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消 “ 两工 ” 对哈尔滨市农村基础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取消 “ 两工 ” 对哈尔滨市的农村基础建设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给治理和监督管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难。在分析困难与挑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宣教力度 ,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建立 “ 一事一议 ” 筹劳监管机制、用活 “ 一事一议 ” 筹资筹劳政策、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等对策建议。 下载 关键词 :哈尔滨市 “ 两工 ” 农村基础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 ,农村 “ 两工 ”?v 义务工、积累工 ?w 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筹劳筹资渠道 ,对农村基础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 ,党和国家连续对农业和农村
2、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先后实施了 “ 一免两补 ” 、取消 “ 两工 ” 等惠农政策 ,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 ,取消 “ 两工 ”对我市的农村基础建设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给治理和监督管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困难。农民向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呈逐年下降 趋势 ,农村基础建设用工与取消 “ 两工 ” 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 ,2003 年至 2007年我市农民投工分别是 208 万个、 172 万个、 154 万个、 106 万个、 85 万个 ,2007 年投工数比 2003 年下降了 59.13%。取消 “ 两
3、工 ” 推行 “ 一事一议 ”筹劳制度是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 ,但 “ 一事一议 ” 方式组织开展农村基础建设又遇到很大阻力。如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切实抓好农村基础建设工作 ,是我市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 “ 两工 ” 取消对农村基础建设产生的影响 1.乡、村两级农村基础建设财力难支撑。税改前 ,我市农村基础建设主要靠动员受益区群众出工 (义务工、积累工 )筹资来实施。税改后 ,农民出工、投资需通过 “ 一事一议 ” 的办法解决 ,而农村基础建设涉及面广、线长、见效慢 ,“ 一事一议 ” 难度较大。由于无资金 ,加之取消 “ 两工 ” 后又组织不到修护所需的劳动力 ,有些县 (市
4、 )、乡 (镇 )、村级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已陷入了无力维修和无人管护的窘境。如遇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自救及恢复建设将得不到保证。如大面积农田被毁 ,防洪堤坝被冲断 ,山体塌方 ,泥石流等 ,其救灾恢复工作量大 ,往往需要动用全村甚至全乡的劳动力。取消 “ 两工 ”,救灾恢复工作依靠 上级解决或者长期耽搁 ,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尽管省政府出台了 “ 一事一议 ” 出资补贴一半的优惠政策 ,但很多农民出资投劳积极性依然不高。税费改革后 ,乡、村两级收入减少 ,许多乡、村负债较严重 ,对于农村基础建设项目 ,乡、村两级财力难支撑 ,出现了 “ 乡、村集体无钱可出 ,无工可用 ,欲治无力 ” 的局
5、面。 2.建设速度减缓 ,整体效益不理想。取消 “ 两工 ” 后投资减少 ,投劳的可能性和积极性也随之下降 ,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 ,甚至停滞。取消“ 两工 ” 后 ,部门间、区域间协调困难 ,不能做到整体推进 ,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由于群众各 有想法 ,一些基层干部心存顾虑 ,上下沟通不易 ,从而难以形成合力 ,导致一些项目和建设工程难以有效组织和实施。劳力调集难 ,使用成本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取消统一规定的义务工之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筹劳难度更大 ,成本也不断提高。 “ 马太效应 ” 明显。以前“ 两工
6、 ” 负担重的地方 ,往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实力弱、债务负担重、建设任务大的乡村 ,且一般也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重点产区 ,取消 “ 两工 ”后 ,这些地区所受到的冲击较大 ,而较为发达的乡村所受影响则相对较小 ,从而导致了新的发展不平衡。 3.“ 一事一议 ” 变成 “ 事事不议 ” 或 “ 无事也议 ” 。 “ 一事一议 ” 问题多 ,难度大。一是取消 “ 两工 ” 推行 “ 一事一议 ” 筹劳制 ,国家暂时没有颁布相应的法规和条例 ,地方各级政府对筹劳数量也没有硬性规定 ,加上有些基层干部对取消 “ 两工 ” 实行 “ 一事一议 ” 筹劳搞农村基础建设的政策理解不够透彻 ,对新形势下如何
7、开展 “ 一事一议 ” 筹劳认识不足 ,工作起来比较被动。很多农村干部还不能从 “ 老套子 ” 中跳出来去探讨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措施和新办法 ,当需要 “ 一事一议 ” 筹劳时 ,如果有部分村民拒绝和阻止 ,就会变为该议的 事议不了。二是乡、村两级政府可支配收入大大减少 ,财政、财务运转比较困难 ,“ 一事一议 ” 筹劳在有些地方就有可能成为乱收费的幌子。大事议 ,小事议 ,甚至无事也要议。三是大量劳动力外流使 “ 一事一议 ” 筹劳难以落实。在我市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情况下 ,“ 一事一议 ”筹劳政策的落实已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在家的劳动力对 “ 一事一议 ”筹劳有相当的抵触情绪 ,不愿
8、接受筹劳任务。四是现阶段农民自主决策能力不高 ,农民议事随意性较大 ,对 “ 自己的事自己议 ,自己管理 ,自己监督 ” 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4.“ 一事一议 ” 方式组织开展农村 基础建设遇到很大阻力。取消 “ 两工 ”后 ,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是很多农民不愿参加议事、不愿承担义务。呼兰区 2004 年水毁严重 ,许多农田灌排设施遭到破坏 ,有关乡镇组织 “ 一事一议 ”, 很多农民根本就不参加议事会 ,致使议事会无法进行 ,堤防工程不能得以及时修复 ,再遇洪水还要重复受灾。二是农村基础建设具有利益不均衡性 ,组织 “ 一事一议
9、”, 往往议而不决。双城市兰陵镇兴建靠山村涵闸 ,一小部分村民认为与自己利益小 ,不同意出资出工 ,多次议而未决。三是农村基础建设工程具有区域性 ,跨区域、跨乡村的建设工程难议。阿城区河东灌区主干渠较长 ,穿越亚沟、阿什河、料甸等乡镇 ,由于上游亚沟主干渠较长 ,受益面积较小 ,干渠清淤段那里的群众在 “ 一事一议 ” 中就不情愿出资出劳 ,使该灌区干渠清淤受阻。从很多地方实践看 ,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出资投劳新办法有待进一步确立。 二、取消 “ 两工 ” 后开展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教力度 ,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农村基础建设
