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篇 原文选读,阴阳五行,内经中论述阴阳五行的篇章,既立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专篇论述,又与其它理论密切结合而散见于各具体篇章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题解提要,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适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 阴阳应象大论:是关于阴阳在自然界和人体有象对应的理论。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为什么篇名冠以“大论”二字呢? 一、经文内容重要 二、内容广博,篇幅长 是系统讨论阴阳学说大道理的专篇,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内容最完整而又重要的篇章,
2、故冠以“大论”之名。 本篇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论述了阴阳的概念,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人体无论是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还是养生、保健都必须以阴阳为本的理论要点。,题解提要,本篇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2.以阴阳理论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法、养生、药食气味的规律,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 3.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对自然界事物和人体进行五行归类的“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未选),1、掌握阴阳的含义及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2、联系脏象理论理解形、精、气、化的转化关系,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3、联系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理解气味阴阳对药物应用的
3、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4、联系取象比类方法,了解“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目的要求,5、了解“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6、了解和调阴阳的养生学意义。 7、了解阴阳理论在诊法的临床应用。 8、背诵: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腑。2阴胜则阳病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目的要求,原文诵读,一、阴阳学说的总纲及其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原文,天地:泛指自然界道: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规律、法则 2、本源 1、 规律、法则 “阴阳
4、者,天地之道也”释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如张介宾类经阴阳类一注云:“道者,阴阳之理也。”,注释,2、本源其一: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又作了进一步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的“有物混成”,即是指世界的本源物质,这与古代浑天说观点是一致的,注释,2、本源其二,从篇题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解释,“阴阳应象”之“阴阳”系指人体阴阳之气,“阴阳应象”即是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通应,这是古代惯用的取象比类的说理方法,所以篇题已经明确指出“阴阳”是物质,是自然界阴阳之气。由此“阴阳者,天地之道”可以释为:自然界阴阳之气是
5、形成天地、化生万物的本源物质。,注释,这两种解释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后世普遍把“道”理解为规律、法则。,注释,纲纪:总纲、纲领,即把一切事物总的归纳起来。张介宾注:“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 (万物之纲纪是言阴阳是分析和归纳万事万物的总纲)父母:根本、本源;(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生:产生;杀:衰亡、消亡;本始:本原、起点;(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本原和起点),注释,神明:变化不测谓之“神”,品物流行谓之“明”,能使万物显露形象和变化的巨大力量,谓之“神明”;即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府:藏聚之所; 神明之府,是言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表现于外的现象的概括。求:推
6、求;本:阴阳。由于人体疾病是阴阳失调所致,故治病必须协调阴阳这个根本。,注释,1、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是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在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从产生到死亡,从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包括人在内,都受阴阳的主导和制约,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界内在力量在起作用。,经文分析 概括地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1、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所以,探讨阴阳的概念与规律,也就认识了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即治病也必须根据自然界规律(即阴阳)来作指导,对内经诊治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
7、方法论意义。,经文分析概括地说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2、哲学的阴阳概念和中医学的阴阳概念的区别: 哲学的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原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内经对阴阳的应用,并不仅从哲学的角度,而且还把它的某些内容与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代表与生命有关的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代表生命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经文分析,联系: 虽然哲学的阴阳和医学的阴阳含义不尽相同,但医学中的阴阳是在哲学阴阳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所以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既有哲学又有医学的理论,就是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8、经文分析,3、阴阳概念与哲学上“矛盾”概念的异同: 矛盾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阴阳虽有其普遍性,但它不能概括自然界所有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只适用于自然界中具备一定属性的事物和现象,没有矛盾概念那样灵活、普遍。 因此,阴阳是矛盾的一部分。,经文分析,4、“治病必求于本”本,本意为草木的根,引申为根基、根本的东西,而在此则指阴阳。为什么要以阴阳作为治病的根本呢?又如何求本呢?第一、从生理角度讲,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之本就来源于阴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第二、从人体结构上讲,人体各器官组织也是由阴阳构成的,“人生有形,
