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683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挖掘课本习题资源 提高课堂练习效度现代课堂教学论指出:课堂练习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和改进教学的有效载体,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只有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练习效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批改、辅导已经占据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常态课的练习应精心研读课本安排的习题,理解编者意图,挖掘习题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一)习题选择关注针对性 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是“情境+问题串”形式,如

2、有教师执教的一年级新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见下图) ,教师在深入研读每道习题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和安排的时间,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将教材安排的习题 1“说一说”和习题 5“做一做”的内容合二为一,集中到新授部分的“我说你做”环节进行随课练习;将习题 2“做一做”和习题 3、4 的“说一说,指一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新授部分第三环节“摆一摆,说一说” ,最后安排“玩一玩,想一想”的挑战趣味练习。这样化整为零的习题安排,既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2又在逐层深入的说、做、玩中轻松、有效、 “无痕”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二)练习形

3、式关注多样性 单调、呆板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降低,使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应力求变化、多样,使学生的兴奋中枢受到不断刺激,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练习方式上力求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练习与操作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体现灵活性,不拘泥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题多变,同一道题,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的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如丁杭樱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她在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后,安排了如

4、下练习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各题后,教师组织反馈:能摆成三角形吗?选择一对一错两题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此举并无新意,一般教师也都会安排此种判断辨析练习,然而绝妙的在后面:想象第(5)题围成的是个怎样的三角形?想象第(6)题又会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教学是“一石多鸟”之高效练习典范:(a)复习整单元的内容,系统整理知识;(b)引出等边三角形;(c)导出直角三角形以及渗透勾股定理,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基。 “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中,怎样换一下其中一根小棒就能3围成三角形?” 整组“一题多问” “一题多用”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等活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第一次建构、解构

5、和重构过程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每一道习题背后离不开教师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使习题变得分外有价值:从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的简洁判断方法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勾勒,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调换到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猜想,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决定意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得越充分,也是该题成为习题运用的经典之例的理由。 一题多问

6、。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练一题,带一串”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 ,采取“增补” “替换” “改编”等方法,使习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让练习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一)加一加 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有些知识比较重要,但教材中练习的题目不4多或练习不够到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掌握,但教材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练习”等情况,教师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或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前后”一课

7、后的练习2,教材原本安排的内容如下图: 在练习时考虑对此练习还可作些补充和拓展,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内容的增加。 (1)先给每个小朋友加了名字(见下图) 。 (2)除了提出教材上的问题“我前面有几个人”之外,增加了“小明、小东前面有几个人”的问题。 (3)增加了问题:“( )的后面有( )个人?” (4)扩展问题:“( )的前面有( )个人, ( )的后面有( )个人。 ” (5)最后增加:“一共有( )人排队买票?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如此补充拓展,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迎刃而解,发挥习题价值的最大化。 (二)减一减 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或移至其他时间完成。 (慎

8、重对待) (三)改一改 虽然教材上的练习是经过诸多的专家几番的考量设计呈现的,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不同,练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密切联系生活5的练习。如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桌子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通过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使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散发出它独

9、有的魅力,让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四)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将所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量铅笔长度”这一内容时(教学内容如下图) ,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长短比较,会对五个对象的长短比较和排序感到困难,因此,改变教材的静态形式,进行步骤分解,采用“二度呈现”甚至多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铺路架桥” 。 当然这些都是应在充分读懂教材、理解每道习题的作用与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要作出的处理。 三、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一)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后,笔者出示

10、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你还能用其他古诗来进行这样的数学练习吗?又如学习了二年级“7、8、9 的乘法口诀”后,6笔者安排这样的口诀填空练习:西游记一书中的孙悟空武艺非凡,有八九( )般变化,猪八戒也有( )三十六般变化,师徒四人经历九九( )难,取得真经。练习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巩固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很快记熟了口诀内容,课后还纷纷找来西游记读本,进行饶有兴致的阅读。当然数学练习也不缺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的例子。 (二)与数学思想、德育因素整合 德育渗透数学思想,数

11、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小学数学习题中渗透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蕴含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所反映出的大量现实材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息息相连,因此,数学练习同时也承载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教育的职责。 当然,准确解读教材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基础,把握数学本质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深入研究学生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保障,及时反馈评价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手段。教师要在认真研读、领悟编者意图、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不仅关注正确信息,更关注错误资源,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浙江省衢州市大成小学 324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