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09924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风洞试验研究摘 要: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模拟了 C,D 两类地貌的风场,对某市区办公楼进行了风洞试验,分析了不同风场下高层建筑风压分布特性、风荷载及风致响应特性.结果表明:C 类风场下平均风压系数、总体弯矩系数、最大基底剪力和最大基底弯矩均大于 D 类风场的对应值;C 类风场下办公楼风荷载大于 D 类风场下办公楼风荷载;C 类风场下各测点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均小于 D 类风场下各测点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C 类风场下结构顶部峰值加速度大于 D 类风场下结构顶部峰值加速度. 关键词:高层建筑;风洞试验;风压分布;风致响应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Wind T

2、unnel Test of Tall Building Wind Effect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 Terrain Categories LI Zhengnong,HAO Yanfeng,LIU Shenghui (Key Laboratory of Building Safe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Education,Hunan Univ,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Abstract:Two types of terrain categories, C and D, were simulated

3、 in a boundary layer wind tunnel, a wind tunnel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a tall urban building, and the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wind load and windinduced response of the building mode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has indicated 2that the coefficients of average windpressure, overall bending mome

4、nt, the maximum base shear and the maximum base bending mo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errain categories C are larger than that of terrain categories D.; the wind load of terrain categories C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errain categories D; wind pressure spectral peak corresponds to the frequency of te

5、rrain categories C, less than that of terrain categories D; and the accelerated speed of terrain categories C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errain categories D. Key words: tall building; wind tunnel;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windinduced response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大量兴建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结构向更高、更柔、低阻尼、轻质量的方向发展,

6、其对风荷载也越来越敏感,风荷载逐步成为控制高层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风场对结构风压分布、风荷载以及风致响应有很明显的影响,所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工程意义.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研究了不同风场对高层建筑的影响.顾明1等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不同外形的高层建筑在 B,D 两类风场下的风压幅值特性,通过分析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的幅值特性,得到了具有工程意义的结论;谢壮宁2等研究了复杂断面结构在其尾流受到下游结构干扰下的风压分布特性,试验表明处于受扰物体尾流边界上的施扰物体可以降低来流在受扰物体上的分离速度,从而使最大负压系数降低;谢壮宁33等研究了群体高层建筑的平均风压分布特征

7、,分析了不同宽度比和高度比的两个高层建筑在不同相对位置下的相互干扰对风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并列布置时的峡管效应是导致受扰建筑风压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洪海波4等利用高频测力天平在较高湍流度流场下对金茂大厦进行了风洞试验,结果表明湍流度对静风荷载影响甚少,但对动力风荷载以及风振响应影响很大. 本文在风洞中模拟出 C,D 两类风场,研究了不同风场对高层建筑风压分布、风荷载以及风致响应的影响. 1 试验简介 1.1 试验设备及风场模拟 本试验为探究不同风场对高层建筑风压分布、风荷载以及风致响应的影响,对位于某市中心区域的某高层办公楼进行了风洞试验.办公楼测压模型几何缩尺比为 1300,截面尺寸为 236

8、 mm(长)133 mm(宽)783 mm(高) ,风洞试验以办公楼为中心进行风洞试验,风向角定义见图 1. 试验在湖南大学 HD3 大气边界层风洞中进行,试验段长 12 m,截面宽 3 m,高 2.5 m,转盘直径 1.8 m,试验段风速 020 m/s 连续可调.根据 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办公楼周边建筑,模拟了C,D 两类风场.C 类和 D 类风场的粗糙度指数分别为 0.22 和 0.30.C,D两类风场的风剖面、湍流度见图 2,顺风向功率谱见图 3.风洞中 C,D 两类风场 78.3 cm 高度处的湍流度为 10.5%和 13.5%,且该高度处的湍流积分尺度平均值

9、换算到实际对应高度 235 m 处的值分别为 285 m 和 255 4m,235 m 高度处湍流积分尺度理论值为 280 m. 湍流度/% 风速 U/(m?s-1) (a) C 类风场风剖面和湍流度剖面 湍流度/% 风速 U/(m?s-1) (b) D 类风场风剖面和湍流度剖面 1.2 试验办公楼及测点布置 为了测得办公楼表面风压,在办公楼测压模型表面总共布置了 464个测点,沿高度分 19 层,见图 4.测点层 AP 每层布置 26 个测点,见图5,测点层 Q,R,S 分别布置 16,20,12 个测点. 1.3 试验工况 试验分两种工况进行,工况 1 为 C 类风场下的风洞试验,工况 2

