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善用数学操作实践活动,积累儿童数学活动经验摘要:小学生数学操作实践活动能力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情境下探究学生数学操作实践活动的原则、办法、程序,进而形成有效的策略,对促进学生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建构、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操作;活动;数学活动经验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158-02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广大一线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但是也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教师角色失当、材料准备不充分、操作时机不当等等,
2、因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精心准备操作实践材料 教师往往注重操作的内容、目标、形式、要求、过程、结果,而对操作材料不太重视。其实,操作材料是操作的物质基础,它的形式、功能、种类、数量等都会影响操作的实效。 1.1 精心预设材料,减少操作实践障碍 教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时,教师在准备操作材料时先要考虑准备让学生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接着要考虑学生可能用什么方法量周长。如准备让学生测量树叶的周长,就要考虑学生想到用细绳、小纸2条围树叶的周长,用树叶在尺子上滚动,沿树叶的边缘剪一条细条等方法,因此要备好树叶、细绳、纸条、直尺
3、、剪刀等。材料准备好后,教师如果模拟操作过程就会发现树叶太小不易描,太大了描起来费时,太软描不准,太硬不易压平描;树叶边缘要光滑不能有齿,叶柄要短,叶尾不宜过细细微之处显匠心,这些细节影响着操作的时间、成效,大意不得。 1.2.关注动手实践材料结构,体现操作目标 材料的结构与直觉息息相关,是一种显性的资源,能直接导引学生的思维方向。部分教师准备操作材料关注的是外在形式,而对材料形式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多。 1.3.提供差异实践材料,增强说服力度 课堂 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的操作是有限的,而从有限的操作中发现规律,得出的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缺少更广泛的经验支持。因此在操作材料的准备上可
4、以考虑分工合作,如同一个小组内学生的材料相同,组与组之间的材料不同,以增强操作结果的说服力。 2.巧妙把握操作实践活动的时机 操作时机是影响操作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操作时机的把握恰当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用心琢磨操作实践活动的数学内涵,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操作时机一般出现在教学“需要“、学生“想要“时,教师要巧妙把握。 2.1.学习新知需要增强体验时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学生要先从感知窗户里获得充分的感性经3验,才能升华到数学的理性认知层面。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些新知时,对新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需要通过存在体验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表象,积累相关的活动经验。量的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学
5、习相关概念时,更应充分利用操作增强体验。如刚接触质量单位“克“时,学生对克的认识很模糊。教师可让学生掂一掂重约 1克的物品-1 枚 2分硬币、3枚图钉、6 粒黄豆等,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1克有多重。类似上述的操作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体验中必不可少的,没有切身的体会,抽象的数学概念就难以建立。 1.2.产生困惑需要形成铺垫时 有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困惑,思维受阻,教师提供适当的直观材料,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往往能给他们以启发,引发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顺利解开疑惑的作用更大。如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时,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空间联系还不太了解,还无法在二者之间顺畅地“切换“。这时,
6、教师可让学生将长方体学具“展开“得到平面图形,并让学生将展开图“还原“成长方体,在具体操作中感受长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提升在体与面之间“切换“的能力。 1.3.得出结论需要验证猜想时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学生借助直观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想法是否科学合理,为得出结论服务。但学生得出某一猜想但无法证明时,或得出某种猜想但无法统一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3.关注操作实践有效指导的策略 43.1.操作前,明确操作要求 教师要围绕操作目标设计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并用陈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
7、。如教学“36-8“时,某教师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准备计数器、小棒,并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具操作(如果你觉得没必要用学具就不用学具) ,尝试计算36-8.看看你们小组能想到多少种方法,比一比哪组的方法更简便。“教师提出这样的操作要求,给学生的动手操作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即操作目标是理解退位减,体验算法多样化,寻求简便的算法。 3.2.操作时,协调操作实践活动,给予必要指导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某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学生拿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摆,结果有相当多的学生所拼的角不是平角,很茫然。这时,教师进行了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为什么你们无法将三角形平成一个平角?
8、“学生讨论后发现,原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后,得到三个或四个三角形,很容易拼错角。教师追问:“怎样才能清楚地找出原来三角形的三个角呢?“学生交流后,想到了以下方法:剪前将原来三角形的三个角做记号,剪下后将三个有标记的角拼起来,用手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再拼起来。强调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3.3.操作后,及时反馈评价 操作实践活动后,及时进行反馈评价既是对操作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又能梳理和强化操作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学生操作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操作结果,分享操作过5程。在反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目的,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
9、引导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提高元认知能力。教师既要对学生的操作习惯、合作意识等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过程进行梳理;既要关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概括和整理,将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经验条理化、理性化,又要注重对数学活动经验及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注释: 1李开就小学数学操作实践活动初探小学教学参考 j2012年 第 20期 40-4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向东 如何在“数学操作实验“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隐性目标“ 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09)47-49 3武建军培养小学生课堂情境下数学操作实践活动能力的实践研究 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 02)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