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风息白江口6 世纪末,中国重新统一。面对强大的唐朝,高句丽、新罗、百济几无抵抗之力,而在对马海峡彼端,落后的东瀛也感受到了那不可阻挡之势,经过漫长征战,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时代最终在东亚降临。 西晋的灭亡让华夏分裂了近两个世纪,直到隋文帝杨坚再次完成统一。隋王朝虽然短命,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为唐的强盛做了铺垫,还使封建中央集权重新得到巩固,也正是因此,历史学家黄仁宇把它视为中国“第二帝国”的开端。 对于东亚地区,隋的统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地区在古代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最强盛的中国是它的核心,在册封朝贡中,华夷秩序被表现出来,而周边各国,尤其是较为弱小的国家,只能在表示遵从的同
2、时,努力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 4 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出现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强大的高句丽横跨东北和半岛北部,而百济和新罗则在南部分庭抗礼。从 4 世纪后期起,高句丽不停地向半岛南部进击。5 世纪,为共同抵御外敌南下,新罗和百济组成同盟。475 年,高句丽军越过汉水防线,迫使百济迁都熊津(后迁往泗沘) 。作为某种补偿,被逼上绝路的百济企图染指聃牟罗国(今济州岛)和伽耶(百济称之为伽罗,倭国称其为任那) ,从而引起了新罗方面的高度警惕。 548 年对百济来说是两面受敌的一年,北有高句丽的大举入侵,南有2新罗在后方的攻城略地。为求得保护,它不遗余力地向隋朝纳贡称臣。同时还不断向倭国
3、(白江口战役结束后,日本方才完成了由“倭”向“日本”的转变,文中的“倭” ,只具有历史称谓的意义)请求援助,为了恢复在伽耶的权益,后者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半岛乱局。 倭国对半岛的野心 伽耶在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是倭国和大陆交往的窗口,正是这片弹丸之地,将两个举足轻重的政权联系到一起。早在 4 世纪中叶,百济就在寻求倭国的军事援助,并将文物、专家和技术人员转往东瀛。另一方面,这种关系的基础又始终是实际利益,为获得军事援助,百济王族也要赴倭国作人质。对于百济来说,与其接受南朝或者隋朝的册封,还不如依靠倭国更为实际。 倭国和中国大陆政权的关系,同朝鲜半岛一样,也可谓极其肤浅。600 年前后,他们向中国大
4、陆派出了使节,607 年的第二次使节则是著名的小野妹子。现在,倭国终于获得了直接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但它的外交政策始终执迷于短期利益,在没有认清朝贡体系的同时匆忙干涉半岛事务,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陷入危机的新罗 隋朝灭亡后,半岛三国分别向唐朝朝贡,高祖对其一视同仁,分别册封高句丽、百济、新罗王为辽东郡王、带方郡王、乐浪郡王,并不介入他们之间的对立,与高句丽的关系也较为平稳。但随着 630 年唐军击破东突厥,635 和 640 年又先后平定吐谷浑和高昌,唐王朝终于能腾出手来,处理悬而未决的半岛问题。 3让太宗决定军事介入的直接原因是新罗的求援。6 世纪中叶取得汉城和伽耶之后,致力在半岛南部扩
5、张的新罗遇到了麻烦。7 世纪初,高句丽开始把新罗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在善德女王(632-647 年在位)和真德女王(647-654 年在位)时代,新罗的局势更加恶化。642 年,被称为“海东曾子”的百济明君义慈王(642-660 年在位)即位,第二年便向新罗的伽耶大举进攻。无论对哪一方来说,伽耶攻防战都是极其惨烈的。担任大耶城守卫的是新罗太子金春秋的女婿品释,在开城投降后,他和妻子被残酷杀死,数千名平民被活埋。金春秋默默倚在宫殿外,数日滴水不沾,将万般悲痛深藏心底,暗中等待着向百济复仇的那一天。 642 年 11 月,高句丽发生了政变。主张对唐友好的荣留王试图铲除权臣泉盖苏文,在事泄后反被后者所