10、 为D 类风场下的风洞试验.进行风洞试验时,每隔 15风向角测量一组数据,数据采样频率为 312.5 Hz,满足信号采样频率的要求.试验参考点高度为78.3 cm,按几何缩尺比 1300 换算成实际高度,与办公楼顶部 235 m同高,工况 1 参考点控制风速为 7.87 m/s,工况 2 参考点控制风速为7.78 m/s.由于两种工况下试验比较的系数为无量纲系数,所以两种工况下参考点风速的不同不会对系数比较结果产生影响. nz/u(a) C 类顺风向功率谱 nz/u(b) D 类顺风向功率谱 2 风压分布特性分析 2.1 风压数据处理 单面测点无量纲压力系数按式(1)计算: Cpi(t)=pi

11、(t)-p 5SymboleB p0-p SymboleB (1) 式中 Cpi(t)是试验办公楼上第 i 个测压孔所在位置的风压系数时程;pi(t)是该位置上测得的表面风压时程;p0 和 p SymboleB 分别为参考点处测得的平均总压时程和平均静压时程.Cpi(t)的平均值为平均风压系数;Cpi(t)的均方根为脉动风压系数. 2.2 平均风压系数分布比较 在 C,D 两类风场下,办公楼南立面、东立面、北立面和西立面在0风向角下平均风压系数分布见图 6 和图 7,0风向角下北立面处于迎风面. 分析可得:C 类风场下 4 个立面的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均大于 D 类风场下 4 个立面的平均风压系

12、数绝对值,说明办公楼基底承受由 C 类风场风压引起的剪力和弯矩大于由 D 类风场风压引起的剪力和弯矩.迎风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均为正.东立面由于中间部分凸出和转折,外形呈阶梯状,受此影响风压在这里急剧变化.南立面和西立面外形规则,表面光滑,平均风压变系数变化平缓. 2.3 典型测点风压功率谱的比较分析 脉动风压功率谱是在频域进行高层建筑结构风振分析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典型测点风压功率谱,考虑到办公楼北、西、南三面都存在高度超过 130 m 的高层建筑,为减小周边建筑物干扰以及外形不规则造成的影响,选取 270风向角下位于办公楼 198.2 m 处 Q 层测点21,22,23,24,25,26 进

13、行脉动风压功率谱研究,各测点风压谱见图68. 分析可得:风压谱曲线总体上呈现宽频特征,处于迎风面边缘测点(Q21,Q26)的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大于迎风面中间测点(Q22Q25)的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这表明作用在结构上的主导漩涡的尺度由结构迎风面中间区域的大尺度漩涡向两边气流分离区的小尺度漩涡转变.风压谱在高频段上翘的原因是风场湍流度较大,且湍流的频率较高.C 类风场下各测点的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均小于 D 类风场下各测点的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说明风场湍流度对于风压谱峰值对应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从左至右为南立面、东立面、北立面、西立面) 3 风荷载及风致响应分析 3.1 风荷载及风致响应数据处理

14、 高层建筑作为悬臂结构,其风致响应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mz2rt2+czrt+2t2EJz2rz2= fz,r(2) 式中位移响应 rz,t 可以是 X 向位移或者 Y 向位移;mz,c(z) ,EJz 分别为结构沿铅锤方向 Z 单位高度的质量、阻尼系数和抗弯刚度;fz,t 为单位高度的水平脉动风力平均基底弯矩,可以对多通道同步测出的建筑表面脉动风压分布通过表面积分获得. 下测点 Q21Q26 风压谱 Fig.8 Wind pressure spectral of Q21Q26 in terrain category C and D 7对于高层建筑的风致响应可以只考虑第一阶振型的贡献,因而rz

15、,t 按振型展开为: rz,t=(z)qt (3) 位移响应功率谱 Srz,n 与主坐标功率谱 Sqn 的关系为: Srz,n=2zSqn (4) 式中 n 为风压脉动频率.根据随机振动理论,主坐标功率谱 Sqn 可表示为: Sqn=Hn2Spn (5) 式中 Sp(n)为有广义力时间序列得到的广义力功率谱,H(n)为结构复频响函数. 于是结构的均方根位移响应可按下式计算: rz=(z) SymboleB 0Hn2Spndn12 (6) 相应的脉动风引起的各层等效静力风荷载: Fef(z)=mz20rz (7) 式中 为保证系数,一般取值在 2.54.0.本文将脉动风近似作为高斯分布考虑,取峰

16、值因子 3.5,保证率达到 99.93%,可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献称 Fef(z)为等效风振力或者惯性力,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惯性力,按式(7)得到的 Fef(z)是将工程上习惯称呼的背景分量及共振分量都已包括在内. 这样,建筑结构各楼层总的等效静力风荷载等于平均风荷载与脉动风荷载引起的等效静力风荷载之和,即: PESWL(z)=P(z)8+Pef(z) (8) 结构楼顶高度 z 的加速度响应 rz,t 的功率谱与相应的位移相应功率谱有如下关系: Srz,n=2n4Srz,n (9) 因此加速度均方根响应可如下式计算: rz,n= SymboleB 0(2n4Srz,ndn