9、不离阴阳”,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第三、从病理角度讲,人体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如临床上表现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甚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经文分析,第四、从疾病诊断方面上讲,诊断的目的在于弄清阴病,抑或阳病,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第五、从疾病的治疗方面上讲,由于疾病的发生、变化是阴阳失调所致,因而治疗上重在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第六、从养生方面上讲,人体阴阳之气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关键,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法天地阴阳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0、”。因此,用阴阳的理论达到分析生理,探讨病理,指导治疗的目的,故“治病必求于本”是内经中指导辨证论治的最重要原则,是医生必须遵循的法则。,经文分析,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原文,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物质的清轻者为阳,物质的重浊者为阴。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
11、为阴阳既主生长,又主杀藏。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注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注释,飱泄:飧,水浇饭。礼记正义玉藻孔疏:“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即完谷不化。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
12、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我们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治疗该病证。,注释,胀: 胀满。 胀即指胸膈胀满。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我们可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之类宣通胸阳,行气消滞。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注释,论述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人体清阳浊阴升降失常的病理,经文分析,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13、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说明天地是由轻清、重浊两种不同状态物质相互对立组成的。2、阴阳的性质: “阴静阳躁”,经文分析,3、阴阳的互根: 是指阴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双方都以彼方的存在作为已方存在的前提,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以万物的生长收藏说明阴阳互根关系,它包含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事物一年四时中春夏生长、秋冬收藏的正常发展规律; 二是认为“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而“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经文分析,4、阴阳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经文分析,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
14、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经文分析,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寒是阴,热是阳,冬至是寒到极点向热的方面转化,夏至是热到极点向寒的方面转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如高热的病人,由于热毒深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阳气暴脱的阴寒危象,这是热极生寒,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治疗得当,肢体转温,脉象转和缓,阳气恢复,属于寒极生热,由
15、阴转阳。由此可见,阴阳两个方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经文分析,6、阴阳的升降: 阳气轻清,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阴气重浊,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是阴阳的发生、升降、演化规律之一。7、阴阳反作致病: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如果因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而反下降,阴应降而反上升,就会致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经文分析,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降,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
16、、檀香、枳壳等可选。,临床运用,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58岁,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饮食不好,胃部膨胀,喜嗳气矢气,子宫下坠,舌淡脉弱. 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当归9g黄芪12g白术9g 陈皮9g 升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木香6g大枣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临床运用,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原文,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轻清
17、上浮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而成为雨。雨虽然是从天上降落下来,却源于地上湿气的不断上升,故谓其“出地气”;云虽然是地上的湿气上升之后聚而形成的,却源于天上热气的蒸发,故谓其“出天气”。以云雨互变来说明阴阳升降相交之机理,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交,从而化生万物。,注释,论述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理论,经文分析,1、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转化,
18、云虽地气之升,实本天气所降之雨,雨虽天降,实本地气所生之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二阴。(清阳之气出于人体的上窍,而有发声、视觉、嗅觉、味觉等功能,糟粕和废水由前后二阴排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浊阴,指精血津液。(清阳之气发布于腠理,而能温煦体表肌肉,浊阴之气充养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浊阴,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归:传化并滋养。(清阳之气充实于四肢,
19、饮食物则归入六腑),经文分析,2、此外还要弄清三个清阳,三个浊阴所指的不同,由此可见,阴阳为一相对概念,在不同范畴中所指不同,因此要分别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规定其具体范畴,否则将无法作出正确划分。,经文分析,这一理论对后世治疗学的重要意义:经文中提出的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和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的特性,为后世治疗学中多种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用益气升阳之法治疗耳目不聪, 采用攻下法治疗肠胃积滞, 治疗表证用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的温阳法, 治疗水肿的利水逐水法等,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启发下,发展而成的。,临床运用,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
