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摘要:路基工程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因素有很多,如地质因素、填料的因素、排水问题、软基的处理工作等等。这些小因素都是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大问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保证路基建设的质量安全,也保证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所以,路基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不可忽视。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因素,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治理对策,并主要介绍了软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路基工程;工程质量;影响因素;治理对策; Abstract: the subgrad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one of
2、our important public facilitie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subgrade engineering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logical factors, packing factors, drainage,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work and so on. These small factor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subgrade engineering, should take scientific and reas
3、onabl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oadbed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So, the subgrad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 can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subgrade enginee
4、ring, and then 2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 Keywords: the subgrade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路基工程建设是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路基建设也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它对质量的要求十分高,对施工技术的要求
5、也比较严格1。由于它要承受来自路面上重大压力,所以,要求具有高强度、高稳定性和持久的耐磨损性。而这些特性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水土和温度等因素,还有人为因素。其它自然因素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人为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施工方法和施工技艺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因素 (一)地质因素 路基工程是在地质基础上进行施工的,所以,首先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因素就是地质因素2。路基工程施工的地质条件应该是比较平坦,土质比较坚硬的,但是有些进行施工的路段可能存在土质软弱的现象,比如泥沼地质,如果不进行换土是无法施工的,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6、如果地形是比较复杂的,也会影响工程质量,比如在沟谷地段施工,需要将沟谷填满,但由于填土的高度不一致就会造成不均匀下沉的现象,严重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建设。 3(二)填料质量因素 在路基建设中,离不开填料的应用,但是如果填料的质量存在问题,或者是将有问题的土质混入到填料中,都会影响路基的施工质量。比如,填料的规格不统一,颗粒大小相差比较大,性质不均匀,有腐殖土或者泥沼等混入,这些都可能导致路基的某个局部下沉。 (三)设计因素 在施工前,对路基工程的设计十分重要,如果设计过程中尺寸有误差,或者边坡的取值错误,排水和防护的工作没有考虑周全,施工材料的特殊要求没有注明,应该采用的施工工艺也不明确。如果存
7、在这些问题,必然影响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防患措施不够 由于路基工程建设是室外工程,难免会遇到降水天气,持续的降水会造成路基内部积水情况严重,当积水侵入到路基的内部,形成一个大水囊后,如果没进行排水就继续施工,必然导致工程质量的严重不合格。二、控制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一)分清土质与石质路基 路基建设的地质环境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通常情况下被分为土质路基和石质路基两种情况。施工前应该先确定是土质路基施工还是石质路基施工。如果是土质路基,应该做好清理工作,保证土质的良好施工状态;如果是石质路基应该做好石质路基的开挖准备,合理利用相应的施工设备及工具。 4(二)做好软基的处理工作 软基处理
8、的方法是比较多的,比如换填、抛石挤淤、水泥搅拌桩、人工挖孔桩、砼管桩,冲击碾压,碎石桩、沙桩等等。根据软土地基的生成原因和地基的厚度及其所处的位置,可采用表层处理法、置换法、加载法、竖向排水法四种方法进行软基处理。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优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加载法的应用过程。这一方法是指:增加地基强度来达到预先促进软土地基沉降的效果。这样可以防止设置在填土上或邻接填土的路面和构造物或者埋入填土内的构造物发生有害沉降而导致破坏3。 在地基上增加总压办法;减少土中的间隙水压提高有效应力法也是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前者用填土荷载时,一般为填土加载法,后者又可分通过井点,竖井等的降低地下水法和在地表面
9、铺砂,覆盖不透水膜使之形成真空,依靠大气压力加载来促进固结的大气压加载法。 采用填土加载法时,须注意地基的稳定状态。而降低地下水法和大气压加载法则不必担心地基遭到破坏,但受到地基适应性的限制且工程费用大,一般不采用。 (三)做好路基填料的选择 路基填料的选择工作应该格外慎重,注意一些劣质的腐殖土和种植土的混入,保证填料的土质良好,保证填料的性质均匀、颗粒大小一致、规格统一,避免产生由于填料质量的问题造成局域地区的沉降现象。 (四)做好压实厚度的控制工作 路基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压实厚度的控制,一般路段压实度不5得大于 30 厘米。构造物两侧松铺厚度也应该小于 20 厘米;对于性质不同的土不可
10、以进行混合填料工作,同一种性质的土的填筑厚度应该大于50 厘米4。 (五)做好排水工作 路基建设中应该保持排水畅通,保证坡度的稳定,减少多挖或者少挖的现象;采用透水性比较好的填料进行填埋工作,保证水流通畅,排水工作正常进行。 (六)改良地质条件 路基施工的路线不可避免的会经过一些地质条件不好的地方,在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施工,就要采取改良地质条件的措施。首先进行勘查,然后进行换土或者掺入一些白灰、水泥等改良土质,保证施工地质的状态良好。 (七)控制水文因素的影响 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必须保证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要求,根据土基干湿类型及毛细水位
11、高度,确保路基最小填筑高度,当路基填筑高度受限制而不能达到规范规定时,则应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如:换填砂砾、石渣等透水性材料设置隔离层或修筑地下渗透沟等以避免地面积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影响路基工作区内的土基强度与稳定性。土质挖方路基,须换填不少于 60 厘米砂砾,石质挖方路基,须设置 30 厘米砂砾垫层,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要加设盲沟5。 (八)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施工 6路基工程施工方案中应注意施工顺序和步骤,应该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施工,同时根据方案中的具体规格和规范施工。在对路基的边坡进行深挖的过程中,要确保稳定性,也要明确填料的种类,坡度精确。如果坡度过高,可以采用价值边坡平台的方法。施工方
12、案中所要求应用的施工技术也必然是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因素,所以,不可以因为个人经验擅自应用其他的施工技术,为了确保路基工程总体施工质量的可靠,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九)做好防护措施 在路基工程建设中应该做好各种防护工作,采用植物防护和硬防护联合辅助的方法。具体的防护措施是:对于边坡防护可以采用植树或者种草的方式;如果边坡不适合种植,那么可以采用护面墙的方法,比如,偏颇的土质是岩石或者砂石,而且出现比较严重的风化现象等等;对于那些被冻冰侵害严重的路段则可以直接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这些措施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效果也是比较好的6。 总结: 路基工程建设是公路建设的基础,是公路
13、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要求专业性强,技术性高。对施工质量的要求更是严格,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路基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路基工程建设施工的因素,一些是自然因素,这些因素不可能完全控制,但是可以进行勘查和预防;另一些是人为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和监督措施进行有效控制。本文针对路基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进行了以上分析和探讨。 7参考文献 1 许晓毅. 公路路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J. 市政技术. 2010(S1): 62-64. 2 田波. 结合丹通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浅谈路基施工与环境保护J. 北方交通. 2012(2): 22-24. 3 段伟.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岩溶地基处理施工工艺J. 山西建筑. 2011(6): 121-122. 4 郎建军. 探析公路路基工程质量问题及对策J. 山西建筑. 2011(21): 137-138. 5 颜安平. 路基工程有关规范的运用J. 施工技术. 2011(S1): 187-189. 6 段连旭,张旭. 浅谈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10): 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