17、)12(10) 结构楼顶加速度峰值为: rmax=rH (11) 式中 H 为办公楼顶部高度. 3.2 弯矩系数分析 3.2.1 弯矩系数定义 利用 3.1 节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出办公楼各层平均和脉动气动荷载,对各层气动荷载求和可得相应的基底平均和脉动气动荷载.在本文分析中,基底弯矩以无量纲形式给出以便于在办公楼和原型中进行换算,弯矩系数定义为: CM=MqH(12) qH=PAh(13) P=U2H/2 ,A=BH ,h=H/2 (14) 式中 CM 视不同情况可以分别表示沿 X 轴或 Y 轴的基底弯矩系数; qH 为参考弯矩; 为空气质量密度;B,H 及 UH 分别为建筑的特征宽度、特征高度

18、及特征高度处的风速. 9由于办公楼高度大于 60 m,对风荷载敏感,故 10 m 处基本风压为该地区 50 年一遇基本风压的 1.1 倍,即 0.5 kPa,办公楼特征高度处的风压为办公楼顶部 235 m 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乘以基本风压,故 C 类风场特征高度处的风压为 1.253 kPa,D 类风场特征高度处的风压为 1.080 kPa,C 类风场特征高度处风压比 D 类风场特征高度处风压大 13%. 3.2.2 C,D 两类风场下弯矩系数比较 该办公楼强轴为 X 轴,弱轴为 Y 轴,分析办公楼在 C,D 两类风场下沿 X 和 Y 方向下的平均弯矩系数、脉动弯矩系数以及总体弯矩系数(总体弯

19、矩系数等于平均弯矩系数和脉动弯矩系数带符号相加) ,见图 9,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D 两类风场下,沿 X 方向的最大平均弯矩系数出现在 0和 180附近,原因是在 0和 180风向角下办公楼 Y 方向处于迎风面,对应 X 方向平均弯矩系数最大;沿 Y 方向的最大平均弯矩系数出现在 90和 315附近,原因是在 90 风向角下,办公楼 X 方向处于迎风面,对应 Y 方向平均弯矩系数最大;在 315风向角下,周边建筑1,2,5,6 尾流效应严重影响了办公楼,使得沿 Y 方向最大平均弯矩系数出现在 315风向角下.在 090和 135195风向角 C 类风场下沿 X 方向的平均弯矩比 D 类风场下

20、沿 X 方向平均弯矩大 18%32%,在 0120和 165210风向角 C 类风场下沿 Y 方向的平均弯矩比D 类风场下沿 Y 方向的平均弯矩大 18%45%,整体上 C 类风场下的平均弯矩比 D 类风场下的平均弯矩至少大 13%左右,见图 10.办公楼在 C 类风场下的参考弯矩只比在 D 类风场下的参考弯矩大了 13%,而平均弯矩系数等于平均弯矩和参考弯矩的比值,故 C 类风场下平均弯矩系数均大于 D10类风场下平均弯矩系数.C 类风场下的脉动弯矩系数与 D 类风场下的脉动弯矩系数相差不大,C 类风场下的平均弯矩系数大于在 D 类风场下的平均弯矩系数,故 C 类风场下的总体弯矩系数比 D

21、类风场下的总体弯矩系数大. 3.3 办公楼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分析 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阻尼比取 0.05.办公楼抗风设计采用的基本风压为 0.5 kPa,办公楼所处地貌采用 C,D 两类. 利用 3.1 节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办公楼在所有风向角下的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给出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的最大值,见表 1,表 2. 分析表 1 和表 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 C,D 两类风场下,基底剪力在 X 和 Y 方向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风向角 60和 165下.原因是在风向角 60下,办公楼前方空旷,迎风面积大,周边建筑干扰不明显;在165风向角下由周边建筑 3,4 产生的尾流效应严重影响了办公楼.C类风场下沿 X 方向的最大基底剪力比 D 类风场下大 25%,沿 Y 方向的最大基底剪力比 D 类风场下大 18.5%.C 类风场下沿 X 方向的最大基底弯矩比 D 类风场下大 14.8%,沿 Y 方向的最大基底弯矩比 D 类风场下大20.5%.C 类风场下沿 Y 方向的最大基底剪力与沿 X 方向的最大基底弯矩出现的风向角不一致,分析其原因是在风向角 150下位于办公楼中上部各个结构层所受风荷载要比在 165大很多,而弯矩等于各层所受风荷载乘以各层对应高度. 3.4 办公楼顶部峰值加速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