20、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原文,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归,有二义,一为生成、充养;一为被生成、被充养。气,也有二义,一为人体之气,一为饮食物之气(食气)。“味归形,形归气”,谓饮食物之五味充养形体,而形体也仰赖人身元气的充养。“气归精,精归化”,谓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而饮食五气
21、又须经过化生作用才能转变为人体之精气。精食气,形食味:食,读为“饲”,即“赖所滋养”。该二句系对“气归精” 、“味归形” 的进一步说明。化生精,气生形:系对前“精归化” 、“形归气” 的进一步说明。味伤形,气伤精:饮食五味虽能充养形身,但五味太过反能伤害形身;饮食五气虽能化生精气,但五气太过也能伤害精气。,注释,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指人身之气。人体之精能够化生气,气也可因饮食五味偏嗜而受伤。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系对饮食药物性味功能的概括。吴昆注:“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少火,历代有二种不同解释
22、:一谓壮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热纯阳者,少火指饮食药物之气味辛甘温和者;另一种解释认为火指阳气,壮火即过亢之阳气,少火则指温和而不亢旺之阳气。气,指人身之正气。气衰、气壮,作使动用法理解。壮火食气,气食少火:食,一读若“蚀”,消蚀、耗伤,“壮火食气”谓亢旺之火能耗蚀正气;一读若“饲”,即饲养,“气食少火”谓正气赖阳和之火所温养。,注释,论述阴阳法则及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一),经文分析,(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阳 味:阴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伤 伤 生 生 味 形 气 精 化 食 食 伤于 化为,充养,依赖人身元气充养,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饮食五气化生 精
23、气,(3)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 (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 (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上泛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阳,阴,气火关系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
24、上亢盛的邪火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生理上温煦之火少火之气壮气食(饲)少火,少火生气,壮火,少火,(4)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危害.,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气伤精) 药物饮食之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味伤形) 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壮火食(蚀)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阴胜则阳病)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阳胜则阴病),辛甘发散太过引起的热病(阳胜则热) 酸苦涌泄太过产生寒病(阴胜则寒)久服辛甘发散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热病,热到了极点就转化为寒证(重热则寒) 久服酸苦涌泄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寒病,
25、寒到在极点就转化为热证(重寒则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正气;反之,过用辛甘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从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转化) (重、极为转化条件),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亁,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2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原文,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形,指形体;气,指气机。寒为阴邪,故伤人形体;热为阳邪,故伤人气分,扰乱气机。李中梓内经知要:“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寒胜则浮:浮,浮肿。张介宾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湿胜则濡泻:濡泻,指泄泻而大便溏薄,由于湿胜伤脾而致
27、。悲:新校正:“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七情,七情过激,伤五脏气机,故云“伤气”;寒暑,概指六淫,六淫袭人,先伤肌表形身,故云“伤形”。,注释,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张介宾注:“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王冰注:“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于经络,则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矣。”春必温病:明熊宗立种德堂刊本、道藏本均作“春必病温”。胡澍内经素问校义:“春必温病,于文不顺,写者误倒也。金匮真言论曰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玉版论要曰病温虚甚死、平人气象论曰尺热曰病温、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评热病
28、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皆作病温。”痎疟: 痎疟,泛指各种疟疾。,注释,论述外感与内伤引起病证的病理特征,经文分析,(1)寒热与肿痛的关系“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各从其类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2)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燥胜津伤,则出现津液干涸的表现。 “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 为浮肿。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临床意义: 提出病因辨证的观点,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立治
29、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3)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所伤的病理、病证“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寒暑伤形(六邪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说明邪气伤人各从其(阴阳之)类.,(4)转化与伏邪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 阴阳在一定条件(重)下相互转化.伏邪:,二、
30、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18)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19);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20)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1)。,原文,五行归类及五行生克法则(未选)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经文分析,1.论理人形(未选)(1)明确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有脏腑,靠 经脉相互络属联系。(2)人体与自然界相通应。(3)人体与自然界内外相互通应的联系有表里之 不同。 2.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归类及两者的通应关系(未选) 五行:木、火、土、金、水 概括、归纳组成天地自然的万物万事,五行属性的两种关系 相生关系:
31、相克关系:主要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 通过五行相生和相克关系,描述出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3、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阳:天 上 气 男 左 火 外 阴:地 下 血 女 右 水 内 阴在内,阳之守: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阴之使:阳化气,行外为阴之役使,相互为用 相互转化,阴阳者, 为万物之能(胎)始也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二)(自学),(一)效法阴阳的理论和法则 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盛 身体发热、无汗而喘 阳盛病 能冬不能夏 伤阴 齿干、烦闷、腹满 阴盛 身体恶寒,汗出,身 阴盛病 寒战慄
32、,四肢厥冷 能夏不能冬 伤阳 腹部胀满注意: 阳热盛极,隔阻气机 阴寒盛极,凝遏气机,死,腹满,2.法阴阳以养生:知七损八益以协调阴阳,法天地阴阳 以养生。四十岁以前阴阳二气旺盛,精力充沛,抗邪能力强, 不易生病;四十岁肾脏的精气自然衰减一半,起居衰;五十岁身体滞重,肝肾亏虚,耳目的视听功能减退;六十岁阳痿,九窍不利,阳气衰于下而阴气上逆,涕 泣俱出。3.以天地阴阳类比人体形身: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精 东南阳 右 左 阴西北 精4.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治则:“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 理,则灾害至矣.” 从养生的角度来调摄阴阳,就要懂和得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相互通连、相互联系配属的道理。,
33、(二)、调治疾病如何遵循阴阳法则 1.早期治疗的治则(治未病):“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邪气皮毛筋脉六腑五脏 它告诉医者一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二要防重于治;三要有病早治 2.外邪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部位也不同。 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 3.“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阳病治阴,阴病 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4、阴阳学说在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
34、”(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小 结 本篇论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所论内容较零散,简单归纳如下: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在生理上: (1)说明属性:“阴静阳躁” (2)说明互根互用,协调统一:“阳生阴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说明气机升降运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 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4)说明功能:“阳化气、阴成形”。,2.在病理上:(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 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 粗为之俯仰,汗
35、不出而热,齿干以烦悗,腹 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 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 夏不能冬。”(2)阴阳升降失常病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也”。(3)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4)气火关系病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5)说明致病因素:“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 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行。喜怒 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6)说明证型分类:“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 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3
36、.说明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与效用: “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 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 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 阳,酸苦涌泄为阴。”,4.说明诊法原则:“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说明治则治法。(1)治病必求于本(2)早期治疗:“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 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 者,半死半生。”(3)因时因地制宜: “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4)明辨阴阳气血和邪正虚实,运用扶正袪邪, 补虚泻实,阴虚补精,阳虚温气以及阳病治 阴,阴病治阳等原则。“形不足者,温之以 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7、5)要根据病邪所在的表里上下,有针对性地选用 解表、涌吐、消导、攻下以及熏洗、按摩、针 刺、放血等各种疗法。(6)注意证之阴阳与药之阴阳的关系,正确运用药 物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的阴阳性能,以改善或 恢复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 6.指导养生(1)协调阴阳以养生:“七损八益”。(2)法则天地阴阳以养生: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 人事以养五脏”。,病案举例辨证法阴阳(摘自蒲辅周医案.内科治验) 王某,男,28岁,住某医院已三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会诊时,已服辛凉苦寒药数剂,高热不退(体温40.2,头痛无汗,目微赤,胸腹微硬,大便未行,鼻塞,舌苔中心秽干无津,舌质不绛,口不
38、渴,尿少,嗜睡,但神志清,微烦,脉浮。,临床运用,总观脉证乃胃阴已伤,表里郁闭之候。祥询病程经过,在入院前曾误服辛凉药两剂,胃阴被劫。入院后,又进辛凉苦寒,热邪被遏。议其证:脉浮头痛鼻塞,壮热无汗,是表邪郁闭之象;胸腹满微硬,微烦,大便未行,乃里闭之征,治宜急救胃阴,宣通表里,俾郁闭之热邪从表里两解,此权变之法,合宜而施之。,临床运用,处方: 瓜蒌仁(打)五钱 黄连一钱五分 炒枳实二钱 玄参三钱 鲜芦根八钱 青连翘三钱 银花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豆五钱 葱白三寸 紫雪一钱冲服 服后,大便利,浑身微汗出,热退,次日复诊体温降至37,烦除睡安,舌上津回,诸证悉平,脉象缓和,继以益胃养阴之品,连进三剂,
39、一切正常,胃纳亦佳,遂停药以饮食调理,痊愈出院。,临床运用,复习思考题,词解: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2. 背诵:同教学要求,3.思考题:,(1)说明阴阳的概念和阴阳法则.(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Transitional Page,Backdrops:- These are full sized backdrops, just scale them up!- Can be Copy-Pasted out of Templates for use an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