6、弑。随着宝藏王即位,泉盖苏文终于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在北面加强对唐的戒备,在南面和百济联手,对新罗发动进攻。 不得已,新罗开始向唐朝求助。643 年,金春秋亲自前往长安,向太宗申明利害。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游说,唐太宗的“停战命令”很快送到了高句丽和百济。百济表示服从,然而泉盖苏文却大言不惭道:“昔日隋人进攻,新罗趁机侵我地五百里,除非归我侵地,否则决不罢兵。 ”如此无理的行径让太宗大怒:“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唯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 经过一年的准备,645 年,六万唐军直奔辽东而去,他们久经
7、战阵且士气高涨,到达柳城之后即兵分两路横跨辽河。然而时近寒冬,在安市4城下,大军又久攻不克,后勤运输也出现了严重困难,部队一时处于绝境。太宗无奈,只得打道回府。 太宗虽然对辽东的苦寒有所耳闻,但实际情况却超出了他的想象。在吸取教训之后,唐军改变方针,以小部队不断进行袭扰,试图消耗高句丽的国力。647 和 648 年,唐军三次进攻,获得很大战果,就在太宗准备以 30 万大军从海路直捣高句丽的中枢时,一场疾病夺取了他的生命,而高宗继位后,受制于种种局面,也没有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倾斜的天平 辽东严酷的环境虽然阻止了唐军的铁骑,但久经战阵、训练有素的唐军及其背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却让高句丽及其盟友
8、百济如坐针毡。然而唐只把前者作为征讨目标,没有闲暇来对付百济,百济因此趁机袭击新罗,打下了多座城池。鉴于此,新罗在 648 年两次遣使入唐,寻求进一步支援,其中第二次的使者金春秋此时已成了国内的实权人物。此前,太宗曾向新罗要求:奉唐正朔,迎唐皇室为新罗王等,金春秋此次入唐,巧妙地予以应对。他深悉唐王朝以东亚秩序的维护者自居,于是痛诉百济攻击新罗,阻绝了他们前来朝贡的道路。此外,他还请奉唐正朔,各项制度“以从中华之制” 。这些无疑加深了唐罗关系,更重要的是,唐朝将百济视为“不臣之邦” ,为之后两国联兵攻灭百济打下了基础。 651 和 653 年这两年中,唐两次派遣军事顾问团前往新罗,协助重建在对
9、百济战争中损失惨重的军队,653 年的军事顾问团中还有水军将领。单从这点来说,唐对朝鲜半岛展开跨海攻击这一战略思想已经昭然若揭。654 年,新罗真德女王去世,金春秋继承王位,名为武烈王。在 646 年,5金春秋曾横渡对马海峡,其英俊的相貌、高尚的人品、彬彬有礼的态度以及良好的教育给倭国上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倭国并没有因此派兵支援,因为他们有这个权力挑挑拣拣。鉴于“自古以来”的友好关系,倭国最终把橄榄枝抛给了百济。在这个时点,唐-新罗、高句丽-百济这两个同盟已经显而易见,双方都蓄势待发。半岛上,保持了两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均衡即将被打破。 百济灭亡 新罗武烈王继位的第二年(655 年) ,高句丽和
10、百济联手在半岛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进攻新罗北部,夺取城池 36 座。应武烈王的恳求,唐高宗派遣了由程名振和苏定方为统帅的援军,围魏救赵,在辽东贵端水附近将高句丽军击溃。658 年和 659 年,唐又两次向辽东用兵,其战果固然丰硕,但对新罗的支援也只限于牵制而已,更没有影响到百济。 659 年末,百济加强了对新罗的攻势,攻陷独山、桐岑二城,新罗的处境变得异常严峻。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长安,使高宗终于决定改变战略方针。鉴于辽东苦寒,他放弃了正面进攻的计划,而把矛头转向了半岛,新的设想是先与新罗联兵击溃百济,在半岛上取得立足点,然后与辽东的部队南北夹击高句丽。要实现这一计划,运兵和后勤补给只能通过
