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仿生与思维创新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 材料仿生与思维创新(Biomics of Material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课程号(代码):300003020课程类别:校公选课学时: 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仿生是一种设计思想,通过参考并模仿经过漫长时间考验的自然模式和策略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 仿生学” 于 1960 年正式诞生。它成为生物学、数学、材料学和工程技术科学边缘上的一门崭新学科。对理工科,尤其是材料、高分子、药学或生命等学科的本科生,为了拓展其视野有必要进行仿生的高级科普知识的奠基,引发其浓
2、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仿生的兴趣将使学生从孤立、局部的思维习惯中跳出来,放开视野,养成丰富的联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讨论,有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增加他们对五彩缤纷大自然的观察兴趣,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 毕业要求 6,分指标点 6.1。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 概述 (3 学时)简要介绍仿生学研究的内容和材料仿生研究的内容,介绍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讨论模式。要点:生命的启示仿生学的概念,材料仿生与仿生材料材料仿生研究的内容和分类材料仿生需要思维开放课程学
3、习的目的、方法、要求第二章 生命的起源与自组装现象 (6 学时)本章讨论生命的起源,介绍了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并对自组装现象及其在材料仿生领域的应用进行讲解。通过本章的讲解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讨。1、概论(1 学时)要点: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重要属性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2、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3 学时)要点: 生命起源的三个阶段:化学进化、生物进化、物种进化生命发生的历程及相关证据米勒实验及其重要意义,对我们的启示(讨论)3、自组装的意义及其在材料仿生方面的应用(2 学时)要点: 自组装的含义,特点不同尺度的自组装现象自组装在材料领域的应用自组装现象对我们的启示(讨论)第三章 物种进化
4、的物质基础(6 学时)从进化论入手,详细阐述进化论的发展、演化,讨论进化论的物质基础和对材料仿生的意义。介绍对进化论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探讨他们的成长和研究之路对我们有何启发。1、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进化树(3 学时)要点:达尔文生平简介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形成及启示拉马克的生平和贡献进化论的证据和发展孟德尔的生平和贡献进化论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讨论)2、遗传的保守和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1 学时)要点: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及启示3、物种进化的宏观过程对材料仿生的启示(2 学时)要点: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材料表面从壁虎和昆虫的足谈起仿生的构思与新材料(讨论)第四章 个体发育中组织和器
5、官的结构和功能及仿生应用(6 学时)本章介绍了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及个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讨论了这些生物现象对材料仿生的启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知悉:结构是仿生的基础,功能是仿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奠定基础。1、动物个体发育及其相关的仿生研究(1 学时)要点:发育的基本过程胚胎干细胞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克隆技术2、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仿生(2 学时)要点: 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与材料仿生牙的结构和功能与材料仿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与材料仿生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对材料仿生的启示(讨论)3、动物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仿生(
6、3 学时)要点:蜘蛛丝的仿生壁虎、蜘蛛等动物和昆虫足的仿生昆虫翅膀表面的自洁性仿生研究水黾轻功仿生研究动物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对材料仿生的启示(讨论)第五章 细胞膜与胞外基质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其仿生(6 学时)通过对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这些微观功能单位的讲解,自其结构和功能上获得从分子水平仿生材料的启迪。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功能及仿生应用(4 学时)要点:细胞膜的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功能仿细胞膜的磷脂化材料细胞膜受体仿生微观仿生材料(讨论)2、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作用及其仿生(2 学时)要点:细胞外基质的组成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仿细胞外基质材料的设计(讨论)第六章 生命物质为材料的设计提供想象的模板(6 学时)从应用角度出发,举例说明生命物质为材料的设计提供想象的模板,在举例中引导同学们思考,并帮助同学们拓展创新思维。要点:基因治疗与仿生、创新思维组织工程学和生物材料从生命物质获得启示仿生思维已成为药物创新的源泉之一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材料仿生与思维创新 ,孙树东、万昌秀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年。五、主要参考资料 仿生材料,崔福斋,郑传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 仿生科学,曹媚,张雪芹,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6 年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课程总成绩中,期末占 50%,平时课堂讨论成绩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