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 “中医学定量辨证理论研究 ”的反思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学术体系的一大特点 , 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原则 , 也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中医学的优势能否体现 , 关键 在于 能否取得理想的疗效 , 而取得佳效的 关键 即在于能够 正确辨证论治 , 而正确地辨证论治则 依靠 于中医师高超的 辨证水平和能力 。 所以致力于 提高辨证能力与水平的研究 则无疑是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的专题。而 定量辨证 ( 即辨证论治中对病证的轻重程度、不同病性之间的比重的思辨过程 ) 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环节。1 中医学需要定量辨证 众所周知 , 中医学辨证论治包括 定位、定性、定势、定因 等方面。但对于
2、判别证情轻重之 定量辨证 的研究自古至今相对较少。且目前较为显著的问题是:中医队伍中不少人对定量辨证不够重视 , 临床只问症状有无 , 不进一步作定量辨证的思辨 , 这无疑会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 因为定量辨证在整个辨证论治中确实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如证情的轻重直接决定处方用药的剂量轻重、方药配伍的比重搭配等重要问题 , 而 定量辨证的有无和精细与否 也直接 关系 到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的精准程度, 也就直接 关系 着疗效的理想程度。 临床上许多病证并不是单结构、单一的证候 ( 如单纯的虚证、实证或单纯的寒证、热证 ) , 而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 甚或是更为复杂的多种病性同时存在。
3、 既然临床多为复合病性的病证 , 所以对于辨别复合病性的证候中 各病性 之间的 比重 的 定比辨证 便也成为定量辨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 王昌恩 等认为 ,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 证与证之间的演化是没有截然界限的 , 那么其 “结合部 ”(证与证之间的过渡阶段)也可以称作 关联证 , 并倡导将关联证作为深入研究的重点之一 。 那么这种辨认关联证的思想就是要注意辨别 疾病过程中某一病性从无到有、从轻到重 的量变 , 以及 不同病性之间比重的转移变化 , 这就是要培养和锻炼精细的定量定比辨证的能力。临证仅仅有粗略的辨证 , 而没有对各病性的量值、比重的尽可能精准的把握, 就不能开出一个方药配伍和剂
4、量搭配更为准确、更具有针对性的处方 , 因此 , 临床就不会获得理想的疗效。 况且自古以来临床上许多病例疗效不佳的 原因 往往是因为中医师对病证 定量定比辨证缺无或不精确 而导致。因此 , 中医学 需要 定量辨证 , 也包括其中更为精细的 定比辨证 。2 中医学定量辨证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及其弊端分析 近几十年来 , 本着对中医学进行更客观科学的研究 , 以使其走向世界、走向规范化的宗旨 , 学术界对中医学的客观化、数字化的研究愈来愈多 , 其中尤以 中医四诊定量化 的研究最为广泛。中医定量诊断研究始于 20世纪80年代 , 通过 借鉴 循证医学 和 数理统计 等学科的思路和方法 , 相继开展了 病证的计量 研究和 证候诊断模型 研究。 当前用于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现代方法主要有 : 多因素回归分析 、 最大似然判别法 、 因子分析 、 主成分分析 、 典型相关分析 、 结构方程模型 等 。如 卓同年 从 “可观控建模 ”的思路出发 , 依据 泛系理论 的量化原理与方法 , 探讨中医的量化建模问题。 李建生 等 认为 , 基于 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量化模型 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应用 , 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和检验结果的比较可为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王学伟 等 应用 贝叶斯网络 方法 , 通过 数据挖掘技术 分析 474例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 , 进行血瘀证定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