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样性的视角和严肃的哲学思考的结合摘要:本文对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的西方价值观研究动态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文章提出,学术界对西方价值学和价值哲学的经典文本尤其是第一手学术原著的译介和整理工作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文章对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召开的主要国际会议情况进行了综述,提出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在西方价值观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文章对于我国学术界在西方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在西方经典学说和有典型性的价值观学说研究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工作。文章提出,我国的价值观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消化和批评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去实现话语的转化,从而将
2、焦点聚集到中国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价值观问题上,这其中主要的工作有三个方面,即对国家认同问题的思考,对消费文化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公民价值观问题的思考。文章还提出了学术界近年来价值观研究方面有待加强的环节。 关键词:西方价值观;国家认同;消费文化;公民价值观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八面来风,西方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当代价值观伴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自然引起我国哲学和人文社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哲学界)近年来的西方价值观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和有侧重点的梳理。我们认为,我国学2术界近年来对西方价值观的研究工作
3、稳步向前推进。学术界加强经典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和出版工作,继续加深对西方价值观理论根基的挖掘,强化中西价值观比较研究和提升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在充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也注意从价值观的角度对西方学术领域中的某些重要论题,如认同问题、消费文化问题和公民价值观教育问题等,进行延伸性和扩展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一、学术界近年来在西方价值学和价值哲学的经典学术文本的译介和出版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西方的价值学和价值哲学是西方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学术界近年来非常注意对西方价值哲学和价值学的研究和探索。这首先体现为,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西方价值观的学术文本尤其是第一手学术原著的译介和整理工作
4、。在西方价值观学术经典文本的翻译和整理工作方面,冯平教授主编的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堪称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最为重要的西方价值观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有近 270 万字,涵盖德澳英美 24 位学者的价值哲学代表作。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见解和学术精华,是研究西方价值哲学的最值得参考的理论文献和研究资料。第二,主编冯平教授前后用时 10 年完成的这部文集具有创新性的编写思路。在对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冯平教授提出,西方价值哲学研究大致呈现为四种路向:第一种路向是先验主义的,该路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文德尔班、李凯尔
5、特、闵斯特伯格、舍勒、尼采等,该路向的哲学家将价值视为先天的、独立于经验的,他们看重的是超越3经验的永恒的、绝对的价值。第二种路向是经验主义的路向,该路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佩里、刘易斯等,这些学者不仅怀疑甚至拒绝超越经验的绝对价值,而且明确否定这种价值的存在,他们把经验世界看做价值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第三种是心灵主义路向。这个路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伦坦诺、迈农、艾伦菲尔斯和舍勒等。这些学者关注人的心灵、情感、意向、意志,侧重于从人的心灵中探寻“价值之根” 。第四种是语言分析路向。主要代表人物有摩尔、石里克、艾耶尔、赖兴巴赫等,这些学者比较注意从语言分析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语言分析,
6、他们对价值的含义、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西学东渐的学术背景中,以张东荪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就开始对西方价值学的流派加以初步的介绍,对一些文献也进行了整理,但是总体来说,文献的译介工作很不全面。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学术界的西方价值学学术研究工作陷于比较长时间的停顿状态,与此相关,我国学术界对西方价值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工作总体上说一直滞后,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学术界才开始重新重视对西方价值学重要文本的整理工作。对西方价值学的某些文本陆续进行翻译或者再版, 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的出版,也是对西方价值观研究经典的系统化的整理,也
7、可以说, 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是对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西方价值学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和介绍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为进一步推进价值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献支持。 二、国际学术会议中展现跨文化视野和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4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价值观的碰撞、冲突和融合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我国学术界比较自觉地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西方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举办了数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会议和发表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术界非常注意通过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活动推动中外价值观研究工作成果的交流,和不同学术风格和学术观点的思想交锋。2008 年 7月,在西安召开了世