11、海路,而这个方针正是太宗的战略遗产。 为了远征百济,唐共动用军队 13 万,以苏定方为总指挥,他们将以城山(今烟台)为基地横跨黄海,登陆后经锦江直扑百济首都泗沘;与其遥相呼应的,是武烈王亲率的 5 万名新罗精锐,他们将负责从西面实施夹击。大耶城的屠杀已过去 18 年,以武烈王为首的新罗军的士气高涨,一心等待着复仇时刻的降临。 6百济又是如何备战的呢?义慈王虽然健在,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海东曾子” ,其军队松懈废弛,将士欠饷达到数月,而且几乎没有考虑过唐军介入的可能。左平(宰相)成忠曾经建言:唐和新罗很可能由海路和陆路展开夹攻,此时最应把守两处要地白村江和炭岘山谷,若能坚守,就可以少胜多。但义慈
12、王反将成忠投入牢狱。这般情形,欲不亡国,其可得乎? 660 年 3 月,苏定方船队从城山启航,在德物岛与新罗太子金法敏会合。行至熊津江口,苏定方率军登陆,靠山列阵,与据守的百济军交战。百济军大败,死者数千人。与此同时,从陆路挺进的新罗军也陷入了激战,并在黄山击败了百济名将阶伯的 5000 名精兵。苏定方的唐军在占领了白江口后,沿江而上水陆并进。此后三日间,百济倾其所有,在泗沘城外与唐罗联军进行决战,结果被斩首万余。12 日,唐军乘势杀入泗沘,义慈王和太子在少数军队的护送下逃入北都熊津,最终于 7 月 18 日被迫降服。在泗沘,新罗太子金法敏让百济太子扶余隆跪在马前,当众诉说了 18 年前大耶城
13、屠杀的惨象,尽管义慈王得以幸免,但他和家人及13000 名臣民却被押往长安,数日后在绝望和屈辱中死去。 旧国与新王 百济灭亡之后,苏定方率领唐军主力北上,与高句丽作战,而刘仁愿则奉命留守,试图展开羁縻统治。对亡国的百济来说,中央政府以及大部分军队都已荡然无存,然而地方势力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就在义慈王投降后不到两周,任存城附近爆发了武装暴动,到 9 月已蔓延至全境。唐军虽极力镇压,但终因兵微将寡而收效有限,更为不利的是义军7并非各自为战,他们在鬼室福信的指挥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据新唐书的说法,鬼室福信是义慈王的从弟。此人擅骑射,体恤部下,多年的行伍生涯赋予了他杰出的指挥能力。他将据点设在锦
14、江下游的周留,依托险要打击风雨飘摇中的泗沘守军。为了解救重围中的刘仁愿部,高宗派出了由刘仁轨率领的援军,同时命令新罗军西进,协助唐军解泗沘之围。唐军和西进的新罗军于 10 月下旬取得大胜,并且在解围的同时“中心开花” ,使反抗的百济义军损失殆尽。然而趁着 660 年冬天唐军休整的机会,鬼室福信又以惊人的速度重建了部队。661 年 2 月,其大军卷土重来直扑泗沘。这次,新罗军的反应可谓神速,在义军起兵后不到两天即及时赶到,与唐军发动联合攻势,四面夹击,百济军大乱,溺水及阵亡者多达万人。这场大败使鬼室福信的队伍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马匹更是所剩无几。他不得不再次逃入山里,再也不敢和唐罗联军正面交锋。
15、4 月,唐军 44000 人从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7 月在平壤城下陷入僵局,最后被迫撤退。此时唐高宗诏令刘仁轨:“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借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 。高宗之所以命令唐驻屯军全部回国,可能是不愿徒增损失,更何况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对百济的统治始终无法维持。但刘仁轨却做出了更勇敢的决定:“今平壤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不动也。”其中对时局的判断可谓切中要害,而高宗则从善如流,默认唐朝在百8济继续驻军。 得到皇帝的首肯
16、后,刘仁轨一面“飞表闻上,更请兵船” ;一面把司令部转移到了熊津,对周围地区虎视眈眈:支罗、伊城、大山、沙井等地先后被攻克,随后又与新罗联手占领了“临江高险,又当冲要”的真砚。在野战中吃尽苦头的鬼室福信决定转变方针,准备把敌人拖入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但他却打错了算盘:为维持向百济的补给,唐朝在城山增加了数个海输航次,另外在东莱也增设了补给基地。面对着具有绝对优势的唐军,百济义军依靠游击战复国的希望日益渺茫。鉴于此,在倭国为质的王子余丰璋被迎接回国,与他一同抵达的还有数以千计的东瀛士兵。 女王之野望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鬼室福信曾两次请求送还余丰璋,一次在齐明大王六年(660 年) ,另一次在次
