19、 选 D 由天平、宝剑的作用及前额秀发、蒙眼闭目的寓意可以看出,仅有法律是不够的,没有宝剑,法律有可能遭到践踏,同时法律的执行还与执法者的品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频考点 5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一看如何考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通过图片或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耕作技术等方面来分析 角度二 通过创设情境材料考查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认识 依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来分析 角度三 通过创设材料考查古代手工业技术 从手工业行业之间技术的交流、技术的世代7 传承的特点 传承等方面来分析 二背答题术语 (

20、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 秦汉时期 , 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 、 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 冶金 、 制瓷 、 纺织三个领域的手工业成就最为突出 。 (3)西汉开始 , 中国丝绸远销亚洲 、 欧洲 , 为中国获得 “ 丝国 ” 的誉称 。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 称为 “ 丝绸之路 ” 。 三试热点命题 12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 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观察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 , 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

21、题是 ( ) 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 选 C 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 C 项正确。 13 淮南子中记载 : “ 故神农之法曰 : 丈夫丁壮而不耕 , 天下有受其饥者 ; 妇人当年而不织 , 天下有受其寒者 。 故身自耕 , 妻亲织 , 以为天下先 。 ” 这句话强调了 ( )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 选 B 材料的大意是男人不耕作,则天下 就有人会挨饿,女人不纺织,天下就有人会受冻,故神

22、农氏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这说明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材料强调耕织的重要性,故 B项符合题意。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 C 项; A、 D 两项与材料无关。 14 明清时期 , “ 苏 (州 )城花素缎机生业 , 向分京苏两帮 , 各有成规 , 不相搀越 (技艺 )均系世代相传 , 是以各归主顾 , 不得紊乱搀夺 ” 。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 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8 解析: 选 C 题干材 料反映了苏州纺织业分为京苏两派,两派的技术都是世代相传的,不互相交流,这反映了

23、手工业生产存在着技术垄断的现象, C 项正确; A、 B、 D 三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 高频考点 6 古代商业的繁荣与古代经济政策 一看如何考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通过引用名人言语或相关材料考查商业的发展变化 可从商业活动场所、交换内容、交换媒介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角度二 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经济政策 政策从重农抑商、 “ 海禁 ” 与 “ 闭关锁国 ”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及历史影响分析 二背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 ,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 (2)秦汉时期 , 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经商活动受到时间 、 地

24、点的限制 。 (3)宋代商业环境 相对宽松 ;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 ;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商帮 ” , 其中人数最多 、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 认为农业是本业 , 工商业是末业 。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 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 三试热点命题 15 两汉时期 , “ 钱 ” 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 。 而从两晋时期起 , 钱的别称被大量

25、收录 :鲁褒尊其为 “ 孔方兄 ” , 干宝以 “ 青蚨 ” 称之 , 而王衍则贬之为 “ 阿堵物 ” 。 这说明魏晋时期 ( ) A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 自然经济瓦解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体 C 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 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 选 A 从材料信息看,两晋时期,钱的别称纷纷出现,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货币,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故 A项正确;两晋时期自然经济并没有解体,仍占主体地位, 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货币观念的变化,与文学内容变化无关, C、 D 两项错误。 9 16 在汉书 中 , 有多

26、处记载汉初皇帝 “ 重农 ”“ 劝农 ” 的诏令 ;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享先农并举行亲耕田典礼的地方 , 这里有一块面积为一亩三分的天子亲耕田地 ,称为 “ 田 ” , 俗称 “ 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B 古代工商业发展受到压抑 C 政府提倡男耕女织 D 此做法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 选 A 材料信息 “ 重农 ”“ 劝农 ”“ 祭享先农并举行亲耕田典礼 ” 表明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农业,故选 A项。 高频考点 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看如何考查 命题角度 破题思路 角度一 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可结合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

27、其重要思想主张来分析;影响可从社会转型、思想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角度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内涵 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 春秋大一统 ”“ 君权神授 ”“ 天人合一 ”“ 三纲五常 ” )及作用来解答 角度三 通过设置材料考查理学的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结合理学对理的认识来分析;作用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分析 角度四 全面认识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据明清之际重要思想家的主张来分析,理解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影响 二背答题术语 (1)春秋战国时期 : 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 所以当时没有受到

28、统治者的重视 。 (2)西汉时期 : 西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 , 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 要 ,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 (3)宋明时期 : 儒家思想吸收了佛 、 道思想 , 形成了理学 。 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 更具思辨性 、 哲学性 , 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 (4)明清之际 : 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 、 倡导经世致用等主张和唯物思想等 , 对近10 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 三试热点命题 17 “ 绝圣弃智 , 民利百倍 ; 绝仁弃义 ,

29、 民复孝慈 ; 绝巧弃利 , 盗贼无有 。 ”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 孔子 “ 仁 ” 和 “ 礼 ” 的学说 B 法家 “ 以法治国 ” 的思想 C 老子 “ 小国寡民 ” 的思想 D 墨子 “ 节用 ”“ 兼爱 ” 的主张 解析: 选 C 材料的大致含义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名誉,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材料阐释的是道家的 “ 小国寡民 ” 思想,主张禁绝一切 “ 有为 ” 的事情,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A、 B、 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18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 : 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

30、, 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 , 用 天定 的禁欲主义 、 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 , 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 经历 两次改造 , 儒家变为儒教 , 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 ” 使 “ 儒家变为儒教 ” 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 A 孟子主张施行 “ 仁政 ” ; 董仲舒提出 “ 存天理 , 灭人欲 ” B 荀子提倡 “ 仁义 ” 和 “ 王道 ” ; 朱熹提出 “ 存天理 , 灭人欲 ” C 董仲舒提出 “ 天人感应 ”“ 三纲五常 ” ; 朱熹提出 “ 存天理 , 灭人欲 ” D 朱熹提出 “ 存天理 , 灭人欲 ” ; 王阳明提出 “ 致良知 ” 和 “ 知行合一 ” 解析: 选 C

31、第一次改造 “ 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 ”与董仲舒的 “ 君权神授 ”“ 天人感应 ” 主张相符合;第二次改造 “ 用 天定 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 来束缚民众 ” 与朱熹 “ 存天理,灭人欲 ” 的思想一致。 19 宋代理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 ” ;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的呼吁 。 二者的相同点是 ( )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解析: 选 A 结合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张载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重要使命及责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也是在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故 A项属于二者的相同点。B项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C、 D 两项都是宋明理学的 特点。 20 对 “ 束书不观 , 游谈无根 ” 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朝都穆听雨纪谈 、 清朝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 , 这反映了 ( ) 社会转型时期的需求 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传统的儒家思想已被抛弃 空谈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