8、界价值哲学论坛西安峰会暨第十届中国价值哲学研讨会。出席论坛的国内学者 80 余人,他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湖北大学等四十余所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前任会长 G?J?M?Abbarno、现任会长 D?E?Schrader 以及其他来自韩国、美国的多位外国学者出席了论坛。专家和学者们就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普世价值、应用价值哲学以及中西价值哲学反思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针对主观主义价值论(情感主义价值论)所造成的当代价值哲学的研究困境,专家学者们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关于走出困境的建设性想法
9、。 2010 年 7 月,第四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价值哲学大会在武汉召开。这次大会由国际价值哲学学会和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主办,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变化世界中的价值问题以及当代道德生活中的规范与德性” 。来自美国、墨西哥、以色列、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5门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海内外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李德顺教授,国际价值哲学学会前会长 Thomas Magnell 教授、John M?Abbarno 教授、现任会
10、长江畅教授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主持会议。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作了题为“价值四论”的大会专题报告。来自美国的 Ruth Lucier 教授、以色列的 Lydia B?Amir 教授、马来西亚的 A?L?Samian 教授、菲律宾的 Corazon T?Toralba 博士以及国内学者马俊峰、冯平、孙伟平等也作了主题报告。 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学术界从不同的维度对当代中西价值哲学比较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学者提出,在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即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通常称为价值哲学) 中,价值哲学因与社会、个人的价值认识和观念、价值选择和追求等价值问题直接相关,因而
11、对社会、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汇、社会价值多元的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当代中西价值哲学的比较研究,无论对于价值哲学的学术创新,还是对于我国社会和公众树立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提出,价值论研究方法是依照价值论的性质确立的研究立场、研究程序和规则以及检验研究结论标准的总和。在中西价值论史上,主要有一般哲学方法、哲学认知论方法、生物学或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或历史学方法、逻辑与语言分析方法等,当然不排除对它们的综合运用。虽然东西方价值论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但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启迪,共同发展。有学者提出
12、,价值方法论研究是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论域。在哲学的全6部问题中,没有哪一个问题像价值问题那样与方法论紧紧地关联在一起。价值问题在西方首先被提出明显是出于对传统哲学方法论的批判;中国当代价值哲学在兴盛之后一度陷于低迷,明显是因为方法论的局限;未来价值哲学的深度发展只有寄希望于研究方法的重构。有学者通过对中西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和反思,提出当代中国加强价值哲学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是要推进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更多地借鉴西方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经验,合理利用其有价值的资源,以促进中国价值哲学研究方法的丰富、完善和创新。 三、年来学术界西方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深化 近
13、年来,学术界对价值观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术界也对一些与西方价值观研究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西方价值观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学术界着手重新梳理价值哲学研究的历史,着重对其中若干重要人物或要素进行新的发掘和重新解释。有学者对价值哲学在新康德主义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更充分的论证,提出价值哲学是新康德主义的核心研究对象,它在现代哲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还着重评述了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关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别,价值与评价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把价值哲学看作哲学所特有的研究对象等观点。有学者力图对价值哲学的心灵主义转向这一重要思路展开细致的分析,提出在价值哲学诸
14、路向中,心灵主义不仅可以更好地调解信仰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 而且能够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一道塑造更好的生活样式。有学者认为,以文德尔班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又7称海德堡学派、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是新康德主义运动中旗帜鲜明的流派之一,它因着重研究先验心理和价值问题,也被称为先验心理学或价值学派。作为价值哲学开创时期的代表之一,这一学派对价值哲学后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有学者就其主要代表人物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及闵斯特伯格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这个流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学者力图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重新梳理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价值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
15、手稿对价值哲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比如, 手稿中关于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的生产的两个尺度的论述,启示我们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或内在尺度。 手稿中关于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能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动的存在物的论述启示我们,价值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只讲价值的主体性,或只讲价值的客体性,都是片面的。 在对西方经典价值学的当代价值的研究方面,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新老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全面的诠释。前者以对古典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哲学的价值理论的新研究为代表,后者则以对新实用主义哲学家普特南的价值观点的挖掘为代表。 我
