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巡视制度推动反腐加速2014 年首轮中央巡视工作业已启动。此轮巡视亮点纷呈:扩大了巡视范围、拓展了巡视内容、增加了巡视方式。在这一系列量变的背后,中央巡视组在中国这场“反腐大戏”中的角色已悄然发生改变:2013 年他们成功完成了当好党中央“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任务。有别于2013 年的两轮巡视,在此轮巡视中,中央将首次推行“专项巡视” 。与常规巡视“搭档” ,更为有的放矢的专项巡视,料将强势震慑心怀贪念的“老虎” “苍蝇” ,高悬起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同时,以巡视制度改革为切口,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推进,制度反腐或将有大的突破,2014 年将进入继续治“标”和开始治“本
2、”的关键期。这些制度改革将反腐向纵深推进,推动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速。 首次推行专项巡视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继 2013 年 5 月相继展开两轮中央巡视之后,目前,2014 年中央巡视工作已经启动。3 月 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出席 2014 年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时指出,将“机动灵活开展专项巡视” 。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张军在会上透露,增设三个专项巡视组,要积极推进专项巡视试点,增强机动性和威慑力,落实巡视全覆盖要求。 构筑反腐的篱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根治腐败的关键所在,而巡视制度就是这样一项好制度。巡视制
3、度之所以能“发威”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创新。比如,一改过去巡视内容比较宽泛、按部就班等做法,实行巡视组组长、巡视地区和单位、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组建巡视组组长库、一次一授权;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再比如,巡视的地点、巡视的对象、巡视组的组长、副组长,包括巡视办公地点、巡视最后的报告、巡视结果,都向社会公开,透明度的提高令社会效果明显;巡视组组长中还出现了不少“年轻”身影,例如,去年第二轮巡视时,负责三峡集团巡视工作的时任审计署副审计长侯凯,不仅当时不是正部级干部,且只有 51 岁。从侯凯的例子上还能看出,巡视人员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郭有明、陈柏槐
4、、廖少华、陈安众、戴春宁等人,都是在去年第一轮巡视后被打下的“老虎”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更是在第二轮巡视组进驻仅 48 天时被“双规” 。巡视威力尽显。第二轮巡视后,已有 20 多人被调查,其中包括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道铭、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两只“老虎” 。这不仅提高了中央巡视组的反腐效能,也激发了反腐制度活力。 今年巡视工作又有新动作。这轮巡视在常规巡视之外,首次进行“专项巡视” 。一时间, “专项巡视”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专项巡视”最早出现在今年 1 月,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 “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 。在中央巡视工作动
5、员部署会议上,王岐山再提“专项巡视” , “要实施组织制度创新,机动灵活开展专项巡视,使之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专项巡视”的特点在于“问题导向” ,即针对特定问题、特定领域、特定人员开展巡视,哪个地区或单位问题多,就向该地区或单位派驻巡视组。此举打破了此前“五年内巡视一遍 31 个省区市”的巡视“规律” ,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央巡视的震慑力。 “专项巡视”将发挥巡视监督的威慑力,让巡视形成压力,不光是被巡视的单位感受到压力,对于其他单位也是一种警示。另外,还可以促使各地方各部门主动采取措施,预防某一问题的出现。 在此轮巡视中,中央选定开展专项巡视的单位是科技部、复旦大学和中粮集团。中纪
6、委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廉洁状况是有一定了解的,此次向上述三个单位派驻专项巡视组,应该是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将对北京、天津等 10 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常规巡视。 据王岐山透露,今后的专项巡视很可能更多的是机动而灵活。他谈道:“可能对一个地方巡视过了,又发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或者有反映的问题,我们可以就这一个事、 就这一个干部派一个专项巡视组,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机动灵活,摸不着,突然就来了,我看这个震慑作用很大。 ” 巡视制度的改革,体现出中央力行制度创新的反腐思维。巡视制度改革有利于在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上更加细化。习近平指出:“健全加强作风建设具体制度和规定,实现作风建设
7、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作为重要环节。 ”那么,在巡视过程中,相关党风廉政建设也要跟上,通过提高腐败成本,使腐败分子政治上丧失前程,经济上破产,道德上遗臭万年。通过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使党员干部牢记“为官者不能言贫”的诤言。通过达到“一人惩于前、万人毖于后”的效果,将“落马”官员用高昂代价写成的反面教材,让党员干部在震撼之余进一步认清权力与责任的真谛。 纪委由同体监督转向异体监督 纪委反腐权力将实现优化,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一个引人关注的亮点。 决定称,推动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 , “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 , “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
8、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 ,“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 这一连串的改革举措,直破实际中的纪委反腐积弊。不仅如此,来自有关专家的消息称,对于官员贪腐等职务犯罪案件,今后纪检监察部门的侦查环节,检察机关或将介入,也就是“双规制度”某些程序要与检察机关合并。如果此言属实,那么连同上述的“扩权”一起,纪委的反腐权力将得到较大优化,这必将在未来数年给中国社会带来一场较大的变革,腐败分子将越来越没那么逍遥自在了。 正如反腐专家李永忠所言,这么多年,这么多起腐败案件,几乎没有同级纪委检举揭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和党委班子违纪违法行为的案例
9、。在相当意义上说,这种制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漏洞,也正是“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的原因所在。 3 月 22 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就在同一天,当地省委机关报刊发了一篇署名“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姚木根”的文章。由于被查消息与文章见报同在一天“甚为少见” ,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以前中纪委查处省部级干部,需要征求省委的意见。而现在,中纪委报请中央同意后,就可以直接查办,对当地省委只需要报备一下,而不再需要其同意。此案中,不但省委机关报不知道,而且省政府官网也不知道副省长被查,这不但说明现在查办腐败案件是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了,而且说明,查办