10、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进一步增强农 民建设意识 ,提高农民投资投劳的自觉性。农村基础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没有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农村基础建设就难以进行 ,特别是在国家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 两工 ” 取消的现实情况下 ,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基础建设尤为重要。因此 ,通过宣传教育 ,为保证 “ 一事一议 ” 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要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 ,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基础建设。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 “ 民办公助 ” 、 “ 以奖代补 ” 政策 ,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2.建
11、立 “ 一事一议 ” 筹劳监管机 制。有关涉农部门和农村干部要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的农村劳动积累新机制 ,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建设新的组织方式。明晰产权和利益关系 ,实现劳动积累资本化 ,并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建立 “ 一事一议 ” 筹劳机制可从政策、政府、群众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落实政策。加大 “ 一事一议 ” 筹劳政策的宣传力度 ,使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进村入户。二是加强政府监管。强化政府对农村 “ 一事一议 ” 筹劳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 ,尽快制定哈尔滨市农村基础建设出资筹劳办法 ,对 “ 一事一议 ” 的筹劳原则、筹劳方法和程序等做出明确 规定 ,
12、做到依法办事。三是注重提高 “ 一事一议 ” 的实际效果 ,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 ,防止议而不决 ,错失良机。同时 ,防止借农村基础建设之机搭车收费。对于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区域性工程 ,县、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可以先通过县、乡人代会决定工程建设与否 ,然后在农业部门搞好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将效益指标、土方任务等分解到受益的乡、村 ,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 ,由县、乡政府协调关系 ,统一组织劳力 ,统一开工、竣工时间 ,实行统一会战。四是群众监督。将 “ 一事一议 ”筹劳政策、筹劳方案及使用情况予以公示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依法 行政的透明度 ,使 “ 一事一议 ” 筹劳自动接受
13、群众监督 ,做到让群众满意放心。 3.用活 “ 一事一议 ” 筹资筹劳政策。为解决一村想办又办不了的农村基础建设问题 ,可采取政府组织 ,村与村之间自愿联合 ,以村、户为单位 ,充分利用 “ 一事一议 ” 政策 ,按照 “ 谁受益、谁负担 ” 和 “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 ” 的原则 ,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 ,由一两个村或三五个村联合 ,共融资金和组织农民投工。这样既解决了一个村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配合、协调 ,团结共建的作用。五常市二河乡小流域建 设需用工 3.76万个 ,按现有每个劳力投工 15个计算 ,流域内农民只能投劳 2.
14、42万个 ,市水务局协助二河乡政府通过 “ 一事一议 ”, 协调其它村采取借工和换工的方式出工 1.34 万个 ,保证了建设用工的需要 ,并在工程竣工后 ,将投劳使用情况向村民张榜公布 ,收到了良好效果 ,起到了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政府应及时出台或修订相关政策和法规 ,规范和引导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和创新 ,如水利民营化、产权制度改革、专业协会组织等。 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是搞好 农村基础建设的关键。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支持 ,争取提高国家、省财政的投入比例 ,尽量减少县 (市 )、
15、乡 (镇 )的自投比例。二是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为原则 ,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要把农村基础建设纳入财政预算 ,逐步建立农村基础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依法征收各种规费 ,增加农村基础建设投入。抓好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江河堤防维护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规费征收入库工作。四是整合部门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 ,整合国家及省级安排的农 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化农田建设、重点旱片治理、土地整治等专项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建设。六是建立灾害风险机制 ,做到以丰补欠
16、。为了避免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被动局面 ,在丰收效益好的年份可以集中一部分资金作为储备 ,以应对农业旱涝风险。 参考文献 : 娄炳南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J.江海纵横 ,2007,(03) 刘书祥 ,王克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状况亟待改善 J.中国金融 ,2007,(06) 周明军 ,张继国 ,李华 . 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 J.水利天地 ,2006,(11) 付永 ,曾菊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激励问题探析 J.生产力研究 ,2007,(14) “ 两工 ” 取消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五项工作 J.领导决策信息 ,2004,(34) 取消 “两工 “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办 ?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4,(10) (责任编辑 :罗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