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8822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乐学善思课堂真 能力培养教育本作为教师,我们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从教十多年来,笔者只顾低头赶路,极少有时间停下来抬头看路。在教学时如果只关注知识的传承,这种课堂教学无疑是机械的、盲目的、低效的,当然也就无法达成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的课堂是知识传授的前线,是能力培养的阵地,是师生思想碰撞

2、的舞台,也是生生交流的乐园,所以打造高效课堂,营造“乐学善思”的课堂氛围,才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之路。 一、 “乐学”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乐学” ,我认为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学习不仅与智力有关,更与情感、意志密不可分。他认为学习的三个境界中乐学是最高的,它可以为学习提供强大的内驱力。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这种探究欲望呢? 1.倾心交流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不仅仅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谈及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时,往往会谈到

3、儿时那些优秀老师的启蒙,激起了他们对这门科学的兴趣,以至于他们将自己的终身精力都投注在其上面。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争取让学生爱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在一节七年级的历史课上,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以汉武帝的名义拟一份诏书,表彰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模拟好诏书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宣读,但几乎每个孩子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教师并没有察觉这一错误。这时,有个孩子举手了:“老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吗?”毫无思想准备的教师一下子就张口结舌了,支吾了半天之后,不耐烦地说:“你别扯其他的,离题了!”这个孩子很委屈地坐下来。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激起

4、学生探究历史兴趣的机会,却被我们的教师打回去了。在实验班的一节历史课上,我让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回答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原本以为易如反掌,但他却答错了,班上顿时一片哗然。怎么处理这种状况?教师这时既要保护他的“面子” ,又要在其他学生面前指出他的问题。我忽然发现他刚理过发,于是笑着说:“晗晗,昨天剪发啦?” “嗯!”这位学生的眼睛里全是疑惑。 “完了!慧根剪掉了,所以失误就在情理之中了嘛!” 其实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肯定,一句真诚的提醒亦或是一句无伤大雅的幽默话都将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陶行知先3生曾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到达心的深处” 。

5、2.精心设计 情感交流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知识传递与内化才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所以我们要精心地设计每个问题,认真开展每次活动,激情创设每个情境,让知识传授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内化的过程。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在他看来,一个人若想获得高深的造诣,要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经过积极主动地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所以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打造一个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值得参与的动态课堂。 我听了一节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中国人权的百年历程 ,

6、整堂课学生都在“动”: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第二个环节是小组主讲人发言,第三个环节是模拟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第四个环节是部分学生宣读小论文。应该说教师的设计还是花了功夫的,制作 PPT,编写、排演剧本,指导主题发言等,但是由于教学环节的预设,学生参与的面有限,课堂上只是少数优秀学生在表演,那些腼腆、内向的孩子是被“拒之门外”的。更遗憾的是,热闹的课堂上活动是活动,知识是知识,教学只是浮在表面,不能深入到历史的本真,教师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获得新知和能力的希望化为泡影。这种课堂也许能活跃气氛,也许能调动部分学生的热情,但却是一个没有多少实效、参与的课堂。 4好的设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思

7、考的兴趣,高明的设问是学生进步的推进器,犹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但如果是低水平的设问,其效果如何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下册有一课叫生活从哪里开始 ,教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生活从消费开始,然后提问:“你会消费哪种物品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何意。还有一例,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课堂上,教师想告诉学生规则可分为成文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规则,于是问道:“规则是怎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学生围绕着规则的历史渊源侃侃而谈,最终的结果是师生一同走进死胡同。我们还常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提问: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怎样? 我们的课堂充

8、斥着这样的设问,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惰性,能力的培养终究会成为一句空话。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情境,其实是设计活跃学生思维的方式。我们要开启思维的入口,更要找准思维的出口,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通透”起来。 二、 “善思”点燃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这句话说明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鼓励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使他5们掌握思考的基本技能,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进而善于联想,敢于判断,勇于创造,最终学会学习。 1.重视理清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 一节高效的课应该是一节逻辑性强而有序的

9、课。我们鼓励学生的思维参与,就是要学生在我们铺就的逻辑轨道上发展认知能力。有位年轻教师所上的一次市级历史研讨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尽管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她所理清的这节课的逻辑却足以掩盖其中的瑕疵。她通过三个环节,即看变化析变化悟变化,将全课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既生动活泼又严谨有序的课堂。她的授课逻辑恰恰体现了历史思维的一般规律:历史现象历史意义历史借鉴。还有位青年女教师所讲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也值得回味。文化课线索多,知识点分散,不好讲,讲好难,要讲出逻辑难上加难。但是她的整节课却如行云流水,详略得当,气氛活泼,令在场听课的所有教师都觉得十分惊讶,她的点睛之笔也让

10、大家恍然大悟:“秦汉时期是我国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期,大量的文化成就得以传承依靠的是造纸工艺的改进和文字的成熟。 ”蔡伦改进造纸术只是本课众多知识点中的一个,授课者却能巧妙地将它作为整堂课的“绳子” ,一一串联起其他的知识点,使文化课的讲述散而不乱!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尽管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备教材、做课件、分析学情,但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很乱,有些知识没有讲明白,其实就是因为差了一根“绳子”逻辑,有了这根“绳子”我们的课才能提得起来、放得下去。 62.大胆留白 “老师今天居然没有拖堂!” “我们昨天的数学卷子有整整两张耶!” 这样的学生语录,我们都不陌生。教师拖堂、多布置作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

11、让学生知识出现遗漏。即使是在基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 “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还有广阔市场,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在世界历史部分,我们在讲述古印度的灿烂文明时,一定会讲佛教兴起的背景、主要教义以及传播的方向,过去我在讲述时,学生们会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无疑是低效的。后来,我只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问题:“佛教在印度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从问题中,学生能记住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更重要的是佛教在发源地“失宠” ,说明佛教不敌婆罗门教,世俗王权终究无法与宗教特权对抗,印度社会直到今天仍然是种姓制度有很大的影响力。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必须是学生的主

12、动参与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系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应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助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 ,更在于指导学生“学” ;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 ,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的课堂要敢于留白,善于留白,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这才是课堂可持续发展之道! 73.生活迁移 建构主义者用“鱼牛”的故事说明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以原来的知识和生活背景为基础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 ,所以我们调动学生思维应该以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

13、生活能力为出发点。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讲如何写议论文时提到:“泼妇”吵架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当时我们所有同学都很吃惊,后来一想真是那么一回事儿。你骂别人“不要脸”是论点,而说人家手脚不干净、好吃懒做、生活作风败坏、坑蒙拐骗等是论据,这种在论据下举出具体事例的过程不就是在论证吗?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学在课上,用在课下,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快捷、有效地学到新的知识。 学习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过程。乐学善思课堂真,能力培养教育本,作为教师,我们要打造有利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的课堂,更要将他们探索新知、创造新知的能力引向真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