10、此案没有发生“跑风漏气”的情况。此案较好诠释了“查案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这一变化。 可以肯定,以后这样的事情将逐渐不会成为新闻,而将常态化,因为随着“两为主”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落实;随着“三化”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贯彻,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也能逐渐落到实处。 中纪委再启机构改革 解决“监督监督者”问题 “正人先正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 ,王岐山在 3 月 7 日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和 11 日参加四川代表
11、团审议时,均有上述表述。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经验。反腐败,首先是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身硬”起来。纪检监察干部自身“不硬” ,怎能反腐?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身硬” ,有“自觉”成分,但很难“保障” 。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身硬” ,更需要用监督手段“锻造”出来的“硬” ,这样的“硬”才坚强,才能经受住考验。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反腐体制中,对于纪检机构的监督机制存在空白。因此,才出现了金道铭这类纪检监察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纪检监察队伍内部的违法违纪现象,它的社会影响的恶劣程度更为严重,于是出现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拷问。 如何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去年,王岐山对中央纪委做了
12、一次加法和一次减法:将 125 个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至 14 个,这是减法;在不增加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情况下,增设纪检监察室,将纪检监察室由原来的 8个增加到 10 个,新增的第九、第十纪检监察室都用于承担西北、东北两个区域的案件查处等工作。 在去年改革内设机构的基础上,今年中央纪委专门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强化自身监督。在今年年初的中央纪委十八届三次会议上,王岐山曾为纪检监察干部明确画出“红线” 。即“四个不准”:不准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不准越权批办、催办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等事项,不准以案谋私、办人情案,不准跑风漏气、泄露工作中的秘密。 在参加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团审
13、议时,王岐山再次指出,中央纪委要加大监督执纪、审查办案全过程的管理力度,对跑风漏风、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3 月 17 日 6 时,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刊发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深化机构改革 ,27 个内设职能部门的职责介绍首次被搬上网站。随后,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下的“组织机构”说明,也由去年 8 月 28 日发布的信息变更为最新组织架构图表及说明。 根据该文,中央纪委监察部整合了原有的六个内设机构,新设三个机构(两个纪检监察室和一个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 ,同时重新组建了两个内设机构。此轮调整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内设职能机构依然是 27 个,继续保持不变。 新一轮的
14、中央纪委监察部内设机构调整距离上一次调整仅过去不到一年时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分内容的落地。 决定第 36 条明确要求,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经过最近两轮的机构调整,尤其是这次幅度较大的调整,显示了中央纪委和监察部自 1993 年合署办公以来进一步的整合,例如将原办公厅、监察综合室整合为办公厅,将来的机构改革应该按照大部制思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整合。此轮调整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改变了过去内部监督缺失、仅有单向监督的情况,弥补了对于纪检机构的监督机制存在的空白。 加强中国反腐力度 今年是反腐的关键一年。中国反腐已进
15、入生死时速。反腐败如爬坡过河,必须一鼓作气,谨防半途而废。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标的丰硕成果,治理腐败的正确方略、有效路径和管用举措,映射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维、新境界,也彰显了纪检监察机关治理腐败理念思路的新格局、新亮点,应当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孜孜以治,久久为功。 中共中央去年底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13-2017年工作规划说,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一年多来果敢而迅猛的“打虎拍蝇” ,见证了中央反腐的魄力与决心,也预示着反腐败斗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不管是猛药
16、去疴、重典治乱,还是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反腐必然触动利益格局和一些人的奶酪,各种阻力也会越来越大。 面对不断变化的反腐形势,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腐败的形式与花样不断翻新,手段日益隐蔽,一些打擦边球、留有退路的变种腐败越来越多,原有制度出现了不少盲区甚至失灵。只有及时洞察现实问题、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创造新的反腐机制,才能有效查处各种腐败现象,让制度焕发活力生机。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反腐形势,充分反映出中央的制度反腐思路,一方面继续保持治标,即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对制度反腐做出安排。专项巡视打破了“五年内巡视一遍”的“规律” ,增强了“瞪大眼睛发现问题”的制度敏感;对重大腐
17、败案件执行“一案双查” ,加大了“不放过蛛丝马迹”的查处力度;实行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改革,旨在破除一级党委“一把手”监督难困境 诸如此类的制度创新,将极大提高反腐的科学性、有效性,巩固已有的反腐成果,拓展新的反腐空间。 要保持反腐在坚持中深化,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一套成熟的反腐机制。下一步,要构建和完善法治反腐、制度反腐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反腐的随意性、随机性和人为性,避免“运动式反腐” 。法治反腐强调的是制度的惩治和预防功能,是治标和治本的有机统一,是反腐的恒远之道。 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设计,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网织得更加细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
18、能更好地铲除腐败的毒瘤。从巡视制度掀起的“问题风暴” ,到“习八条”对干部作风的有力净化,都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些都是党内监督制度,在国家层面,还需进行系统的反腐败立法,积极推动反腐模式从传统反腐向法治反腐转变,反腐策略从零散型的应急反腐向整体型的系统反腐转化,更加重视法制和制度的重要性。这些转化,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前瞻性战略选择。 总而言之,中国是个超大型社会,时刻面临超复杂的变局,在治理腐败方面要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乃至“无限战”的准备。前方的路虽不会平坦,但坚持走下去就能迎来曙光。2013 年的“打虎灭蝇”已成过去,2014 反腐大幕徐徐开启,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程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