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经济区城市群建设研究一、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城市群 生态文明关注人与人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体系。生态城市群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利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 二、鄱阳湖经济区城市群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现今我国已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而城市群的发展则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可以说区域之间的竞争已转变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一)鄱阳湖经济区城市群建设现状 鄱阳湖地区
2、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南昌为核心,以鹰潭、九江、景德镇、新余、抚州、宜春、吉安、上饶等中等城市为支柱,其它县市为骨干城市群总框架,这为鄱阳湖地区生态城市群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鄱阳湖经济区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鄱阳湖城市群提出较晚,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等发展较好的城市群还存在较多问题。 1.城市间距离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间距较大(特别是南昌市与其它 6 座中等城市的空间距离较大) ,这就导致大城市间的空间作用力相对较小。城市之间 “一小时经济圈”效应尚未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公路、铁路网络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规模悬殊较大,在结构上也存在
3、断层。在鄱阳湖城市群中,南昌处于鄱阳湖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地位,其余的地级市和南昌相比,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增长极的等级扩散和带动作用的发挥。 3.群域内各城市受行政区划的制约严重,在规划、建设等方面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环鄱阳湖城市群,目前还处于松散状态。 4.鄱阳湖经济区内各城市间分工不明显。环鄱阳湖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近,竞争激烈、合作较少,相互争夺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合理的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在这些城市间尚未形成。 三、鄱阳湖经济区生态城市群建设优势分析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 在 2009 年底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环鄱阳湖城市群列为我国重点
4、培育的六大城市群之一。2010 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也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为全国 18 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二)区域位置优势明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东边是发展势头强劲的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西边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可谓地理位置明显处于优势。 (三)产业间(尤其是工业产业)互补性较强 区域内各市、县、区的工业产业也各具特色,如:南昌市重点发展的制造业, 还有九江市的石化、纺织、建材、造船业, 以及景德镇的陶瓷、航空、家电业,另外还有鹰潭的铜冶炼业, 当然,新余的钢铁冶炼业和上饶的精密机械加工业及抚州的医药、食品工业也各具特色。这些产业的产业链之间互有渗透, 经济外向度较高,
5、经济互补性较强。 (四)区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区域内具备国家级旅游资源品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山、鄱阳湖) 、国家级森林公园(庐山) 、国家重点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20 多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而且各有独色, 如南昌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和滕王阁、景德镇的瓷文化、庐山佛教文化及龙虎山道教文化等。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鄱阳湖经济区城市群建设 (一)完善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地政府要不断加强协调,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科学确定区域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使各城市之间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同
6、时城市群发展规划要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持续性,不随领导的改变而改变,做到一次性规划,百年受益。 1.做大做强做优南昌市区。提升南昌市这个核心增长极对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幅射力和带动力,做大做强南昌市区。建议如下:将南昌县改为莲塘区 ,把莲塘区建设成为南昌市商业副中心区域,增强城市的总体功能,提高对莲塘及以南广大区域的辐射能力;将新建县改为新建区并入南昌市区 ,推进大昌北一体化建设。 2.做大做强九江市区。扩大九江这个副增长极的区域,建议将瑞昌市并入九江开发区、九江县并入九江八里湖新区、星子县并入九江庐山区、湖口县并入九江浔阳区,使九江市区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第二个大城市。 3.加快发展
7、区域其它中心城市。建议将浮梁县作为浮梁区并入景德镇市区,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城市和现代化陶瓷制造业基地;建议将贵溪市作为贵溪区并入鹰潭市区,把鹰潭建设成为区域内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4.积极发展现有的县级市。建议将德安县并入共青城市,大力发展共青城市,使其成为区域内的一个中等城市,弥补南昌和九江之间城镇体系缺乏二传手的弊端,建议共青城市重点发展文化生态休闲和教育科研、电子商务、纺织加工、船舶制造等为特色的市域副中心城市。 (二)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1.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建议适当减小单位人员宅基地面积,
8、加大对废弃宅基地和厂房所占土地的回收再利用,严厉打击土地滥占、滥开发的不法行为。建筑物能源利用方面。首先,尽可能采用环保材料,减少钢筋水泥的使用;其次,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的利用;再次,保暖型墙体建设,减少冬季及夏天为保暖或降温对能源的需求。 2.提高城市绿化率,减少硬化率。建议通过提高城市建设绿化率(如提高道路及小区绿化水平,同时可以在城市楼房顶上绿化,既美观又氧化保温) ,保持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硬化率,这样降水就可渗入地下,对地下水也是有效补充,进而完成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 3.生态产业建设。根据各地特点,加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和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力度。 (三)生态城市群建设 1.
9、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合作。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界限,积极推动资本、技术、劳动(人才) 、信息等要素在该城市间自由流动;促进大中小城市间的合理分工;有效整合现有产业存量资源,实行产业链重组战略结构,建立有利于城市群一体化的优势产业链,通过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搭建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建立统一的以诚信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搭建一个城市群金融合作交流平台以及产权交易平台;构建统一的城市群投资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旅游营销传媒联盟、城市招商联盟和产业园区联盟,为深化产业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3.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推进能源、信息、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合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等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尽快建成一小时城市圈。 基金项目:该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互动机制研究 (2012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12YJ29) ,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