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混凝土常见裂缝成因和防治措施探讨摘要:本文分析了商品混凝土常见裂缝和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 裂缝 减水剂 l 前言 商品混凝土也称为预拌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搅拌厂(站)集中生产后以商品的形式供应给工程使用的混凝土。其优点:1)原材料集中,质量相对稳定;2)生产自动化控制,计量准确;3)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4)污染程度小。但是,商品混凝土有塌落度较大,砂率大,水泥用量较大等特点,同时,对科学施工商品混凝土又缺乏经验,所以。致使在普通商品混凝土施工中极易出现施工裂缝。 2 商品混凝土常见裂缝及原因分析 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常见的是
2、混凝土早期裂缝,混凝土早期裂缝有以下几种: 2.1 塑性沉降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骨料沉降时受到阻碍(如钢筋、模板)而产生的。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 0.5 小时至 3小时之间,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混凝土表面消失水光时立即产生,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主要是混凝土塌落度大、沉陷过高所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绑扎的不好、模板沉陷、移动时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2.2 塑性收缩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在塑性状态时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的。这类裂缝多在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长短宽窄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 50mm。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
3、后 34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混凝土中蒸发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缩裂缝越容易产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出机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早期强度低所以其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2.3 温度应力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士浇筑后,聚积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造成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
4、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如果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这种裂缝一般产生很早,多呈不规则状态,深度较浅,属表面性质。表面裂缝易产生应力集中,能促使裂缝进一步开展。 2.4 施工方面原因造成的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模板及其支架缺少足够刚度或支撑过少,使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及成型后,模板出现局部变形,导致裂缝的产生;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拆模时间过早,提前进入下一道工序,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即开始上人、堆放荷载,导致结构受损产
5、生裂缝;钢筋绑扎施工中,支座处负弯矩筋未设置支撑马凳或马凳数量不足,浇筑过程中操作工人随意踩踏导致混凝土结构有效截面高度减少,产生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当也容易产生裂缝。 3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3.1 原材料的使用控制 (1)水泥 根据国外一些资料分析,高含碱量的水泥对混凝土的危害极大,促进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生成和发展恶化,含选择区在 0.0040.005 为宜,应控制在 0.006 之内:优选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 (2)细骨料选用中粗砂 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标准中的规定,特别注意云母和泥土的含量。同时含砂率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因此应控制其最佳含砂率。 (3)粗骨料应符合标准中的规定,注意其含泥量及有害成份的含量。(4)外加剂的选用与掺量 由于高强混凝土是以低水胶比和低用水量做保证的 所以采用高效能减水剂是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的重要方法,所以选用的减水剂性能必须满足技术标准规定;另外,从长久性出发,在混凝土中应减少水泥用量代之以裂性能较好的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的粗颗粒可起稳定体积的作用,不必要求其细度,但必须满足外加剂技术标准的要求,特别是碳会降底其抗裂性,故对粉煤灰应重点控制烧失量。 3.2 控制坍落度 根据不同的标号、运距、气候,其坍落度也不尽相同。现场设置检查坍落度的设备,严把质量关。由于运距远,途中加水或现场的
7、水以及泵送的等人为因素,必须杜绝发生,操作工必须明确其对混凝土质量产生的危害性。 3.3 商品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1)混凝土自料斗口自由下落的高度不得超过 3 m,以免由于混凝土的冲击而影响模板支撑体系,出现沉降裂缝,当超过 2 m 时应加串简 (2)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必须有合理的浇筑次序,以利于工人操作,利于振捣密实,及时抹压、覆盖养护,也有利于安全施工 (3)混凝土振捣密实,严禁碰撞钢筋、模板,不得漏振,但也不能过振,使混凝土表面出现一层浮浆,不但影响其表面强度,而且会出现塑性干缩裂纹,遇有这种情况通常应在混凝土初凝前 1 h 2 h 用粒径10 mm20 mm 碎石均匀地撒在其表面,
8、并刮平、振实,用木槎子搓平。 (4)在浇筑过程中,应尽量缩短间歇时问,根据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 2 h 应按施工缝处理。浇筑时应派人负责模板、钢筋预埋件、预留洞的位移,发现跑模漏浆、支撑不稳的部位应立即处理。 3.4 找平、抹压 为进一步控制混凝土因沉降、塑性干缩而引起的裂缝,在进行找平后,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进行三遍抹压来消除表面裂缝产生的可能性,但整个抹压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第一遍:混凝土振捣后,用刮杠将表面的脚印、不平处整体刮平,且虚铺厚度应稍高于设计标高。 第二遍:当混凝土收水初凝时(注意必须掌握好二次抹压时间) ,进行抹压,使面层充分密实,以消除此
9、阶段由于混凝土硬化而产生表面裂缝的可能性,但对于厚度大于 20 cm 的结构或构件,应进行二次振捣。因平板振器的有效作用深度一般为 20 cm,以消除在初凝和终凝过程中的沉陷和吸水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裂缝,在用平板器振捣时其移动间距直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部分边缘前后搭接 5 cm 左右,每一位置上的振动时间一般保持在 30 S 以表面出现浮浆为准。 第三遍: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使混凝土面层与底部充分结合一致,进一步消除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3.5 做好测温养护工作 (1)混凝土浇筑必须严格按热工计算进行,控制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一般应在 25左右,施工中还应及时掌握混凝土水化热升降规律,根据不同位置与深度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不产生裂缝。 (2) 可采用电阻测温的方法,测点的布置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一般沿高度 500 mm700 mm 体积单元 1 m2 左右设一测温点。采用昼夜连续检测,前 5 天每 3 h 测温一次,5 天以后每 6 h 测温一次,连续进行10 d15 d,随时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各部位的温度及其变化。 4 结束语 混凝土裂缝是困扰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也是引起混凝土构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不仅影响工程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人民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把发生裂缝的机率降到最低,把裂缝宽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