17、年 4 月。齐明大王原来是舒明大王的皇后,曾有两度登基称制的经历。已经 66 岁的女王立刻决定行动,亲自前往难波宫监督武器的制造,并命令骏河国制造战船,还在筑紫设置了总指挥部,准备亲自指挥半岛上的作战。 齐明大王如此积极,不只是为了收回在伽耶的权益,还有将百济傀儡化的野心。况且此时的倭国内部危机重重,远征正是提高威望、缓解矛盾的绝好机会。然而单就军队的组织形态来看,由豪强武装纠集而成的倭军远无法和唐军相提并论。倭国为了追求在半岛上的利益,罔顾实力上的巨大落差,从其决定参战时,失败的结局便已注定。 661 年正月初六,齐明大王乘船从难波出发,3 月下旬到达筑紫,79月在行宫中病死。她在位时大兴土
18、木、穷兵黩武,全国上下对此皆有不满。 日本书纪记载道,在齐明大王的葬礼上,朝仓山上出现戴斗笠的幽灵,遥望着灵柩车队。因为发生了这等不祥之事,中大兄皇子直到 668年才敢即位。 日本书纪的来源十分芜杂,对倭国远征军的记录非常混乱。在这里笔者还是采用最常见,也是最可信的说法:661 年 9月,第一批远征军出征,同时余丰璋回到百济。至于这位王子究竟是何许人也,现在已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养于宫闱的他缺乏足够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他娶倭国女子为妻,了解倭国胜于自己的祖国,在回百济之前还接受了倭人的册命。但在鬼室福信看来,余丰璋更像是一个符号,有他在,义军就更有号召力。 662 年冬,周留虽然仍在围困之下坚
19、守,此时余丰璋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鬼室福信同意他的意见,决定迁都,但迁都的队伍于 663 年春在避城周围大败而回。双方相互推卸责任。鬼室福信察觉到这个新王并不甘心成为傀儡,于是决定取而代之,但余丰璋抢先了一步,于 663年 6 月以谋逆的罪名将鬼室福信处死。原本残弱的百济军,由此开始厄运连连。 倭的第二次出兵 在向百济派出第一批远征军的一年半内,倭国还向百济支援了军需物资。按照百济的制式,他们制造了 10 万支箭,尽管样式和本国的相似,但私人作坊依旧苦不堪言。而实际指挥作战的中大兄王子又毫不满足,在他的督促下,更大规模的援军正在等待出海。尽管有过跨海远征的先例,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行动,其消耗
20、还是超过了倭人国力的上限。整顿10后方基地、调集补给物资、编成水陆两军等,都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但在避城之败后,倭国只能硬着头皮加强援军。663 年 8 月,以上毛野君稚子为首的第二批远征军登上了朝鲜半岛。27000 人的部队被分为前中后三军,每军约 9000 人。与第一批不同,新远征军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直接攻击新罗,试图减轻百济战场的压力。平心而论,这是高明的方案,但鬼室福信的横死让百济失去了强有力的统帅,只能为了防守周留而疲于奔命,更无法与第二批远征军配合。这使得倭国的处心积虑变得毫无意义。现在,百济所能做的,显然只有困兽犹斗而已。 第二批远征军与部分百济军会合,占领了新罗两座城池,随
21、后其动向便在历史中消失了。在后来的白江口战役结束后,他们是继续辗转战斗,还是由海路与第三批远征军汇合,围绕这一点始终有不同见解。但是,无论采取哪种策略,远征军始终需要众多的军需物资,而倭方又没有足够的补给能力。所以,笔者以为,第二远征军在白江口战役后可能在新罗境内继续战斗,直到被清剿殆尽。 针对倭济方面的动向,唐朝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5 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 7000 人在任存登陆,很快攻陷熊津,和刘仁轨、刘仁愿部会师。另一方面,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率军再次攻入百济境内,成功地与孙仁师的援军实现了遥相呼应。 会师后,唐罗联军召开了军事会议。刘仁轨提出,为速战速决,良策便是直捣百济的大本营周留。此方案获得其他唐将的赞同,在具体实施上则师法 660 年的泗沘之战,兵分两路,孙仁师、刘仁愿和文武王指挥陆军围攻周留;而刘仁轨、杜爽率水军从熊津进入锦江,封锁白