16、国学术界对杜威的价值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首先,我国学术界在杜威哲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方面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组织全国实用主义研究工作者所进行的杜威全集中文版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止到2012 年 11 月,已经翻译和出版了杜威全集全部前期著作和中期著作。8这为我国学术界围绕实用主义价值哲学代表人物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其次,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哲学界对杜威思想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跟踪考察。有学者提出,杜威以价值哲学为核心内容的哲学思想应该可以成为价值哲学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最后,学术界根据对北美社群主义等当代西方学术思潮
17、的研究工作以及对杜威哲学思想的复兴等趋势的研究和把握,进一步挖掘了杜威思想中重要的价值哲学观,尤其是曾经为学术界所忽视的杜威的社群主义价值观。有学者认为,杜威提出,人类个体不是单纯地在共同体中而是通过他们所生活的共同体发展了一种自我认同;共同体应当容忍多样性和异质性;共同体有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共同体的成功依赖于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努力寻找的共同的善;对一个共同体生活的所有含义的清晰意识构成了民主的理念;自由并不是脱离社会约束,也不是终结于涣散或者无政府,自由是个人潜能的释放和实现,而这种释放和实现只能发生在与他人的丰富而多样的关系和合作中;共同体意识需要培养,等等。 在新实用主义价值观研究方面,
18、我国学术界近年来主要对普特南的思想进行了更仔细的挖掘。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将学术兴趣从心灵哲学、实在论问题转向实用主义和元伦理学研究的普特南,在 87 岁高龄仍然活跃在美国哲学舞台。他以反抗逻辑实证主义的偏狭的价值观为目标,试图重塑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健康观点。西方学者认为,普特南在新实用主义阵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探究了实用主义如何能帮助解决当下在伦理、政治方面的问题,并重新发动了古典实用主义在社会进步方面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的获得,恰恰依9靠于普特南打破事实/价值的形而上学二分的价值立场。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说普特南晚年对价值问题持续不懈的关注和
19、讨论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普特南在论述中常常使用的“thick ethical concepts”(常被以为混杂的伦理概念或厚实的伦理概念)这一概念,被学者们细致解读。有学者指出, “thick ethical concepts”是一类特殊概念,体现了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割的交织。这一类概念伦理色彩浓厚,评价意向明显。但这些概念不但本身隐含着评价性的内容,有些同时也是一种事实的描述。因而,如“残忍”这一类常被视为价值于此,进行评价的概念,也具备描述情况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国内学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普特南的价值理论的思路。有学者梳理了普特南立足于实用主义基本立场从认识论、伦理学和
20、科学哲学三个不同维度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进行的批判。并指出,普特南在认识论层面通过批判古典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事实观念,以瓦解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认知基础;在伦理学层面,其通过对“混杂的”伦理概念的分析,表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缠结;在科学哲学层面,其通过消解科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紧张从而揭示科学并非价值无涉,价值判断对于科学实践不可或缺。 四、注意中国当代语境中的话语和论题转化 学术界近年来对西方学术界的价值观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动态把握比较及时,对相关学术观点的研究比较准确。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力图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认真思考由西方价值观研究所合乎逻辑地引申出来的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21、的问题。或者说,在这个方面,我国的价值观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消化和批评西方学者的研究10成果而将焦点聚集到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现实价值观问题上。我们认为,最近几年的学术研究工作有三个比较重要的亮点: (一)通过对西方价值认同理论的研究,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问题 意义上说, 认同是对我是谁以及与之相关的身份感问题的追问,获得认同就是一个建构意义过程。认同理论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价值观论题。认同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问题, 或更直接地说, 所谓身份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认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各种认同学说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甚至可以说,对西方学术界几乎所有主要
22、观点和代表人物都做了比较认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术界明确提出了国家认同问题这一重要课题。有学者提出,纵观历史,人类逐渐跨越了“部落” 、 “城邦” 、 “王国” 、 “帝国” (秦汉、亚历山大、罗马) 、 “天下” (神州、四海)的地平线,眼界不断扩大,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全球视野。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无视国际形势的情况下去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尤其在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加上信息网络化,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这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造就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特定场域,从而极易引发国家认同问题。可以说,全球化进程使认同问题成为真正的问题,也使国家认同问题凸现出来。正是因为全球化进程使差异作为差异而出现,从而人们必须思考同一性或认同。有学者提出,认同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关的历史感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